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了解肺炎支原体对大环内酯类耐药基因的检测与临床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的相关性.方法 (1)对我院血清肺炎支原体抗体及咽试子标本肺炎支原体DNA均阳的97例住院肺炎患儿,行大环内酯类耐药基因DNA测序分析,筛选突变株,比较耐药基因组与无耐药基因突变组的临床表现.(2)将97例肺炎支原体肺炎(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MPP)患几分为耐药组和非耐药组、普通MPP组和难治性MPP (RMPP)组,回顾性总结分析并比较各组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表现的差别,对RMPP的表现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总结耐药基因的突变与RMPP是否具有相关性.结果 (1) 97例MPP中17例无基因突变(17.5%),80例存在耐药基因突变(82.5%).(2)耐药基因突变组中,CRP值更高,发热时间、住院时间、大环内酯类药物应用时间、应用大环内酯类药物后退热时间及咳嗽时间更长,大叶性肺炎发生率更高,经统计学分析具有统计学意义.(3) RMPP组与普通MPP组相比,耐药基因突变率更高,外周血中性粒百分百分比、CRP、降钙素原及乳酸脱氢酶的值更高,发热时间、住院时间、大环内酯类药物应用时间、应用大环内酯类药物后退热时间及咳嗽时间更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大环内酯类药物应用时间以及耐药基因的突变与RMPP具有相关性.结论 MPP中耐药基因普遍存在;耐药基因的突变组临床症状持续时间长、恢复慢,CRP值更高,大叶性肺炎发生率高;RMPP与普通MPP组相比:耐药基因突变率更高,炎性指标及乳酸脱氢酶的值更高,应用大环内酯类药物后退热时间及咳嗽时间更长,其中大环内酯类药物应用时间及耐药基因的突变与RMPP具有相关性,为RMPP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疱疹病毒抗体阳性的肺炎支原体肺炎(MPP)患儿免疫状况及临床特征。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1月—2017年5月收治的360例2个月~16岁因MPP住院的患儿临床资料,以EB病毒(EBV)、巨细胞病毒(CMV)、单纯疱疹病毒(HSV)任一疱疹病毒IgM抗体阳性的162例患儿为抗体阳性组,另198例EBV、CMV、HSV抗体均阴性的患儿作为对照组,两组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360例MPP患儿中男188例、女172例,合并疱疹病毒IgM抗体阳性162例,其中EBV IgM阳性97例,阳性率26.9%;CMV IgM阳性39例,阳性率10.8%;HSV IgM阳性97例,阳性率26.9%。所有患儿均未予抗病毒治疗,经治疗症状缓解好转出院。抗体阳性组重症MPP、大叶性实变、并发呼吸衰竭的比例均高于对照组,血清IgM、CD~(4+)T细胞、CD~(8+)T细胞、淋巴细胞、NK细胞、白细胞计数、乳酸脱氢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均高于对照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使用时间长于对照组,使用激素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MPP合并2种病毒IgM抗体阳性者的血IgM和三酰甘油水平高于合并1种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3种病毒IgM抗体阳性者与合并1种者比较,住院时间、发热时间、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使用时间均有延长,血IgM、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更高,重症MPP发生率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疱疹病毒IgM抗体阳性MPP患儿的炎症反应强烈,临床症状重,病程长,并发症多,需更长时间的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23SrRNA A2063G基因突变引起肺炎支原体肺炎(MPP)的临床特征,从而提高对该疾病的诊治能力.方法 对36例MPP患儿痰标本进行MP-DNA及23SrRNA基因测序,检测耐药基因,在此基础上分为24例大环内酯类耐药组与12例大环内酯类敏感组.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治疗等资料.结果 36例MPP患儿中24例检出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耐药基因,均为23SrRNA V区A2063G突变,12例为大环内酯类敏感组.大环内酯类耐药组患儿在住院时间(P=0.025),总咳嗽时间(P=0.035),总发热时间(P=0.008),抗生素治疗后发热时间(P=0.010)及病程(P=0.048)方面均高于大环内酯类敏感组.大环内酯类耐药组患儿白细胞计数及CRP较大环内酯类敏感组更高.大环内酯类耐药组12例患儿仅应用大环内酯类治疗5d内体温消退,3例需改用喹诺酮类抗感染;另10例联合激素,6例加用静脉丙种球蛋白,所有患儿预后良好.大环内酯类敏感组8例患儿在大环内酯类治疗后12h~3d体温消退.结论 相比大环内酯类敏感组,23SrRNA A2063G基因突变引起的耐药MPP患儿在住院时间、总咳嗽时间、总发热时间和抗生素治疗后发热时间、病程上更长,白细胞计数及CRP更高.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对部分耐药MPP治疗有效,病情严重者需联合糖皮质激素和静脉丙种球蛋白或根据病情酌情更改抗生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 总结肺炎支原体肺炎(MPP)合并嗜肺军团菌(LP)感染患儿的临床特点.方法 选取2011年8月至2012年2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儿科收治的MPP住院患儿62例.采用被动凝集法检测血清特异性MP-IgM、IgG抗体.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血清噬肺LP1型-IgM抗体.将患儿分为2组,MPP并LP感染组29例,MPP组33例.观察2组患儿在性别、年龄、临床表现、住院时间、肺外并发症、肺部影像学方面的差异,并应用SAS 6.12软件对其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MPP并LP感染组及MPP组中,患儿有发热者分别为29例、33例,咳嗽者29例、33例(均占100.0%);肺部阳性体征者分别为23例、21例(分别占79.3%、63.6%),无肺部体征者分别为6例、12例(分别占20.7%、36.4%);并肺外并发症者分别为21例、16例(72.4%、48.5%).胸部X线和(或)胸部CT表现:支气管肺炎分别为18例、22例(62.1%、66.7%),大叶性肺炎分别为8例、8例(27.6%、24.2%),间质性肺炎分别为0例、2例(0.0、6.1%),肺不张分别为2例、0例(6.9%、0.0),胸腔积液分别为1例、1例(3.4%、3.0%).2组患儿在性别、年龄、出现肺部啰音例数、肺部影像学、肺外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MPP合并LP感染组患儿的发热天数、咳嗽天数、肺部啰音持续天数、住院时间、CRP升高患者例数和粒细胞减少症患儿数均高于MP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MPP并LP感染患儿与MPP患儿相比,发热、咳嗽时间长,肺部啰音吸收延迟,住院时间长,临床症状及体征相对较严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检出23S r RNA V区A2063G突变基因的肺炎支原体肺炎(MPP)患儿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4月至2017年10月确诊为MPP且行纤维支气管镜肺泡灌洗治疗,并对BALF标本进行23S r RNA V区A2063G突变基因检测的297例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患儿是否检测到突变基因分为突变组和未突变组,比较两组患儿的各项临床指标。结果 297例患儿中,155例BALF中检测到23S r RNA V区A2063G基因突变,阳性率52.1%。突变组和未突变组患儿在性别、年龄、血C反应蛋白、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影像学胸腔积液/胸膜增厚比例、纤维支气管镜下出现严重病变(糜烂/塑型/黄白色痰栓)比例、混合感染发生率、重症及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比未突变组,突变组患儿住院时间、发热持续时间延长,BALF中支原体DNA(MP-DNA)拷贝量高,且使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后MP-DNA拷贝量下降缓慢、退热时间长,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使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后的退热时间及MP-DNA载量与23 S r RNA V区A 2063 G突变存在相关性(P0.01)。结论观察MPP患儿BALF中MP-DNA载量高低以及使用大环内酯类药物后的退热时间可能对识别23S r RNA V区A 2063 G基因突变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正>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MP)已成为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主要病原之一,肺炎支原体肺炎(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MPP)全年散发,秋末和冬初为发病高峰,好发于5~19岁的学龄儿童和青年。大多数MPP经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后病情控制,但一些MPP患儿即使及时应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病情仍进展,表现为持续高热、肺部影像学加重等,称难治性肺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肺炎支原体(MP)荧光定量PCR检测在儿童MP肺炎(MPP)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2008年6月-2009年1月住院的肺炎患儿153例,同期住院的非呼吸道感染患儿30例作为对照组.入选患儿均留取呼吸道分泌物(鼻咽深部分泌物、痰、肺泡灌洗液或咽拭子)和血清标本,部分患儿留取双份血清.采用MP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其呼吸道分泌物标本中MP DNA水平,用ELISA法和被动凝集法分别检测患儿血清MP-lgM抗体及MP抗体滴度.结果 入选肺炎患儿中,MP抗体检测阳性(MPP)123例,双份血清MP检测阴性肺炎(非MPP)30例.MPP组:PCR阳性114例,PCR定量结果MP DNA水平为1.20×106~3.66×1010基因拷贝/L.非MPP组:PCR阳性2例,MP DNA水平为(1008~3.02)×107基因拷贝/L.对照组:PCR结果均阴性.MPP患儿病程第1-2周,单份血清MP-IgM检测的敏感度仅为66.7%~83.9%,而定量PCR的敏感度为92.7%,特异度为93.3%;病程第3周后,单份血MP-IgM检测的敏感度上升为90.9%~100%.MPP组患儿入院时病程、住院时间及热程均显著长于非MPP组患儿,其临床表现尤特异性.结论 荧光定量PCR法较血清学方法更适用于MPP的早期快速诊断,2种方法结合既有利于早期诊断,又可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9,24(10):760-762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应用肺炎支原体RNA检测(RNA实时荧光恒温扩增技术,MP-SAT)作为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MPP)治疗效果监测指标的可行性和应用价值。方法 纳入北京市平谷区妇幼保健院住院的社区获得性肺炎患儿,其中符合MPP诊断标准者为MPP组,余为非MPP组。①以血清肺炎支原体(MP)抗体(MP-Ab)检测为诊断MP感染的参照试验,考察MP-SAT诊断MP感染的敏感度和特异度。②对MP-SAT和血清MP-Ab均阳性MPP病例行动态观察,比较MP-SAT和血清MP-Ab在大环内酯类药物标准治疗不同时间的阳性率, MP-SAT转阴时间和临床痊愈时间。③比较不同MP-SAT转阴时间MPP病例发热时间、入院24 h内血常规(WBC、N、L),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血清乳酸脱氢酶(LDH)及胸部X线指标的差异。结果 MPP组73例,非MPP组150 例。MP-SAT诊断MP感染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3.6%(61/73)、97.3%(146/150)。MPP组MP-SAT和血清MP-Ab均阳性61例,随治疗时间的延长,MP-SAT阳性率显著降低(P<0.05),而血清MP-Ab的阳性率呈增高趋势(P<0.05)。61例临床痊愈时间平均为(3.0±0.9)周,MP-SAT转阴时间为(3.3±0.8)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MP-SAT转阴时间越长的病例表现为发热持续时间越长,入院24 h内中性粒细胞百分比、CRP、LDH水平越高,X线胸片大片实变比例越高,淋巴细胞百分比越低 (P<0. 05)。结论 MP-SAT可作为评价MPP 转归以及判断大环内酯类药物疗效的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肺炎支原体肺炎(MPP)伴喘息患儿血清IL-5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的变化,探讨IL-5及VEGF在肺炎支原体(MP)感染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收集急性支气管肺炎患儿150例。其中MPP伴喘息50例(MPP 1组),MPP无喘息50例(MPP 2组),非MPP无喘息50例(对照组)。MPP 1组和MPP 2组血清MP-IgM定性检测均为阳性。采用ELISA法检测患儿血清IL-5及VEGF水平。结果 MPP 1组、MPP 2组及对照组血清IL-5、VEGF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54.56、97.75,Pa<0.05)。MPP 1组与MPP 2组、MPP 1组与对照组血清IL-5、VEGF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a<0.05),而MPP 2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a>0.05)。结论 IL-5和VEGF参与MP感染过程,IL-5和VEGF水平升高在MPP患儿喘息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肺炎支原体肺炎(MPP)发生肺外并发症的危险因素,为指导临床正确诊断、有效治疗及协助病情判断、减少肺外并发症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收住院确诊为MPP的234例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其有无合并肺外并发症分为肺外并发症组(107例)和无肺外并发症组(127例),比较2组患儿的年龄、性别、体温、热程、胸腔积液、肺部CT(或胸片)病变部位、WBC总数、ESR、CRP及发病后开始应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时间等.结果 肺外并发症全身各系统均有发生,其中以循环系统、消化系统最为多见,分别为占11.11%、10.68%.其他系统损害分别为血液系统(8.12%)、皮肤(5.56%)、泌尿系统(1.71%)、神经系统(2.14%)等.2个或2个以上的脏器同时受累者11例(4.70%).对可能影响肺外并发症发生的10种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2组的CRP(P <0.05)、ESR(P <0.05)、肺部实变影(P<0.01)和发病超过7d使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P<0.01)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2组患儿的年龄、性别、体温、热程、胸腔积液、WBC总数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MPP肺外并发症各系统脏器都可发生,严重者甚至造成多系统脏器损害.CRP、ESR、肺部实变影和发病7d后使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为发生肺外并发症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12.
13.
Pneumonia is highly prevalent in both developed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 In this review we list the main organisms affecting children with pneumonia and we propose a summary of the best possible diagnostic and therapeutic measures.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