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合并脑微出血(CMBs)的相关因素及对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40例ICVD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合并CMBs分为CMBs组和非CMBs组,分别纳入62例和178例患者,应用简易精神状况检查表(MMSE)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估患者的认知功能。结果 CMBs组患者的年龄、合并高血压比例、脑白质疏松(LA)比例、腔隙性梗死(LI)比例和既往卒中史比例均显著高于非CMBs组患者(P<0.05),高龄(OR=1.376)、合并高血压(OR=3.965)、合并LI(OR=3.562)是ICVD患者合并CMBs的危险因素(P<0.05);CMBs组MMSE总分、MoCA总分和视空间/执行、注意、延迟回忆等评分均显著低于无CMBs组(P<0.05),累及皮层‐皮层下CMBs患者的MMSE总分、MoCA总分及视空间/执行、注意、语言、延迟回忆等评分均显著低于无累及皮层‐皮层下CMBs患者(P<0.05)。结论 ICVD患者合并CMBs的发病与多种因素具有相关性,可导致患者出现显著的认知功能障碍,可能与累及皮层‐皮层下CMBs病灶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合并脑微出血(cerebral microbleeds,CMBs)的临床及其影像学特征。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连续收集2013年8月~2015年9月在本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120例,根据有无CMBs将患者分为有CMBs组(39例)和无CMBs组(81例),比较2组间基本临床资料、生化指标及影像学特点是否存在差异,并采用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CMBs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120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中合并CMBs39例(32.5%),其中2组年龄(t=6.373,P0.001)、高血压病(χ~2=5.385,P=0.02)、高尿酸(χ~2=4.474,P=0.04)、腔隙性脑梗死数目(t=8.773,P0.001)以及脑白质疏松程度评分(t=7.964,P0.001)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高血压病、腔隙性脑梗死数目以及脑白质疏松程度评分是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发生CMB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腔隙性脑梗死患者CMBs发生与年龄、高血压病、腔隙性脑梗死数目以及脑白质疏松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合并脑微出血(cerebral microbleeds,CMB)的情况及其相关因素。
方法 本研究采用单中心、前瞻性研究方法,连续收集2011年1月~2012年6月于北京市第六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302例,根据有无CMB将患者分为有CMB组(83例)和无CMB组(219例),比较两组间一般临床资料、生化指标及影像学特点是否存在差异,并采用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CMB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果 302例患者中,合并有CMB者83例(27.5%),其中年龄(t=3.67,P<0.001)、高血压(χ2=4.76,P=0.03)、卒中史(χ2=5.46,P=0.02)、纤维蛋白原(t=2.33,P=0.02)、腔隙性脑梗死数目(Z=-5.04,P<0.001)以及脑白质疏松程度评分(Z=-7.88,P<0.001)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纤维蛋白原[比值比(odds ratio,OR)1.469,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366~1.602;P=0.037]、腔隙性脑梗死数目(OR 1.636,95%CI 1.200~2.231;P=0.002)以及脑白质疏松程度评分(OR 1.700,95%CI 1.502~1.980;P<0.001)是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CMB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CMB的发生与纤维蛋白原含量、腔隙性脑梗死数目以及脑白质疏松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血同型半胱氨酸(Hcy)与不同类型脑小血管病的相关性。方法纳入脑小血管病患者123例(病例组),其中单纯脑白质疏松症(LA)39例,腔隙性梗死(LI)35例,脑微出血(CMB)16例,脑白质疏松并腔隙性梗死和(或)脑微出血33例,40例健康者为对照组。对2组患者均进行Hcy检测。结果LA、LI、CMB及脑白质疏松并腔隙性梗死和(或)脑微出血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均高于对照组(P<0.05),脑白质疏松并腔隙性梗死和(或)脑微出血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明显高于其他3组脑小血管病组(P<0.05),LA、LI及CMB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无明显差异。结论Hcy与脑小血管病(SVB)的病情严重程度具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腔隙性梗死后血管性认知损害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共138例腔隙性梗死患者根据蒙特利尔认知评价量表分为认知功能正常55例、轻度认知功能障碍73例和重度认知功能障碍10例,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后退法Logistic回归分析筛查腔隙性梗死后血管性认知损害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关键部位梗死灶(OR=1.179,95%CI:0.870~2.472;P=0.012)和脑白质高信号3~4级(OR=2.005,95%CI:0.910~4.502;P=0.024)是腔隙性梗死患者出现血管性认知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腔隙性梗死后血管性认知损害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关键部位梗死灶和脑白质高信号3~4级是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脑内微出血在缺血性卒中患者中的发生率及在脑内各区域的分布情况,观察缺血性卒中亚型之间微出血发生率的差异,初步分析其相关因素及其与腔隙性脑梗死、脑白质病变等微小血管病变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 连续入选261例心源性栓塞型、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及小动脉闭塞型3个亚型的缺血性卒中患者。记录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应用头颅磁共振梯度回波T2*加权成像(gradient-echoT2*-weighted,GRE-T2*)观察脑内微出血的数目及部位,同时观察腔隙性脑梗死数目和部位以及脑白质病变程度。结果 80例患者(30.70%)存在脑内微出血,数目为1~109个。微出血最常见于皮质-皮质下区(46.09%),其次位于基底节区(27.80%)。各亚型中小动脉闭塞型患者脑内微出血的发生率最高(53.30%)。高血压、腔隙性脑梗死数目及脑白质改变程度为缺血性卒中患者脑内微出血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比值比(odds ratio,OR)分别为4.364、1.190和1.310;脑内微出血的分级与腔隙性梗死分级(r =0.519,P <0.001)及白质改变程度(r =0.437,P <0.001)显著相关。结论 微出血在缺血性卒中患者特别是小动脉闭塞患者中发生率较高,微出血与腔隙性脑梗死数目及脑白质改变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微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及对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12-2013-12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54医院和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132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CMB组45例,非CMB组为87例,对比分析2组的相关危险因素及对认知功能的影响。结果 2组患者一般资料单因素分析比较显示,年龄、高血压、高血脂、脑梗死、腔隙性梗死数目、脑白质改变、服用抗血栓药物史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非条件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其均为脑微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2组患者认知功能比较显示,CMB组较非CMB组各项认知功能评分均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高血脂、脑梗死、脑白质改变、服用抗血栓药物及腔隙性梗死数目可能为CMBs的危险因素,防治上述因素对于预防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微出血和认知功能障碍均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8.
实验对脑白质疏松进行半定量分析。以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评价中、重度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评分下降(F=12.02,P=0.000),P300 Cz2.0潜伏期延长(F=16.04,P=0.000)。相关性分析显示发生脑白质疏松后评分与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评分负相关(r=-0.416,P=0.000),与P300 Cz2.0潜伏期正相关(r=0.538,P=0.000)。提示脑白质疏松加重了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认知功能损害,脑白质疏松程度越重,认知功能下降越为显著。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微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观察微出血后对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01—2012-12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通过MRI鉴定分为CMB组和非CMBD组(对照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分析考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微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比较2组患者之间的认知功能差异,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检验考察CMB分级与认知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CMB的危险因素为高血压史、冠心病史、糖尿病史、脑白质疏松改变程度、腔隙性梗死灶数和高脂血症(P0.05);与对照组比较,CMB组注意力、抽象思维降低、执行能力和总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354,P0.05;t=2.348,P0.05;t=6.864,P0.01;t=13.985,P0.01);CMB分级与注意力、抽象思维、执行能力、总分呈负相关(r=-0.348,P0.01;r=-0.344,P0.01;r=-0.896,P0.01;r=-0.889,P0.01)。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微出血的危险因素为高血压史、冠心病史、糖尿病史、脑白质疏松改变程度、腔隙性梗死灶数和高脂血症,患者注意力、抽象思维降低,执行能力等受到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不同程度脑白质疏松(LA)患者发生脑微出血(CMBs)的差异,并评估CMBs与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01—2019-06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附属连云港中医院脑病科、康复科收治的轻、中、重度LA患者各20例,均行磁共振常规序列及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序列检查,分别统计不同程度LA患者的CMBs病灶数量;依据是否合并CMBs病灶,将LA患者分为CMBs组与非CMBs组,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定量表(MoCA)分别对患者进行认知功能评估,分析CMBs病灶与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性。结果轻度LA患者共检出CMRs病灶36个,中度LA患者共检出CMRs病灶137个,重度LA患者共检出CMRs病灶340个,检出部位以基底节区、皮层及皮层下区域最为多见;同时CMBs组患者MoCA评分低于非CMBs组(P0.05)。结论 CMBs病灶数目与LA程度呈正相关,且与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具有明显相关性,可作为LA程度、患者认知功能、临床预后及疗效的临床评价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脑微出血(cerebral microbleeds,CMBs)与脑白质病变(white matter lesions,WML)及腔隙性 梗死(lacunar infarcts,LI)的关系。 方法 连续纳入2010年2月至2012年2月解放军总医院南楼神经内科病房根据病史及头颅影像学检 查确诊患有脑血管病或具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者217例。采用GE公司 1.5T磁共振成像行头颅常规序列及T2 *血管加权成像(T2 star weighted angiography,SWAN)序列扫 描。记录深部及皮层部位CMBs病灶数,按照Fazekas评分和Scheltens改良量表将脑室旁白质高信号 (peri-ventricular hyperintensities,PVH)和深部白质高信号(deep white m atter hyperintensities,DWMH) 分别评分,根据病灶数量评估LI的严重程度分析CMBs与PVH、DWMH及LI的关系。 结果 随着PVH和DWMH评分的升高,CMBs的检出率分别由41.8%(PVH=1)及40.8%(DWMH=1)升高 至68.8%(PVH=3)及76.9%(DWMH=3);随着LI数量的增加,CMBs的检出率由46.3%升高至75%。深 部CMBs与PVH及DWMH的严重程度有较强相关性(rs =0.345,P<0.001;rs =0.346,P<0.001),与LI 亦显 著相关(r s =0.281,P<0.001);而皮层CMBs与PVH及DWMH严重程度仅呈弱相关(r s =0.219,P =0.001; rs =0.189,P =0.005),与LI无显著相关性。 结论 深部CMBs与脑室旁及深部脑白质病变、LI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脑梗死(CI)急性期患者认知功能障碍与梗死部位及脑白质病变(WML)的关系。方法根据头颅磁共振等影像学检查,将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CI组(68例)和CI+WML组(27例),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估2组患者的认知功能情况,并选取同期体检25例老年健康人为对照组,观察CI组和CI+WM L组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分析梗死部位以及脑白质病变对认知功能的影响。结果 CI组患者MoCA 总分为(23.4±2.8)分,CI+ WML组为(20.3±2.1)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CI组和CI+WML组分别有42例(61.8%)和23例(85.2%)存在认知功能障碍,CI组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低于CI+WML组(P<0.05)。大脑皮质梗死患者视空间与执行、命名、注意与计算、语言、抽象功能评分显著降低(P<0.05),丘脑、基底节梗死患者视空间与执行、延迟回忆功能评分显著降低(P<0.05)。结论大脑皮质梗死患者常有视空间与执行、命名、注意与计算、语言、抽象认知功能障碍,丘脑、基底节梗死患者多有视空间与执行、延迟回忆功能障碍,合并WM L可加重上述症状。  相似文献   

13.
缺血性卒中患者脑白质病变对认知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不同程度的脑白质病变对缺血性卒中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连续收集缺血性卒中患者,记录卒中危险因素,进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cognitive assessment,MoCA)等神经心理学测试,进行神经影像学检查,运用与年龄相关的脑白质改变分级量表(age-related white matter changes rating scale,ARWMCRs)对脑白质病变半定量评分。根据ARWMCRs评分结果,将患者分为3组:轻度组、中度组和重度组。比较轻、中、重三组间认知功能的差异。结果 与脑白质病变轻度组比较,中、重度组患者MoCA评分下降(P均<0.01)。相关性分析发现ARWMCRs评分与MoCA评分呈负相关(r =-0.677,P<0.01)。结论 脑白质病变影响缺血性卒中患者的认知功能。脑白质病变程度越重,认知功能下降就越为显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对脑室旁脑白质疏松患者新发脑卒中的影响。方法选取伴腔隙性梗死的脑室旁脑白质疏松患者400例,随机分为阿司匹林组(200例)和对照组(200例)。阿司匹林组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100mg,1次/d,持续1a。对照组不服用任何抗血小板药或抗凝药。记录1a内患者发生急性脑血管疾病和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记录入组时及1a后受试者的认知功能(MoCA评分)、白质疏松的严重程度及脑微出血。结果阿司匹林组1a后脑微出血的数量明显大于对照组,阿司匹林组急性脑梗死的发生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脑出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卒中患者1a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评分)阿司匹林组和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白质疏松程度评、认知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阿司匹林对伴脑室旁白质疏松的腔隙性梗死患者缺血性卒中的一级或二级预防可使新发脑梗死疾病显著减少,且不加快白质疏松进程及增加颅内出血。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皮质下血管性认知损害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61例符合皮质下缺血性血管病诊断标准患者,经详细的神经心理学测验和临床访谈分为无认知损害组、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损害组和血管性痴呆组,后两组进一步合并为血管性认知损害组;登记并分析所有患者的社会人口学、血管性危险因素和影像学资料.结果 血管性认知损害总患病率为63.93%(39/61),其中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损害和血管性痴呆患病率分别为36.07%(22/61)和27.87%(17/61).单因素分析显示:(1)年龄和受教育程度因素比较,血管性痴呆组年龄高于无认知损害组(P=0.029),而受教育程度低于无认知损害组(P=0.022);血管性认知损害组(包括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损害组和血管性痴呆组)与无认知损害组受试者之间的年龄差异接近统计学意义(t=3.740,P=0.058),但受教育程度低于无认知损害组(t=7.888,P=0.007).(2)血管性认知损害组糖尿病患病率显著高于无认知损害组(P=0.012).(3)皮质下灰质各部位腔隙性梗死灶数目,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血管性痴呆组白质梗死灶数目高于无认知损害组(P=0.027),脑白质病变评分高于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损害组(P=0.001)和无认知损害组(P=0.017),内侧颞叶萎缩评分高于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损害组(P=0.001)和无认知损害组(P=0.000);血管性认知损害组白质梗死灶数目、脑白质病变评分和内侧颞叶萎缩评分均高于无认知损害组(t=-2.661,P=0.003;t=-2.953,P=0.005;t=-4.712,P=0.000).多因素分析,糖尿病、脑白质梗死和内侧颞叶萎缩同为皮质下血管性认知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皮质下血管性认知损害常见于皮质下缺血性血管病患者,与糖尿病、脑缺血性损伤和退行性变等多种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脑白质疏松症(LA)与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对102例LA伴发脑血管病患者与同期随机抽样的102例无LA的脑血管病患者作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脑血管伴发LA组年龄、高血压史≥10年,冠心病和脑卒中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0.01)。伴有LA的患者脑血管病类型以腔隙梗死最多见,与对照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高血压引起的动脉硬化是腔隙梗死、脑出血及LA的共同病因,长期高血压更易导致腔隙梗死及LA。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年龄相关性脑白质改变的形成机制,以及与循环血内皮祖细胞数目变化和认知功能之间的关系,为年龄相关性脑白质改变及老年人群认知功能障碍的早期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经CT或MRI明确诊断的年龄相关性脑白质改变患者40例,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循环血内皮祖细胞数目,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价量表(MoCA)评价认知功能.采用完全随机设计的单因素方差分析和R×C表格资料的x2检验进行单因素筛查,Logistic回归分析(向后剔除法)确定年龄相关性脑白质改变危险因素.结果 流式细胞术检测显示,年龄相关性脑白质改变组患者循环血内皮祖细胞数目减少,且以病情严重者(29.50±6.26)减少更为显著,与正常对照组(70.50±8.71)和轻至中度组(58.99±7.78)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0);循环血内皮祖细胞数目变化与年龄相关性脑白质改变严重程度呈负相关(r=-0.562,P=0.001).重度组患者MMSE评分(23.85±2.35)和MoCA评分(19.80±3.38)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27.10±1.80,26.60±1.23)和轻至中度组(25.80±2.02,23.30±2.87),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年龄相关性脑白质改变组患者主要表现为视空间及执行能力、延迟回忆及定向力障碍(均P<0.05).结论 循环血内皮祖细胞数目变化可作为年龄相关性脑白质改变发生的预测因素,并是反映疾病严重程度的有效指标.其数目减少可能是形成年龄相关性脑白质改变的重要机制,并是导致老年人群认知功能障碍的重要病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老年人发生脑白质疏松的危险因素及脑白质疏松对老年人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10—2016-11郑州市第九人民医院43例脑白质疏松患者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体检健康者43例为对照组。统计2组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饮酒、吸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基本情况,抽取所有患者空腹静脉血4mL,以血糖分析仪测定空腹血糖、血脂、纤维蛋白原等实验室指标水平。统计分析脑白质疏松发病危险因素、危险因素与脑白质疏松病情相关性及2组认知功能(MMSE、MoCA)评分。结果年龄、糖尿病、高血压及纤维蛋白原水平均是脑白质疏松发病的影响因素(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可知,年龄、糖尿病、高血压及纤维蛋白原水平均是脑白质疏松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Spearman检验可知,脑白质疏松发病危险因素年龄、糖尿病、高血压及纤维蛋白原水平均与脑白质疏松呈明显正相关关系(P0.05)。研究组MMSE评分(22.53±3.48)分、MoCA评分(23.01±3.50)分低于对照组[(28.04±0.89)分、(28.13±0.9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白质疏松可对老年患者认知功能产生一定损害,年龄、糖尿病、高血压及纤维蛋白原水平均是导致脑白质疏松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且其与患者病情存在明显正相关关系,临床可通过对上述危险因素进行积极干预防治脑白质疏松。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分析分支动脉粥样硬化病(branch atheromatous disease,BAD)和小动脉闭塞(small artery occlusion,SAO)性梗死患者临床及影像学特点的差异,并探讨两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和短期预后的情况。方法连续收集210例皮质下小卒中(small subcortical stroke,S3)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同型半胱氨酸、脑白质疏松和静息性腔隙性梗死等),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评分(NIHSS)标准对所有患者入院当天、发病5 d、10 d进行神经功能评分。根据头部DWI的梗死灶的位置、形态等将其分为SAO组(n=83)和BAD组(n=127),比较分析两组患者临床、影像学特点的差异及治疗期间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END)和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结果 SAO组和BAD组相比,脑白质疏松比例、脑白质疏松分数、静息性腔隙性梗死比例、静息性腔隙性梗死数目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BAD组比SAO组患者入院当天NIHSS评分更高,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1);BAD组患者END发生率高于SAO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30);发病10 d神经功能改善程度和神经功能改善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结论 SAO组患者脑白质疏松和静息性腔隙性梗死比例更高且程度更严重,BAD组患者入院时神经功能缺损更严重,且END发生率更高,但两者短期神经功能恢复无差异。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脑白质疏松和陈旧性腔隙性脑梗死对于首发缺血性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 方法 连续选取791例7 d以内首次发病的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收集患者的人口学信息和脑血 管病的危险因素,评价患者的头颅磁共振成像包括脑白质疏松的严重程度、无症状性腔隙性脑梗死 的数量、缺血性卒中的病因分型以及急性梗死灶的分布特征,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脑白质疏 松和陈旧性腔隙性脑梗死与缺血性卒中患者预后相关的危险因素。 结果 分别有14例(1.8%)、38例(4.8%)患者在缺血性卒中发病1年内死亡、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 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复发。多元Logistic回归发现:存在陈旧性腔隙性脑梗死、有 皮层新发脑梗死灶、入院后未给予抗血小板药物、出院时未服用他汀药物是缺血性卒中患者1年内 死亡的危险因素;而脑白质疏松对于缺血性卒中患者1年内的死亡无显著影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 心脏病、入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4 分、新发梗死灶的责任脑动脉闭塞或狭窄程度≥70%、出院时未给予抗血小板药物是缺血性卒中患 者1年内缺血性卒中或TIA复发的危险因素;而脑白质疏松和陈旧性腔隙性脑梗死对于缺血性卒中患 者1年内缺血性卒中或TIA的复发无显著影响。 结论 陈旧性腔隙性脑梗死是缺血性卒中患者1年内死亡的危险因素。而脑白质疏松和陈旧性腔隙 性脑梗死对于缺血性卒中患者1年内缺血性卒中或TIA的复发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