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临床泌尿外科杂志》2021,36(5):357-361
目的:探究不同分期的肾盂癌及输尿管癌患者预后是否存在差异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2018年我院诊断为上尿路尿路上皮癌(UTUC)的19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肿瘤发生部位分为肾盂癌组及输尿管癌组。Cox比例危险模式分析患者的无复发生存率(RFS)、肿瘤特异性生存率(CSS)和总体生存率(OS)与预后相关的病理特点。Kaplan-Meier生存回归曲线分析上述特点对预后是否存在统计学意义。结果:在Cox分析中肿瘤的病理分级分期可以作为肿瘤复发及死亡的预测因素。原发肿瘤部位在RFS、CSS或OS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74、0.69、0.75)。Kaplan-Meier生存回归曲线分析中肿瘤位置不会对预后产生影响(RFS:P=0.148,CSS:P=0.332),而输尿管镜检降低输尿管癌CSS(P=0.021)。将肾盂癌组及输尿管癌组按照T_a+T_(is)+T_1、T_2及T_3+T_4期分成3个亚组进行生存回归分析,各个亚组中肾盂癌与输尿管癌不存在预后差异性。结论:术前输尿管镜活检更易造成输尿管癌患者肿瘤特异性死亡,但UTUC不存在肿瘤原发位置的预后性差异。因此不应将UTUC的肿瘤部位作为临床决策的考虑因素,而对疑似输尿管癌患者是否行输尿管镜活检需谨慎决定。  相似文献   

2.
上尿路的尿路上皮癌(upper tract urothelial carcinoma,UTUC)单侧发病多见,双侧发病较为少见,可能具有一些特定的危险因素。本文从马兜铃酸、非那西丁、膀胱癌史和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等角度综述了双侧UTUC发病的危险因素,以期引起泌尿外科医师的注意,尤其在诊治、随访具有这些危险因素的患者时需警惕双侧UTUC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上尿路尿路上皮癌(UTUC)患者术后尿路外复发影响因素及危险分层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135例行根治手术治疗UTUC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法分析术后尿路外复发影响因素,同时根据危险度分层比较随访无局部复发生存率和无远处转移生存率.结果:①无蒂状肿瘤、多病灶、输尿管...  相似文献   

4.
上尿路移行细胞癌术后发生膀胱癌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上尿路移行细胞癌临床与病理特点及对术后膀胱癌发生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对133例肾盂和(或)输尿管癌病例的临床特点与术后发生膀胱癌以及预后情况分别应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作Kaplan-Meier曲线并行LogRank检验.结果133例患者接受根治手术后发生膀胱癌者40例,占30.1%.原发上尿路肿瘤数目、分期和有无同发膀胱癌对术后发生膀胱癌有显著影响,风险度>1,回归系数>0,二者间相关系数小.应用LogRank检验显示原发肿瘤为单发者术后无膀胱癌发生的机率低于多发者(P=0),随着病理分期的升高,膀胱癌发生率随之增加(P=0.0039).首次发生膀胱癌者有92.5%在2年之内.原发肿瘤数目、分期、有无同发膀胱癌以及术后膀胱癌发生间隔时间对存活率有显著影响,四种因素的相关系数小.结论原发上尿路肿瘤的数目、分期和有无同发膀胱癌为术后发生膀胱癌的危险因素;原发肿瘤数目、分期、有无同发膀胱癌以及术后膀胱癌发生间隔时间对存活率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5.
上尿路尿路上皮癌(UTUC)指发生于肾盂及输尿管的尿路上皮恶性肿瘤,占全部尿路上皮癌的5%~10%。由于含马兜铃酸中草药或食物的影响,中国人群UTUC具有同西方人群不同的发病机制、流行病学特点、肿瘤特征及预后因素,其临床诊疗策略选择也有不同于西方人群之处。本文结合本中心多年来UTUC诊疗经验,参考国内外相关文献,主要探讨中国人群UTUC诊疗策略选择及东西方差异。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多发性上尿路上皮癌(UTUC)的临床和病理特点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30例UTUC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比较多发性UTUC与单发性UTUC组间的病理TN分期、Grade分级、合并膀胱内肿瘤有无差异(χ2检验)以及两组间术后生存时间是否相同(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及Wilcoxon检验)。结果:38例患者术后病理诊断为多发性UTUC,与单发性UTUC相比,其预示着更高的病理分级(P=0.031)、分期(P<0.01)、淋巴结转移率(P=0.023)及合并膀胱肿瘤的比例(P=0.002)。术后随访3~302个月,平均随访30个月,发现死亡66例,其中多发性UTUC组死亡13例,术后3年总体生存率为40.0%(P=0.036)。结论:多发性UTUC具有更强的生物学侵袭特性,预后更差,治疗策略应选择根治性肾输尿管切除术,术后需要更严密随访。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马兜铃酸肾病并发尿路上皮癌的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慢性马兜铃酸肾病合并尿路上皮癌患者的临床资料。8例患者均有长期(2~20年)间断小剂量服用含马兜铃酸药物史,其中肾功能不全代偿期1例,肾功能衰竭期7例。8例均合并尿路上皮癌。7例行单侧肾、输尿管全长加膀胱袖套状切除,1例行膀胱全切加双侧输尿管皮肤造口术。结果 5例术后12~48(平均31)个月再发对侧肾盂肿瘤,1例术后再发膀胱肿瘤,1例膀胱全切术后60个月再发双侧肾盂肿瘤。7例均接受了二次手术,仅1例单侧肾盂肿瘤患者术后62个月无肿瘤复发。7例患者二次术后随访10~56个月,平均36个月,存活6例,1例死于癌转移。结论 慢性马兜铃酸肾病出现血尿、尿道出血或膀胱刺激症状时,应警惕合并尿路上皮肿瘤的可能。由于肿瘤常常表现为复发和双侧多发,治疗以双侧上尿路或同时行膀胱全切为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肿瘤大小对行根治手术的上尿路尿路上皮癌(UTUC)患者预后的影响,以提高UTUC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2016年3月于我院就诊的806例行根治性手术的UTUC患者的临床及预后资料,研究肿瘤大小(3 cm)与临床病理因素对其预后的影响。男529例,女277例;年龄25~89岁,中位年龄67岁;390例伴有术前肾积水,119例合并糖尿病;肿瘤位于肾盂421例,位于输尿管317例,同时位于肾盂及输尿管68例。采用χ~2检验分析肿瘤大小与各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运用Kaplan-Meier法及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355例(44.0%)肿瘤直径3 cm,451例(56.0%)肿瘤直径≤3 cm。806例的病理分级为低级别239例,高级别567例;病理分期为T_a及T_1期395例,T_2期133例,T_3期254例,T_4期24例;31例伴有鳞状或腺样分化;192例进行淋巴结清扫,其中51例病理证实淋巴结转移。随访2~206个月,中位随访时间41个月。随访期间共有202例因UTUC死亡,162例出现膀胱内肿瘤复发。肿瘤直径3 cm的患者5年肿瘤特异性生存率(CSS)和膀胱内无复发生存率(IRFS)分别为67.3%和74.0%,均明显低于肿瘤≤3 cm患者的76.4%和78.0%(P0.05)。肿瘤直径3 cm的患者相较于肿瘤直径≤3 cm患者有着更高的肾盂+输尿管占位的比例(P0.001)、病理分期(P=0.023)、淋巴结转移率(P=0.005)以及鳞状或腺样分化(P=0.019)。Cox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直径3 cm、年龄≥65岁、合并有糖尿病、肿瘤WHO高级别、肿瘤≥pT_2期、淋巴结转移是CS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而肿瘤直径3 cm和肿瘤位置是IRF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UTUC恶性程度较高,肿瘤直径3 cm是UTUC患者行根治术后CSS和IRFS的独立危险因素,对肿瘤大小行进一步的研究有助于术后对患者进行危险管理分层。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术前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对上尿路尿路上皮癌(UTUC)患者术后出现膀胱内复发(IVR)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青岛大学附属医院于2011年1月—2017年7月收治317例UTUC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NLR最佳截断值,将患者分为低NLR组及高NLR组;利用单因素分析对可能导致UTUC术后出现IVR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将其有意义的因素纳入二元logistics回归分析,筛选出独立危险因素。结果:ROC曲线显示NLR最佳截断值为1.877,单因素分析示BMI<18.5 kg/m2或≥24 kg/m2、肿瘤分期、术前行输尿管镜检查、既往或合并膀胱癌、高NLR是UTUC术后出现IVR的危险因素(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以上各项均为独立危险因素。结论:NLR的获取简易经济,高NLR水平对UTUC患者术后出现IVR具有独立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上尿路尿路上皮癌(UTUC)患者在根治术后早期(≤1年)出现远处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7年6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接受了根治术的符合纳入条件的273例UTUC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术后早期(≤1年)出现远处转移的患者纳入转移组,将未出现远处转移的患者纳入非转移组;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TNM分期、肿瘤分级、手术时间、是否为乳头状肿瘤、是否存在淋巴血管侵犯(LVI)、是否吸烟,有无肾积水、高血压、糖尿病,术前是否长期(≥6个月)服用阿司匹林、二甲双胍,术后有无接受化疗等指标。结果术后早期出现远处转移的患者为50例(18.3%);其中肺部转移32例,肝转移15例,脑转移1例,骨转移2例。单因素分析显示:≥pT3期、高级别肿瘤、LVI、术前未长期服用阿司匹林、术后未辅助化疗是导致患者术后早期出现远处转移的危险因素。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pT3期、LVI、术前未长期服用阿司匹林、术后未辅助化疗是导致患者术后早期出现远处转移的危险因素。结论≥pT3期、伴LVI的UTUC患者根治术后容易早期出现远处转移;而术前长期服用阿司匹林、术后及时给予化疗则可延缓远处转移的出现。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影响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non-muscle invasive bladder cancer,NMIBC)预后的主要相关因素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分析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2008年1月~2011年6月间收治的174例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单因素)对肿瘤复发和进展风险的影响采用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评估。选择单因素分析有意义的变量分别对肿瘤复发、疾病进展进行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的多因素生存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表明患者年龄、肿瘤个数、肿瘤分期、分级、肿瘤生长部位、术后是否即刻灌注及既往复发情况七项因素与肿瘤复发显著相关(P0.05);肿瘤直径、肿瘤分期、分级、术后是否即刻灌注及既往复发情况五项因素与疾病进展相关(P0.05)。将上述各因素分别纳入Cox风险模型中得出各因素对肿瘤复发的相对危险度分别为:肿瘤分期(RR=2.041,P=0.046)、肿瘤分级(RR=1.548,P=0.037)、术后是否即刻灌注(RR=2.335,P=0.005)、既往复发情况(RR=1.484,P=0.048);各因素对疾病进展的相对危险度分别为:肿瘤分级(RR=3.019,P=0.006)、肿瘤直径(RR=5.062,P=0.005)、既往复发情况(RR=2.345,P=0.012)。结论:与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术后复发密切相关的因素包括肿瘤分期、分级、术后是否即刻灌注及既往复发情况,而膀胱肿瘤的直径、分级及既往复发情况对患者肿瘤的进展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2.
同时性尿路上皮多器官肿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同时性尿路上皮多器官肿瘤的临床特点,提高诊治效果。方法对获随访的65例同时发生于多个尿路器官的尿路上皮肿瘤进行回顾性总结。男39例,女26例。年龄45~79岁,平均66岁。肾盂癌合并输尿管癌21例,输尿管癌合并膀胱癌17例,肾盂癌合并膀胱癌14例,同时合并肾盂输尿管膀胱癌13例。T1 6例,T2 35例,T3 22例,T4 2例。G1 5例,G2 32例,G3 28例。随访6个月~14年。结果术前诊断同时存在尿路上皮多器官肿瘤59例(90.8%)。术前诊断准确率B超32.3%(21/65),IVU 45.3%(29/64),逆行肾盂造影56.8%(25/44),CT 81.5%(53/65),螺旋CT尿路三维重建91.7%(11/12),CT三维重建联合膀胱镜检查100.0%(12/12)。术后再发膀胱癌46例(70.8%),2年内再发36例。G1、G2、G3术后膀胱癌再发率分别为20.0%、81.3%和67.9%,G1与G2~G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1、T2、T3术后膀胱癌再发率分别为66.7%、80.0%和63.6%;T4 2例均于术后短期内死亡,无膀胱癌再发。术后即时膀胱灌注化疗术后膀胱癌再发率63.2%(12/19),未灌注化疗者73.9%(34/46)。3年生存率41.7%,5年生存率30,6%。结论螺旋CT三维成像加膀胱镜检查是发现同时性尿路上皮多器官肿瘤的良好方法。同时性尿路上皮多器官肿瘤术后容易再发膀胱癌,肿瘤细胞分化不良者术后膀胱癌的再发率高。术后密切观察,建议除定期膀胱镜检查外,尚需行尿路造影检查。  相似文献   

13.
《临床泌尿外科杂志》2021,36(9):693-698
目的:分析接受根治性肾输尿管切除术(radical nephroureterectomy, RNU)的上尿路尿路上皮癌(upper tract urothelial carcinoma, UTUC)患者的预后危险因素以构建中国华东地区UTUC患者的预后风险分层模型。方法:收集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2010年9月—2019年10月232例接受RNU的UTUC患者的临床资料、病理资料、血液学参数及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影响癌症特异性生存(cancer-specific survival, CSS)的危险因素、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诺模图预测患者的5年CSS率,并且使用受试者工作(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检验风险分层模型的准确性。结果:232例患者中,男156例(67.2%),女76例(32.8%),病理分期(T_2)105例(45.3%),高级别肿瘤200例(86.2%),淋巴脉管侵犯(LVI)40例(17.2%),肿瘤侵犯神经18例(7.8%),手术切缘阳性15例(6.5%),乳头状肿瘤194例(83.6%)。中位随访时间为24个月,随访期间有38例(16.4%)患者死于UTUC。T分期(T_2)、存在LVI、手术切缘阳性、术中出血170 mL、术后未行膀胱灌注和术后低白蛋白水平是影响患者术后CS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基于多因素Cox回归模型构建了中国华东地区UTUC患者的预后风险分层模型,高风险组及低风险组的5年CSS率分别为(45.0±8.4)%和(89.7±7.3)%(P0.001)。ROC曲线分析显示该风险评分模型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41(P0.001),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9.47%和62.37%。结论:在综合分析中国华东地区单中心UTU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血液学参数以及随访资料后,我们筛选出了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并构建了适合中国华东地区UTUC患者的预后风险分层模型。该模型具有良好的预后预测准确性,可以帮助临床医生在术后对患者进行及时评估,进而指导后续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上尿路尿路上皮癌(UTUC)伴其他组织学类型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21年4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566例UTUC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89例, 女277例;年龄(67.3±10.0)岁。其中97例有吸烟史, 29例有肾移植手术史, 120例有糖尿病史, 76例有冠心病史, 146例有高脂血症史, 271例有高血压病史, 50例有慢性肾病史。43例既往有膀胱癌病史;确诊UTUC时366例合并肾积水, 55例合并膀胱癌。566例中, 肾盂癌210例, 肾盂输尿管连接部肿瘤5例, 输尿管癌226例, 多灶肿瘤125例。根据术后病理结果将患者分为单纯UTUC组和UTUC伴其他组织学类型组, 比较两组的临床及病理特征。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UTUC出现其他组织学类型的危险因素。采用log-rank检验比较两组的总生存率和肿瘤特异性生存率, 采用Cox回归分析影响UTUC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 566例中, 511例为单纯UTUC;55例伴其他组织学类型, 其中伴鳞状分化30例, 腺样分化6例, 黏液变性5例, 肉瘤样癌5例, 微乳头状癌2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上尿路上皮癌根治术后对侧上尿路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942例上尿路上皮癌患者临床病理及随访数据,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及Cox回归分析法分析对侧上尿路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出现对侧上尿路复发的有55例(5.8%),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马兜铃酸药物服用史为对侧上尿路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马兜铃酸药物服用患者更易出现对侧上尿路复发(chi-square=12.026,P=0.001)。结论:马兜铃酸药物服用史容易导致上尿路上皮癌患者术后对侧上尿路复发。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上尿路移行细胞癌患者的预后因素。指导临床治疗。方法:45例肾盂、输尿管移行细胞癌患者接受分析。年龄、性别、就诊时问、术前血色素、术中输血量、手术方式、病理分级、临床分期、肿瘤数目、肿瘤大小、术后有无复发、PCNA指数等12个变量进入Cox模型。结果:临床分期、PCNA指数、肿瘤数目、就诊时问四项参数与预后有关,其中临床分期、PCNA指数关系非常密切。病理分级、手术方式两项参数也有一定关系。根据临床分期和PCNA指数将患者分为A、B、C三组,术后5年生存率分别为92.65、38.4%与3%。差异非常显著。结论:Cox模型表明临床分期、PCNA指数与预后关系最密切。肿瘤数目、病理分级、就诊时问、手术方式对预后也有重要影响。根据临床分期和PCNA指数将患者分为不同的组,对判断预后。指导临床治疗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7.
膀胱癌是泌尿系肿瘤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上尿路肿瘤术后膀胱癌再发率为15%-40%,但膀胱癌术后再发上尿路癌的发生率文献报道不一。我院自1996—2006年共收治膀胱癌316例,术后再发上尿路癌11例,行根治性患侧上尿路全切术10例,输尿管部分切除+膀胱部分切除+输尿管膀胱吻合术1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构建上尿路尿路上皮癌(UTUC)患者生存模型,探究影响UTUC患者术后生存情况的风险因素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8年12月于临沂市肿瘤医院就诊的UTUC患者240例,收集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并对患者泌尿系统指标进行检测。出院后对患者进行随访,依据随访患者术后是否死亡分为死亡组(n=52)和生存组(n=188),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数据。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UTUC患者术后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依据患者术后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并验证。结果:与生存组比较,死亡组的年龄较大,且肿瘤等级高、肿瘤位于输尿管、肿瘤直径>3 cm、病理分期为T2~4、淋巴结转移、未接受辅助化疗的比例显著升高(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等级高、肿瘤位于输尿管、肿瘤直径>3 cm、病理分期为T2~4、淋巴结转移为UTUC患者术后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依据预后独立危险因素构建列线图模型,其ROC曲线下面积为0.847(95%CI:0.805~0.839),具有良好的区分度;...  相似文献   

19.
影响肾盂输尿管癌预后的多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影响肾盂输尿管癌患者的预后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220例经病理证实的肾盂输尿管癌患者资料.男146例,女74例.年龄38~84岁.肾盂癌103例,输尿管癌84例,肾盂癌合并输尿管癌13例,肾盂癌合并膀胱癌5例,输尿管癌合并膀胱癌11例,肾盂癌、输尿管癌、膀胱癌同时发生4例.TNM分期:Ta2例、T1116例、T248例、T337例、T417例;WHO分级:G15例、G287例、G3128例.选择11个对预后可能产生影响的因素,应用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各因素与术后生存率的关系,生存率分析采用Kaplan-Meier方法.生存分析比较采用Gehan比分检验和Log-rank时序检验.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各因素与术后再发膀胱癌的关系. 结果 Ta~T1患者5年生存率为80.5%(95/118),T2为70.8%(34/48),T3为45.9%(17/37),T4为17.6%(3/17),Ta~T1、T2与T3~T4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9.429,P=0.002).输尿管肾镜术治疗组生存率与其他手术组生存率分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217,P=0.641).影响肾盂输尿管癌患者长期生存率的因素为年龄(RR=1.639,P-0.027)、症状初发到手术时间(RR=1.279,P=0.019)、肿瘤分期(RR=1.373,P=0.011).与术后再发膀胱癌显著相关的因素足肿瘤多部位生长(RR=11.292,P=0.003)及伴发膀胱癌(RR=8.780,P=0.001). 结论 年龄、症状初发到手术时间、肿瘤分期是影响肾盂输尿管癌患者长期存活的危险因素,肿瘤多部位生长及伴发膀胱癌是术后再发膀胱癌的高风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慢性肾脏疾病(CKD)对上尿路尿路上皮癌(UUTUC)患者合并膀胱肿瘤风险的影响. 方法 UUTUC患者161例.男61例,女100例.平均年龄67(37~87)岁.既往有尿路移行细胞肿瘤病史者15例(9.3%).均行肾输尿管全长切除或输尿管下段切除术,病理检查证实为UUTUC.采用MDRD方程计算GFR,GFR<60 ml/min者认为存在CKD.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性别、年龄、既往尿路上皮肿瘤病史、病变数目、肿瘤分期、分级、大小、是否合并CKD等临床病理因素对UUTUC患者合并膀胱肿瘤风险的影响. 结果 161例UUTUC患者中合并膀胱肿瘤20例(12.4%),合并CKD 93例(57.8%).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合并CKD(P=0.008)和既往尿路移行细胞肿瘤病史(P=0.001)是UUTUC患者合并膀胱肿瘤的危险因素,患者性别、年龄、病变数目、肿瘤分期、分级、大小与UUTUC患者合并膀胱肿瘤无显著相关性(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CKD(HR 4.907,95%CI 1.206~19.959,P=0.026)和既往尿路上皮肿瘤病史(HR 6.444,95%CI1.699~24.445,P=0.006)是UUTUC患者合并膀胱肿瘤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UUTUC患者合并存在膀胱肿瘤并不少见.合并CKD和既往尿路上皮肿瘤病史是UUTUC患者合并膀胱肿瘤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