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脑血管病为临床常见病,我们在临床发现很多脑血管病人合并心电图及心肌酶改变。笔者自2004-01~2004-06观察了160名急性脑血管病人的心电图及心肌酶,现分析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观察对象所有观察对象均来自本院神经内科急性脑血管病住院病人,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并经CT或MRI证实。病程<3d,年龄41~80,平均(65.32±4.52)岁;男96人,女64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94人,出血性脑血管病66人(其中脑出血患者34人,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32人)。合并高血压病112人,合并糖尿病35人,排除既往有器质性心脏…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清心肌酶谱改变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58例脑出血患者血清心肌酶进行监测。结果 ①血清心肌酶与脑出血的部位有关,与出血量呈正相关。②急性发病死亡患者血清心肌酶高于存活者。③脑出血患者于病初3天心肌酶水平最高,14天恢复正常。结论 对急性脑出血患者心肌酶进行监测有助于判断患者的心功能,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中青年急性脑梗死(ACI)的危险因素,为早期预防及干预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7年12月于本院住院治疗的136例中青年ACI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106例中青年非ACI住院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饮酒、白细胞(WBC)计数、同型半胱氨酸(Hcy)等指标的差异性,应用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中青年罹患ACI的危险因素。结果通过单因素分析发现,观察组高血压、吸烟、饮酒、男性、WBC计数、血尿酸(BUA)、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Hcy,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多因素分析提示高血压、吸烟、LDL-C是中青年AC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高血压、吸烟、饮酒、男性、WBC、BUA、TC、LDL-C、Hcy是引发中青年ACI的危险因素;其中高血压、吸烟、LDL-C是其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心电图及心肌酶改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血管病为临床常见病,我们在临床发现很多脑血管病人合并心电图及心肌酶改变.笔者自2004-01~2004-06观察了160名急性脑血管病人的心电图及心肌酶,现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06-2014-05在我院住院的300例急性脑梗死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医院感染率、感染时间、感染部位及危险因素。结果发生医院感染62例,感染率为20.67%,下呼吸道感染最多,依次为上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消化道及其他。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年龄、住院时间、有无意识障碍、高血压、糖尿病、吞咽困难是急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与性别无关。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在医院发生感染率高,应加强脑血管病的预防,减少脑梗死的发生率,对发病患者积极治疗,重视并控制危险因素,减少医院感染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清心肌酶谱、血糖水平的变化,探讨其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急性脑出血患者120例作为观察组,纳入同时期健康志愿者6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间血清心肌酶谱、血糖水平;再将120例急性脑出血患者分别按心肌酶水平和血糖水平分为心肌酶正常组和心肌酶升高组、血糖正常组和血糖升高组,比较入组时和治疗3、6个月后组间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结果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清AST、LDH、CK及CK-MB水平显著高于正常人群,其空腹血糖水平也显著高于正常人群( P<0.05)。心肌酶升高和血糖升高的急性脑出血患者入组时和治疗3、6个月后NIHSS评分显著高于心肌酶和血糖正常者。结论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清心肌酶谱、血糖水平高于正常人群,其水平高低与预后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大血管闭塞性(LVO)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方法根据影像学检查将20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前循环脑梗死组及后循环脑梗死组,进一步分为LVO亚组及非LVO亚组。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分析。结果与前循环脑梗死组非LVO亚组比较,LVO亚组女性、心房纤颤、意识障碍、凝视、面瘫、上肢瘫痪、下肢瘫痪、感觉障碍、失语比率及NIHSS评分显著升高(均P<0.05),共济失调比率显著降低(P<0.05)。与后循环脑梗死组非LVO亚组比较,LVO亚组心房纤颤、意识障碍比率及NIHSS评分显著升高(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心房纤颤是前循环大血管闭塞的独立危险因素(OR=0.498,95%CI:0.254~0.979;OR=2.484,95%CI:1.259~4.899),凝视、失语对预测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有统计学意义(OR=4.487,95%CI:1.791~11.243;OR=5.113,95%CI:1.773~14.744)。结论女性、心房纤颤是前循环大血管闭塞的独立危险因素,凝视、失语对预测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脑梗死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48例脑梗死患者和115例对照组的临床资料、血压、血糖、血脂、纤维蛋白原、血液流变学、经颅多普勒及颈部血管超声检查结果等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脑梗死组中合并高血压史、糖尿病史、TIA史及脑血管病家族史患者显著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组中合并血压升高、高血糖、纤维蛋白原增高、D-二聚体增高、CRP增高、高脂血症、颈动脉斑块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血黏度低切和中切、全血还原黏度中切、红细胞比积、红细胞刚性指数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糖尿病、TIA、脑血管病家族史、纤维蛋白原增高、D-二聚体增高、CRP增高、高脂血症、颈动脉斑块及大血管狭窄与脑梗死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9.
脑梗死患者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脑梗死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为其防预提供依据.方法 对198例脑梗死患者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脑梗死患者的主要危险因素有高脂血症、高血糖、高血压、心脏病、吸烟史、卒中史,发病率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男多于女.结论 高脂血症、高血糖、高血压、心脏病、吸烟史、卒中史为脑梗死患者的主要危险因素,控制这些危险因素对预防脑梗死发生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并发急性脑梗死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方法在我院2014-07—2016-05诊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抽取240例为研究对象,均接受PCI术治疗,统计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并发急性脑梗死的发生率,并以PCI术后并发急性脑梗死者为研究组,以PCI术后未并发急性脑梗死者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2组临床资料,评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并发急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结果本组24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PCI术后并发急性脑梗死者9例,发生率3.8%;研究组中存在脑血管病史、房颤、泛前壁心肌梗死、术后低血压患者比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抗凝血酶、年龄、植入支架个数、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球囊扩张次数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研究组与对照组男性、房室传导阻滞、前间壁梗死以及完全闭塞因素比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并发急性脑梗死的发生率相对较低,房颤、PCI术后低血压、年龄、广泛前壁心梗以及球囊扩张次数均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并发急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抗凝血酶为其保护性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影响未发生感染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降钙素原(PCT)水平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92例我院诊断为急性脑梗死但未发生感染的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根据其血清PCT水平分为升高组与正常组,筛选出影响血清PCT水平升高的相关因素,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92例未发生感染急性脑梗死患者中36例血清PCT水平>0.5ng/mL,56例血清PCT水平<0.5ng/mL。升高组患者CRP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显示,CRP水平升高不是影响未发生感染急性脑梗死患者PCT水平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采用血清PCT预测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生感染时,不需要考虑其他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脑梗死急性期胃肠功能紊乱的发生情况、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收集本院神经内科2008年1月-2012年6月住院的脑梗死急性期病例,观察脑梗死急性期胃肠功能紊乱发生情况以及其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共收集脑梗死急性期病例1286例,符合入组条件病例736例,胃肠功能紊乱发生率65%,脑梗死急性期胃肠功能紊乱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包括梗死部位即小脑、脑干和丘脑梗死,梗死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以及梗死急性期血糖水平。结论脑梗死急性期存在较高的胃肠功能紊乱发生率,相关危险因素包括丘脑、小脑、脑干梗死、梗死后血糖升高以及脑梗死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相似文献   

13.
脑梗塞复发危险因素的对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1994年12月至1996年12月住院的脑梗塞病人(共240例)中,筛取两年内曾复发一次的脑梗塞病人25例,并从其余未复发样本中随机抽取50例,作为对照组,对复发的危险因素进行对比分析,发现脑梗塞复发与高血压病史及病程、糖尿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高脂血症及脑梗塞部位关系密切,而与性别、年龄、心房纤颤、高血压性心脏病无关。对复发性脑梗塞的预防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进展性脑梗死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寻引起脑梗死进展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我院2008年5月-2011年5月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246例,根据入院后病情演变分为进展性脑梗死组(PCI)和非进展性脑梗死组(NPCI)。观察项目包括年龄、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冠心病史、脑卒中病史、高脂血症史、吸烟史及饮酒史,入院时神经功能评分、入院时高血压、入院后血压降低、发热、血脂、血糖、红细胞压积、颈动脉狭窄及颅内动脉狭窄进行分析。结果 PCI组的糖尿病史、早期不适当降压治疗、颅内动脉狭窄、颈动脉狭窄、入院后24小时内最高体温、白细胞计数、空腹血糖及侧脑室旁梗死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糖尿病病史、早期不适当降压治疗、发热、白细胞计数增高、空腹血糖增高、劲内动脉和颅内动脉狭窄及侧脑室旁梗死是引起脑梗死进展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死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7-09~2010-08收住的685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出血性脑梗死组患者在大面积梗死、房颤、高血压、高血糖等方面的发生率均高于同期非出血性脑梗死组。结论大面积梗死、房颤、高血压、高血糖等是出血性脑梗死的相关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进展性脑梗死(PCI)的危险因素,为其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对91例PCI患者与170例稳定性脑梗死(SCI)患者的临床资料中24个因素先行单因素对比分析,后对有显著差异的因素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PCI组的糖尿病史、早期不适当降压治疗、入院后24h内最高体温、白细胞计数(WBC)、C-反应蛋白(CRP)、空腹血糖(FBG)、CT早期梗死征象、侧脑室体旁梗死明显高于SCI组(P均<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早期不适当降压治疗、WBC、CRP及FBG增高、CT早期梗死征象、侧脑室体旁梗死是PCI的危险因素。结论早期不适当降压治疗、WBC增高、CRP及FBG增高、CT早期梗死征象、侧脑室体旁梗死是PCI的主要危险因素与征象。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血淀粉样蛋白A( SSA )水平与急性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方法 对480例脑梗死患者进行蒙特利尔认知功能评估,依据评估结果分为无认知障碍组及认知障碍组。对潜在的认知功能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分析,将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与MoCA评分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并对血SSA水平与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性别、酗酒、糖尿病、糖尿病肾病、关键部位梗死、受教育程度和血SSA浓度在认知功能障碍组和非认知功能障碍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MoCA评分与血SSA水平呈负相关(r=-0.63,P<0.05),而与性别、糖尿病、糖尿病肾病、关键部位梗死、受教育程度呈正相关。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血清SSA阈值为0.9 mg/L时,曲线下面积为0.894。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8.2%和66.7%。结论 血SSA在认知功能障碍的预测中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同水平的同型半胱氨酸和脑梗死相关危险因素及脑梗死TOAST分型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卒中单元2010年1月~2011年3月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首先将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正常(〈15umol/L)及轻度增高组(15umol/L~30umol/L)及中重度增高组(≥30umol/L);根据患者的卒中危险因素、临床特点及影像学资料对所有患者行TOAST分型。结果①Hcy轻度增高组与Hcy正常相比,血浆维生素B12水平明显降低(P〈0.001),余危险因素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而Hcy中重度增高组与正常组与相比,中重度增高组男性比例(P=0.014)及吸烟率(P=0.019)明显高于正常组、高血压患病率(P=0.004)及血浆维生素B12水平(P=0.002)明显低于正常;②Hcy正常组、Hcy轻度增高组的TOAST分型均以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LAA)型比例最高、其次为小动脉闭塞性卒中(SAO)型,而Hcy中重度增高组以SAO型比例最高,其次为心源性脑栓死(CE)型,Hcy中重度增高组LAA型比例明显低于Hcy正常组(P=0.007),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脑梗死患者不同水平的Hcy伴有不同的卒中危险因素及不同的TOAST构成,Hcy中重度增高伴有高的男性比例及吸烟率,伴有低的高血压比例及低血浆维生素B12水平;Hcy中重度增高组TOAST分型以SAO型。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外伤致动脉性大面积脑梗死(AMCI)的相关危险因素。 方法选取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神经外科自2015年4月至2018年5月收治的103例颅脑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CTA或DSA将患者分为AMCI组与非动脉性大面积脑梗死(NAMCI)组,对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GCS评分、受伤至入院时间、环池状态、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tSAH)、收缩压(SBP)、渗透压(OP)、中心静脉压(CVP)、凝血功能、乳酸(Lac)及脑挫伤12项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再次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采用GOS评分判断预后。 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GCS评分、CVP、SBP、OP、tSAH、环池状态、Lac 8个指标与AMCI发生相关(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GCS≤8分、CVP≤5 cmH2O(1 cmH2O=0.098 kPa)、OP<270 mmol/L、SBP≤90 mmHg(1 mmHg=0.133 kPa)是动脉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采用GOS评分评价预后:良好8例、中残9例、重残7例、死亡4例。 结论低GCS评分、低CVP、低OP、低SBP是动脉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重点评估和监测上述指标对该病的救治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急性腔隙性梗死(lacunar infarction,LI)青年患者的血管危险因素及其分布特征,为预防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青年急性腔隙性梗死患者40例,年龄18~45岁,均行头颅MRI、MRA、颈部血管彩超、血脂等检查,根据头颅血管磁共振检查结果分为颅内动脉狭窄组和无颅内动脉狭窄组。对观察指标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40例青年腔梗患者中22例存在颅内大动脉狭窄(狭窄组),18例无狭窄(无狭窄组),经分析发现,颅内动脉狭窄组的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颈动脉斑块形成较无颅内动脉狭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吸烟、饮酒、高血压、尿酸、空腹血糖、高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颅内动脉狭窄组中15例为单发血管狭窄,7例为多发狭窄,单发与多发血管狭窄血管危险因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前循环狭窄13例,单纯后循环狭窄7例,单纯前、后循环颅内动脉狭窄间血管危险因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青年腔梗合并颅内动脉狭窄患者多于无颅内动脉狭窄患者,且颅内动脉狭窄组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颈动脉斑块形成均显著高于无颅内动脉狭窄组。青年腔梗单发与多发颅内血管狭窄之间的危险因素比较无显著差异;颅内动脉狭窄多发生于前循环,且单纯前、后循环颅内动脉狭窄组之间危险因素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