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310例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的昼夜节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 探讨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昼夜节律情况。方法 应用动态血压监测仪对310例高血压患者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然后分析其昼夜节律。结果 60岁以上及伴有靶器官损害的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的昼夜节律消失有较高的发生率。结论 昼夜节律消失现象不容忽视,须要24h平稳降压。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养血清脑颗粒辅助降压对高血压患者收缩压的影响方法初诊或复诊高血压患者,在降压治疗的基础上添加养血清脑颗粒.降压药物的选择无限制.分别于入组时和治疗30 d进行血压测量和肝、肾功能检查.部分患者进行动态血压监测.结果 治疗30 d时患者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明显低于入组时水平,尤其是收缩压下降明显.动态血压监测表明入组时8时收缩压升高明显,而治疗30 d时8时收缩压下降明显.所有患者治疗前后肝肾功能无变化.结论 养血清脑颗粒辅助治疗高血压效果肯定,安全有效,尤其适用于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对于晨峰高血压患者治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新的高血压分级标准预测脑卒中的价值,探讨抗高血压药物的理想降压水平。方法:以脑卒中做为高血压的终点事件,对可进行临床评价的致死性脑卒中与非致死性脑卒中287例患者,按照的高血压诊断标准中定量预 后分级与危险度分层的相关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探讨后者预测脑卒中的临床价值,根据脑卒中患者发病前的平均血压控制水平并结合百高血压性脑梗互患者的对照分析,探讨抗高血压药物降压治疗的理想终点水平。结果:2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比索洛尔对老年人高血压伴2型糖尿病(DM)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选择26例老年高血压伴DM和COPD患者,停服其他降压疗效不达标的降血压药物,应用比索洛尔5-10mg,1次/d,晨服,疗效8周。治疗前、治疗结束后动态血压、心率监测1次,疗程中每周偶测血压心率观察并记录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无论偶测血压及动态血压各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结论比索洛尔对老年人高血压伴DM和COPD降血压效果较好,且不影响血糖和呼吸功能,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认知行为疗法(CBT)对飞行人员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及心理状况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52例飞行人员高血压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26例,两组均给予降压药物和健康教育;研究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给予认知行为疗法,于治疗前和治疗后6周末,监测动态血压值并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定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动态血压值及SCL-90各因子评分及总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6周末动态血压值和SCL-90各因子评分及总评分均较治疗前低(P0.05),治疗后研究组的动态血压值和SCL-90各因子评分及总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降压药物治疗和健康教育基础上联合CBT可能有助于改善飞行人员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及心理状况。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氨氯地平治疗老年高血压病的疗效和安全性,并与依那普利比较。方法46例老年高血压患者,采用随机单盲自身交叉法试验,氨氯地平组与依那普利组各9例行动态血压监测。氨氯地平5~10mg/d,依那普利10~20mg/d,疗程4周。结果氨氯地平或依那普利治疗4周后,偶测血压比治疗前有显著降低,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动态血压显示氨氯地平控制24h血压明显较依那普利为优。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氨氯地平较依那普利为少。结论氨氯地平是治疗老年高血压病安全、有效的降压药物。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老年高血压患者降压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0-01—2012-12住院和门诊伴有多种主要心理特征的老年高血压患者332例,进行心理疏导和干预,观察6周后血压的变化。结果在生活干预、健康教育、降压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针对每个老年高血压患者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有害心理状态,给予心理疏导和干预,血压平均下降7/3mmHg,达标率提高了12%,规则治疗率提高了18%,与干预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和干预可以提高治疗的依从性,增加降压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新的高血压分级标准预测脑卒中的价值,探讨抗高血压药物的理想降压水平。方法:以脑卒中做为高血压病的终点事件,对可进行临床评价的致死性脑卒中与非致死性脑卒中287例患者,按照新的高血压诊断标准中定量预后分级与危险度分层的相关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探讨后者预测脑卒中的临床价值;根据脑卒中患者发病前的平均血压控制水年并结合非高血压性脑梗死患者的对照分析,探讨抗高血压药物降压治疗的理想终点水平。结果:287例脑卒中患者中257例(89.5%)为3级高血压,273例(95.1%)为极高危险组;可评价发病前血压水平的198例高血压脑卒中患者中,12例(6.06%)低于HOT水平,而同期非高血压性脑梗死发病21树,提示较低的血压水平至少没有增加脑梗死的发病率。结论:新的高血压分类标准对预测脑卒中事件有重要临床价值,抗高血压药物的理想降压终点应参照HOT标准。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监测参数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与腔隙性梗死的关系。方法动态血压监测原发性高血压合并腔隙性梗死患者(CLI组)及单纯原发高血压患者(EH组)的血压,计算出AU。结果合并腔隙性梗死患者24h收缩压AUC(24hSBP-AUC)、24h脉压AUC(24hPP-AUC)、夜间收缩压AUC(nSBP-AUC)及夜间脉压AUC(nPP-AUC)均较EH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AUC增高可导致腔隙性梗死。  相似文献   

10.
氨氯地平与依那普利对老年高血压病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氨氯地平治疗老年高血压病的疗效和安全性,并与依那普利比较.方法 46例老年高血压患者,采用随机单盲自身交叉法试验,氨氯地平组与依那普利组各9例行动态血压监测.氨氯地平5~10mg/d,依那普利10~20mg/d,疗程4周.结果氨氯地平或依那普利治疗4周后,偶测血压比治疗前有显著降低,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动态血压显示氨氯地平控制24h血压明显较依那普利为优.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氨氯地平较依那普利为少.结论氨氯地平是治疗老年高血压病安全、有效的降压药物.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沙河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的治疗率及治疗后血压控制率,并对影响治疗后血压控制率的因素进行分析,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对551例沙河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分别统计社区内老年高血压的发病率及血压控制率。同时对影响患者血压控制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的患者中,接受高血压药物治疗者336例,治疗率为60.98%;同时在所有接受高血压药物治疗患者中血压达到控制者211例,控制率达62.79%。同时经单因素及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盐饮食、糖尿病及高脂血症均为影响患者血压控制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沙河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治疗率及达标率均较低,且高盐饮食、糖尿病及高脂血症为影响患者血压达标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老年患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血压的关联,以提高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的普遍关注。方法 收集我院2004~2005年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老年患者88例,对其血压状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该88例老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中有高血压病史者72例(占81,82%),其中1级高血压15例,2级高血压36例,3级高血压21例。该88例老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发病时测血压增高者55例(62.50%),其中血压降低者24例,血压在正常范围者9例。诊断高血压病后用药率95.83%,规律服药率30.43%,定期监测血压率16.67%,血压达标率48.61%。结论 老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中有高血压病史率高,而规律服药、定期监测血压率低,血压达标率低,血压增高与降低均可引起老年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应引起社会及医学界高度重视,指导患者正规治疗,规律服药,定期监测血压,以期减少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降低致残率、死亡率,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波依定、洛汀新、倍他乐克对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降压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单盲的方法分3组治疗,运用偶测及动态血压监测结果分析疗效。结果以偶测血压观察3组的降压效果,3组降低清晨平均血压的作用均无显著差异。波依定组降低白昼平均和全天24 h平均血压的幅度大于洛汀新、倍他乐克组。波依定组降压总有效率为91%,洛汀新组降压总有效率为87.7%,倍他乐克组总降压有效率为82.3%。结论3组药物均能有效降低血压,以波依定组起效较快,降低白昼及全天平均血压幅度优于洛汀新、倍他乐克组,但3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无症状脑梗死(ACI)与动态血压的关系。方法对38例高血压伴ACI(HT-A)组患者及70例高血压病不伴脑卒中(HT-B)组患者分别进行了24h动态血压监测(ABPM)。结果HT-A组夜间收缩压和舒张压负荷值明显高于HT-B组(P<0.01),日间收缩压和舒张压负荷值及24h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两组比较差异亦有显著性(P均<0.05),HT-A组的血压昼夜节律紊乱检出率(65.8%)显著高于HT-B组(34.2%)(P<0.01),表明ACI与动态血压均值、血压负荷值及血压昼夜节律紊乱密切相关,以夜间血压负荷的持续时间及昼夜节律消失的关系为明显。结论高血压患者预测高血压性脑血管损害方面,动态血压监测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本期所发表的3篇有关血压管理的文章,分别讨论了高龄老年(≥80岁)高血压患者的血压管理、卒中患者的血压管理以及如何通过高质量的降压治疗预防卒中。3篇文章讨论问题的角度明显不同,但问题的核心都是如何提高高风险高血压患者降压治疗的质量,降低卒中风险,最大限度地发挥降压治疗这一最有效的预防卒中的心血管药物治疗手段的作用。对于收缩压≥160mmHg的80岁以上的高血压患者,将其血压降低到150/80mmHg,可以显著降低心脑血管并发症的风险,进一步延长这些耄耋老人的生存时间;但对于收缩压<160mmHg高血压患者,或将其血压降低到比150/80mmHg更低的水平,是否有益?仍有待进一步研究。降压治疗是预防卒中的最重要手段,但在已经有明显的脑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或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受损的患者,降压治疗有导致脑血流灌注减少的风险。这些问题都充分显示了在高风险高血压患者中血压管理的复杂性,需要更加关注降压治疗的质量。准确地测量血压,密切监测血压的变化,直接观察血管的结构与功能,如果方法可靠,测量脑血流自动调节的下限,选择起效和缓、作用时间长、一次服药能够有效控制24h血压、又具有抗动脉硬化与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的降压药物,以期有效、平稳地把血压控制到达标甚至理想水平,尽最大可能避免大幅度的血压波动引起的不良事件,将会给广大高风险高血压患者带来更多的益处。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老年高血压合并血管性痴呆患者血压变异性特点。方法筛选2011-01—2013-12就诊本院心内科的老年高血压合并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aD)患者50例作为VaD组,单纯老年高血压患者50例做为对照组,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分析2组间血压变异性特点。结果相比于对照组,VaD组血压变异性明显升高(P<0.05)。结论高血压和血压变异性是血管性痴呆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波依定治疗高血压的动态血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长效钙离子拮抗剂波依定(非洛地平缓释片)的降压疗效。方法42例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每天服用波依定5—10mg,疗程4—8周,均以24h动态血压作为监测及评介方法。结果24h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明显下降(P〈0.01),收缩压谷峰比=70%,舒张压谷峰比=52%,对夜间血压不产生过度降压作用,且对血糖、血脂、血尿酸无不良影响。结论每日服用5~10mg波依定对EH有24h平稳降压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高血压急症患肯占下含服硝苯地平降压时对大脑功能的影响。方法 应用脑电地形图、动态脑电图和动态血压仪监测56例高血压急症患者舌下含服硝苯地平(20mg)前后的血压、脑电图及脑电地形图变化情况,并进行分析。结果 服药后2h内有3例患者脑电图改善,27例无变化,26例脑电图异常程度明显增加,0和6及其频段功率值明显升高(均P〈0.01),这些患者的血压降低幅度也明显大于脑电图改善者及无明显改变者(均P〈0.01)。结论 含服硝苯地平降压急骤时,可造成或加重脑损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缬沙坦对原发性轻中度高血压患者内皮素和醛固酮的影响及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原发性轻中度高血压急者30例,给予缬沙坦80mg,1次/d口服,服药2周后未达标准者,则增至160mg,1次/d,共治疗8周。于用药前及用药后1、2、4、6、8周分别测偶测血压;于用药前及用药结束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并测定内皮素及醛固酮。结果 缬沙坦治疗8周后,降压总有效率为80%,用药2周即有明显降压效果;降压幅度收缩压为19.7mmHg,舒张压为12.8mmHg;谷/峰比值(收缩压0.76舒张压0.75),且不改变昼夜节律,治疗后内皮素、醛固酮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结论 缬沙坦是一种安全,作用持续稳定,能有效控制原发性超中度高血压的药物。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高龄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和脉压变化的特点。方法将老年高血压患者346例按年龄分为2组:老年高血压组(A组)186例,年龄60~79岁;高龄老年高血压组(B组)160例,年龄80~99岁。分析2组患者动态血压参数、动态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发生率。结果24h平均舒张压(24hDBP)高龄老年高血压组低于老年高血压组(P0.001)。老年高血压组和高龄老年高血压组24h动态脉压(24hAPP)分别为(62.06±11.79)和(66.73±11.45)mmHg。日间平均压(dABP)老年高血压组高于高龄老年高血压组(P0.01)。24hAPP老年高血压组低于高龄老年高血压组(P0.001)。老年高血压组和高龄老年高血压组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率分别为82.80%和90.63%。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随着年龄的增大,24hDBP呈现降低趋势,24hAPP呈现增高趋势。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特征多数表现为非杓型和反杓型血压,且多数血压昼夜节律消失。随增龄变化老年高血压患者昼夜节律异常率增高,增龄是血压昼夜节律消失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