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发生 HBsAg 血清学清除后长期临床特点和预后。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84例 CHB 患者发生 HBsAg 血清学清除后长期的血清学、病毒学、生化指标的变化,肝炎相关性并发症发生情况(抗病毒治疗组53例,未抗病毒治疗组31例)。通过 Kaplan-Meier 法分析两组血清中再次出现 HBsAg 和 HBV DNA 累计阳性率,及抗-HBs 累计阳性率,并对相关危险/暴露因素进行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共84例发生 HBsAg 清除和(或)转换的患者,在随访中位时间24(6~60)个月时,部分患者血清中再次发现 HBsAg 阳性,治疗组累计 HBsAg 阳性率为17%,未抗病毒治疗6.2%(P =0.093)。抗-HBs 累计阳性率分别为60.4%和87.1%,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24), Logistic 回归分析发现,年龄是抗-HBs 产生的重要因素(OR =0.925,P =0.006),59例患者血清通过 COBAS TaqMan48检测,发现18例患者血清中 HBV DNA 阳性。在随访结束时,治疗组有1例患者在肝硬化基础上进展为肝癌(HCC),自发组有3例患者进展为肝硬化。结论 CHB 患者经抗病毒治疗或自发性的发生 HBsAg 血清学清除,绝大多数患者能够获得持久的 HBsAg 和 HBV DNA 的清除,并出现高滴度的抗-HBs,但仍有部分患者血清中再次出现 HBsAg,HBV DNA 阳性,甚至进展为肝硬化或 HCC。  相似文献   

2.
刘亚君 《山东医药》2009,49(32):114-114
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过程中,一小部分患者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被清除。然而这一过程的远期临床效果仍未证实,美国学者Tong等对此进行了研究(Clin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09,7:889)。该研究1976~2008年在肝病门诊随访35例具有HBsAg被清除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其中10例白种人,25例亚洲人。这些患者持续接受包括甲胎蛋白及腹部超声检查在内的肝癌监测。  相似文献   

3.
病例1,男,49岁。2002年6月查体发现HBV感染,肝功能正常,未治疗。2002年11月自觉乏力明显,化验肝功能A坍378U/L,ALB40.6g/L,TBIL17.61xmol/L。HBV血清标志物(Roche公司,电化学发光法)HBsAg3360COI,HBeAg0.37COI,抗-HBe0.56COI.HBVDNA3.2×10^4eopies/ml。肝脏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为G3S3。  相似文献   

4.
正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已成为全球性的健康问题,全球大约有2.4亿的慢性乙肝表面抗原(HBV surface antigen,HBsAg)携带者~([1])。HBV感染常常导致肝纤维化、肝硬化、肝癌,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严重的社会、经济、医疗负担。在中国,对于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HBsAg的清除或血清学转换是抗病毒治疗的理想  相似文献   

5.
本文综述了慢性HBV感染者HBsAg血清学清除后发生肝细胞癌的风险、机制及启示。  相似文献   

6.
成年人症状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中约10%的患者成为病毒携带者,临床表现为慢活肝,最后进展为肝硬化、慢性迁延性肝炎或无症状的病毒携带状态.后两者偶可清除HBsAg,产生抗-HBs,而发展成慢活肝甚至肝硬变者一般被认为HBsAg永远阳性.作者观察到5例乙型慢活肝和2例由HBV引起肝硬化的患者,经2~14年携带状态后血清中HBsAg被清除,其中4例出现抗-HBs.临床资料:男性3例,女性4例,平均年龄36岁.所有患者均有程度不等的转氨酶增高(90~3000~?/ml),血清HBsAg阳性,均经肝脏活检病理证实.其中5例患者(慢活肝4例,肝硬化1例),在1~30个月不等的时间内投用常规剂量的免疫抑制剂强的松龙,有的还合用硫唑嘌呤,但至少在HBsAg被清除前3年停药.患者  相似文献   

7.
目前,临床医师已认识到对有症状的Hp感染者必需予以有效的治疗,患者治疗后的随访方法分为侵入性与非侵入性两类,内镜伴胃粘膜活组织检查在临床上已广泛应用,测定根治效果的可靠性亦强,但有一定的危险性,且使患者不适,化费也较昂贵。尿素呼吸试验,虽然敏感性及特异性较高,但目前尚不能广泛使用。而血清Hp IgG抗体检测方法简易,患者易于接受。  相似文献   

8.
重组α-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可使血清 HBsAg、HBeAg 和 HBV DNA 阴转。疗程结束后6~12月内评估,有效者转氨酶多可下降和肝内炎症消退,但也有不同观点。为释其疑,作者对同样案例作了为时更长的观察。病人和方法研究组7例(女3例,男4  相似文献   

9.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eAg血清学转换后治疗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建军  智红 《肝脏》2010,15(2):142-143
目前慢性乙型肝炎(CHB)抗病毒治疗起始与何时停药仍存在不同标准或意见,2006年美国消化学会、2007年美国肝病学会(AASLD)、2008年亚太肝病学会(APASL)及2009年欧洲肝病学会(EASL)等权威指南停药标准分别是。  相似文献   

10.
目前拉米夫定已广泛应用于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然而治疗中及停药后可出现病情复发.本文对应用拉米夫定治疗后出现HBeAg/抗-HBe早期血清学转换(服药6个月内)的46例慢性乙型肝炎病人进行临床随访,旨在探讨病情复发的影响因素,指导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1.
《临床心电学杂志》2011,(6):468-468
2011年1月Raymond在《Heart Rhythm》杂志发表了题为"(CPVT)儿茶酚胺敏感性室性心动过速心律失常特征、心电图特点及长期随访"的文章。对16个家系的70例患者进行运动试验、肾上腺素激发试验(选择性应用)和RyR2基因检测。  相似文献   

12.
急性心肌梗死长期随访结果——预后影响因素的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分析影响急性心肌梗死长期预后的因素.方法从1988~1995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选出住院期间作过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112例进行随访研究.结果 (1)寿命表推测,10%的患者在急性期死亡,20%在心肌梗死后5~10年内死亡;(2) 24.5%的患者在随访期间发生严重的心绞痛或是严重的左心功能不全;(3)再通治疗方法(溶栓治疗,PTCA),再通的效果(梗死相关动脉开通,急诊开通),血管病变和缺血程度的因素在死亡和生存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左心室功能的因素,如曾经发生过左心衰竭,急性期LVEF,随访期的左室舒张末内径和LVEF,心功能NYHA分级在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分别为<0.05或<0.001;(4)再通的效果,血管病变支数,缺血范围和再梗死在严重心绞痛组和非严重心绞痛组两组间,在严重左心功能不全组和非严重左心功能不全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部分左心室功能的因素,随访期左室舒张末内径和左室射血分数,心功能NYHA分级差异亦有显著性,P分别为<0.05或<0.001;(5)随访期左室舒张末内径明显增大,左室射血分数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再灌注治疗使更多的患者渡过了急性缺血期,但患者出院后可能死于再梗死、左心衰、猝死;可能发生严重心脏事件;左室逐渐扩大,射血分数逐渐降低.左心功能不全是死亡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心肌缺血与左心功能不全关系密切,危险因素相同.早期再血管化和防治左心室重塑,神经内分泌变化,心肌细胞凋亡的药物治疗是改善心肌梗死远期预后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3.
报道4例使用α干扰素治疗后发生HBsAg血清学转换而HBeAg仍阳性的乙型肝炎血清学标志物少见模式,并复习相关文献,探讨出现这种现象的可能原因。  相似文献   

14.
15.
【据《J Hepatol》2019年9月报道】题:既往感染HBV的患者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后HBsAg发生血清学转换的风险(作者Wong GL等)系统性应用激素可能导致HBV重新激活,但是对既往感染HBV患者的影响尚不明确。该研究的目标是研究既往感染HBV的患者发生HBsAg血清学转换和肝炎再激活的风险。香港大学消化病研究所的Wong等了纳入2001年1月-2010年12月接受激素治疗的HBsAg阴性的患者。记录包括所有当地可获得的激素(倍他米松、地塞米松、氢化可的松、甲强龙、强的松、氢化泼尼松、泼尼松龙)的使用剂量和持续时间。抗-HBs阳性和(或)抗-HBc呈阳性的患者被定义既往感染过HBV。该研究的主要终点为1年内HBsAg出现血清转换,次要终点为肝炎再激活(即ALT>80 IU/L)。  相似文献   

16.
1病例资料1.1主诉患者,女性,35岁,因"乏力、尿黄2周、妊娠34周"于2011年3月18日入院。1.2现病史患者22年前入学体检时发现HBsAg阳性,肝功能正常,后未定期复查。妊娠12周时于妇幼保健站体检时肝功能正常。入院2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乏力、食欲不振、尿黄,伴有皮肤瘙痒,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HBsAg和HBeAg定量在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中的变化规律。方法对13例急性乙型肝炎和55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HBsAg和HBeAg定量检测。结果在急性乙型肝炎患者,经内科治疗病情痊愈后,HBsAg和HBeAg转阴;在36例接受阿德福韦酯和19例接受恩替卡韦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sAg水平下降不明显,而HBeAg则明显下降;治疗48周,阿德福韦酯治疗患者HBV DNA不可测率为47.2%,而恩替卡韦治疗患者为78.9%(P〈0.05),HBeAg阴转率分别为19.4%和26.3%,HBeAg血清学转换率分别为16.7%和21.1%(P〉0.05)。结论在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过程中,定量检测HBsAg和HBeAg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在亚洲,慢性乙型肝炎(CHB)是肝癌(HCC)的主要病因。尽管在根治性治疗上已取得巨大进展,但由于许多HCC患者已进展至晚期,癌症病死率仍然较高。为防止这一致死性疾病,有两种潜在的策略:(1)提供治疗以降低HCC发病率;(2)早期发现HCC。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某些乙型肝炎患者HBsAg阴性,HBeAg阳性特殊感染模式的不稳定性,分析其产生的可能原因。方法:对符合主题的132例乙型肝炎患者,用ELISA法检测、复查血清乙肝病毒标志物(HBV-M)。结果:132例HBsAg阴性、HBeAg阳性患者入院时抗-HBc阳性123例、HBV DNA阳性65例(49.2%)。第1次复查有75例HBsAg转为阳性,16例抗HBs阳性、60例HBeAg阳性、65例抗HBe阳性、131例抗HBc阳性。第2次复查HBsAg阳性83例、抗-HBs阳性15例,HBeAg阳性78例、抗-Hbe阳性53例、抗-HBc阳性131例,HBV DNA阳性69例(52.27%)。结论:这种乙肝病毒感染的特殊模式很不稳定,大部分可以转变为HBsAg阳性,一小部分确也可以转变成抗-HBs阳性。  相似文献   

20.
急性肺栓塞患者治疗及长期随访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急性肺栓塞(PE)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急症,危害极重。本研究通过对本院疑诊、确诊PE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以总结PE的治疗经验。方法检索本院1997年8月—2009年6月出院诊断为PE的病例,记录相关资料,并对出院患者进行电话随访。结果 83例患者确诊为PE,1例患者住院死亡,38例患者接受了随访,其中8例死亡,其他患者失访。38例患者接受溶栓联合抗凝治疗,1例死亡;46例单独接受抗凝治疗。已知临床结局的39例患者中,接受或无接受溶栓治疗组比较,病死率发生的相对危险度(RR)=1.04,95%CI(0.33,3.28);长期坚持服用与无坚持服用华法林组比较,患者病死率RR=1.56,95%CI(0.38,6.4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确诊PE患者,溶栓联合抗凝和单纯抗凝治疗存在争议,长期服用华法林的依从性也较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