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单侧肾切除术对患者术后血压的影响。方法对2009年6月至2014年6月在我科行单侧肾切除术的患者进行随访,比较术后与术前的血压并进行分析。结果随访了110名患者,随访时间2~7年,术后血压与术前血压比较,收缩压较术前下降(P0.05),舒张压无明显变化。按术前有无高血压分组分析,高血压组术后收缩压下降明显,非高血压组下降不明显,两组舒张压无明显变化。对影响血压下降的因素进行Logistic分析,发现术前收缩压水平是影响术后收缩压下降幅度的独立危险因素(OR=1.248,P=0.003)。结论单侧肾切除术会导致术前有高血压的患者收缩压下降,术前收缩压越高,术后下降越明显,对舒张压无明显影响,对术前血压正常的患者的血压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经皮肾动脉血运重建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renal artery revascularization,PTRAR)治疗对肾动脉狭窄合并高血压及肾功能不全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1年1月至2015年6月因肾动脉狭窄合并高血压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心内科行肾动脉血运重建术的62例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并对其中18例肾功能不全的患者进行随访观察。结果62例患者共76条肾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均成功开通,14条肾动脉仅行球囊扩张,62条肾动脉行支架置入。住院期间未出现任何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后24 h血压也有明显的下降[收缩压:(150.8±16.4)mmHg比(132.0±12.8)mmHg;舒张压:(88.6±12.7)mmHg比(80.1±11.1)mmHg,P均0.05]。术后24 h肾功能不全的18例患者平均血压降至(135.7±16.0)/(83.8±11.4)mmHg。针对18例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术后平均随访26个月,结果发现,与术前相比血压明显下降[收缩压:(138.4±11.8)mmHg比(148.7±9.1)mmHg;舒张压:(88.1±10.7)mmHg比(93.5±9.5)mm·Hg,P均0.05]。所有62例患者术后服药种数明显减少。18例肾功能不全者中6例(33.3%)治愈,7例(38.9%)改善,5例(27.8%)无变化;术后血清肌酐水平的监测发现9例患者的肾功能好转,6例患者的肾功能未受明显影响,3例患者的肾功能恶化。结论肾动脉血运重建术对肾动脉狭窄合并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带来明显的获益,但对肾功能的改善效果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雷建卫  曾强  窦剑  高庆军  王洋  史艳敏 《器官移植》2012,3(6):316-319,328
目的分析肝移植患者术后早期高血压的病因及治疗方法。方法研究对象为2002年8月至2012年4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进行肝移植的终末期肝病患者,术后随访1个月以上,排除术前高血压者,纳入研究共102例。其中男性90例,女性12例,年龄(51±9)岁。按术后1个月随访结果,连续3次血压测定收缩压≥140mmHg(10mmHg=1.33kPa)和(或)舒张压≥90mmHg确诊为高血压,将102例患者分为高血压组(40例)和正常血压组(62例)。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肝移植术后高血压的发生率,按术前不同肝功能分级比较术后高血压发生率的差异,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及术后3d的液体出入量,了解高血压组患者肝移植手术前后的各项指标变化,包括血压、中心静脉压和空腹血糖,分析高血压组治疗经过及预后。结果 40例术后发生高血压,发生率为39.2%,其中肝功能Child-Pugh分级为B级和C级的患者,术后高血压发生率明显高于A级的患者。与肝移植手术前相比,术后3d、7d、14d、21d的收缩压与舒张压、空腹血糖及中心静脉压均显著增高(P<0.05或P<0.01)。肝移植术后高血压患者的术中及术后3d液体出入量明显高于正常组(均为P<0.05)。高血压组40例患者中,16例仅给予减少液体入量后即缓解,8例短期给予口服硝苯地平、7例静脉滴注硝普钠后血压降至正常,另有9例患者高血压持续存在,需长期口服降压药。结论肝移植患者术后早期高血压发生率较高。肝移植术后高血压的发生与术前肝功能Child-Pugh分级、液体管理及术后高血糖有关。治疗措施包括减少液体入量、给予降压药物控制血压与降血糖治疗等,经治疗多数患者血压可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经皮血管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治疗肾动脉肌纤维性发育不良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肌纤维发育不良型肾动脉狭窄患者32例(均合并2~3级高血压或难治性高血压),行经皮肾动脉成形术治疗。术后随访观察患者血压、药物治疗种类、术后再狭窄、生存率和并发症等。结果 PTA技术成功率93.94%(31/33)。术前、术后收缩压分别为(189.6±26.0)mmHg、(136.6±8.0)mmHg(t=9.117,P0.001),舒张压分别为(121.6±21.7)mmHg、(81.1±11.5)mmHg(t=7.745,P0.001)。无肾动脉破裂、夹层、分支堵塞及血栓形成等相关并发症和术后不良事件发生。术后随访时间5~100个月,平均(40.4±26.1)个月,患者生存率100%(32/32)。结论经皮血管成形术治疗肌纤维发育不良肾动脉狭窄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经腹膜后入路腹腔镜多囊肾囊肿去顶减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2009年7月~2015年1月确诊并收治的32例成人型多囊肾患者进行临床观察研究,患者全部实施后腹腔镜肾囊肿去顶减压术,采用分期单侧治疗方法。观察治疗前后肾功能、腰部疼痛及血压等指标的改善情况。结果:32例手术均获成功,无输血及中转开放手术。术前血清肌酐为(284.82±61.11)μmol/L,术后3个月为(215.12±47.03)μmol/L;术前血尿素氮(25.35±6.10)mmol/L,术后3个月为(17.5±5.11)mmol/L;手术前后比较,均P0.01。术前收缩压(150.13±33.58)mmHg、舒张压(101.85±18.83)mmHg,术后3个月收缩压(130.37±21.15)mmHg、舒张压(85.64±11.12)mmHg;手术前后比较,均P0.05,术后患者腰腹部不适症状较术前明显缓解。结论:后腹腔镜肾囊肿去顶减压术治疗成人型多囊肾方法安全、有效,术后可改善肾功能,减轻患者腰腹部疼痛症状,是治疗成人多囊肾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对血压和肾素—醛固酮系统的影响对12例原发性高血压、4例肾血管高血压和4例伴有慢性肾衰病人,用血管紧张素Ⅰ转换酶抑制剂(1-d-3-巯剂-2-甲基-1-氧丙基-11-脯氨酸SQ14225)一次口服,评价其对血压,血浆肾素活性(PRA)和血浆醛固酮(PAC)浓度的影响。血压从服药15分钟起,收缩压与舒张压均开始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经皮导管肾交感神经射频消融术(renal sympathetic denervation,RSD)治疗顽固性高血压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对32例顽固性高血压患者实施RSD,随访12个月.比较RSD术前与RSD术后第3、6及12个月的血压下降水平、肾功能变化情况以及降压药使用情况;术后行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检查肾动脉有无异常.结果 32例患者中,RSD术后第3个月失访1例,术后第6个月失访2例,其余29例患者完成术后12个月的随访.RSD术后第3个月时,患者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下降为[(18.5±3.6)mm Hg,(P<0.01)]和[(5.8±2.5)mm Hg,(P<0.01)];RSD术后第6个月时,患者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下降[(24.3±2.2)mm Hg,(P<0.01)]和[(8.7±2.6)mm Hg,(P<0.01)];RSD术后第12个月时,患者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下降[(20.7±3.2)mm Hg,(P<0.01)]和[(6.6±1.8)mm Hg,(P<0.01)].术后未见严重低血压及并发症出现.在RSD术后第3、6及12个月时,患者合并使用降压药的种类较RSD术前有明显减少[第3、6及12个月时分别减少43.7% (P<0.01)、41.9% (P<0.01)和44.8%(P<0.01)];与RSD术前比较,RSD术后第3、6及12个月时,检测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GFR)水平、血肌酐水平、血清胱抑素C水平均无明显变化(P>0.05);而心率水平在RSD术后第3、6及12个月时均比RSD术前有明显下降(P<0.05).术后随访未见肾动脉以及肾功能异常.结论 RSD对治疗顽固性高血压有一定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且介入方法简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HA)中醛固酮腺瘤(APA)和单侧肾上腺增生(UNAH)2种亚型的临床特点、手术效果及影响术后血压恢复的因素. 方法 2002-2009年资料完整的手术治疗PHA患者135例.男68例,女67例.平均年龄51(26~79)岁.其中APA 83例,UNAH 52例.135例均符合PHA诊断标准,术前均有高血压症状,术前均行血液激素、生化检查及CT等影像学检查,并经病理和随访证实.135例均行保留肾上腺手术(ASS).Logistic回归分析各项临床病理因素对术后血压的影响. 结果 135例手术均成功.术后平均随访2.5(1~7)年.与术前比较,术后收缩压及舒张压显著降低,降压药物使用量明显减少,血醛固酮、肾素活性、血钾指标明显改善.血压恢复正常51例(37.8%);术后血压仍高84例(62.2%),其中58例降压药物使用剂量减少.年龄>49.5岁、高血压病程>6.5年、有高血压家族史者术后持续高血压的风险增加.结论 APA和UNAH患者表现相似,手术效果好,ASS手术可作为首选治疗方案.年龄、高血压病程、高血压病家族史是影响术后血压变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肝移植术后早期免疫抑制剂相关高血压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早期免疫抑制剂相关高血压的发生及治疗。方法对 2 0 0 0年 5月至 2 0 0 2年 5月进行的 5 6例次接受肝移植手术的患者进行分析。结果肝移植术后 2周、3周、1个月最高平均收缩压分别是 (145± 15 )、(138± 9)、(133± 13)mmHg比术前明显升高 (P <0 0 1) ,术后 2周、3周最高平均舒张压分别为 (92± 14)、(90± 13)mmHg比术前有明显升高 (P <0 0 1) ,早期高血压发生率分别是 :术后两周 70 % ,1个月 6 6 %。术后 1个月时服用环孢霉素A组和FK5 0 6组高血压发生率分别为 73 % (30 41)、33% (3 9) ,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5 ,χ2 =5 2 2 )。两组术后 1个月时激素总量、血BUN值、血肌酐值差异无显著意义。结论肝移植术后高血压有较高发生率 ,主要由术后服用的免疫抑制剂引起 ,治疗以口服钙离子拮抗剂为主。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肾上腺醛固酮瘤术后肾功能不全原因,为肾上腺醛固酮瘤术前评估和术后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2013年9月~2015年3月间明确诊断为醛固酮瘤并行手术治疗的42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24例,女18例。年龄30~69岁,平均(45±4.8)岁。根据术后有无出现肾功能不全分为术后肾功能正常组和术后肾功能不全组。术前均行血尿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相关激素及双侧肾上腺CT薄层扫描等常规检查,术后定期复查血压、肾功能、电解质及血醛固酮。所有患者均行腹腔镜手术,其中28例行单侧肾上腺部分切除术,14例行单侧肾上腺切除术。结果:术前肾功能检查血清肌酐均在正常范围,术后经过平均9(3~18)个月的随访,13例(30.9%)的患者术后出现肾功能不全。该组患者的术前醛固酮水平明显高于术后肾功能正常组(P0.05),高血压病程也明显长于术后肾功能正常组(P0.05)。结论:醛固酮瘤病程及术前醛固酮水平是影响术后肾功能不全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估肾动脉支架植入术(PTRAS)联合最佳药物治疗单侧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UARAS)患者的疗效,寻找PTRAS疗效良好的预测指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7月至2015年10月在本院行PTRAS术的UARAS共5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狭窄侧与非狭窄侧肾素水平比值(RVRR)分为二组:肾血管性高血压组[(RVRR≥1.5),21例,RH组]及原发性高血压组[(RVRR1.5),30例,EH组],比较PTRAS前后血压及肾功能,并分析肾功能好转的相关因素。结果51例UARAS患者,收缩压由(158±14)mm Hg降至(142±10)mm Hg(P0.001);舒张压由(87±11)mm Hg降至(83±7)mm Hg(P=0.03)。降压药物应用的种类由(2.7±0.8)种降至(2.4±0.9)种(P=0.07)。肌酐水平由(102±63.4)μmol/L降至(102±57.0)μmol/L(P0.05)。EH组收缩压、舒张压、降压药物应用的种类数均有明显下降(P均0.05),EH组仅收缩压明显下降(P0.05)。术前肾动脉狭窄处收缩期峰值流速(PSV)300 cm/s并且肾主动脉比率(RAR)3.74的患者治疗前后收缩压、舒张压、降压药的种类数均有显著下降(P均0.05);而PSV≤300 cm/s或RAR≤3.74患者仅有收缩压在治疗前后有显著下降(P0.05)。相关因素分析发现64%肾功能好转患者术前基线尿蛋白0.6 g/d,肾功能未好转患者仅有23%(P=0.03)。结论PTRAS联合药物治疗可以给UARAS患者血压带来显著益处。RVRR≥1.5、PSV300 cm/s、RAR3.74、术前基线尿蛋白0.6 g/d是PTRAS疗效良好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运动干预对代谢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及血脂、血糖的影响.方法:选择无运动禁忌症的代谢性高血压患者共134例,在给予低盐低脂饮食、戒烟、限酒控制的前提下,进行有计划的、科学的、长期运动干预.干预期6个月,观察干预前后血压、血脂(TG及TC)及血耱的变化.结果:6个月后,患者的血压、甘油三脂及总胆固醇、血糖均有下降,收缩压下降22.92±1.10mmHg,舒张压下降11.9±0.2mmHg,甘油三脂下降1.01±0.3mmol/L,总胆固醇下降3.03±1.07mmol/L,空腹血糖下降2.61±0.85mmol/L,运动干预后患者的血压,甘油三脂及总胆固醇、血糖较干预前明显下降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代谢性高血压患者实施合理的运动干预,可有助于降低血压、血脂,血糖等指标,对代谢性高血压患者的治疗具有重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尿毒症合并药物难以控制的高血压患者肾移植前切除双肾对术后血压及移植肾功能的影响。方法  42例合并顽固性高血压的尿毒症患者分成 2组 (每组 2 1例 ) ,一组先行双肾切除 ,6个月~ 1年后再行肾移植 ,另一组不切肾 ,直接施行肾移植。对比分析 2个组肾移植术后的血压及移植肾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 切肾组在双肾切除后 ,13例 (6 1.9% )的平均舒张压低于 90mmHg或较术前降低 10mmHg以上 ;6例 (2 8.6 % )的平均舒张压较术前降低 15 %以上 ;肾移植术后1年 ,双肾切除组血压正常者 11例 (5 2 .4% ) ,对照组血压正常者 5例 (2 3.8% ) ,两组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移植肾 1年存活率 ,切肾组为 95 .2 % ,对照组为 81.0 %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结论 存在顽固性高血压的尿毒症患者若需行肾移植 ,在明确手术指征的情况下可先行自体双肾切除术 ,这有利于肾移植术后血压的控制及移植肾功能的稳定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Ⅰ-Gel喉罩联合气管导管和支气管封堵器在食管癌根治术单肺通气的可行性和效果. 方法 择期行食管癌根治手术患者60例,年龄40岁~80岁,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每组20例):双腔支气管导管组(D组)、单腔气管导管联合支气管封堵器组(B组)、Ⅰ-Gel喉罩联合气管导管和支气管封堵器组(Ⅰ组).记录各组支气管封堵器或双腔支气管导管的定位时间、术中支气管封堵器或双腔支气管导管移位的次数、肺萎陷的程度及单肺通气的气道峰压,记录诱导前(T0)、气管插管或喉罩置人前(T1)、气管插管或喉罩置入后1 min (T2)、气管插管或喉罩置入后5 min(T3)、术后气管导管或喉罩拔除前5 min(T4)、拔管或喉罩拔除后1 min(T5)、拔管或喉罩拔除后5 min(T6)患者的血压、心率及拔管或喉罩期间的呛咳例数,记录术后2d内患者咽痛、声音嘶哑等副作用. 结果 Ⅰ组除T1时收缩压(117±9) mmHg(1 mmHg=0.133 kPa)和舒张压(65±9) mmHg低于术前收缩压(145±12) mmHg和舒张压(75±9) mmHg(P<0.05)外,诱导期间及术后恢复期各时点患者血压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和D组麻醉插管后及术后恢复期T2~T6时患者心率及血压高于术前(P<0.05);Ⅰ组(0例)拔管期间呛咳反应少于B组(8例)和D组(15例)(P<0.05);Ⅰ组(O例)术后咽痛和声嘶的发生例数低于D组(16例)、B组(7例)(P<0.05).Ⅰ组定位时间(4.2±1.2) min长于B组(2.8±0.7) min和D组(2.7±0.4) min(P<0.05),D组、B组和Ⅰ组术中移位例数及肺萎陷程度相似(P>0.05),Ⅰ组[(22±3) mmHg]和B组[(21±4) mmHg]单肺通气期间气道峰压力低于于D组[(28±4) mmHg](P<0.05),而Ⅰ组和B组气道峰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Ⅰ-Gel喉罩联合气管导管和支气管封堵器可减轻全身麻醉诱导期和苏醒期的刺激,可安全用于食管癌根治术中气管管理.  相似文献   

15.
肾球旁细胞瘤的诊治(附五例报告)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提高肾球旁细胞瘤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分析5例肾球旁细胞瘤患者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方式及治疗效果等临床资料。男2例、女3例。平均年龄31岁。5例临床表现均为低血钾,4例行血浆肾素、醛固酮测定,表现为高肾素、高醛固酮血症3例,血浆肾素、醛固酮正常1例。结果:5例患者中1例术前怀疑右肾上腺肿瘤、右肾肿瘤,行手术探查,术中冰冻病理示肾脏良性肿瘤行肾脏肿瘤剜除,右肾上腺活检术,术后病理示:右肾球旁细胞瘤,正常肾上腺组织。4例术前明确诊断者行肿瘤剜除术治疗。5例患者术后血钾、血浆肾素、醛固酮、血压均恢复正常,随访1年3个月至10年未见肿瘤复发及高血压再发。结论:肾球旁细胞瘤为良性肾脏肿瘤。术前应与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肾动脉狭窄等相鉴别。肿瘤根治性切除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肾上腺腺瘤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原醛症)发病特点和临床延迟诊断的可能原因.方法 腺瘤型原醛患者118例,发病年龄(37.3±8.4)岁,确诊年龄(44.5±10.1)岁.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46例作为对照,年龄(45.6±14.2)岁.比较2组患者病程、夜/昼尿量比、血浆肾素活性、血浆醛固酮浓度、卧立位醛固酮试验、立位醛固酮/肾素比值等指标,分析原醛症延迟诊断原因.结果 原醛症患者血钾浓度(2.65:0.7)mmol/L、尿钾浓度(56.04±31.2)mmol/24 h、立位血浆肾素活性(2.1±1.2)μg·L-1·h-1、血浆醛固酮浓度(840.5±527.1)pmol/L、立位醛固酮/肾素比值254.2±153.4,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分别为(3.9±0.5)mmol/L、(13.0±5.3)mmol/24 h、(9.3±3.4)μg·L-1·h-1、(393.9±216.4)pmol/L、23.9±15.5,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肾上腺增生性高血压单侧肾上腺切除术后高血压复发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南方医科大学附属江门医院自2004年1月至2012年2月期间68例接受单侧肾上腺切除手术治疗的单侧肾上腺增生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对患者术后血压、症状进行随访。统计分析肾上腺增生性高血压单侧肾上腺切除术后高血压复发的影响因素。结果 68例单侧肾上腺增生性高血压患者行患侧肾上腺切除,术后血压正常。在6个月后的随访中(随访时间47.2±5.9个月),有25例(36.8%)患者血压再次升高或再次需要口服药物控制血压。在影响手术疗效变量的单因素分析中,年龄、术后收缩压水平、高血压病程、肾上腺增生类型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对以年龄、性别、体重指数、手术侧别、高血压病程、肾上腺增生类型、术前血钾、术后收缩压水平、皮质醇节律、血浆醛固酮肾素比、尿儿茶酚胺代谢物水平等作为自变量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影响术后高血压复发的因素有年龄>50岁,高血压病程>5年,肾上腺增生类型为皮髓质增生。结论单侧肾上腺切除对于治疗肾上腺增生性高血压是安全、有效的。术后影响高血压复发的主要因素有高龄(年龄>50岁)、长病程(>5年)、皮髓质增生类型,可为肾上腺增生性高血压患者手术预后评估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连续性血液净化(CBP)治疗终末期肾病(ESRD)合并难治性高血压(RH)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ESRD合并RH患者经CBP治疗后血压控制情况及治疗前后血肾素、血管紧张素Ⅱ、甲状旁腺素水平。结果患者治疗后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血。肾素、血管紧张素Ⅱ、甲状旁腺素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压均控制在正常范围。结论CBP为一较好的控制ESRD患者难治性高血压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三维超声定位下肛瘘主灶切开加间断开窗术治疗肛瘘的应用。方法:将108例肛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主灶切开加间断开窗术)54例和对照组(传统肛瘘切开术)54例,术前均经三维超声精确定位内口位置和评估主、支瘘管走行,分别行主灶切开加间断开窗术和传统肛瘘切开术,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创面愈合时间及术后随访12个月的治愈率,术后第1天、第3天及第7天的创面VAS疼痛评分,术前与术后6个月的肛门直肠压力检测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为(27.11±4.32)min,对照组手术时间为(30.08±5.11)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创面愈合时间为(23.44±5.04)d,对照组为(30.47±6.9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83,P=0.000)。观察组治愈数50例(92.6%),对照组治愈数49例(90.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第1天VAS疼痛评分为1.41±0.45,对照组为1.49±0.5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第3天为3.89±1.09,对照组为4.06±1.1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第7天为1.91±0.62,对照组为3.48±0.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951,P=0.000),观察组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术前肛管静息压为(46.89±6.57)mmHg,肛管最大收缩压为(185.03±23.34)mmHg,术后6个月分别为(44.91±6.91)mmHg、(184.74±23.74)mmHg,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前肛管静息压为(47.98±6.47)mmHg,肛管最大收缩压为(186.82±22.96)mmHg,术后6个月分别为(40.79±7.33)mmHg、(170.81±22.73)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术后6个月肛管静息压与肛管最大收缩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维超声定位下行主灶切开加间断开窗术治疗肛瘘,可缩短创面愈合时间,减轻患者术后疼痛,减少肛门括约肌损伤。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肾球旁细胞瘤的临床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肾球旁细胞瘤患者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男5例,女1例,初诊年龄[26.2±5.7(18~37)]岁,就诊时高血压6例,血浆肾素活性[基础(6479.6±2349.3)ng·L-1·h-1,激发(8446.3±1926.4)ng·L-1·h-1]、血管紧张素Ⅱ[基础(114.8±34.2)pg/ml,激发(297.3±87.1)pg/ml]及血浆醛固酮[基础(0.35±0.04)nmol/L,激发(0.63±0.18)nmol/L]水平增高6例,低血钾4例。除1例拒行CT检查外,5例由动态增强CT定位。结果保守治疗1例,根治性患肾切除1例,保留肾单位的肾肿瘤切除4例,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化证实肾球旁细胞瘤的诊断。术后随访4~160个月,血压、血钾、肾素、醛固酮均在正常范围内,未见肿瘤复发和转移。结论肾球旁细胞瘤具有高血压、高肾素血症、高醛固酮血症、低血钾的临床特点,动态CT增强扫描有助于定位,免疫组化染色CD34、肌动蛋白(Actin)阳性,细胞角蛋白(CK)阴性是其特征,保留肾单位的肿瘤切除术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