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提高对遗传性凝血因子Ⅶ缺乏症的认识。方法:对1例遗传性凝血因子Ⅶ缺乏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复习国内外相关文献。结果:该病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与近亲婚配有关,该病PT明显延长,FⅦ活性降低,而APTT及其他凝血因子活性均正常,伴有/不伴有不同程度出血症状,与某些基因缺陷密切相关。结论:遗传性凝血因子Ⅶ缺乏症是临床上一种非常少见的出血性疾病,多伴有基因缺陷,目前尚无根治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凝血因子Ⅶ(FⅦ)在肝脏中合成并以单链酶原的形式分泌到血浆中,活化的FⅩ(FⅩa)、FⅨa及FⅦa(自身)可将FⅦ在Arg 152-Ile153肽键处裂解成轻链(152AA)和重链(254AA),使其变成FⅦa。在血管损伤后,FⅦa与组织因子(TF)结合形成复合物(FⅦa/TF),激活FⅩ、FⅨ等,在内源及  相似文献   

3.
4.
Ding QL  Wang HL  Wang XF  Wang MS  Fu QH  Wu WM  Hu YQ  Wang ZY 《中华内科杂志》2003,42(10):692-696
目的 探讨遗传性凝血因子Ⅶ(FⅦ)缺陷症家系基因突变的类型。方法 检测凝血和止血指标以明确诊断;用DNA直接测序法对先证者及其家庭成员FⅦ基因的全部外显子及其侧翼、5’和3’非翻译区进行分析;将含杂合缺失突变外显子克隆入pMD18-TTA克隆载体中,对来自父母的两条染色体的相应序列分别测序。应用限制性内切酶StuI、MspI进行酶切分析。结果 先证者FⅦ的6号、8号外显子分别发现了1个错义杂合突变:9482位G→T,导致Arg(CG-A)152被Leu(CU-G)替代;11348位C→T突变,导致Arg(C-GG)304Trp(U-GG)突变;克隆的pMD18-TTA克隆载体测序结果显示一个杂合缺失:在11487~9位(CCC)缺失一个C,引起框移突变(已证实,后两种杂合突变均来自母亲),使351位His变为Thr,在其后编码与正常氨基酸序列完全不同的6个氨基酸后出现了翻译终止密码。其中,先证者Arg152 Leu杂合突变来自父亲,其祖父具有相同的杂合突变,父亲还含有Arg353Gln杂合多态性;其祖母为Arg304Trp杂合突变且含有Arg353Gln杂合多态性;姑姑和大伯分别为Arg353Gln杂合多态性和Arg304Trp杂合突变。PCR辅助限制性酶切证实了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的两种错义突变。结论 在该例家系中发现了Arg304Trp、Arg152Leu、11487~9位(CCC)缺失一个C三种杂合性突变,其中后两种突变为国际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5.
遗传性凝血因子Ⅶ缺陷症家系基因型与临床表型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2例遗传性凝血因子Ⅶ(Coagulation factor Ⅶ,FⅦ)缺陷症家系基因型与临床表型的关系。方法:用DNA直接测序法对先证者及其家庭成员FⅦ基因的全部外显子及其侧翼、启动子和3’非翻译区进行分析,寻找基因突变;将含插入突变序列克隆入pMD18-T TA克隆载体中,对所得两条染色体相应序列分别测序,以确定不同突变在染色体上的分布。用等位基因特异的聚合酶链反应(ASPCR)方法证实测序所发现的突变。结果:家系1先证者在8号外显子上发现一个杂合基因突变:11514C>T,导致Thr(ACG)359 Met(ATG)氨基酸替换,该突变来自其母亲;其父亲为11496G>A改变,导致Arg(CGG)353 Gln(CAG)杂合多态性。家系2先证者发现了三种杂合多态性:即—323插入10个核苷酸(—323P0/P10)、73G>A(G73A)及Arg 353 Gln均来自先证者的母亲和外祖父,三种多态性均位于先证者同一条染色体上。家系其他成员的基因型为野生型。AS-PCR证实了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的基因突变。结论:两个家系先证者的FⅦ缺陷症基因型与其临床表型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凝血因子V(FV)是凝血酶原活化所必需的凝血因子之一[1] 。我们在先天性出血性疾病的筛查中发现了一例重度FV缺乏症患者 ,为明确诊断并了解其家系遗传模式 ,对该家系成员FV生物学活性及免疫学特性进行了研究。一、资料和方法1 先证者 :患者女 ,14岁。出生时脐带出血 1周。 8个月时发生颅内血肿。 2岁时消化道出血。 13岁月经初潮时出血量多 ,经期长达 1个月。 1999年 5月轻微外伤后出现右肩关节血肿 ,静脉输新鲜血浆后好转。实验室检查 :血小板计数及血小板聚集功能正常 ;凝血酶原时间 (PT)和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均 >10 0s…  相似文献   

7.
慢性乙型肝炎伴凝血因子Ⅶ缺乏1例并文献复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复习慢性乙型肝炎合并遗传性凝血因子Ⅶ缺乏的特点。方法分析1例慢性乙型肝炎伴遗传性凝血因子Ⅶ缺乏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该患者PT明显延长,FⅦ活性降低,而APTT及其他凝血因子活性均正常,HBV标记物阳性,而肝功能指标正常。结论遗传性凝血因子Ⅶ缺乏症是临床上一种非常少见的出血性疾病,多伴有基因缺陷,目前尚无根治的方法。对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PT明显延长而肝功能正常时,应积极查找肝病以外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9.
缺血性心脏病患者血浆凝血因子Ⅶ与血脂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Hu Y  Xu DM  Sun CY  Zhen JE  Wang HF  Wei WN 《中华内科杂志》2005,44(6):418-420
目的研究各种类型缺血性心脏病(IHD)患者血浆凝血因子Ⅶ(FⅦ)水平的改变并探讨其与血浆脂质的关系。方法活化凝血因子Ⅶ(FⅦa)测定采用重组可溶性组织因子一期法,凝血因子Ⅶ活性(FⅦc)测定采用凝血一期法,凝血因子Ⅶ总抗原(FⅦag)采用ELISA法。结果稳定型心绞痛(SA)组、不稳定型心绞痛(UA)组、陈旧性心肌梗死后心绞痛(OMI)组、急性心肌梗死(AMI)组的FⅦa均显著高于正常组,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UA、OMI、AMI组的FⅦag与正常组和SA组的FⅦag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Ⅶa与血浆甘油三酯(TG)水平、FⅦa与FⅦc、FⅦc与FⅦag均呈正相关。结论各种不同类型IHD均可出现程度不等的外源性凝血途径的激活。FⅦa是IHD发病的危险因素,可能较FⅦc或FⅦag更敏感。OMI组的FⅦa水平增高,可能是再梗死发作的危险因素之一。TG可能通过引起FⅦa增高间接影响IHD的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10.
恶性肿瘤患者血浆凝血因子Ⅶ和UPA及PAI-1的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血液中凝血因子Ⅶ,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法物(UPA)和抑制物-1(PAI-1)水平对恶性肿瘤的影响。方法:FⅦa采用重组可溶性组织因子(rSTF)一期法,FⅦ:C采用经典一期法,FⅦ:Ag、UPA和PAI-1采用ELISA法测定。结果:①肿瘤组FⅦ:Ag、FⅦa、UPAt PAI-1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 ̄0.001)。②中、晚期肿瘤组FⅦa、UPA较早期组升高;已转移组FⅦa、U  相似文献   

11.
12.
凝血因子Ⅶ活性启动区多态性与冠心病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血浆凝血因子Ⅶ (FⅦ )活性增高被认为是冠心病 (CHD)发生的危险因素 ,而前者又与FⅦ基因多态性存在相关性。近年来 ,FⅦ启动区多态性越来越受到关注。本研究旨在探讨中国人群中血浆FⅦ活性、FⅦ启动区多态性与CHD的关系。1 对象与方法CHD组 1 2 0例 (包括心绞痛 46例、心肌梗死74例 ) ,男 99例 ,女 2 1例 ,年龄 ( 62 .5± 1 0 .4)岁 ,均为本科住院患者 ,均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对照组1 2 3例 ,男 83例 ,女 40例 ,年龄 ( 4 5 .8± 1 0 .4)岁 ,来自上海地区职工常规健康体检正常者。所有口服或静脉使用抗凝药物者均排除在研究之外。按…  相似文献   

13.
患者女 ,2 8岁 ,已婚。因“反复出血 2 8年”于2 0 0 2年 1 2月 1 2日就诊于我院。患者出生后第 4天出现脐带残端渗血不止 ,量不多 ,应用云南白药等止血药物 1 0天后 ,脐带残端血止愈合。 2岁时无明显原因反复出现皮肤瘀斑 ,全身散在分布 ,有铜钱至手掌大小 ,可自行消退 ,未予重视。 4岁时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下肢大腿部及膝关节肿胀伴疼痛 ,局部发热 ,颜色和体温正常 ,严重时髋关节及膝关节不能伸直 ,在当地医院就诊 ,诊断不明 ,输注其父亲全血 1 0 0ml后症状缓解。以后上述症状反复出Ⅹ现 ,性质及部位相同 ,每年发作 3~ 4次 ,每次均输注其父…  相似文献   

14.
心脏手术后常因大量出血而导致凝血功能障碍,其确切的机制目前尚不清楚。重组凝血因子Ⅶa(rFa)已由FDA批准用于血友病A和B的治疗,并有可能成为心脏手术后出血的急救用药。  相似文献   

15.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并发凝血第Ⅶ因子缺乏症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临床资料:患者女,42岁,商人,体重51kg,身高162cm;因发现肝功能异常2年,乏力半年入院。平时月经量偏多,2年前外院体检时发现肝功能异常,无明显不适,  相似文献   

16.
17.
冠心病患者与正常人凝血因子Ⅶ基因多态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中国汉族人群中凝血因子Ⅶ基因R353Q、HVR4多态性的分布及其与冠心病和心肌梗死的关系。方法:利用聚合酶链反应和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核苷酸分型技术,检测234例冠心病患和105名正常对照的凝血因子Ⅶ基因型,并结合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基因型频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不受凝血因子Ⅶ基因多态性的影响。R353Q和HVR4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和狭窄血管支数之间比较差异均无显性。R353Q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在非心肌梗死组和心肌梗死组比较有明显差异(χ^2=4.711,P<0.05,OR=0.37,95%CI 0.15-0.94),而VR4基因多态性在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χ^2=0.142,P>0.05)。结论:汉族人群中存在凝血因子Ⅶ基因的R353Q和HVR4多态性,其中Q等位基因可能是心肌梗死的遗传保护因子。  相似文献   

18.
运动神经元病(MND)的脊肌萎缩症(SMA)分为6个类型,肩胛腓骨型很少见,其中遗传性肩胛腓骨肌萎缩症(SPSMA)国内报道较少,我们报道一个SPSMA 家族,并对其临床表现、电生理、肌酸磷酸激酶(CK)、肌肉病理等特点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宁夏回族人群中凝血因子Ⅶ基因HVR4多态性的分布及其与冠心病和(或)心肌梗死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的方法,通过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105例回族冠心病患者和127名正常回族对照者的凝血因子ⅦHVR4基因型,同时采用重组可溶性组织因子法测定血浆FⅦa水平。结果基因型频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P>0.05);血浆FⅦa水平在凝血因子Ⅶ基因HVR4各基因型间无显著性差别(P>0.05);HVR4基因多态性在冠心病组与对照组、心肌梗死组与非心肌梗死组间比较差别无显著性(P>0.05)。结论宁夏回族人群中存在凝血因子Ⅶ基因的HVR4多态性,但在冠心病或心肌梗死发病中的作用尚不确定。  相似文献   

20.
凝血因子Ⅶ及其基因MspI多态性与心肌梗塞危险性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凝血因子Ⅶ活性及其基因MspI多态性与中国汉族人心肌梗塞的关系。 方法:测定125例健康人(正常对照组)和137例心肌梗塞患者(心肌梗塞组)血浆凝血因子Ⅶ活性;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MspI酶切法确定其基因型。 结果:①心肌梗塞组血浆凝血因子Ⅶ活性(P<0.01)和血清总胆固醇(P<0.05)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仅前者与心肌梗塞的危险性独立相关(OR=1.04,P<0.01)。②凝血因子Ⅶ基因型和等位基因的频率分布在两组间无显著差异。③M_1M_1纯合子血浆凝血因子W活性显著高于M_1M_2杂合子(P<0.05)。 结论:支持血浆凝血因子Ⅶ活性升高是中国汉族人心肌梗塞的危险因素;凝血因子Ⅶ活性受其基因MspI多态性的影响,但该多态性并不是中国汉族人心肌梗塞的独立危险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