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研究急性胰腺炎(AP)合并肝功能损害的临床特点、发病机制及对预后的预测.方法 对207例合并肝功能损害AP患者按照病因、严重程度、年龄分组.分别比较各组患者肝功能损害的严重程度、预后及转归,分析对AP严重程度预测灵敏度、特异度较显著的肝功能变化指标.结果 重症急性胰腺炎(SAP)肝功能损害的严重程度明显高于轻症急性胰腺炎(MAP)(P < 0.05).胆源性AP肝功能指标中ALT、ALP、LDH比非胆源性AP损害程度重(P < 0.05);胆源性AP比非胆源性AP符合SAP人数、转手术率、死亡率均较高,住院天数较长.不同年龄AP患者肝功能损害的严重程度无显著差异(P > 0.05).各肝功能指标中ALT、AST、LDH对AP严重程度预测灵敏度、特异度较显著.结论 胆源性AP合并肝功能损害明显.ALT、AST、LDH等肝功能变化指标可作为对AP严重程度预测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2.
207例急性胰腺炎合并肝功能损害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急性胰腺炎(AP)合并肝功能损害的临床特点、发病机制及对预后的预测。方法对207例合并肝功能损害AP患者按照病因、严重程度、年龄分组。分别比较各组患者肝功能损害的严重程度、预后及转归,分析对AP严重程度预测灵敏度、特异度较显著的肝功能变化指标。结果重症急性胰腺炎(SAP)肝功能损害的严重程度明显高于轻症急性胰腺炎(MAP)(P〈0.05)。胆源性AP肝功能指标中ALT、ALP、LDH比非胆源性AP损害程度重(P〈0.05);胆源性AP比非胆源性AP符合SAP人数、转手术率、死亡率均较高.住院天数较长。不同年龄AP患者肝功能损害的严重程度无显著差异(P〉0.05)。各肝功能指标中ALT、AST、LDH对AP严重程度预测灵敏度、特异度较显著。结论胆源性AP合并肝功能损害明显。ALT、AST、LDH等肝功能变化指标可作为对AP严重程度预测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患者发病48h内肝功能改变,探讨早期肝功能损害对AP病因判定的临床意义.方法:对153例AP患者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按病因分为胆源性、非胆源性及不明原因3组.胆源性组(n=80);非胆源性组(n=44);不明原因组(n=29).早期肝功能检测指标:胆源性组(n=61);非胆源性组(n=33).比较胆源性组和非胆源性组早期肝功能指标血清丙氨酸氨基转氨酶(amino transaminase,ALT)、门冬氨酸氨基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直接胆红(direct bilirubin,DBIL)、谷氨酰转移酶(glutamyl transferase,GGT)、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KP),观察其早期肝功能损害的临床类型,并计算胆源性组早期肝功能损害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胆源性组患者早期肝功能损害较非胆源性组严重,ALT(214.16U/L±146.92U/Lvs30.82U/L±25.59U/L),AST(212.72U/L±210.50U/Lvs28.24U/L±22.16U/L),GGT(438.34U/L±286.69U/Lvs60.48U/L±68.32U/L),AKP(202.81U/L±147.77U/Lvs72.06U/L±36.70U/L),TBIL(56.52μmol/L±46.01μmol/Lvs18.25μmol/L±9.56μmol/L),DBIL(36.81μmol/L±32.50μmol/Lvs5.17μmol/L±4.65μmol/L,均P<0.001);早期肝功能损害临床类型以ALT、AST、GGT、AKP、TBIL及DBIL混合损害为主,占88.6%;其敏感性为95.1%,特异性为90.9%.结论:早期肝功能损害可预测AP病因为胆石(源)性.早期肝功能检测应作为急诊的常规实验室检查项目,更适合于基层医院.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合并肝脏损伤的临床特点并复习相关文献。方法对柘城县人民医院2013年8月-2016年7月43例AP伴肝脏损伤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3例AP合并肝脏损伤患者中,轻症急性胰腺炎(MAP)33例(6.7%),重症急性胰腺炎(SAP)10例(3.3%),胆源性(46.5%)为AP主要病因。与MAP相比,SAP时肝酶(ALT和AST)升高、TBIL升高、ALB下降、PT延长、PTA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脏损伤程度更严重。结论 AP并发肝脏损伤程度与胰腺炎症程度密切相关,且以胆源性多发,须加强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AP)患者血浆凝血功能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01年1月~ 2003年6月,福建省立医院128例住院AP患者资料.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指数(INR)、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PTT)和纤维蛋白原浓度(FIB).结果重症急性胰腺炎组(SAP)的PT、APTT、INR和FIB与轻症急性胰腺炎组(MAP)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 0.01);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组与无MODS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 0.01);合并胆源性病变组和非胆源性AP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 > 0.05);在出现器官功能衰竭患者中有肝功能衰竭与无肝功能衰竭者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 > 0.05).MAP组PT、APTT、FIB值和Ranson积分之间无直线相关关系(P > 0.05);但SAP组和MODS组PT、APTT、FIB值和Ranson积分之间均存在直线相关关系(P < 0.01).结论 AP患者血浆凝血功能障碍可提示与患者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同病因急性胰腺炎(AP)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5年12月广东省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收治的150例AP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胆源性AP 97例,高脂血症AP 32例,酒精性AP 21例。对比3组患者性别、年龄、合并疾病、实验室检查、严重程度分布、并发症、评分及住院天数情况。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非正态分布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检验;等级资料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结果胆源性AP组发病年龄显著大于其他2组,以女性患者多见;而高脂血症和酒精性AP组患者均以男性多见(P值均0.05)。胆源性AP患者合并心脏病、高血压病更为常见,高脂血症AP患者合并糖尿病更为多见(P值均0.05)。与其他2组相比,胆源性AP患者血淀粉酶、ALT、AST水平较高,入院时C反应蛋白和72 h后C反应蛋白水平较低(P值均0.05)。而高脂血症AP组患者血糖、血脂(TG、CHO)以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较高(P值均0.05)。3组AP患者严重程度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胆源性AP患者急性液体积聚的发生率、MCTSI评分均低于其他2组(P值均0.05);而酒精性AP患者全身感染的发生率高于其他2组(P0.05)。3组患者住院天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P病因的差异不会影响疾病的严重程度及预后,根据患者人口分布、合并疾病及实验室检查的特点,可以早期识别急性AP的病因,作出及时相应的处理,改善患者愈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1992年和2012年亚特兰大急性胰腺炎(AP)严重程度分类的临床特征有无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近3年的AP患者临床资料,分别按1992年和2012年AP分类标准将患者分为轻症组(MAP组)、重症组(SAP组)及轻度组(MAP1组)、中度组(MSAP组)、重度组(SAP1组).比较两种分类方法的临床资料有无差异.结果 纳入的162例AP患者中,男115例,女47例,平均发病年龄(48.62 ±15.37)岁,女性发病年龄高于男性(P =0.006),病因以胆源性、特发性及饱餐后为主,胆源性AP以女性为主(P<0.001).不同的性别、年龄段及病因的住院日、住院费用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MAP组及SAP组的性别、年龄、病因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MSAP组的女性比例、发病年龄及胆源性比例均低于MAP1组及SAP1组.各组的住院日及住院费用随AP严重程度升高而升高,且SAP1组>SAP组(P均<0.001).结论 2012年AP严重程度分类标准下,不同AP严重程度的临床特征有一定的差异,较1992年分类标准更有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与急性胰腺炎肝损害的关系.方法:急性胰腺炎组63(男44例,女19例),正常对照组30(男20名,女10名),应用7600-020型自动分析仪(日本日立)测定治疗前后血清白蛋白、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碱性磷酸酶(ALP)、总胆红素(STB)水平,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治疗前后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INF-α)水平.结果:在63例急性胰腺炎中,合并肝损害38例(60.3%);45例轻症急性胰腺炎(MAP)有21例发生肝损害(发生率46.7%),18例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有17例发生肝损害(94.4%).肝损害的表现:AST升高31例(MAP 14例,SAP17例),ALT升高31例(MAP14例,SAP17例),ALP升高18例(MAP5例,SAP13例),STB升高29例(MAP13例,SAP16例).与MAP患者比较,治疗前SAP患者的血清白蛋白明显降低(P<0.01),血清AST,ALT,ALP,STB,TNF-α水平显著增高(P<0.01).治疗后SAP患者血清白蛋白升高(P<0.05),MAP和SAP血清AST,ALT,ALP,STB,TNF-α水平均明显下降(P<0.05或P<0.01),SAP组的AST,ALT,TNF-α仍明显高于MAP组(P<0.01).急性胰腺炎肝损伤组和非肝损伤组的TNF-α水平在治疗前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且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治疗前肝损伤组的TNF-α明显高于非肝损伤组(P<0.01),治疗后二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MAP肝损伤患者和SAP肝损伤患者的TNF-α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后TNF-α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1),但SAP患者仍高于对照组(P<0.01),而MAP组已接近正常.急性胰腺炎肝损伤患者的血清TNF-α水平与血清AST、ALT正相关(r=0.68,P<0.01;r=0.64,P<0.01),与碱性磷酸酶、总胆红素无相关性.结论:急性胰腺炎的肝脏损害发生率较高,SAP肝损伤的发生率明显高于MAP,急性胰腺炎肝损伤患者血清TNF-α水平明显升高,且升高程度与病情严重程度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AP)的肝功能损害及不同诱因的肝功能损害程度及发生率。方法分析82例AP患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 iL)、直接胆红素(DB iL)及白蛋白(ALB)的检查结果。结果37例有肝功能损害(45.12%)。轻型AP 69例,发生肝功能损害24例(66.70%);重型AP 13例,发生肝功能损害13例(100%)。胆源性AP 33例,发生肝功能损害20例(60.61%),明显高于非胆源性AP的34.69%。结论AP的肝功能损害较常见,重型AP的肝功能损害发生率100%,损害程度明显高于轻型AP;胆源性AP的肝功能损害程度及肝功能损害发生率明显高于非胆源性AP。  相似文献   

10.
急性胰腺炎血浆凝血功能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急性胰腺炎(AP)患者血浆凝血功能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2001年1月~2003年6月,福建省立医院128例住院AP患者资料。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指数(INR)、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PTT)和纤维蛋白原浓度(FIB)。结果 重症急性胰腺炎组(SAP)的PT、APTT、INR和FIB与轻症急性胰腺炎组(MAP)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组与无MODS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合并胆源性病变组和非胆源性AP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出现器官功能衰竭患者中有肝功能衰竭与无肝功能衰竭者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MAP组PT、APTT、FIB值和Ranson积分之间无直线相关关系(P〉0.05);但SAP组和MODS组PT、APTT、FIB值和Ranson积分之间均存在直线相关关系(P〈0.01)。结论 AP患者血浆凝血功能障碍可提示与患者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逆行胆胰管造影(ERCP)对不同病因引起的急性胰腺炎(AP)治疗效果,进一步把握ERCP的适应证,方法:对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收治的114例AP病例按照不同病因分为2组,分别为胆源性胰腺炎(ABP)和非胆源性胰腺炎.每组分为保守治疗(对照组)和ERCP治疗(治疗组)两部分,比较2组重症胰腺炎(SAP)发生率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老年人急性感染性疾病致肝损的临床特点. 方法 164例合并肝损的急性感染性疾病患者,老年组89例,对照组75例.治疗后第3周末,比较2组病死率、异常肝功能指标及治愈率. 结果①治疗前老年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γ-谷氨酰转肽酶(GGT)、碱性磷酸酶(ALP)、总胆红素(SB)值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②老年组病死率高于对照组(P<0.05);③治疗后第3周末,2组ALT、AST、GGT、ALP、SB值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或P<0.01);老年组ALT、AST、GGT、ALP治愈率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老年急性感染性疾病致肝损程度较严重,完全恢复较慢,应加强对原发病的积极治疗及护肝措施.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治疗性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对胆胰疾病患者肝功能和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筛选2005年1月-2015年7月北京市垂杨柳医院应用电子十二指肠镜行ERCP治疗的397例胆胰疾病患者。根据不同病种分为8组:良性梗阻组(109例)、恶性梗阻组(47例)、胰腺炎组(27例)、异物梗阻组(127例)、单纯性胆管炎组(19例)、胆瘘组(15例)、十二指肠乳头憩室组(29例)、肝移植术后组(24例)。实施ERCP前1天和实施ERCP 4周后检测受试者的肝功能:ALT、AST、ALP、GGT和TBil。ERCP治疗完成后1个月对疗效进行全面评估。计量资料同组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各组受试者实施ERCP后,其ALT、AST、ALP、GGT以及TBil均有显著改善,即ERCP可以明显改善受试者肝功能(P值均0.05)。疗效评估发现,ERCP治疗后,各组的症状均有明显缓解,单纯性胆管炎组全部治愈,而肝移植术后组和恶性梗阻组只能达到好转的效果。结论治疗性ERCP可显著改善患者的肝功能;但对肝移植术后患者和胆胰肿瘤患者,需要在进行ERCP治疗的同时实施腹腔镜手术联合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基于亚洲人群肥胖诊断标准探讨肥胖在评估急性胰腺炎(AP)预后中的作用.方法分别采用Ranson标准、APACHE-Ⅱ评分和Balthazar CT分级系统对临床资料完整的42例AP患者入院时的病情严重程度作回顾性分析,若同时符合Ranson标准为≥3分,APACHEⅡ≥8分和Balthazar CT分级达到D级或E级者拟诊为重症急性胰腺炎(SAP).肥胖的诊断依据为体重指数(BMI)≥25 kg/m2.同时详细记录患者入院时的年龄、性别、病因及并发症情况.结果42例患者中SAP11例,轻型急性胰腺炎(MAP)31例.SAP患者平均BMI为(27.31±6.28)kg/m2,显著高于MAP患者平均BMI(22.41±4.72)kg/m2,AP时肥胖患者与非肥胖患者发展成SAP与年龄无相关性.AP时男性肥胖患者较男性非肥胖患者更易发展成SAP,且男性肥胖患者较女性肥胖患者SAP发生的危险度高.胆源性AP时肥胖患者SAP发病的危险度最高,且胆源性AP时肥胖患者较非肥胖患者更易发展成SAP.AP时肥胖与并发症无显著差异.结论肥胖可能是AP时早期独立的预后因素,尤其与一些相关因素如性别、病因联合应用时可能更具有评估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同人群2019冠状病毒病(COVID-2019)患者肝损伤情况,进一步了解COVID-2019的致病特点。方法纳入2020年2月1日-2月12日亳州市COVID-2019定点收治医院确诊为COVID-2019伴有肝损伤的28例患者。按照性别和年龄分为男性组(n=15)和女性组(n=13)、青年组(n=10)和中老年组(n=17),检测入院时患者ALT、AST、GGT、ALP和乳酸脱氢酶(LDH)的水平。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Fisher确切检验。结果 28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肝损伤,ALT、AST、GGT、ALP和LDH水平在男性组和女性组、青年组和中老年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 05)。男性组与女性组的ALT、AST、GGT和LDH指标异常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 0. 05);青年组和中老年组的ALT、AST、GGT指标异常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 0. 05),但LDH指标异常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COVID-2019患者随着病情的发展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肝损伤,在轻型及普通型患者中肝损伤与性别及年龄无明显相关性。因此,对COVID-2019患者应注意监测肝功能的变化,慎重选择治疗方法以防肝损伤。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合并代谢综合征(MS)的急性胰腺炎(AP)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9年1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590例AP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有无MS分为MS组(n=178)和非MS组(n=412),比较两组患者的基本临床特征;根据AP严重程度分为轻型急性胰腺炎(MAP)(n=317)、中度重型急性胰腺炎(MSAP)(n=171)、重型急性胰腺炎(SAP)(n=102),比较3组患者的MS成分指标。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进一步两两比较均采用Bonferroni校正法。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单向有序分类资料采用趋势χ~2检验,双向有序分类资料采用Goodman-Kruskal Gamma分析。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BMI与AP严重程度的关系;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MS与AP严重程度的关系。结果 MS合并AP最常见的病因为高脂性(48.3%)和胆源性(24.7%),SAP更易合并MS(χ~2=141.519,P0.001),AP合并MS患者有着更高的临床系统评分、更多的局部和全身并发症、住院时间更长、ICU入住率与病死率更高(P值均0.05)。随着MS成分(超重、高血压、糖尿病、血脂紊乱)增加,AP严重程度随之增加(G=0.540,P0.001)。不同AP严重程度组间比较,BMI(F=9.291,P0.001)、HDL-C(χ~2=40.351,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SAP较MAP、MSAP患者有着更高的BMI、更低的HDL-C(P值均0.05)。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MI是AP病情发展的独立危险因素[比值比(OR)=1.091,95%可信区间(95%CI):1.041~1.143,P0.001]。根据AP严重程度建立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设立MAP组对比非MAP组为模型1,SAP组对比非SAP组为模型2。结果显示,模型1中MS患者发生非MAP是MAP的5.867倍(OR=5.867,95%CI:3.072~11.207,P0.001);模型2中MS患者发生SAP是非SAP的7.214倍(OR=7.214,95%CI:3.018~17.244,P0.001)。模型1和2均显示HDL-C为AP病情发展的保护因素(OR=0.593,95%CI:0.387~0.910,P=0.017; OR=0.314,95%CI:0.160~0.614,P=0.001)。结论 AP入院时合并MS提示患者预后较差,其中BMI和HDL-C水平与患者病情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急性胰腺炎(AP)的病因及其治疗方法 的选择.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07年1月瑞金医院胰腺普外科收治的994例AP患者资料,根据病因及治疗方式进行分类统计.结果 994例AP患者中,胆源性AP 825例(83.0%),酒精性AP 24例(2.41%),高脂血症性AP29例(2.92%),妊娠性AP16例(1.61%),特发性AP 71例(7.14%),外伤性4例(0.40%),两种病因以上的混合性AP 25例(2.52%).轻症急性胰腺炎(MAP)767例(77.2%),重症急性胰腺炎(SAP)227例(22.8%).总的治愈好转率91.2%,病亡87例,病死率8.8%,其中酒精性AP的病死率达37.5%,显著高于胆源性AP.对胆源性AP患者分别采用非手术治疗、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乳头括约肌切开(ERCP+EST)、胆囊切除术+胆总管探查或ERCP术后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及清创引流术.采用清创引流术的患者均为SAP患者,术后病死率高达25.0%,显著高于其他治疗方法 者(P<0.01).其他3种治疗方法 间的SAP病例比及病死率均无显著差异.结论胆道因素仍是AP的首要病因.酒精性AP病情较危重,预后较差.对胆源性AP,多种治疗方法 的疗效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8.
肥胖为急性胰腺炎患者早期独立的预后指标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目的研究基于亚洲人群肥胖诊断标准探讨肥胖在评估急性胰腺炎(AP)预后中的作用.方法分别采用Ranson标准、APACHE-Ⅱ评分和Balthazar CT分级系统对临床资料完整的42例AP患者入院时的病情严重程度作回顾性分析,若同时符合Ranson标准为≥3分,APACHEⅡ≥8分和Balthazar CT分级达到D级或E级者拟诊为重症急性胰腺炎(SAP).肥胖的诊断依据为体重指数(BMI)≥25 kg/m2.同时详细记录患者入院时的年龄、性别、病因及并发症情况.结果42例患者中SAP11例,轻型急性胰腺炎(MAP)31例.SAP患者平均BMI为(27.31±6.28)kg/m2,显著高于MAP患者平均BMI(22.41±4.72)kg/m2,AP时肥胖患者与非肥胖患者发展成SAP与年龄无相关性.AP时男性肥胖患者较男性非肥胖患者更易发展成SAP,且男性肥胖患者较女性肥胖患者SAP发生的危险度高.胆源性AP时肥胖患者SAP发病的危险度最高,且胆源性AP时肥胖患者较非肥胖患者更易发展成SAP.AP时肥胖与并发症无显著差异.结论肥胖可能是AP时早期独立的预后因素,尤其与一些相关因素如性别、病因联合应用时可能更具有评估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熊去氧胆酸单药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自身免疫性肝炎(PBC-AIH)重叠综合征的疗效。方法选取80例PBC-AIH重叠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单用熊去氧胆酸治疗,对照组采取熊去氧胆酸联合免疫抑制剂。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6个月、12个月的碱性磷酸酶(ALP)、天门冬氨酸基转移酶(AST)、谷丙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水平、AST、ALT、Ig G、ALP、谷氨酰转肽酶(GGT)应答率及不良反应总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6个月、12个月后的ALP、GGT、AST、TBIL均低于该组治疗前(P0.05),两组治疗后6个月、12个月后的ALP、GGT、AST、TBIL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AST、ALT、IgG、ALP、GGT应答率分别为47.50%、52.50%、80.00%、77.50%、50.00%,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7.50%,低于对照组25.00%(P0.05)。结论熊去氧胆酸单药治疗PBC-AIH重叠综合征可有效改善患者AST、ALT、Ig G、ALP、GGT等肝脏生物化学指标,疗效满意且不良反应少,具有较大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检测急性胰腺炎患者血清晚期氧化蛋白产物(AOPP)的水平,结合IL-6及反映急性胰腺炎(AP)严重程度的指标及相关临床资料,探讨AOPP与AP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ll月-2012年9月临床上确诊的AP患者58例.其中,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 acute pancreatitis,SAP) 18例,轻症急性胰腺炎(mild acute pancreatittis,MAP)40例.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检测AP患者入院24 h内的血清AOPP和IL-6含量.同时检测患者血常规、肝功能、血钙(Ca)、血糖(GLU)、乳酸脱氢酶(LDH).结果 SAP组血清白细胞(WBC)、GLU、LDH高于MA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白蛋白(ALB)、血Ca低于MA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SAP组、MAP组血清AOPP含量分别为(38.12± 11.67) ng/ml和(29.40±14.19) ng/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AP组、MAP组血清IL-6含量分别为(211.01±107.98) pg/ml和(129.72±56.53) pg/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P患者血清AOPP与WBC、GLU呈正相关性(P<0.05),与LDH、血Ca、ALB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血清AOPP增高可能与AP的严重程度有关;AOPP可能参与AP发生、发展中的炎症反应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