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研究早期DN患者中医证候与阴阳体质的相关性,为DN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符合西医诊断标准的早期DN样本,共111例,按体质分为阳脏人、阴脏人以及阴阳平和人三类。比较3种体质在相关实验室指标、中医证候等方面的不同特点。结果:早期DN患者阴脏人BMI中超重及肥胖人高于阳脏人及阴阳平和人(P<0.01)。尿微量白蛋白显示阳脏人与阴脏人有差异(P<0.05)。阳脏人者出现阴虚燥热证者显著高于其余两种体质患者(P<0.01)。阴脏人出现气阴两虚、脾肾两虚证者高于阳脏人及阴阳平和人(P<0.05)。结论:早期DN中医证候与阴阳体质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讨论糖尿病肾病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研究糖尿病的防治理论。方法:选取糖尿病并发肾病综合征的患者200例,并按中医体质分型,比较中医体质类型不同的患者各时间段血糖、血红蛋白和血脂等各项指标的关系。结果:糖尿病肾病患者阴脏人比阳脏人和阴阳平和人超重患者多,尿微量白蛋白高,P〈0.05。结论:糖尿病肾病患者与中医体质类型存在相关性,阴性体质人更容易患病。  相似文献   

3.
舌象和体质都是人体新陈代谢的体现,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机体阴阳气血津液的盛衰与脏腑功能的强弱,两者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文章对中医体质辨识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并通过梳理挖掘舌象与体质判断的相互关系,提出在舌象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少量关键问题,综合运用计算机图像识别技术进行智能化中医体质辨识。这将尽可能实现中医体质判断的客观化、准确化、简便化,为中医体质辨识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手段。  相似文献   

4.
阴阳为太极之一体两面,阴阳是上承易道、下接万物的枢纽,是事物的基本构成元素;阴阳的关系为阴为体、阳为用,阳为主、阴阳协同。中医之中字即中庸之义,调整身体达到阴阳平衡状态。  相似文献   

5.
<灵枢-阴阳二十五人>是<黄帝内经>中表述体质理论的代表作品,文章以五行学说的运用为主线,结合阴阳学说为体质分类的主要依据,多维度探究体质差异与体病相关,以刺之有约明示体质偏颇之调理,可谓中医体质分类最早的全景式构图.  相似文献   

6.
以黄文东先生简略泄泻案例为引,探讨甲辰年运气对人体质的影响,熟稔四时阴阳变化以指导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天之四时阴阳变化,对人的体质和疾病影响举足轻重,却由于其潜移默化而易被人忽视,用五运六气来描述天地四时阴阳变化,学习掌握五运六气的规律,熟知其对人的体质和疾病影响规律,熟练运用每年的运气和相应的天干地支方,是中医在临床诊病工作中必不可少之利刃。  相似文献   

7.
提出构体中的内生潜质与活力系中医体质之本源,并基于内生潜质的内涵,结合中医体质运动变化观特征,从体质分型的阴阳观、体质分型的五行观、体质分型的经络观和六经体质角度,阐发中医体质特色,探索中医体质分型与本源。  相似文献   

8.
中医体质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人类体质特征、体质类型的生理、病理特点,分析疾病的反应状态、病变的性质及发展趋向,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其观点和理论继承了阴阳学、五行学、精气学等中医哲学思想。不同体质类型的人只是在气、血、阴、阳等方面存在内在的差异,但"体质"不等于病态,某种体质与某些疾病的发生具有相关性,但并没有必然性,体质辨证丰富了中医辨证论治体系的内容,中医体质学的某些内容仍亟待进一步完善。只有坚持中医学"辨证法"思维,去认识和研究中医体质学的理论和存在的问题,才能正确理解和运用中医体质学的研究成果,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中医体质学。  相似文献   

9.
不同中医阴阳体质人体温节律参数差异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不同中医阴阳体质人体昼夜节律特征,为中医药防治疾病提供基础。方法用统一的中医阴阳体质分型标准分型,筛选出25名不同阴阳体质的男青年(阴不足组14人,阳不足组11人)为对象,按Moog氏法于测试日连续24小时在恒温隔离室内进行昼夜高频次体温监测,描记体温曲线,并进行余弦节律分析法统计。结果发现两组人的体温24小时中都随时间呈现出近似余弦规律的波动,余弦法统计阳不足组深部体温峰相位247.44度(即16.5时)超前于阴不足组的287.26(即19.1时)(P<0.05),各组间振幅和中值的差异不明显。不同中医阴阳体质人体温节律参数存在差异,体温昼夜节律的相位阳不足组超前于阴不足组。  相似文献   

10.
通过分析临床上分别长于滋阴和温阳的两名中医专家的人格体质特征,发现阴阳人格体质特征偏阳虚阴盛的医家擅长温阳,阴阳人格体质特征偏阴虚阳亢的医家擅长滋阴阴阳人格体质特征对中医临床医生的学术思想的形成存在一定的影响。虽然影响的程度、影响的具体模式还有待进一步探讨,但也为中医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新的思考角度——根据个体阴阳人格体质特征,有意识地选择师承专家,有导向地发展个人的中医学术思想,可能有事半功倍之效。  相似文献   

11.
中医体质与2型糖尿病之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医体质学分类早见《灵枢·阴阳二十五人》运用阴阳五行学说,结合人之肤色、体形、禀性、态度以及对自然界时令变化的适应能力等特征,归纳出木、火、土、金、水五种不同的体质类型。然后又根据五音太少、手足三阳经的左右上下阴阳属性,气血多少之差异,将上述每一类型再推演为五类,即五五二十五种体质类型。  相似文献   

12.
以中医阴阳学说为指导,从整体的、动态变化的观点出发,把人体体质分为3型:阴不足型(得分<45分),阳不足型(>55分),阴阳平衡型(45分≤得分≤55分);用中医阴阳体质调查问卷和国际通行的早晚型调查问卷同时对370名正常作息的青年大学生、210名轮班纺织女工和485名轮班钢铁工人进行中医阴阳体质类型和早晚类型的调查,以期从中医体质学角度探索轮班工作对人体的影响。结果表明,大学生群体中阴不足型比例(47.5%)明显高于轮班纺织女工和钢铁工人中此型的比例(29.05%,25.77%;p<0.001),而轮班纺织女工和钢铁工人中阳不足型比例(39.05%,41.86%)明显高于大学生中此型比例(20.81%;p<0.001),并可排除年龄、性别、地域和季节等因素的影响;对两种分型法的调查结果作相关性分析,显示二者无明显相关性(γ=-0.017,p=0.37)。本调查结果提示:轮班工作对人体阴阳体质有明显的影响,且中医阴阳体质概念有其特有的内涵。  相似文献   

13.
病理性体质与病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小青  田正良 《陕西中医》1998,19(5):212-213
《中医诊断学》将体质划分为阴脏人、阳脏人、阴阳平和之人。本文认为前二者属于病理体质,其决定了对某些疾病的易感性,在病理状态下的发病倾向及病程阶段中证的本质。并从病理性体质与病证的关系探讨了病理性体质的可调性。  相似文献   

14.
<正>中医心理学"人格体质论"的提出,其意义在于能很好地指导中医临床实践。本着"万物负阴而抱阳"这一中华民族传统理念,《内经》提出:"人身有形,不离阴阳。"因此人格和体质也皆由阴阳构成。人格体质论强调人格(包括气质和性格)与体质相关,尤其是人格  相似文献   

15.
龚秀丽  文彬 《新中医》2016,48(1):204-207
正有关体质理论方面的记载,最早在《素问·逆调论》中有:"是人者,素肾气胜","是人者,质壮,秋冬夺所用"。"素"与"质"就是现在所提的体质。《灵枢·通天》根据人的禀赋差异,结合体态、心理、对自然界的适应性等体质特点,将世人归为阴阳五态人,分别为太阴之人、少阴之人、太阳之人、少阳之人、阴阳和平之人。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对中医体质理论做了进一步阐释,将人划分为强人、羸人、盛人、瘦  相似文献   

16.
中医强调阴阳调和:体质偏热的人要多吃寒凉性食物,即"热者寒之",体质偏寒的人,自然要多吃温热性的食物,即"寒者热之"。你是什么体  相似文献   

17.
《黄帝内经》是中国医学史上最早论述体质的医学文献,其中关于体质的条文散见于《素问·血气形志》《素问·异法方宜》《灵枢·阴阳二十五人》《灵枢·通天》《灵枢·逆顺肥瘦》等诸篇中,从不同角度进行论述和归纳。中医体质学说始终围绕《黄帝内经》奠定的体质学理论基础及基本架构,本文从《黄帝内经》原文入手,分析总结了其中关于体质理论构建的条文,尤其对《阴阳二十五人》和《通天》的体质学思维进行了系统剖析。  相似文献   

18.
张杰能  罗仁 《中医杂志》2011,(Z1):28-29
中医体质学分类早见《灵枢.阴阳二十五人》运用阴阳五行学说,结合人之肤色、体形、禀性、态度以及对自然界时令变化的适应能力等特征,归纳出木、火、土、金、水五种不同的体质类型。然后又根据五音太少、手  相似文献   

19.
老年体质分类与调理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学一贯重视对体质的研究。早在战国时期成书的《黄帝内经》里,就对体质学说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如对阴阳十五型人的分析。美国哈佛大学、康奈尔大学等一批西方学者也深刻指出:体质学是生命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中医学中经过时间检验的方法学,体质学可用于干预、预防和治疗疾病,这将有利于全球性的公共健康。由此可见,中医体质学蕴含着丰富的生命科学内容,具有重大的实用价值。近年来,中医体质研究已成为中医研究的热点,取得许多重要成果,  相似文献   

20.
马万千老中医认为亚健康状态是介于生理和病理体质的中间状态,亚健康状态是否进展到疾病状态与脏腑功能强弱、气血、阴阳失衡关系密切。马老认为,通过中医体质辨识和脏腑相关理论结合能够及早发现亚健康状态者的脏腑功能强弱及气血、阴阳偏颇失衡的体质状态,在饮食、运动、情志方面进行早期个性化干预指导,有效纠正失衡之态,从而达到"治未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