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确切了解脑卒中后中枢性面瘫闭目乏力的发生率,探讨其发生机制。方法观察1年内所有起病7d内人院的脑卒中患者。使用美国国立卫生院脑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I-ISS)中第4项面瘫评分及日本面瘫评分(Japan facial score,jrs)进行面瘫评估,使用拉力测量器测量双侧眼轮匝肌的闭目力量差值。比较中枢性面瘫者伴与不伴闭目乏力两组的临床资料。结果共收集病例914例,中枢性面瘫者伴闭目乏力且头颅MRI显示脑干无病灶者共40例,发生率为4.4%。脑卒中后中枢性面瘫伴闭目乏力者的双眼闭目力量差值随时间延长而递减(F=36.049,P〈0.01),而不伴闭目乏力者双眼闭目力量无差异。伴闭目乏力者的责任病灶在右侧大脑半球的比例较不伴闭目乏力者高(72.50%郴32.01%,x^2=32.95,P〈0.01)。两组的责任病灶的性质、分布部位、体积、Alberta卒中计划早期CT评分、有双侧病灶的比例均无差异。责任病灶分布在右侧大脑半球、年龄、性别以及是否有脑干病变这四项因素作为Cox回归的协变量,对中枢性面瘫闭目乏力的持续时间均无影响。结论脑卒中后中枢性面瘫伴闭目乏力的发生率达4.4%,其发生机制可能与右侧大脑半球受损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中枢性面瘫闭目乏力与脑卒中预后的关系。方法观察1年内所有起病7d内的脑卒中患者,入院当天使用拉力测量器测量双眼闭目力量,按测量结果分为中枢性面瘫伴闭目乏力和不伴闭目乏力两组,比较两组入院当天、发病第7、14、21、30天的美国国立卫生院脑卒中量表评分(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以及发病第30、90、180天的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BI)、修正Rankin量表评分(modified Rankin Scale,mRS)。结果入院当天2组的NIHSS无统计学差异,而伴闭目乏力者在脑卒中发病第21和30天的NIHSS较不伴闭目乏力者高(P<0.05)。在脑卒中发病第30、90、180天,伴闭目乏力者的BI≥85的比例比不伴闭目乏力者低;在脑卒中发病第90、180天,伴闭目乏力者的mRS≤2的比例比不伴闭目乏力者低。结论脑卒中后中枢性面瘫伴闭目乏力提示较差的预后。  相似文献   

3.
<正>中枢性面瘫和周围性面瘫在临床上极为常见,容易鉴别。但面神经炎表现为中枢性面瘫的病例却相当罕见,需要临床医生仔细鉴别诊断。我院近来收治1例表现为典型的中枢性面瘫的面神经炎患者,报道如下。1病例报告患者,男,64岁。因"突发口角右歪4天"入院。患者外出野餐受凉后次日晨起发现口角右歪,流涎,言语含糊,双眼闭目有力,双侧额纹等深。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腔隙性脑梗死所致抑郁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头颅CT或MPI确定诊断和病灶定位,并以SDS、ADL及NFA分别对患者进行测试,然后分析其发生抑郁的相关因素。结果本组腔隙性脑梗死所致抑郁的发生率为38.04%;与发生抑郁的相关因素有:梗死病灶系多发、且多分布于皮层下,存在脑室扩大,神经功能缺陷较重以及日常生活能力差等。结论腔隙性脑梗死所致抑郁是临床常见病,且为生物、心理因素协同作用所致。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REM期与非快动眼睡眠(non-rapid eye movement,NREM)期相关OSA对急性脑梗死(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睡眠结构及预后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1年2月-2018年8月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就诊且完成PSG的AIS患者,收集 的数据包括一般资料,情绪、认知、睡眠量表评估,MRI 、PSG检查,出院时功能恢复情况(应用NI HSS 量表和mRS量表评估)及3个月预后(应用mRS量表评估)。根据总睡眠期、REM期和NREM期睡眠AHI, 将患者分为单纯脑梗死组、脑梗死合并REM期相关OSA组和脑梗死合并NREM期相关OSA组,对3组一 般资料、临床量表评分、睡眠数据及预后情况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观察睡眠不同时相OSA对患 者睡眠结构及预后的影响。 结果 最终纳入110例患者,其中单纯脑梗死组30例(27.3%),脑梗死合并REM期相关OSA组15例 (13.6%),脑梗死合并NREM期相关OSA组65例(59.1%)。脑梗死合并NREM期相关OSA组BMI高于单纯 脑梗死组。脑梗死组病灶部位多位于大脑半球,脑梗死合并REM期相关OSA组病灶依次位于脑干、大 脑半球、间脑。与单纯脑梗死组相比,脑梗死合并NREM期相关OSA组NREM1期睡眠时间及比例高, 慢波睡眠时间及比例低。与脑梗死合并REM期相关OSA组相比较,脑梗死合并NREM期相关OSA组微 觉醒指数、呼吸相关微觉醒指数、自发相关微觉醒指数高,上述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各组间3个 月后mR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入院时高NIHSS评分、低受教育水平、高BMI是脑 梗死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NREM期相关OSA会改变脑梗死患者的睡眠结构,使其浅睡眠1期延长,深睡眠(NREM 3期 和4期)缩短,睡眠片段化,此种改变可能会导致脑梗死患者预后更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患者发生脑梗死的相关机制。方法选择恶性肿瘤并发脑梗死患者、普通脑梗死患者及体检对照组各67例,对脑梗死的常见危险因素及相关实验室指标及头颅MRI病灶进行分析。结果肿瘤组伴高血压、糖尿病、房颤比率及胆固醇水平明显低于普通脑梗组,肿瘤并发脑梗组患者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高于普通脑梗组及体检对照组,肿瘤并发脑梗组患者头颅MRI多发脑梗病灶明显较普通脑梗组增多。结论肿瘤相关性脑梗死的发病机制与普通脑梗患者不同,血液高凝状态可能是肿瘤患者脑梗死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首次脑梗死患者的磁共振表现及危险因素,以期获得对该病较全面的认识,从而有利于早期预防、诊断及治疗。方法首次脑梗死患者根据磁共振表现分为:(1)单纯新发病灶组;(2)新病灶合并陈旧病灶组。应用非条件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2组首次脑梗死患者的主要危险因素:高血压史、冠心病、糖尿病史、脑梗死家族史、烟酒嗜好、高血脂、血管病变。结果 (1)单因素分析显示,随各组中存在单个危险因素病例百分率的增加,首次脑梗死发病率增加;(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2组首次脑梗死病例组的最显著相关危险因素均为高血压、糖尿病及脑梗死家族史,其他危险因素,如高血脂、烟酒嗜好、冠心病等对首次脑梗死的发生也有很大影响。结论高血压史、脑梗死家族史及糖尿病史为首次脑梗死发病的主要原因,其他危险因素亦不可忽视,控制好这些危险因素对预防脑梗死的发生和改善预后有重要患者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经磁共振成像(MRI)证实的15例桥脑梗死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方法通过对15例桥脑梗死患者进行常规MRI和弥散加权成像(DWI)扫描,比较同一层面的所有磁共振图像,分析其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结果除1例急性桥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表现符合经典定位理论外,其余大部分桥脑梗死患者均以一侧中枢性面、舌瘫,肢体偏瘫为主要临床表现。15例患者经MRI和DWI扫描,均可发现梗死灶,其中1例为发病3 h内的超急性期患者,DWI可见病灶显影,T_2WI未见异常。随着时间的推移,DWI逐渐变为等信号和低信号。结论大部分桥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表现与幕上大脑半球基底核区的梗死相似。DWI可以显示超急性期桥脑梗死病灶,DWI结合T_2WI有助于多次脑梗死患者责任病灶的确定。  相似文献   

9.
以往,对脑桥梗死的临床定位诊断多依据有无神经核团损伤和交叉瘫等特异性症状及综合征进行鉴别诊断。容易误诊。随着影像学检查技术的发展逐渐认识到,部分脑桥梗死患在临床上可表现为一侧中枢性轻偏瘫、单纯中枢性面瘫或一侧肢体瘫痪等对侧大脑半球病变的体征。我院自2004年1月-2005年12月共治疗首发脑梗死患226例,其中16例脑桥梗死患被误诊。[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脑梗死后抑郁的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Zurg抑郁自评量表 (SDS)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HAMD)并制定一般情况调查表对脑梗死患者进行测查并进行神经功能缺损 (NDS)评分,对可影响抑郁发生的因素及NDS与HAMD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脑梗死后抑郁发病率为35.7%.影响抑郁发病的因素有年龄、性别、学历、经济情况、部位病灶、病灶数目、神经功能缺损等.结论 脑梗死后抑郁发病率较高且受多种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11.
耳源性面瘫综合治疗26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瘫分中枢性和周围性,引起面瘫的病因很复杂,耳源性面瘫排除中枢性、核上性面神经麻痹、颅内核性面瘫及颈面部疾病引起的面瘫,亦即限于颞骨内病变引起的面神经麻痹。本科自1998~2003年共收住耳源性面瘫26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卒中患者入院时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FDS)与颅内压(ICP)、脑灌注压(CPP)等多种临床因素的相关性。方法 对72例脑梗死患者及57例脑出血患者入院时的NFDS与病灶体积、ICP、CPP、血压、血脂、血糖、纤维蛋白原、发病时间、既往史评分、性别等作单因素相关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作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经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脑梗死患者入院时NFDS与CPP(P=0.06)、发病后时间(P=0.05)、梗死体积(P <0.01)密切相关;脑出血患者入院时NFDS与ICP(P=0.02)及脑出血的体积(P <0.01)密切相关。结论 病灶体积是脑梗死与脑出血患者入院时NFDS共同的影响因素,CPP在脑梗死患者中所占的权重较大,ICP在脑出血患者中所占的权重较大。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脑卒中患者急性期末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FDS)与患者入院初始时的颅内压(ICP)、脑灌注压(CPP)等多种临床因素的相关性,以期得到能提示患者急性期短期预后的临床指标。方法对66例脑梗死患者及43例脑出血患者的急性期末NFDS与患者入院初始时的ICP、CPP、病灶体积、血压、血脂、血糖、纤维蛋白原、发病时间、既往史评分、性别等作单因素相关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作多元逐步回归分析,以确定在多因素整体考虑下与急性期末NFDS有统计学显著性意义的临床指标。结果经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脑梗死患者急性期末NFDS与入院时病灶体积,发病后至入院时的时间延迟以及入院后所测的总胆固醇量密切相关,脑出血患者急性期末NFDS与入院时出血的体积,发病后至入院时的时间延迟密切相关。结论在多因素分析中入院时的病灶体积、发病后至入院时的时间延迟,不论是对脑出血还是脑梗死的急性期短期预后而言,都是独立的相关因素;血脂对于脑梗死而言比之对于脑出血更为重要,是脑梗死的急性期短期预后独立的相关因素;血压尚不能提示急性期短期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伴有右向左分流的隐源性脑梗死与房颤所致脑栓塞患者临床特点及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收集2012年12月~2014年12月间入住我科急性脑梗死患者,完善全面检查,按TOAST分型,比较伴有右向左分流的脑梗死与房颤所致脑栓塞患者,两组人群在人口学资料、脑血管病传统危险因素、梗死灶影像学等方面的差异。结果收集与右向左分流相关的脑梗死53例及房颤所致脑栓塞53例,两组在常见脑血管病危险因素方面比较无差异,均以前循环病灶多见,右向左分流相关的脑梗死以皮质/皮质下区域多见,表现为单个≥15 mm的病灶;房颤所致脑栓塞为大面积脑梗死。结论右向左分流相关的脑梗死通常显示前循环、单个、皮质/皮质下、≥15 mm的病灶;房颤所致脑栓塞多为单发大病灶或融合及多个病灶。  相似文献   

15.
目的根据头颅MRI对脑桥梗死病灶的定位,结合脑桥的解剖学特点,探讨脑桥梗死临床表现的特点。方法50例急性脑桥梗死均行头颅MRI检查,并对其病灶位置分布、神经系统体征、神经功能缺损程度(MRS评分)等指标进行分析。结果按头颅MRI横轴位上的病灶位置,50例脑桥梗死病例中:腹内侧梗死占48%,腹外侧梗死占32%,被盖部梗死占12%,双侧梗死占8%。在临床表现特点上,腹内、外侧梗死多表现为病灶对侧肢体偏瘫、中枢性面瘫以及构音障碍,同时伴或不伴肢体共济失调;脑桥被盖部梗死主要表现为脑神经瘫痪及感觉障碍;双侧脑桥梗死则往往表现为假性延髓性麻痹、双侧肢体运动障碍。腹内、外侧梗死起病后30 d MRS评分值较入院时明显改善(P〈0.01),双侧脑桥梗死MRS评分值较其余各组高。结论脑桥梗死病灶多位于腹侧,且多表现为病灶对侧肢体瘫痪、中枢性面瘫以及构音障碍;脑桥梗死预后总体较好,不同梗死部位范围影响神经功能缺失程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无症状性脑梗死在首发脑卒中患者中的发生率、临床特点、影像学分布特点及危险因素,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早期诊断的重要性。方法对520例首发脑卒中患者进行头颅CT和MRI检查,并对发现的143例无症状性脑梗死患者的影像学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首发脑卒中病人无症状性脑梗死的发生率为27.5%,其中86.56%为腔隙性梗死。病灶部位以放射冠区为最多(48.58%),其次为侧脑室旁(28.55%)及基底节区(9.17%)。结论无症状性脑梗死与症状性脑梗死一样,二者有共同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根据头颅MRI对脑桥梗死病灶的定位,结合脑桥的解剖学特点,探讨脑桥梗死临床表现的特点。方法50例急性脑桥梗死均行头颅MRI检查,并对其病灶位置分布、神经系统体征、神经功能缺损程度(MRS评分)等指标进行分析。结果按头颅MRI横轴位上的病灶位置,50例脑桥梗死病例中:腹内侧梗死占48%,腹外侧梗死占32%,被盖部梗死占12%,双侧梗死占8%。在临床表现特点上,腹内、外侧梗死多表现为病灶对侧肢体偏瘫、中枢性面瘫以及构音障碍,同时伴或不伴肢体共济失调;脑桥被盖部梗死主要表现为脑神经瘫痪及感觉障碍;双侧脑桥梗死则往往表现为假性延髓性麻痹、双侧肢体运动障碍。腹内、外侧梗死起病后30 d MRS评分值较入院时明显改善(P〈0.01),双侧脑桥梗死MRS评分值较其余各组高。结论脑桥梗死病灶多位于腹侧,且多表现为病灶对侧肢体瘫痪、中枢性面瘫以及构音障碍;脑桥梗死预后总体较好,不同梗死部位范围影响神经功能缺失程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清C肽(CPS)降低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50例脑梗死并CPS降低患者进行临床分析,并与同期CPS正常患者进行比较.结果 基底节区脑梗死、大病灶脑梗死、血糖升高脑梗死分别比脑叶梗死、小病灶脑梗死、血糖正常脑梗死更易出现CPS降低,其原因可能与脑梗死致神经内分泌、胰腺分泌障碍、肝肾功能障碍有关,CPS...  相似文献   

19.
高压氧综合治疗63例脑梗死疗效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院从1990年初开始采用高压氧(HBO)综合治疗63例老年性脑梗死患者,并与同期应用单纯药物治疗的36例同类患者进行了对照,结果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病例选择高压氧综合治疗组(HBO组)的患者63例。男性42例,女性21例。年龄60~74岁,平均64岁。全部均经头颅CT证实为脑梗死。其中基底节区梗死47例,多发性脑梗死6例,腔隙性脑梗死10例。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头痛、偏瘫、四肢瘫、中枢性面瘫、舌瘫等。单纯药物治疗对照组的36例中,男性28例,女性8例。年龄60~72岁,平均62…  相似文献   

20.
缺血性进展性脑卒中危险因素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进展性卒中(progressive stroke,PS)的危险因素。方法对我院收治的63例缺血性进展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与同期住院的63例非进展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结果PS组患者并发高血压、脉压差小者、高血糖、感染比例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影像学检查病灶显示较早,TCD多显示大血管狭窄者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高血压、脉压差小者、糖尿病、血管狭窄是进展性脑梗死患者的危险因素。感染、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影像学检查显示病灶出现早也是相关因素。对上述因素干预,可改善患者愈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