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急性肝衰竭(acute liver failure,ALF)临床并非罕见,其结局难以预测,在整个治疗过程中需要具备熟练的医疗技术及谨慎的工作态度。ALF中约50%系由对乙酰氨基酚(acetaminophen,APAP)中毒所致,12%由药物特异质反应所致,但后者往往更为致命。过去临床常见的乙型肝炎目前已较少引起ALF(7%);甲型肝炎则更为罕见。ALF多数预后不良,但对乙酰氨基酚中毒所致者总体预后较好,进行肝移植的比例亦较低。ALF患者中仅有约26%接受肝移植,未接受肝移植的患者生存率为44%。本文献荟萃重点论述其病因、临床表现及预后。ALF多发生在以往身体健康的人群,…  相似文献   

2.
<正>急性肝衰竭(acute liver failure,ALF)被定义为以急性起病,无基础肝病史,2周以内出现Ⅱ期或以上肝性脑病等特征的临床症候群[1]。ALF以其发病急骤、进展迅速、预后凶险等特点成为临床诊治的难点。因此,早期对ALF患者进行病情严重程度评估并选择针对性的治疗方案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1 ALF病因目前,东西方对于ALF的定义不完全相同,其  相似文献   

3.
急性肝衰竭(ALF)是一种罕见的危及生命的疾病,病情发展迅速并影响多个器官系统功能,生存率低。早期识别病因及保护重要脏器功能对生存至关重要。近年来,随着人工肝、干细胞移植及肝移植技术不断发展,ALF疗效有明显提高。主要从ALF的病因和累及的主要器官系统两大方面阐述了ALF的治疗,并介绍了人工肝及干细胞移植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4.
急性肝衰竭(ALF)是一种高病死率的临床危重病,其特征是无基础肝病患者的肝功能进行性恶化,常伴有黄疸、凝血功能障碍和肝性脑病。ALF的发病机制很复杂,尚未完全阐明。嗜肝病毒、药物毒物、自身免疫性疾病、缺血等不同病因均可引起急性肝损伤,可迅速进展为ALF甚至死亡,目前尚无特效治疗药物和方法。因此,深入探究ALF的发病机制并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法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综述了ALF相关的固有免疫机制,以及固有免疫细胞在ALF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急性肝功能衰竭(ALF)是临床急危重症,病死率极高.早期诊断及预后是采取有效治疗措施、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张玉泉  阎明 《山东医药》2009,49(7):105-105
急性肝功能衰竭(acute liver faihtre,ALF)是肝脏合成及代谢功能急性损伤后所致,是以肝性脑病、凝血机制障碍和其他肝功能衰竭为主要表现的一种严重临床综合征。ALF预后不良,病死率高,早期诊断、及早采取综合治疗措施可有效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7.
急性肝功能衰竭(acute liver failure,ALF)是肝脏合成及代谢功能急性损伤后所致,是以肝性脑病、凝血机制障碍和其他肝功能衰竭为主要表现的一种严重临床综合征.ALF预后不良,病死率高,早期诊断、及早采取综合治疗措施可有效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各类肝衰竭的临床特点及转归。方法回顾性调查急性肝衰竭(ALF)25例、亚急性肝衰竭(SALF)34例、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121例、慢性肝衰竭(CLF)206例患者的实验室检查结果、常见并发症和预后。结果四类肝衰竭在临床生化指标(包括白蛋白、转氨酶、胆碱酯酶和胆红素)、并发症和预后方面均有差异,预后的优良顺序为CLF〉ACLF〉SALF〉ALF。结论四类肝衰竭的临床特点及其预后均有差异。肝衰竭指南符合国情,有较强的科学性及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引起儿童急性肝衰竭(ALF)的病因较为复杂,其中遗传代谢病占比较高,特别是在婴幼儿时期。遗传代谢病是一类代谢相关基因突变导致的细胞生理功能破坏的先天性疾病,种类繁多,临床表现多样,ALF是其引起的严重并发症之一,由于部分缺乏特异性表现容易被忽视。应尽早识别这类病因引起的ALF,以期逆转ALF的进程,提高患者预后。本文对可引起儿童ALF的常见遗传代谢病予以归纳介绍,以期提高医生对此类病因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急性肝衰竭最新认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于乐成  王宇明  何长伦 《肝脏》2008,13(5):404-410
在美国生物化学、影像学和生物工程学研究所(NIBIB)及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罕见疾病部门的支持下,美国糖尿病、消化病和肾脏病研究所(NIDDK)于2007年12月4~5日在马里兰洲的贝斯达(Bethesda)举行了有关急性肝衰竭(ALF)认识和处置的研讨会。会议认为:ALF是一种少见而难治的临床综合征;其病因多样,在15%的成人患者和50%的儿童患者中不能明确具体病因。ALF病程不定,病死率高。  相似文献   

11.
王开利  刘鸿凌 《肝脏》2024,(3):258-260
急性肝衰竭(ALF)致病因素多,病情进展迅速,病死率高,早期识别病因及保护重要器官功能对患者生存至关重要。随着重症医学水平不断提高,人工肝、肝移植技术不断发展,患者生存率也有所提高,本文对影响ALF预后的最近基础研究与诊治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肝脏》2016,(12)
<正>众所周知,脑水肿所致的颅内高压是急性肝衰竭(ALF)的并发症之一。其对ALF预后的影响日渐减少,但最近研究显示[1-2],高颅内压使ALF死亡率明显增加,并影响了50%以上的具有深度肝性脑病并进行颅内压监测的ALF患者的生存。颅内高压与治疗措施、血流动力稳定性、感染和其他并发症,或神经认知恢复的相关性难以定论,但无疑对临床结局很重要。故而需要寻求一个更好的治疗ALF神经并发症的方法已成为该领域的共识。  相似文献   

13.
82例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临床资料生存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调查分析急性肝功能衰竭(ALF)的病因、转归及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990年~2001年11年间ALF临床资料,并进行生存分析。结果ALF共82例。生存分析显示,唯一对ALF患者生存影响有显著意义的临床指标是凝血酶原活动度(PA,相对危险度为2.661,P=0.0005)生存时间由短到长的并发症依次为肝肾综合征(相对危险度为14.776,P=0.024)、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相对危险度为5.70,P=0.019)及肝性脑病(相对危险度为5.318,P=0.004)。结论ALF发病年龄以12岁~40岁青年人群居多、最常见的病因是乙型肝炎。药物性肝炎存活率最高。对ALF患者生存影响最具意义临床的实验室指标是PA,并发肝肾综合征者生存时间最短。  相似文献   

14.
《肝脏》2017,(6)
正急性肝功能衰竭(acute liver failure,ALF)是一种以肝功能迅速恶化为特点的、威胁生命的疾病。ALF的临床表现包括肝脏代谢功能和凝血功能障碍、肝性脑病和多器官衰竭。ALF的主要病因是肝炎病毒感染和药物的肝脏毒性。在印度、孟加拉国等发展中国家,戊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E virus,HEV)感染是导致急性病毒性肝炎和ALF的最常见的病因;而在美国和西欧,ALF最常见的病因则是药物性肝损伤(drug induced liver injury,DILI)。但是,发达国家中超过20%的  相似文献   

15.
<正>急性肝衰竭(ALF)是临床急危重症之一,目前西医尚缺乏特效的治疗药物,人工肝、肝移植等方法迫于高额的医疗费用及紧缺的医疗资源不能被广泛应用。大量临床研究结果表明,中药在保护肝细胞、促进肝功能恢复、消退黄疸、免疫调节、改善症状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但目前对中医药治疗肝脏疾病的确切机理等研究尚不充分,由于基础研究证据相对缺乏,妨碍了中医药的推广应用。本文从ALF动物模型的制备、ALF观  相似文献   

16.
金建国  华晴 《肝脏》2023,(2):162-164+180
目的 分析儿童急性肝衰竭(ALF)的病因和临床转归。方法 收集2010年1月—2021年1月期间长江大学附属仙桃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ALF患儿76例(男43例、女33例),年龄1个月~12岁。定期随访,依据临床转归结果将患儿分为存活组、死亡组,搜集ALF患儿病因,比较存活组、死亡组临床资料并作多因素分析。结果 76例ALF患儿病因未明确31例(40.8%)、病因明确45例(59.2%)。后者药物源性损害14例(18.4%)、感染性疾病11例(15.8%)、解剖异常(血管或胆道先天发育异常)9例(14.5%)、遗传代谢性疾病7例(9.2%)、自身免疫性疾病3例(3.9%)及肿瘤性疾病1例(1.3%)。76例ALF患儿中存活、死亡分别为44例、32例,比较临床资料可知,存活组ALT、AST[1 108(504, 3 114)U/L、1 226(808, 3 225)U/L]均显著高于死亡组[526(204, 915)U/L、717(470, 1 948)U/L,Z=27.402, 24.153,P<0.05];存活组Alb、TBil、DBil及血氨分别为33.2(30.2, 38.4)...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分析血浆置换(plasma exchange,PE)联合血浆灌流(plasma perfusion,PP)治疗急性肝衰竭(acute liver failure,ALF)患者治疗前后的疗效。方法 31例ALF患者共行治疗95例次,分析治疗前与治疗结束后患者临床症状、白细胞计数、肝功能、凝血功能及血氨主要指标变化,同时观察治疗过程中及治疗后24 h内不良反应及最后治疗效果。结果 ALF患者治疗后丙氨酸氨基转氨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白蛋白(ALB)、总胆红素(TBIL)、白细胞计数(WBC)和血氨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凝血酶原时间活动度(PTA)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1);PE联合PP治疗ALF总有效率为61.3%(19/31),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3.1%(22/95)。结论 PE联合PP可显著改善ALF患者临床症状,且不良反应少,是治疗ALF安全、有效的一种联合方式。  相似文献   

18.
唐慧昕  张译之  陈煜 《肝脏》2022,27(1):8-11
急性肝衰竭(ALF)是由多种肝毒性因素引起的以广泛炎症为特征的严重肝损伤,过度和失控的炎症反应可导致大量肝细胞凋亡、坏死,甚至对肝脏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ALF的病因多样,病情进展迅速,死亡率高,但内科治疗手段有限。已有研究证实干细胞是一种有潜力的治疗方法,但由于移植后细胞存活率低且有发生恶性转化的风险,因此干细胞的应用同样有限。而干细胞来源外泌体是细胞外囊泡的一个纳米亚群,免疫原性低、生物相容性好、无固有毒性,且具有抗炎、抗凋亡和免疫抑制作用,有可能建立一种更安全、更有效的疗法来修复肝损伤,降低临床死亡率,改善预后。本文就干细胞来源外泌体在急性肝衰竭炎症驱动中的应用价值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在我国较为常见,其发病机制复杂、临床治疗困难、预后极差,目前已是肝病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从定义、病因、预后评估及治疗方案四个方面,阐述了ACLF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新进展,以期为临床诊治提供新思路与新方法,从而降低病死率,最终改善ACLF患者的临床结局。  相似文献   

20.
急性肝衰竭(ALF)是因肝细胞大量坏死导致肝性脑病和肝功能严重损害的一组临床综合征。现普遍认为,黄疸出现到脑病出现的间隔时间较短者脑水肿发生率高,但腹水发生率低,预后好。伴有3~4级脑病的ALF者仅作内科治疗其生存率仍很低,为10%~40%,对ALF病人选择原位肝移植(OLT)可使其生存率提高至60%~80%。因此,现在的治疗目的不仅仅是给病人以支持,使原来的肝脏再生,而且还要改善病人状况,使OLT成为可能。 常规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