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观察临床应用CT灌注成像联合血管成像对老年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2-04—2015-12在我院进行诊治的77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给予CT灌注成像联合血管成像检查,并根据CT、MRI检查分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及脑梗死2组,分析2组患者的发病情况及血管成像检查结果、CT灌注成像参数。结果 CI组患者的CBV、CBF较健侧明显下降(P0.05),TTP和MTT较健侧明显延长(P0.05);TIA组与健侧相比仅有TTP及MTT明显延长(P0.05),CBV和CBF无明显变化(P0.05);总血管狭窄发生率为66.23%;发生血管狭窄患者CTPI阳性率明显高于无出现血管狭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应用CT灌注成像联合血管成像能够为临床医师及时诊断、治疗老年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进展性和完全性脑梗死患者在CT灌注成像(CTP)及CT血管造影(CTA)方面的差异.方法 对患者进行CTP及CTA检查,获取相对CBF(rCBF)、相对CBV(rCBV)数据,并获得脑动脉狭窄情况.结果 2组rCBF、rCBV和颈动脉系统中度以上狭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脑梗死患者,可采用CTA及CTP检查来明确脑动脉狭窄程度和脑灌注情况,辨别潜在病情进展患者.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东芝Aquilion ONE 640层CT脑灌注成像(CTP)与CT血管成像(CTA)在超早期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我院2014-06—2015-12收治的28例超早期脑梗死患者,均在发病后6h内实施CT平扫、CTP与CTA检查,分析平扫及灌注CT表现,计算CTP的达峰时间(TTP)、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各参数值,并与对侧及半暗带周边相应区灌注参数相对比;重建颈段和脑内动脉CTA图像,采用图像后处理技术显示病变血管情况,对动脉狭窄程度进行分级评价。所有患者3~7d内行多层螺旋CT复查,评估CTP与CTA在超早期脑梗死诊断中的临床价值。结果 28例患者经头颅CT平扫发现,11例有可疑脑缺血区,其余17例未见明显异常。行CT脑血管灌注成像发现,患者感兴趣区内rCBF、rCBV、rTTP(病变侧与对照侧灌注参数的相对比值)明显改变,脑梗死区较边缘区TTP更高,CBF、CBV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半暗带区CBF、TTP与对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CBV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A检查发现,10例患者大脑中动脉闭塞,7例大脑中动脉狭窄,11例一侧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结论 CTP早期发现脑梗死患者脑组织中的缺血半暗带,CTA检查可准确判断狭窄或闭塞血管,在脑梗死患者的早期诊断和指导溶栓治疗中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320排动态容积CT全脑灌注成像(CTP)在脑梗死患者中的价值。方法对2014-01—2016-01驻马店市中心医院收治的33例脑梗死患者采取CT全脑灌注成像检查,测量梗死核心区、缺血半暗带(IP)与健侧镜像区的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达峰时间(TTP)及平均通过时间(MTT)值,计算梗死核心区及IP的相对脑血流量(rCBF)、相对脑血容量(rCBV)、相对达峰时间(rTTP)、相对平均通过时间(rMTT),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33例患者中,头颅平扫发现9例早期脑梗死征象,其余24例未发现异常。33例患者行CTP成像均发现异常灌注区,其中25例存在IP;与健侧镜像区对比,CBV无显著差异(P0.05),而TTP、MTT值明显延长,CBF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梗死核心区对比,CBF、CBV升高,TTP缩短,MTT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P区与梗死核心区rCBF、rCBV、rTTP、rMTT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例超急性期(发病6h以内)、15例急性期(发病6~72h)中11例、8例亚急性期(发病72h~14d)中4例存在IP。缺血半暗带分期:Ⅰ2期6例,Ⅱ1期12例,Ⅱ2期7例。结论 320排动态容积CT全脑灌注成像可通过注射一次对比剂获得常规CT、CTP、CTA数据,对脑梗死患者的病变部位、范围及有无IP等提供明确的影像学依据,且可对IP进行分期,为临床实现对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提供了可能,且显著降低了患者所受的辐射剂量,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单侧颈动脉狭窄及闭塞患者的脑灌注改变,探讨CT灌注成像(CTP)对脑缺血事件高危人群的筛查价值.方法 25例单侧颈动脉狭窄及闭塞患者行64层CTP检查,参照北美症状性颈动脉内膜切除术(NASCET)标准将狭窄分为中、重度和闭塞三组,计算额、颞、枕叶、基底节及前后分水岭区的rCBF、rCBV、rTS、rTP,对三组间相对灌注值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1)伪彩色图:三组间所有部位两侧的CBF和CBV均无差异;闭塞组所有患者及4例重度狭窄组患者的TS图、TP图显示两侧存在差异.(2)颞叶、基底节区及前后分水岭区灰白质的rCBF、rCB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颞叶、基底节区的rTS、rTP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前分水岭区灰质及白质、后分水岭区灰质的rTS、TP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后分水岭区白质的rTS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三组间,rT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灌注成像能有效评价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脑灌注的改变并帮助临床筛查高危患者.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颅内外动脉狭窄内支架成形术前后脑灌注CT成像的变化以及与临床疗效之间的关系。方法本研究纳入12例颅内外动脉狭窄的患者,其中表现为前、后循环TIA9例,颈内动脉系统有梗死病灶3例。所有患者均给予狭窄动脉行内支架成形术,并于支架术前、术后48h以及6~12个月的随访期内行头CT灌注成像检查。结果支架术前9例前、后循环TIA患者,灌注成像表现为7例rCBF下降,2例rCBF正常;3例rCBV增高、6例rCBV正常;8例TTP、MTT延长,1例TTP、MTT正常。术后6~12个月,7例rCBF正常,2例rCBF下降;6例rCBV正常,2例增高,1例轻度增高;5例TTP、MTT正常,4例TTP、MTT轻度延长。在6~12个月随访期内,有2例出现TIA,均出现支架后的再狭窄,灌注CT表现为rCBF下降、rCBV增高,TTP、MTT延长。3例行颈内动脉支架的脑梗死患者,支架术前3例rCBF下降;1例rCBV轻度增高,1例rCBV下降,另1例rCBV正常。术后6~12个月,2例rCBF正常,1例rCBF轻度下降;1例rCBV正常,2例rCBV轻度增高;3例TTP、MTT仍延长。3例术前NIHSS评分分别为7、5、6,术后随访期间转为3、3、2。其中1例显示支架后再狭窄,灌注CT表现为rCBF轻度下降,rCBV轻度增高。结论灌注CT成像各指标的转归与临床症状和体征的改善具有密切的相关性,灌注CT成像可作为评价临床症状转归的一个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症状性颈内动脉狭窄患者支架置入术后脑灌注的变化。方法症状性颈内动脉狭窄血管成形术患者56例,术前及术后分别行CT脑灌注成像,观察局部脑血流速度(rCBF)、局部脑血容积(CBV)、平均通过时间(MTT)及达峰时间(TTP)的变化。结果 56例患者术前及术后CT灌注成像检查结果显示,术前患侧rCBF低于对侧,术后两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TT术前、术后及对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TP术前患侧较健侧延长,术后病变侧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采用颈内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颈内动脉狭窄安全有效,可明显改善患者脑灌注。  相似文献   

8.
目的:应用多层螺旋CT(MSCT)采用CT血管成像(CTA)与CT灌注成像(CTPI)相结合的技术探讨对脑动脉狭窄及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价值及超早期治疗的价值。方法:30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AICVD)患者行CT平扫,CTA和CTPI检查。对比观察梗死区和对侧对照区,梗死病灶中心区与周边区的血流动力学参数数值;分析AICVD与CTA变化的关系。结果:30例AICVD患者,CT平扫1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均未见异常,20例脑梗死(CI)患者有1例有小灶性低密度。CTA显示10例TIA患者中正常8例,狭窄2例;20例CI患者中19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动脉狭窄,1例正常,为脑干梗死。CTPI显示未见异常者12例,其中10例TIA,2例CI(1例基底节区腔隙梗死,1例脑干梗死)。灌注异常者18例中,梗死侧与健侧、病灶中心与周边区rCBF、rCBV、TTP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TA联合CTPI对早期AICVD有诊断价值,并能指导临床进行合理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联合CT血管造影在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63例,于症状发作后7d内采用东芝320排螺旋CT行头部CT灌注成像以及CT血管造影,观察并比较感兴趣区以及镜像区CT灌注成像各参数,以及两种影像学检查的符合情况。结果比较感兴趣区与镜像区CT灌注成像各参数发现,感兴趣区与镜像区脑血容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感兴趣的脑血流量显著低于镜像区(P0.05);感兴趣区的造影剂通过时间显著短于镜像区(P0.05)。CT血管造影发现责任血管狭窄54例,其中灌注异常患者43例,CT血管造影未发现责任血管狭窄9例,灌注异常3例,CT灌注异常在有责任血管狭窄的阳性率显著高于无责任血管狭窄(P0.05)。结论 CT灌注成像可反映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脑灌注状态,CT血管造影可用于检测责任血管的病变情况,CT灌注成像联合CT血管造影可为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病因以及为诊断提供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CT指导下脑梗死患者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治疗的3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入选患者CT筛选后均采用纤溶酶原激活物静脉溶栓治疗,根据NIHSS评分分为有效组和无效组,比较2组患者CT灌注成像下局部脑血容量(rCBV)、局部脑血流量(rCBF)、平均通过时间(MTT)、达峰时间(TTP)及血管狭窄分级的差异。结果 37例患者痊愈3例(8.1%),有效27例(73.0%);神经功能无显著改善7例(18.9%),死亡2例(5.4%),2组NIHS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后7d复查CT并比较相关参数,2组患者缺血中心区rCBF、rCBV无显著差异,但有效组缺血边缘区rCBF、rCBV较无效组增加(P0.05),而rMTT、TTP时间较无效组缩短(P0.05),溶栓后有效组TICI分级显著高于无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溶栓治疗后多模式CT检查早期发现缺血边缘区相关指标及图像变化,为评估溶栓疗效、指导后续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脑CT灌注成像在首发抑郁症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20年1月~2021年1月期间收治的180例首发抑郁症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同期门诊体检的180例健康人员作为对照组,均进行脑CT灌注成像检查,比较两组平扫、增强扫描后颅脑各脑叶CT值。结果 (1)两组左顶叶、右顶叶、左颞叶、右颞叶、左枕叶、右枕叶平扫后CT值、TIP、MTT、rCBF、rCB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左额叶、右额叶平扫CT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2)两组左顶叶、右顶叶、左颞叶、右颞叶、左枕叶、右枕叶增强扫描后CT值、TIP、MTT、rCBF、rCB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左额叶、右额叶增强扫描CT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首发抑郁症患者左右额叶脑组织密度CT值均低于正常对照,可能存在大脑额叶功能改变,对首发抑郁症诊断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脑灌注联合CT血管造影对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因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在我院进行治疗的80例患者,对其进行64层螺旋CT脑灌注、CT血管造影扫描。观察64层螺旋CT脑灌注的平均通过时间、对比脑血流量、脑血容量、对比剂峰值时间,观察血管造影后患者的劲内动脉狭窄程度。结果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急性脑梗死患者患侧的对比剂峰值时间均明显长于健侧的对比剂峰值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64层螺旋CT脑灌注联合CT血管造影,能同时诊断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的脑部血流灌注及颈动脉狭窄的程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VCTDSA联合CT灌注成像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0例临床诊断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于发病后24h内行VCTDSA联合CT灌注成像,观察CT平扫表现及灌注图像、VCTDSA重建图像结果。测定相应区域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和达峰时间(TTP)。结果 25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头部CT平扫未发现与临床症状相对应的脑缺血区,CT灌注图上可发现与临床症状相对应的脑缺血区。CT灌注成像表现为CBF下降、CBV下降、MTT延长、TTP延长或无TTP出现。VCTDSA可见23例患者相应责任血管的不同程度的狭窄,其余7例患者未检出相应责任血管狭窄。结论 CT灌注成像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早期诊断中有很重要的价值。VCTDSA能发现缺血病变的原因,为临床进一步治疗提供确切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灌注成像(PWI)对TIA疾病的治疗及预后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新乡市中心医院经临床表现、病史和影像学检查确诊TIA患者的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达峰时间(TTP)等参数,根据PWI结果对TIA患者进行分期,并分析脑灌注异常与患者临床表现的关系。结果颅内血管狭窄是PWI阳性最重要的因素(P=0.000);从症状发作到MRI扫描的时间是灌注阳性的重要变量,时间越短,PWI越容易出现阳性;PWI阳性与冠心病(P=0.0.037)和高血脂(P=0.000)有关,与患者的年龄、性别及其他血管危险因素无关(P0.05);PWI阳性与偏瘫(P=0.000)有关,与其他症状无关;PWI阳性与TIA持续时间和发作次数无关;根据PWI血流参数分期,Ⅰ期TIA6例,Ⅱ期TIA9例,Ⅰ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患侧灌注参数TTP、MTT与健侧比较显著较高(P0.05),而CBF、CBV未见明显改变(P0.05);Ⅱ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患侧灌注参数TTP、MTT与健侧比较显著较高(P0.05),患侧CBF与健侧比较显著较低(P0.05),而CBV未见明显改变(P0.05)。结论 PWI能够显示TIA患者发作间期的脑灌注异常,其可为TIA的诊断、治疗提供进一步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动态CT灌注成像与缺血再发作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患者CT灌注成像(CT perfusion,CTP)的变化,为预防TIA再发提供判断依据。方法经临床确诊的TIA患者20例于急性期先行常规16排螺旋CT横断面平扫,然后根据累及的动脉系统,选择感兴趣平面行脑CT灌注扫描,同时行CT血管造影。1个月后复查脑CT灌注。结果20例患者中,在急性期大部分患者患侧局部脑血流(regional cerebral blood flow,rCBF)呈轻到中度异常,患侧局部脑血容量(regional cerebral blood volume,rCBV)呈正常或轻度下降。1个月后复查CT脑灌注结果显示有12例患者未发现异常,8例患者rCBF呈轻到中度下降,患侧rCBV呈正常或轻度下降,随访1年,14例未复发。6例两次CT灌注均有异常者在1年内有5例TIA再发,1例发展为脑梗死。结论对于脑灌注量降低严重而且持续时间长的TIA患者,提示可能出现TIA再发或进展为脑梗死,应及时强化抗缺血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CT脑灌注联合血管成像在烟雾病血管重建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01—2016-05收治的36例烟雾病患者,于术前、术后对所有患者行CT脑灌注联合血管成像检查,根据检查结果为血管重建制定合理的手术方案,对术前、术后侧额、颞叶的达峰时间(TTP)、平均通过时间(MTT)、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进行定性和定量测量,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36例患者中,1例行直接重建,术后侧额、颞叶CBF、CBV增加,TTP延长,MTT无显著变化,吻合血管通畅;35例行间接重建,术后侧额、颞叶CBF、CBV增加,TTP、MTT降低,侧支吻合血管形成,术后TTP、MTT平均值低于术前,CBF、CBV平均值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脑灌注联合血管成像应用于烟雾病血管重建术,术前可掌握患者靶组织的灌注状态、血管形态及脑组织缺血程度,术后可评判血管吻合情况和脑血流量改善情况,有利于手术方式的选择和术后疗效的观察,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评估兔创伤性脑损伤后不同干预方式下脑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方法将40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对照组(10只)和脑损伤组(30只)。采用硬膜外球囊注水加压的方法制作脑损伤兔模型,脑损伤组兔根据不同的干预方式又分为加压组、常规减压组及控制减压组(每组各10只)。所有动物制模成功后即行常规CT及CT灌注成像检查。在CT灌注成像参数图上测量4组动物的相关血流动力学参数值——局部脑血流量(rCBF)、局部脑血容量(rCBV)及平均通过时间(MTT),并进行比较。检查结束后,从兔耳缘静脉注入2%伊文思蓝,处死并取脑组织;检测各组兔脑组织伊文思蓝的含量。结果脑损伤组基底节区及颞叶的rCBF、rCBV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而MTT均明显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1)。脑损伤不同干预方式组之间的rCBF、rCBV及MTT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1)。脑损伤组兔脑组织的伊文思蓝含量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1);脑损伤组组间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1)。结论 CT灌注成像能较好地评估创伤性脑损伤后脑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控制性减压的干预方式,可使创伤性脑损伤后脑血流动力学的异常变化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与CTA联合评价颈内动脉狭窄与脑梗死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4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入院后立即行CT灌注成像和CTA检查。通过CTA对颈动脉狭窄程度进行评估,通过灌注图像评估脑梗死的血流动力学状态。结果47例94支血管中,脑梗死侧颈动脉血管狭窄检出率为64.0%(32/50),非梗死侧颈动脉血管狭窄检出率29.5%(13/44),两侧颈动脉血管狭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47例脑梗死患者中大、中、小体积梗死分别为9例、20例及18例。94支血管中45支有不同程度狭窄,轻、中、重度狭窄分别为17例、16例及9例,3例血管完全闭塞。颈动脉完全闭塞与大体积梗死的符合率100%(3/3);重度狭窄与大体积梗死的符合率67%(6/9);中度狭窄与中体积梗死的符合率81%(13/16);轻度狭窄与小体积梗死的符合率为88%(15/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多层螺旋CT脑灌注成像联合CTA能评价颈动脉狭窄程度与脑梗死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单侧大脑中动脉狭窄的脑磁共振灌注成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MCA)不同狭窄程度时的脑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PWI)表现。方法对31例经DSA诊断为单侧MCA狭窄或闭塞患者行脑磁共振PWI检查,并对不同程度MCA狭窄状态下患侧和健侧大脑半球的脑灌注参数局部脑血流量(rCBF)、局部脑血容量(rCBV)、局部平均通过时间(rMTT)、局部达峰时间(rTTP)进行定量分析。结果31例患者中,DSA诊断单侧MCA轻中度狭窄14例,其中脑灌注异常11例;患侧大脑半球rTTP较健侧显著延长(P0.01)。MCA重度狭窄或闭塞17例,均出现异常灌注;患侧大脑半球rTTP较健侧显著延长(P0.01),而患侧rCBF较健侧明显减少(P0.05),患侧rMTT健侧亦显著延长(P0.05)。结论通过脑灌注成像参数综合分析,磁共振PWI能准确评估MCA狭窄程度和脑组织血供情况,可为脑缺血的临床诊断提供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成人颞叶癫痫发作间期单侧和双侧痫性放电CT灌注成像的变化。方法将21例颞叶癫痫患者根据视频脑电图监测分为单侧痫性放电组11例、双侧痫性放电组10例,两组患者均在发作间期行CT灌注成像检查,计算每例患者双侧颞叶脑血流量(cerebral blood flow,CBF)、脑血容量(cerebral blood volume,CBV)、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 ti me,MTT)的灌注参数,并比较每组患者颞叶CBF、CBV、MTT以及两组的CBF、CBV、MTT不对称指数(asymmetry index,AI)。结果21例患者头颅CT平扫均无异常,每组患者发作间期双侧颞叶CBF、CBV、M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CBF不对称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69,P=0.035),CBV和MTT不对称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单侧痫性放电组中,痫性放电侧颞叶脑血流量较对侧有所减低,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093,P=0.063)。结论颞叶癫痫CT灌注成像显示颞叶区发作间期单侧痫性放电较双侧痫性放电脑血流量不对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