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HBV与EB病毒(EBV)重叠感染在HBV相关性肝病[慢性乙型肝炎(CHB)、肝硬化、肝细胞癌(HCC)]中的意义。方法对2016年5月-2018年8月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确诊的487例HBV感染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合并EBV感染者194例(39. 8%)。分别按照EBV DNA拷贝数(≥400 IU/ml)、肝功能Child-Pugh分级(A、B、C级)及肝病进程分组(CHB组、肝硬化组、HCC组),比较组间的临床指标差异。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非参数检验,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DunnBonferroni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 HBV DNA拷贝数在CHB组患者中高于肝硬化和HCC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 417,P=0. 017; t=3. 258,P=0. 001),而EBV DNA拷贝数在HCC患者中有高于CHB和肝硬化患者的趋势,但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 161,P=0. 315); Child-Pugh分级排除肝功能影响后,A级患者HCC组EBV DNA拷贝数高于CHB和肝硬化组(t=2. 062,P=0. 041; t=2. 615,P=0. 010),C级患者肝硬化组EBV DNA拷贝数高于CHB组(t=2. 647,P=0. 072)。双重感染特异性临床变化指标有ALT/AST、Glb、淋巴细胞百分数。结论 HCC患者EBV载量升高,可能与HBV共同参与了肝脏疾病的进展,动态定量检测HBV感染者EBV DNA对早期干预肝病进展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HBsAg水平在慢性HBV感染者疾病进展监测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11年5月-2015年12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门诊及住院时未进行抗病毒治疗的1107例不同临床阶段的慢性HBV感染者的临床资料,并根据疾病状态分为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组(HBeAg阳性CHB组,n=356)、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组(HBeAg阴性CHB组,n=264)、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组(LC-C组,n=116)、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组(LC-D组,n=201)、原发性肝癌组(PLC组,n=170),比较不同临床阶段患者之间HBsAg表达水平的差异及HBsAg水平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检验。结果HBeAg阳性CHB组、HBeAg阴性CHB组、LC-C组、LC-D组、PLC组之间患者血清HBsAg、HBV DNA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100.45、86.26,P值均0.001)。502例HBeAg阳性患者的HBsAg、HBV DNA水平均高于605例HBeAg阴性患者(t值分别为16.67、16.22,P值均0.001)。HBeAg阳性值均CHB、LC-C、LC-D和PLC 4组间HBsAg和HBV DNA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42.92、27.38,P值均0.001);HBeAg阴性的CHB、LC-C、LC-D和PLC 4组间的HBsAg和HBV DNA水平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6.04、4.10,P值均0.05)。不同HBsAg水平(1000 IU/ml、1000~20 000 IU/ml、20 000 IU/ml)患者间HBV DNA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89.51,P0.001)。HBeAg阳性CHB组、HBeAg阴性CHB组、LC-C组、LC-D组患者血清HBsAg水平与HBV DNA水平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554、0.501、0.320、0.432,P值均0.001)。结论 HBsAg定量水平随疾病进展而逐步降低,且HBsAg与HBV DNA水平密切相关,动态监测HBsAg变化有助于发现HBV感染后疾病进展情况。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肝脂肪变对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应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PEG-IFNα-2a)抗病毒疗效的影响.方法 对2005年至2009年经肝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的应用PEG-IFNα-2a抗病毒治疗且资料齐全的50例CHB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病理学检测结果将其分为无脂变组(28例)、脂变组(轻度脂肪变21例、中度脂肪变1例).检测血常规、肝肾功能、空腹血糖、血脂,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V DNA载量(下限为500拷贝/rnl),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HBV标志物(HBsAg、抗-HBs、HBeAg、抗-HBe)及甲状腺功能;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治疗48周时的抗病毒疗效、不良反应情况.对数据中的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无脂变组HBV DNA阴转率(<500拷贝/ml)为42.9%,HBeAg/抗-HBe血清学转换率为31.6%,完全应答率39.3%;脂变组HBV DNA阴转率为40.9%,HBeAg/抗-HBe血清学转换率为33.3%,完全应答率40.9%,经x2检验(x2值分别为0.012,0.019,0.014,P值分别为0.600,0.560,0.568),未发现两组患者抗病毒治疗48周时的疗效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抗病毒治疗后甘油三酯均较治疗前升高(无脂变组t=-2.164,P<0.05;脂变组t=-2.863,P<0.05);治疗后两组甘油三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12,P<0.05). 结论 本研究未发现轻度肝脂肪变对CHB患者应用PEG-IFNα-2a抗病毒治疗48周时的疗效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HBV相关疾病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亚群在不同病程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肝病科HBV携带者(HBV携带组)、CHB患者(CHB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肝硬化组)、原发性肝癌患者(肝癌组)(均为HBV相关疾病)及健康志愿者(正常组)各20例,采用流式细胞分析其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亚群的变化。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结果不同类型HBV感染者与正常人外周血髓样树突细胞(mDC)和浆细胞样树突细胞(pDC)比较结果显示,不同类型的HBV感染者与正常组之间m DC数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3.629,P0.001),进一步比较发现肝硬化组、肝癌组患者外周血m DC的数量均低于正常组、CHB组和HBV携带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不同类型的HBV感染者与正常组之间pDC数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602,P=0.009),进一步比较发现肝癌组患者外周血pDC数量均低于正常组、CHB组和HBV携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肝硬化组患者外周血pDC数量低于CH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HBV感染不同阶段的患者其DC亚群表达存在显著差异,其中肝硬化和肝癌患者DC亚群数量最少,DC的数量可能是病情演变和预后评判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重叠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临床与病理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观察HBV和HCV重叠感染的临床与病理,探讨HBV和HCV相互作用的特点.方法 收集226例慢性肝病患者的血清学指标,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测定HBV DNA和HCVRNA,ELISA检测HBV血清标志物、抗-HCV抗体.行肝穿刺活组织病理检查、免疫组织化学HBsAg、HBcAg和原位杂交HBV DNA、HCV RNA检测.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或Fisher确切率检验.结果 HBV和HCV重叠感染的重度慢性肝炎患者比例为62.50%,高于HBV或HCV单独感染者的27.05%和30.56%(X2=14.70,P<0.01).HBV感染组的血ALT、AST、TBil、DBil和Alb高于HBV和HCV重叠感染组和HCV感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8.52,P<0.05).重叠感染组和HBV感染组的血HBsAg与肝内HBsAg一致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15.60,P<0.01).HBV和HCV重叠感染组血清HBV DNA阳性率为12.5%,低于HBV单独感染组的87.7%(X2=17.66,P<0.01);而HBV和HCV重叠感染组HCV RNA阳性率为75.0%,低于HCV单独感染组的80.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BV和HCV重叠感染导致的肝损伤更明显.  相似文献   

6.
重叠感染SEN病毒影响拉米夫定抗乙型肝炎病毒疗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通过检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在拉米夫定治疗过程中SEN病毒(SENV)感染情况,了解SENV感染对拉米夫定抗乙型肝炎病毒(HBV)疗效的影响。 方法 采用套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45例CHB患者经拉米夫定治疗12个月时血清中的SENV DNA,并采用基因芯片技术对HBV DNA阳性的患者进行拉米夫定耐药相关基因YMDD基序(酪氨酸-蛋氨酸-天冬氨酸-天冬氨酸)变异检测。 结果SENV在拉米夫定治疗12个月时CHB患者中的感染率为11.1%(5/45),5例SENV DNA阳性的CHB中4例为HBV DNA阳性,其中2例出现YMDD变异,1例为HBV DNA阴性;40例SENV DNA阴性患者中10例HBV DNA为阳性,30例为阴性,SENV感染组与无感染组之间HBV DNA对拉米夫定的应答率差异有显著性,x2-3.97,P<0.05。 结论 CHB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重叠SENV感染可能会使HBV DNA对拉米夫定的应答率下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肠源性内毒素血症(IETM)对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调节性T淋巴细胞(Treg)/辅助性T淋巴细胞(Th)17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2月-2015年10月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住院治疗的CHB患者(CHB组)80例,同时选取健康体检者(HC组)20例作为对照。根据内毒素(ET)水平将CHB组分为ET阳性组和ET阴性组。测定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叉头样转录因子(Foxp3)、维甲酸相关孤核受体γt(RORγt)mRNA的表达,Treg和Th17百分比,以及ALT、HBV DNA水平。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多组间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SNK-q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 CHB组Treg、Th17百分比、Foxp3、RORγt相对表达量与HC组比较均明显增高[(6.51±1.18)%vs(5.91±1.29)%,(4.99±1.07)%vs(4.18±0.87)%,2.12±0.83 vs 1.60±0.70,1.56±0.77 vs 1.09±0.59],P值均0.05。ET阳性组Treg、Th17百分比、Foxp3、RORγt相对表达量、Th17/Treg、RORγt/Foxp3、ALT水平与ET阴性组比较均明显增高[(6.75±1.17)%vs(6.21±1.14)%,(5.39±1.03)%vs(4.48±0.91)%,2.29±0.90 vs 1.91±0.70,1.84±0.76 vs 1.23±0.64,0.82±0.19 vs 0.74±0.16,0.95±0.38 vs 0.74±0.54,(220.16±115.82)U/L vs(170.86±99.69)U/L],P值均0.05。ET阳性组HBV DNA载量比ET阴性组增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表明,CHB患者ET水平与Th17、Treg及ALT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P值均0.05),而与HBV DNA无相关性。结论 CHB患者体内存在的IETM可能通过调控Foxp3、RORγt mRNA表达增加,导致外周血Treg、Th17百分比升高,进而Treg/Th17比例失衡,使HBV难以清除而导致慢性化。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PEG-IFNα-2a与PEG-IFNα-2b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6月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感染科接受PEG-IFNα-2a(180μg/周)(n=34)和PEG-IFNα-2b(180μg/周)(n=32)治疗的CHB患者,观察2组治疗4、12、24、48周时HBsAg、HBV DNA、HBeAg、ALT水平及应答率等指标,将第48周抗病毒疗效结果作为主要观察指标,同时比较应答组与非应答组上述指标有无统计学差异。服从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结果 PEG-IFNα-2a、PEG-IFNα-2b治疗48周时CHB患者的血清HBV DNA应答率分别为67. 6%、59. 4%,HBeAg血清学转换率分别为27. 3%、34. 6%,2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 0. 05)。PEG-IFNα-2a组中,HBV DNA应答组较非应答组基线ALT水平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 390,P=0. 016); HBeAg应答组基线HBeAg水平比非应答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 286,P=0. 021)。PEG-IFNα-2b组中,HBV DNA应答组较非应答组具有更低的基线HBV DNA水平、基线HBeAg水平(Z值分别为2. 154、2. 057,P值分别为0. 030、0. 041); HBeAg应答组较非应答组具有更低的基线HBV DNA水平(Z=2. 052,P=0. 042)。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 0. 05),PEG-IFNα-2b治疗组1例发生Purtscher样视网膜病变,1例发生血小板减少,而PEG-IFNα-2a组未见Purtscher样视网膜病变和血小板减少相关不良反应。结论 PEG-IFNα-2a、PEGIFNα-2b治疗CHB均有较强的抗病毒疗效和免疫调节作用,治疗效果及安全性相近。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滤泡辅助性T淋巴细胞(Tfh)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特征。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7年3月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肝病科收治的CHB患者53例,采集患者清晨空腹静脉血,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患者外周血Tfh及其亚群。另纳入同期48例健康人群作为对照。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结果 CHB患者CD4~+ICOS~+、CD4~+CXCR5~+及CD4~+ICOS~+CXCR5~+比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Z=-4.319,P0.001;t=3.742,P0.001;t=15.948,P0.001)。CD4~+ICOS~+、CD4~+CXCR5~+及CD4~+ICOS~+CXCR5~+比例在CHB患者不同免疫分期,即低水平复制期、免疫耐受期及免疫清除期不同阶段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HBs Ag定量、HBV DNA与CD4~+ICOS~+CXCR5~+均无相关性(P值均0.05)。结论 Tfh参与了HBV所介导的免疫反应,通过调节体液免疫应答来实现抗HBV作用。  相似文献   

10.
慢性乙型肝炎重叠戊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了解慢性乙型肝炎重叠戊型肝炎病毒(HEV)感染的临床特点、乙型肝炎病毒(HBV)复制指标、肝功能损伤程度及预后。方法收集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慢性乙型肝炎重叠HEV感染(重叠感染组)各115例,两组病情(轻、中、重度)和HBV DNA定量相同,对两组患者进行临床分析,慢性乙型肝炎组中74例和重叠感染组中的51例患者,在B超引导下做肝活组织检查;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聚合酶链反应分别检测两组患者HBV标志物,HBV DNA及抗HEV lgM。结果重叠感染组重型肝炎57例,发生率49.6%,死亡29例,病死率25.2%;慢性乙型肝炎组重型肝炎5例,发生率4.4%,死亡2例,病死率1.7%,两组比较,x~2值分别为58.80和27.01,P值均<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清HBV DNA≥10~4患者:重叠感染组占83.7%(36/43),单纯慢性乙型肝炎组占97.1%(67/69),x~2=4.73,P<0.05;重叠感染组总胆红素平均(495.0±217.0)μmol/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平均(967.0±395.0) U/L,单纯慢性乙型肝炎组总胆红素平均(216.0±195.0)μmol/L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平均(373.0±212.0)U/L,两组比较,t值分别为10.20和14.52,P值均<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肝组织炎症G3和G4重叠感染组33例,占64.7%,单纯慢性乙型肝炎组25例,占33.8%,x~2=12.46,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重叠感染组肝功能损害严重,肝组织炎症程度高,HBV DNA水平低,病死率高,预后差。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百合逍遥散对慢性乙型肝炎(CHB)伴抑郁患者的临床疗效并从内分泌、免疫功能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收集2013年9月~(-2)015年2月于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就诊的CHB患者120例,根据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分为CHB伴抑郁组(n=80)和CHB非抑郁组(n=40),观察CHB抑郁组与非抑郁组皮质醇(Cor)、白细胞介素(IL)2、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的差异。同时将80例抑郁组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予恩替卡韦治疗12周,治疗组予恩替卡韦加百合逍遥散治疗12周,观察百合逍遥散对CHB伴抑郁患者肝功能(ALT、AST)、HBV DNA、HAMD分值、Cor、免疫功能(IL~(-2)、NK细胞)的影响。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并作相关分析。结果 CHB伴抑郁患者Cor明显高于不伴抑郁者(P0.01),IL~(-2)、NK细胞明显低于不伴抑郁患者(P值均0.01),且Cor与IL~(-2)呈负相关(r=-0.786,P0.01),与NK细胞亦呈负相关(r=-0.681,P0.01)。百合逍遥散治疗12周后治疗组HAMD分值、Cor、ALT、AST均低于对照组(P0.01),同时,治疗组IL~(-2)、NK细胞均高于对照组(P值均0.01),HBV DNA阴转率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CHB患者情绪抑郁时体内内分泌系统紊乱,血清Cor升高,IL~(-2)水平降低,NK细胞比例减少。百合逍遥散能改善CHB患者的抑郁情绪,降低Cor水平,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改善肝功能,提高HBV DNA阴转率,其联合抗病毒治疗能够提高CHB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抗病毒治疗对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09年5月-2012年5月于资阳市乐至县人民医院住院次数≥3次的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132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n=51)和观察组(n=81),门诊和电话随访5年,均行Child-Pugh评分和MELD评分,观察HBV DNA下降、阴转情况及肝功能指标,随访结束时对比两组临床结局。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观察组肝癌、肝移植发生率及病死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χ2值分别为4.32、4.33、4.71,P值均0.001);观察组治疗后HBV DNA载量显著低于同组治疗前(t=20.60,P0.001);观察组治疗后HBV DNA载量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后(t=16.40,P0.05);观察组治疗后HBV DNA累积转阴率显著高于对照组(88.89%vs 6.67%,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清白蛋白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TBil、ALT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6.77、16.60、11.67,P值均0.001);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TBil、ALT水平显著下降(观察组:t值分别为25.18、23.33,P值均0.001;对照组:t值分别为6.15、7.20,P值均0.001);观察组治疗后白蛋白水平显著上升(t=10.08,P0.001);观察组治疗后Child-Pugh评分和MELD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2.27、2.24,P值均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Child-Pugh评分和MELD评分均显著下降(观察组:t值分别为9.18、8.17,P值分别为0.001、0.03;对照组:t值分别为2.93、3.12,P值分别为0.01、0.04)。结论长期抗病毒治疗能够改善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远期预后,提高5年存活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合并脂肪肝对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PEG-IFNα-2a)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选择2006年6月-2012年6月于广西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的CHB并脂肪肝患者248例,根据脂肪肝程度分为轻度组173例、中度组55例、重度组20例,分析脂肪肝的危险因素,观察3组患者12个月时的病毒学应答、生化学应答、完全应答情况。另选取同期单纯CHB患者82例作为对照组。结果 4组患者在男性构成比、年龄、CHO、TG、ALT、HBV DNA载量、BMI、胰岛素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病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HB患者合并脂肪肝与患者性别、年龄、CHO、TG、ALT、HBV DNA载量、BMI、胰岛素水平密切相关(P0.05);对照组患者HBV DNA转阴、病毒学应答与3个脂肪肝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LT复常率、完全应答率明显高于3个脂肪肝组,且随着脂肪肝病变严重程度的增加而降低(P0.05)。结论肝细胞脂肪病变不会影响PEG-IFNα-2a治疗CHB患者的病毒学应答,但会影响ALT复常率、完全应答率,在采用PEG-IFNα-2a治疗CHB过程中,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提高患者ALT复常率及完全应答率,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慢性HBV感染后不同临床状态HBs Ag定量分布特点及其与HBV DNA水平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5年12月石家庄市第五医院的268例未经抗病毒治疗的HBV感染者进行横断面研究。依据HBV感染的不同时期分为4组,免疫耐受期29例、免疫清除期169例、低(非)复制期19例、再活动期51例。采用罗氏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HBs Ag定量,PCR检测HBV DNA水平,并对HBs Ag和HBV DNA结果进行对数转换;对不同时期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多组分析采用KruskalWallis H秩和检验,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秩相关检验。结果 HBV感染的不同时期HBs Ag定量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1.830,P0.001),免疫耐受期HBs Ag定量显著高于其他3期(P值均0.05);免疫清除期HBs Ag定量显著高于低复制期和再活动期(P值均0.05)。HBV DNA水平在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7.028,P0.001),免疫耐受期HBV DNA水平显著高于其他3期(P值均0.05);免疫清除期HBV DNA水平显著高于低复制期和再活动期(P值均0.05);再活动期显著高于低复制期(P值均0.05)。HBs Ag定量和HBV DNA在免疫清除期和再活动期具有相关性(r值分别为0.559、0.338,P值分别为0.001、0.014)。结论免疫耐受期HBs Ag定量和HBV DNA水平最高,显著高于其他3期。HBs Ag定量和HBV DNA在免疫清除期及再活动期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α-2a)初治的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效果和疗效预测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2011年1月-2015年6月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肝病科就诊的PEG-IFNα-2a初治的HBeAg阳性CHB患者111例。随访基线及治疗后12、24、48周时血清HBs Ag定量、HBeAg定量、HBV DNA定量、ALT水平。治疗48周时,111例患者中出现HBeAg血清学转换者35例(48周转换组),未转换者76例(48周未转换组)。服从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价各指标预测治疗终点疗效的效能,通过比较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估各指标预测价值。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评估各自变量对HBeAg血清学转换影响大小。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的HBeAg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61,P0.05);治疗12周时HBs Ag定量(t=-3.225)、HBs Ag下降情况(Z=-2.202)、HBeAg定量(Z=-5.025)、HBeAg下降情况(Z=-3.569)、HBV DNA定量(Z=-3.261)、HBV DNA下降情况(t=2.202)2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治疗24周时HBs Ag定量(t=-3.222)、HBs Ag下降情况(Z=-1.860)、HBeAg定量(Z=-5.951)、HBeAg下降情况(t=5.514)、HBV DNA定量(Z=-2.311)、ALT水平(Z=-2.234)2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24周HBeAg定量预测价值较高(AUC=0.88,P0.001),当截断值为0.18 log10S/CO时,其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4.03%、64.52%、85.10%、83.30%。此外12周HBeAg定量(AUC=0.81)和24周HBeAg下降情况(AUC=0.80)也有较好的预测价值。基线HBeAg2.91 log10S/CO[比值比(OR)=10.086,95%可信区间(95%CI):1.64~61.93,P=0.013]、24周ALT1.45倍正常值上限(OR=5.228,95%CI:1.27~21.45,P=0.022)和24周HBeAg下降1.5 log10S/CO(OR=5.780,95%CI:1.38~24.25,P=0.016)为48周HBeAg血清学转换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基线HBeAg水平,治疗12周时HBs Ag、HBeAg、HBV DNA水平及下降情况,治疗24周时HBs Ag、HBeAg水平及下降情况以及同期HBV DNA、ALT水平对48周HBeAg血清学转换均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亚群(CD3+T、CD4+T、CD8+T、CD4+/CD8+T)和CD4+CD25+调节性T淋巴细胞(Treg)表达水平与HBV DNA定量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2年7月-12月在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就诊的175例HBV感染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CHB组(63例)、HBV携带者(ASC组)(112例),以同期5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3组患者血清中的CD3+T、CD4+T、CD8+T、CD4+T/CD8+T和CD4+CD25+Treg表达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V DNA载量。多组间均数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Pearson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CHB患者外周血CD4+CD25+Treg表达水平(30.97±18.78)%显著高于对照组(27.30±17.5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CHB组、ASC组的CD3+T、CD4+T淋巴细胞百分数和CD4+与CD8+T淋巴细胞百分数比值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CD8+T淋巴细胞百分数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ASC组和CHB组CD4+CD25+Treg表达水平与HBV DNA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501、0.682,P值均0.01)。结论 HBV感染者存在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异常,HBV DNA可以促进CD4+CD25+Treg表达水平升高,说明CD4+CD25+Treg和CD4+与CD8+T淋巴细胞比例失衡在乙型肝炎慢性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慢性乙型肝炎(CHB)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抗病毒治疗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肝细胞脂肪变是否影响CHB患者抗病毒的疗效。方法收集2004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本院进行抗病毒治疗的110例CHB患者,CHB合并NAFLD患者99例,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血清HBV DNA水平,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乙型肝炎两对半定量,采用全自动生物化学分析仪检测肝功能。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结果 (1)干扰素抗病毒治疗时,24周单纯CHB患者较合并脂肪肝患者生化学应答率更高(χ2=4.069,P=0.044);48周HBV DNA阴转率明显优于后者(χ2=17.327,P=0.000)。对于HBeAg阳性患者,单纯CHB患者在24周的生化学应答率、24和48周时的HBV DNA阴转率、HBeAg阴转率均显著优于合并脂肪肝患者,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8周时两组的生化学应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核苷和核苷酸类药物抗病毒治疗时,48周单纯CHB患者的生化学应答率较高(χ2=7.620,P=0.006),24和48周的HBV DNA阴转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于HBeAg阳性患者,24周时合并脂肪肝组患者的HBeAg转阴率高于单纯CHB患者,48周时ALT/AST复常率低于单纯CHB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4周ALT/AST复常率、HBV DNA转阴率、48周HBV DNA转阴率、HBeAg转阴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细胞脂肪变对CHB患者的抗病毒治疗效果存在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125例HBeAg阳性慢性乙肝(CHB)和HBeAg阴性慢性乙肝(CHB)患者肝穿刺肝组织病理组织特征和HBV DNA水平变化。方法对HBeAg阴性和HBeAg阳性两组患者在HBV DNA定量和肝脏组织学方面的变化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HBeAg阴性CHB组HBV DNA水平低于HBeAg阳性CHB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8,P<0.05);两组肝脏均有不同程度的炎症和纤维化,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随着肝组织炎症活动度和肝纤维化程度的增高,HBV DNA水平各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慢性乙肝血清HBV DNA水平和HBeAg的状态与其肝组织炎症和纤维化程度无相关性。HBV DNA水平仅可作为肝病严重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对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肝纤维化及α-干扰素抗病毒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3年12月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人民医院经α-干扰素抗病毒治疗的85例CHB初治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53例为单纯CHB,32例经B超诊断为CHB合并NAFLD。所有患者均采用干扰素α1b抗HBV治疗,比较两组在第12、24、48周时ALT复常率、HBV DNA阴转率、HBe Ag阴转率及血清转换率。结果单纯CHB组年龄、体质量指数(BMI)、腰围、血脂(TC、TG)、空腹血糖(FBG)、尿酸(UA)及肝纤指标(HA、LN、PcⅢ)均明显低于CHB合并NAFLD组(P0.05),而高密度脂蛋白(HDL)高于CHB合并NAFLD组(P0.05)。治疗第48周时,单纯CHB组ALT复常率和HBV DNA阴转率分别为60.4%和66.0%,明显高于CHB合并NAFLD组的37.5%和4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第12、24周的ALT复常率、HBV DNA阴转率及第12、24、48周时HBe Ag阴转率和HBe Ag转换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AFLD对CHB肝纤维化及α-干扰素抗病毒疗效具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内科》2020,(3)
目的探讨HBV/HCV重叠感染患者HBV DNA、HCV RNA的复制及肝脏损害情况,加深对HBV/HCV重叠感染患者的认识。方法选取2000~2013年在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HBV/HCV重叠感染患者116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HBV DNA、HCV RNA实时荧光定量PCR定量检测结果,将患者分为4组,即HBV单阳性组(27例)、HCV单阳性组(49例)、双阳性组(17例)和双阴性组(23例)。比较4组患者年龄、性别、可能传播途径的差异;检测比较4组患者的谷丙转氨酶(ALT)水平及肝纤维化情况;对双阳性组患者的HBV DNA水平与其HCV RNA水平的关系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比较4组患者的HBV DNA及HCV RNA复制水平。结果双阴性组患者的年龄显著小于其他3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患者的ALT水平表现为HBV单阳性组双阴性组双阳性组HCV单阳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重度肝纤维化表现为HBV单阳性组(25.9%)双阳性组(23.5%)HCV单阳性组(18.4%)双阴性组(17.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双阳性组患者的HBV DNA水平与其HCV RNA水平呈负相关(r=-0.519)。双阳性组患者的HBV DNA复制水平明显低于HBV单阳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BV/HCV重叠感染患者体内HBV DNA与HCV RNA复制存在相互抑制和消耗情况,重叠感染患者体内HCV RNA复制占主导地位可能会促使其HBV自发阴性率有所增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