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附子,是妊娠期忌药。本经将其列为下品云:“附子气味辛温,有大毒,主风寒咳逆邪气,寒湿痿躃拘挛及痛不能行步,破症瘕积聚,血瘕金疮”。由于此药大热大毒,走而不守,有破坚作用。且后世方书有胎前不宜热之说,所以张路玉氏认为附子为坠胎百药之长。自仲景之后,妊娠少有用者。然而,远自《金匮要略》即有“妇人怀妊六七月,脉弦发热,其胎愈胀,腹痛恶寒者,少腹如扇,所以然者,子脏开故也,当以附子汤温其脏”的条文。历代医家评论颇多,不过临床医案较少。笔者于妊妇曾屡用此药及其他妊娠禁药,感到如用之对证,处方周详,不但效佳,且毫无伤胎之虞,符合《内经》“有故无  相似文献   

2.
辛味药能散、能行、能润,有解表发汗及行气活血作用。辛能散、能行,何以能“润”? 辛味药具有“润”之功能,最早见于《内经》。如《素问·藏气法时论》云:“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王冰亦云:“辛能润能散”。盖肾为水脏,主水而藏精,燥则不润,故恶燥。辛能开腠理,使在内之津液通于外,在下之津液通于上,故宜急食辛以润之。如肾阳不足,无火以蒸液化津,就会出现各种燥象,此时可用辛温助阳之附子,肉桂辈以鼓舞肾阳蒸化津液而濡润机体。诚如张景岳在《类经》中所指出的:“肾为水脏,藏精者也。阴病者苦燥,故宜食  相似文献   

3.
略述《金匮》安胎六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凡安胎,多以补肾培脾为法。然仲景安胎之要在乎去病却邪,病去则母安,母安则胎自安。以此着眼,今将《金匮》安胎归纳为六法,分述于下: 一、温阳散寒安胎《金匮·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篇》(以下简称《妊娠篇》)第三条:“妇人怀娠六七月,脉弦发热、其胎愈胀,腹痛恶寒者,少腹如扇,所以然者,子脏开故也,当以附于汤温其脏。”附子汤温阳散寒,主治阳虚阴盛之证。下焦阳虚,不能温煦胞宫,子脏开而不敛,风冷之气乘之,阴寒内盛,胞胎失其温养而腹痛、胞胀、故以附子汤(原书有该方而无药,大多数注家主张用《伤寒论》附子汤:附子、茯苓、芍药、白术、人参)温阳散其阴寒、温养胞脉而固胎。附子虽有破坚堕胎之弊,但阳虚阴寒之证非此不除。亦如《张氏医通》云:”……用附子汤以温其脏,则胎自  相似文献   

4.
<正> 笔者习医之初,师者即谆谆告之:附子、半夏慎勿相伍,盖因其性相反也。然相反之说实源于金元时代的《十八反歌诀》,中有“贝、蒌、半、蔹、芨攻乌”之说。虽未提及附子,但半夏反乌头,《博物志》言:“附子、乌头、天雄一物也”。《本草纲目》亦曰:“附乌头而生者为附子,如子附母也”,《简明中医辞典》亦载“半夏反川乌、草乌、附子”,故附子与半夏不得相伍,由此可证。 然附子、半夏相伍为用者,当首推仲景。其在《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篇载:  相似文献   

5.
《伤寒论》中配伍有附子的方剂有20首,占其方剂总数的六分之一,条文有33条。其附子用量,多者3杖,少者1两,或是生用,或是熟用,或是久煎取其性,或是为丸取其味。现就此探讨其运用规律。一、回阳救逆,取其生用附子生用,大热有毒,急走而不守。《伤寒论》用其抢救阴盛阳衰之危重证。对于阴盛格阳之危证,用生附子大者1枚,配干姜3两,以大辛大热之重剂破阴散寒。《证治要诀》曰:“附子无干姜不热”。如317条、369条的通脉四逆汤与389条的通脉  相似文献   

6.
附子在临床上为常用药,为历代医家所重视。首载于《神农本草经》,称之为“百药之长”,张景岳《类经》称其为“药中四维”,并在《景岳全书》中将其称为“乱世之良将”,陈修园在《本草经读》中更是将其称之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近代“火神派”以大剂量广泛地应用附子而屡起沉疴而著称于世。因此,从古代本草文献中寻找附子临床应用指征,总结历代应用附子演变规律,对指导现代临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半夏栝蔞附子配伍治疗慢性胃炎──附67例疗效观察彭振声陶弘景《本草经集注》中最早记载了乌头反半夏、栝蒌之论。附子为乌头的旁生块根。李时珍在附子条下曰“其母曰乌头,初种为乌头,为乌之头也,附为头面生者为附子,如子附母也。”故在《简明中医辞典》中有附子反...  相似文献   

8.
耳鸣治验1则     
李凭 《河北中医》2008,30(4):390-390
耳鸣是临床常见症状之一,早在《内经》中就有相关论述。《素问.玉机真藏论》曰:“夫子言脾为孤藏,中央土以灌四傍,其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其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名曰重强。”《灵枢.口问》中提到:“黄帝曰:人之耳中鸣者,何气使然?岐伯曰:耳者宗脉之所聚也,故胃中空则宗脉  相似文献   

9.
藏象一词,首出《内经》。《素问·六节藏象论》载“帝曰:藏象何如”句。王冰作了中肯的注解,指出:“象,谓所见于外,可阅者也”。就是说“象”是人体外在征象。而“藏”、顾名思义,匿也,蓄也。其音,《唐韵》昨郎切;《集韵》慈郎切;《韵会》才浪切,音藏。《说文》言“匿也”。在《说文》与《汉书》均作“臧”字,后人加“ ”而为“藏”。可知古代“藏”与“臧”通假,均是隐匿深藏之谓。故张介宾说:“藏居于内,形见于外,故日藏象”。至于“府”,与“藏”字义也本无二致,《韵会》作匪父切;《说文》  相似文献   

10.
近20年附子超大剂量应用概况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附子之大剂量应用,古已有之。如唐代《千金要方》就有记载用附子达“四两”者(合今约130g ,按五版《方剂学》所载古今度量衡换算法) ,近人祝味菊、吴佩衡等都能善用大剂量附子屡起沉疴。但同时也有不少医家因畏其剧毒而不敢应用,或用之不当,反致中毒。为此,笔者总结了近2 0年附子大剂量应用的文献报道,希能窥其应用概况之一貌,予同道以抛砖引玉。1 文献分析1.1 适应证 附子为剧毒中药,其超大剂量应用风险很大,若非确因病证需....  相似文献   

11.
<正> 附子汤为东汉·张仲景所创制。见于《伤寒论》304条“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305条“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上两条指出本方治疗阳虚寒湿之身痛证。亦见于《金匮·妇人妊娠病脉症并治第二十》第3条:“妇人怀娠六七月,脉弦发热,其胎愈胀,腹痛恶寒者,少腹如扇,所以然者,子脏开故也,当以附子汤温其脏。”本条指出本方治疗妊娠阳虚宫冷之腹痛、胎胀证。附子汤功擅峻补元阳,祛寒镇痛,运化水湿。附子与方中不同药物配伍并重用之,可以达到不同的治疗效果。附与参,重剂相伍,大温大补,功专拯扶元阳,固本御寒,治疗阳衰气匮之脱证、厥证及虚损诸证。如阳气外亡之大汗、脉微厥逆、阳气欲脱之泄泻、遗溺、崩下以及脏器脱垂等证。亦可峻补心肾之阳,凡命火式微,心阳颓蹶所致心神不敛诸证,如怔忡、惊悸、失寐等证。附与术,重剂相伍,双补肾脾之阳,多用于寒湿滞阻于经脉筋骨之痹痛、寒湿内蕴之痰眩、泄泻、白带等证;肾脾虚寒所致肠寒便  相似文献   

12.
杨印明 《陕西中医》2003,24(11):1056-1056,F003
调“神”,即精神治疗。中医在临床辨证论治的过程中 ,必审五脏之病形 ,以知其气之虚实 ,谨慎周密地加以调理 ,对内伤疾病 ,如《灵枢·本神篇》云 :“是故怵惕思虑者 ,则伤神 ,神伤则恐惧 ,流淫而不止。因悲哀动中者 ,竭绝而失生。喜乐者 ,神惮散而不藏。愁忧者 ,神荡惮而不收”  相似文献   

13.
附子是临床较常用的中药之一。张景岳将其称之为“四维”,有附子、大黄为药中之良将,人参、熟地为药中之良相的美誉。附子能通达上下可升可降,可表可里,随所伍而异用。历代医家中,善用附子的名家实为屈指难数,然而,最善用附子者乃汉之仲景。仅在《伤寒论》中应用附子处竟有37法23方,并对其品种选择,用量、配伍及服法都颇有匠心,十分考究。本文就《伤寒论》中附子的应用稍作整理。以供参考。一、通阳固表如论中的“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  相似文献   

14.
一部《伤寒杂病论》不仅开辨证论治之先河,且其立方遣药亦示人以规矩。兹就仲景方中附子的配伍特点作一探讨,或可供临床用药参考。一、附子与补气药合用,能救散失之亢阳:如《伤寒论》茯苓四逆汤、四逆人参汤中的附子与人参配伍。附子善破阴寒,能散浊阴。人参壮元气、补五脏,益气生津。二药用之得当,则无形之阳气得以速生,有形之阴血自有后继。故各种原因所引起的阳亡阴脱险证,急投二药扶阳复阴,可收出险入夷的效果。二、附子与补血药合用,能滋不足之真阴:如《伤寒论》黄土汤、《金匮》肾气丸中的附子与熟地、阿胶配伍。附子大辛大热,其  相似文献   

15.
仲景《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篇载有“妇人怀娠六七月,脉弦发热,其胎愈胀,腹痛恶寒者,少腹如扇,所以然者,子脏开故也,当以附子汤温其脏”。对其中“少腹如扇”一语,历代大多数注家及各版金匮教材,都解释为少腹作冷如被风吹的自觉症状。如尤在泾云:“少腹阵阵作冷,若或扇之也。”四版教材和五版教材解词均言:“少腹如扇:指少腹作冷如被风吹之状。”又《中  相似文献   

16.
浅谈“左肝右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左肝右肺”的说法来源于《内经》。《素问·刺禁论》曰:“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后世医家继承了这一观点,如《难经》曰:“肝之积名曰肥气,在左胁下……肺之积名曰息贲,在右胁下。”《景岳全书》曰:“胁痛者,左右气血之辨,其在诸家之说,有谓肝位于左而藏血,肺位于右而藏气,故病在左者为血积,病在右者为气郁。脾亦系于右,故湿疾流注者亦在右。”至清代王清任及西医从解剖学观点出发,谓肝实在右而不在左,肺则左右两侧均有之,且右三叶左二叶,从而对中医“左肝右肺”的说法,每有讥诮言语。笔者认为,从现代医学解剖学观点出…  相似文献   

17.
<正> 奇恒之腑,名出《内经》.《素问·五脏别论》说;“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腑”.脏、腑、奇恒之腑,为人体三类不同的脏器,有其各自的形态和功能特点.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等脏器,虽然在形态上均具有“管腔中空”的特点而与腑相似,但其功能却是“藏精”而近似于脏,所谓“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正是其与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等一般传化之腑之“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相  相似文献   

18.
背恶寒,早在《伤寒论》就有论述,如“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人参汤主之。”此为里热熏蒸而致。“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此为阳阴盛而致。  相似文献   

19.
<正> 甘草,性味甘平。归十二经,其用之广,当称诸药之魁,故有“国老”之称。《伤寒论》凡一百一十三方,用之者竟达七十方之多。余考其不用甘草诸方,亦觉颇蕴仲师心结,故不揣愚陋,敢呈管见,以就正于同道。现简要分述于次。一、病势急而不宜缓者:有正虚邪实两端。1.正虚,主要指阳虚。如61条“下之后,复发汗……干姜附子汤主之。”其证为既下复汗致阳气大虚,病重势急,回阳宜速不宜缓,故不用甘缓之甘草,且一次顿服,大有单刀直入之势。皆因其病急而治不宜缓也。又如  相似文献   

20.
家父纪亚先老中医在世时常说:“《内经》脏象学说,也是中医护理学的基础”。脏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象是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脏象护理就是根据中医脏象学说进行辨证施护。如《素问·脏气法时论》云:“病在肝,禁当风;病在心,禁温热食;病在脾,禁饱食、湿地濡衣;病在肺,禁寒食、寒衣;病在肾,禁犯淬 食,温炙衣”。 《素问·五脏别论》云:“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满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所以,保持患者脏藏腑通是中医临床护理的基本要求,今举其要者,以飨同道。1心病护理,以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