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第二代H1组胺拮抗剂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第二代H_1组胺拮抗剂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应用高晓钢(南京大学医院210093)第二代H1组胺拮抗剂在八十年代中后期才相继问世,由于改变了传统的抗组胺药的中枢神经系统抑制作用,且安全可靠,疗效显著受到临床普遍欢迎,目前临床上使用的第二代H1组胺拮抗剂...  相似文献   

2.
第二代H1抗组胺药较第一代常规抗组胺药有许多优点,它们很少通过血脑屏障或对脑H1受体的亲和力低于与周围经H1受体的亲和力,因此这些药物具有持久的抗组胺作用并产生较小的镇静作用。由于显著减少了它们的副作用,因而将更广泛地用于过敏性疾病的治疗,并将逐渐取代常规抗组胺药。  相似文献   

3.
仙特敏在皮肤科的应用范志莘综述第二代H1抗组胺药较第一代H1抗组胺药有相对的厌脂性,不易渗透到中枢神经系统,故优先地与周围神经系统H1受体结合。它们亦相对地无抗5-HT、抗胆碱能作用和α肾上腺素能阻滞活性。这些药物抗组胺作用强,有的并有抗变态反应作用...  相似文献   

4.
80年代中后期,第二代抗组胺药-外周H1受体拮抗剂相继问世。其中仙特敏是既能抑制组按介导的早期过敏反应,又能抑制嗜酸粒细胞及嗜碱粒细胞引起的后期过敏反应的唯一抗组按药,大量实验表明,该药对多种类型慢性荨麻疹有良好疗效。同时也用于异位性皮炎等疾病的治疗,大量比较研究显示该药的疗效超过传统抗和其它第二代抗组胺药。该药的副作用以轻度困倦为主,发生率小于10%。  相似文献   

5.
抗组胺药在皮肤科应用的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10年Dale与Laidlaw发现组胺与变态反应有着密切的关系,组胺(histamine)广泛存在于组织细胞中,尤以肥大细胞和嗜碱粒细胞含量最高。组胺的效应细胞上有两类组胺受体,即H1和H2受体,前者与组胺结合后导致外周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平滑...  相似文献   

6.
仙特敏治疗荨麻疹的疗效观察杨磊(山东滨州医学院附院皮肤科,256603)关键词荨麻疹,治疗,仙特敏由于传统的抗组胺药可通过血脑屏障而出现嗜睡、智力受损等副作用,因而使其应用受到限制。近年来第二代H1抗组胺药相继问世,由于其很少通过血脑屏障或对脑H1受...  相似文献   

7.
阿化斯丁治疗40例慢性荨麻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化斯丁(acrivastine)商品名新敏乐(Semprex),为新型的第二代H1受体拮抗剂。我们最近采用英国葛兰素威康集团公司研制的新敏乐胶囊,对40例慢性荨麻疹患者进行了治疗,结果如下。一、病例资料1994年9月至1995年4月期间在我所门诊就诊的慢性荨麻疹患者40例。其中男20例,女20例。年龄为12~65岁,平均年龄30.5岁。病程为2个月至7年,多在2年之内。发病原因、诱因不很明确。其中有23例患者有明确的使用其它抗组胺药物或皮质类固醇激素史。抗组胺药包括有扑尔敏、赛庚啶、特非那丁、…  相似文献   

8.
急性荨麻疹是多种原因引起的一种常见皮肤、黏膜变态反应性疾病,主要表现为急性剧烈瘙痒性风团,且发生和消退迅速,消退后不留痕迹。目前治疗荨麻疹通常采用组胺H1受体拮抗剂,较重者需多种抗组胺药物联合使用,病情严重者甚至需要抗休克治疗。2004年1~10月,我们单用苏迪(ebasting tablets依巴斯汀,江苏连环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治疗急性荨麻疹88例,对其起效时间、疗效及副作用统计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炎症是一种由各种伤害性因素引起的复杂过程,可由多种介质介导。已知的间质性介质如前列腺素、白三烯、细胞因子、蛋白酶和组胺均可通过各种细胞内第二信使系统如环腺苷酸(cAMP)的水平来活化它们的靶细胞或组织。cAMP可参与调节多种炎症细胞的功能,因此可通过对cAMP,合成或消除速率的影响来达到对炎症和刺激的药学控制。cAMP的消除或降解是由环核苷酸磷酸二酯酶(PDFs)介导的,依据其抑制剂敏感性的不同,PDEs可分为PDG1-PDE7 7种类型,其中人角质形成细 胞主要含PDE4、5和7。本研究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抗组胺药     
新近合成的一类新型H_1—组胺拮抗药归类于非镇静抗组胺药,而早期的稍具镇静作用的H_1—受体拮抗剂归类为“传统”抗组胺药。  相似文献   

11.
第二代抗组胺药心脏安全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长期以来 ,抗组胺药已被有效地用来治疗季节性过敏性鼻炎、常年性过敏性鼻炎、荨麻疹、瘙痒以及哮喘。大部分经典或第一代抗组胺药因其局限性 (如镇静和抗胆碱能等副作用 ) ,已被相对无镇静作用的第二代抗组胺药所替代。然而近年来 ,一些特定的第二代抗组胺药(特非那定、阿司咪唑 )引起晕厥和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也陆续报道 ,使心脏安全性成为第二代抗组胺药应用时应该关注的重要问题。研制新的具有较低心脏毒性的抗组胺药 ,或合理应用第二代抗组胺药来避免心脏毒性 ,是提高第二代抗组胺药心脏安全性的两个重要方面。本文就第二代抗组胺…  相似文献   

12.
现已发现半胱氨酰白三烯 (LTC4、LTD4、LTE4 )在变应原诱导的哮喘及鼻炎的发病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 ,当阻断白三烯受体时 ,哮喘和鼻炎的症状即可缓解。而特异性皮炎中有一种类型的发病机制与哮喘和鼻炎类似 ,因此也应对类似的拮抗剂有良好的反应。已有报道LTD4拮抗剂可消除LTD4引起的皮肤风团和潮红 ,改善特异性皮炎患者的皮肤表现。孟鲁司特 (montelukast)是一种被FDA批准用于治疗儿童和成人哮喘的最新的LTD4受体拮抗剂 ,尚未见到用于治疗特应性皮炎的报道 ,为了探讨LTD4拮抗剂 ,尤其是孟鲁司特是否可有…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结缔组织病(CTD)患者有无脑雷诺现象(RP),我们用^99mTc-HM-PAO脑血流灌注断层显像的方法,分别对17例CTD患者冷刺激后和静息状态下的脑血流灌注进行了检查。RP组12例患者,在冷刺激诱发肢端RP时,有8例(SLE6例,PSS和UCTD各1例)大脑皮层也显示有多发以至泛发的灶状血流灌注减低区;在无RP的静息状态下,这些减低区大都有不同程度的恢复。对照组5例无RP的SLE患者无此  相似文献   

14.
20010919假性型黑棘皮病1例报告/燕霞(山东寿光市皮防站)…//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0,16(3).-20020010920 确炎舒松A治疗22例皮肤淀粉样变疗效分析/袁应沐(江西赣州地区皮研所)//皮肤病与性病.-2000,22(4).-10 给抗组胺类药,如克敏嗪75mg3次/d;或多虑平,外用可选皮炎宁酊、苯甲酸酊Ⅱ号、水杨酸软膏、尿素软膏等。确炎舒松A1ml加0.25%~1%普鲁卡因(或利多卡因)3ml局封,7~10天1次,3次后改为15~20天1次。结果痊愈13例,基愈2例…  相似文献   

15.
采用ELISA技术检测了80例STD门诊患者(其中淋病14例、非特异性泌尿生殖道感染38例及尖锐湿疣28例)血清单纯疱疹病毒2型(HSV-2)IgG抗体。结果发现STD患者血清HSV-2IgG抗体阳性率为60.0%,远比正常人群中的25.3%为高(P<0.001),说明生殖器疱疹病毒感染在我国与西方国家一样,有上升和流行趋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组胺H1和H2受体拮抗剂联合使用治疗Ⅰ型过敏性疾病的可行性。方法对三组志愿者(每组12人)分别服用息斯敏10mg,1次/d;息斯敏10mg和雷尼替丁300mg,各1次/d,息斯敏10mg,1次/d和雷尼替丁300mg,每12h1次。5天后停雷尼替丁,继续服用息斯敏2天。第1~5天,每日比较服药前和服药后第3h、第6h组胺(100μg)诱导即刻型皮肤(风团和红晕)的反应强度(%)。第8天组胺皮试重复1次。结果息斯敏10mg,1次/d和雷尼替丁300mg,每12h1次组对组胺诱导皮肤风团和红晕的反应强度在各个时间点均明显低于息斯敏10mg,1次/d组,统计学处理除第2次服药前风团强度无显著性差异外(P>0.05),其它各时间点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或<0.05)。结论息斯敏联合雷尼替丁与息斯敏单独使用相比,明显加快和加强组胺诱导皮肤反应抑制作用,该方案为临床治疗Ⅰ型过敏反应性疾病提供了可行性依据。  相似文献   

17.
体外培养人角朊细胞PAF前体的生物测定刘宝军,郑茂荣,李少华,张素珍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皮肤科(邮政编码200433)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因其引起血小板聚集而得名[1]。其结构为1-0-烷基-2-乙酰基-sn-甘油-3-磷酸胆碱[2]。近年来研究...  相似文献   

18.
STD门诊患者血清HSV—2IgG抗体检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ELISA技术检测了80例STD门诊患者(其中淋病14例、非特异性泌尿生殖道感染38例及尖锐湿疣28例)血清单纯疱疹病毒2型)HSV-2)IgG抗体。结果发现STD患者血清HSV-2IgG抗体阳性率为60.0%,远比正常人群中的25.3%为高(P<0.001),说明生死器疱疹病毒感染在我国与西方国家一样,有上和流行趋势。  相似文献   

19.
疱疹样皮炎(DH)与大疱性类天疱疮(BP)混合型,临床比较少见,自从1972年Honeyman等首例报道后,国外陆续有报道,国内仅1984年靳培英报道2例,而DH与BP混合型伴有糖尿病尚属罕见。现报告1例并结合文献复习,对DH与BP混合型的临床表现及...  相似文献   

20.
胆碱能性荨麻疹是由身体温度升高引起的,以剧烈瘙痒性小风团为特征的物理性荨麻疹,临床较为常见。本病常由锻炼、情绪激动和刺激性及过热饮食引起。与发病机制有关的因素包括乙酰胆碱、汗孔阻塞、胆碱能受体M3、汗液过敏、和出汗不良。胆碱能性荨麻疹的治疗措施根据患者是否存在排汗功能异常而有所不同。本病的治疗首选组胺H1受体拮抗剂,疗效不佳应增加剂量。对难治性病例推荐联合用药,可选择第二代H1受体拮抗剂联合第一代H1受体拮抗剂和H2受体拮抗剂,或第二代H1受体拮抗剂联合第一代H1受体拮抗剂和抗焦虑药(羟嗪)或抗抑郁药(多塞平)等方案。近年也有尝试用生物制剂如抗IgE单抗治疗难治性患者,并取得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