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睡眠障碍对重性抑郁障碍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二阶段的调查设计,首先用医院焦虑抑郁量表筛查情绪障碍患者,总分≥8分者再接受诊断评估及睡眠质量、抑郁严重程度、社会支持、人格特征和生存质量的评估。最终667例纳入分析。结果匹兹堡睡眠质量量表总分≥7分者454人(68.07%),有睡眠障碍较无睡眠障碍者在生理和心理领域生存质量更差(P分别为0.012,0.006),控制其他混杂变量后,睡眠障碍仍与此两个领域的生存质量负相关。结论睡眠障碍可能为重性抑郁障碍患者低生存质量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重性抑郁障碍患者睡眠、躯体症状的特征,以及两者相关性.方法 纳入197例首发未治疗重性抑郁障碍患者,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评估睡眠质量,并据此评分是否大于7分将患者分为失眠组与非失眠组,采用躯体化症状自评量表(somatic self-...  相似文献   

3.
目的:调查重性抑郁障碍(MDD)和双相障碍患者(BD)精神科共病情况。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对2011年3月至8月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Ⅳ)诊断标准的141例重性抑郁障碍和52例双相障碍患者进行一般情况问卷及国际神经精神科简式访谈问卷(MINI)调查。结果:重性抑郁障碍组和双相障碍组精神科共病率分别为30.0%和28.8%,两组共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6,P>0.05);两组共病焦虑障碍最为常见,其共病率分别为27.0%和15.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799,P=0.094);共病酒精依赖或物质滥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05,P=0.011)。结论:重性抑郁障碍和双相障碍与其他精神科疾病存在广泛共病,尤以焦虑障碍多见。  相似文献   

4.
焦虑障碍及重性抑郁患者的躯体变形障碍【英】/MintzerOB…∥AmJPsychiatry,-1995,152(11);-1665~1667在DSM-IV中,躯体变形障碍(BDD)是指病人沉缅于自己想象中的某种外貌缺陷或对躯体轻微缺陷的过分估计。有...  相似文献   

5.
抑郁症患者睡眠行为及睡眠生理障碍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探讨抑郁症患者睡眠行为及睡眠生理的变化。方法 采用调查表对 32例抑郁症患者的睡眠行为障碍和睡眠生理进行调查 ,检测其全夜多导睡眠图 ,并与 2 1名正常人进行对照。结果  (1)抑郁症组的入睡困难、早醒、睡眠维持障碍及睡眠过多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 (P <0 0 5~0 0 1) ;(2 )与对照组比较 ,抑郁症组存在睡眠潜伏期长 [(36 1± 17 2 )min],醒觉时间、觉醒次数、醒觉睡眠比高 ,睡眠效率和睡眠维持率低 (P <0 0 5~ 0 0 1) ,快速眼动睡眠潜伏期短 [(6 1 8± 31 2 )min]等。结论 抑郁症患者存在睡眠行为与睡眠生理相一致的异常改变 ,其睡眠障碍的病理机制可能同源于抑郁症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6.
7.
目的:探讨双相障碍抑郁发作(BD-M)和重性抑郁障碍(MDD)患者认知功能损害的差异.方法: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项对患者进行抑郁症状严重程度评估;采用剑桥神经心理成套测试(CANTAB)对80例BD-M患者(BD-M组)、137例MDD患者(MDD组)及90名正常对照者(NC组)进行视觉记忆、工作记忆...  相似文献   

8.
重性抑郁障碍(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MDD)是以持久自发性的情绪低落为主的二系列抑郁症状,常导致患者心理、生理和社会功能紊乱。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重性抑郁障碍(MDD)患者失眠与认知功能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4年9月至2016年9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门诊就诊的101例MDD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中文版重复性成套神经心理状态测验(RBANS)评估患者的认知功能;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HAMD-17)评估患者睡眠情况,根据睡眠障碍因子得分...  相似文献   

10.
抑郁障碍的睡眠脑电图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抑郁障碍患者睡眠脑电图的变化。方法应用多导睡眠生理仪,采用眼电图和下颌肌电图及脑电图等技术,对21例抑郁障碍患者的睡眠脑电图(PSG)进行整夜监测,并与22名正常受试者对照。结果抑郁障碍组PSG主要指标表现为睡眠维持率下降(正常组99%±3%,抑郁障碍组90%±5%,P<0.01),第二阶段睡眠降低(正常组57%±5%,抑郁障碍组45%±17%,P<0.05)及快眼动睡眠(REM)睡眠参数存在变异。结论抑郁障碍患者具有PSG多项睡眠脑电指标的改变。其中REM变化是本病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重性抑郁障碍(MDD)或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患者出现躁狂症状的频率和程度。方法:对52例经简明国际神经精神访谈(MINI)、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IV)重性抑郁障碍或双相障碍抑郁发作的患者,采用情感障碍评估量表(ADE)评估患者本次抑郁发作中出现的躁狂症状。结果:52例患者中有36例重性抑郁障碍,16例为双相障碍抑郁发作。至少有1条躁狂症状的患者达86.5%(n=45),至少有3条躁狂症状的患者占32.7%(n=17),而没有任何躁狂症状的患者仅占13.5%(n=7)。结论:抑郁发作患者大多存在不同程度的躁狂症状,及时识别这些症状,对诊断与治疗有指导意义。情感障碍评估量表是一个值得应用的评估情感发作的工具。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重性抑郁障碍患者工作记忆功能损害及其脑功能影像学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性期双相障碍(BD)与重性抑郁障碍(MDD)患者认知功能损害的特点。方法:对57例BD患者(BD组)、48例MDD患者(MDD组)进行重复性成套神经心理状态测验(RBANS)认知功能测验,结果与59名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与患者相匹配正常对照者(NC组)比较;分析BD及MDD组中伴精神病性症状的30例患者(伴精神病性症状组)与无精神病性症状患者认知功能差异。结果:BD组中即刻记忆、言语功能、延时记忆及RBANS总分低于NC组,MDD组即刻记忆、言语功能、延时记忆分显著低于NC组(P均0.05),BD组与MDD组间RBANS总分及各因子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伴精神病性症状组的注意量表分明显低于MDD无精神病性症状组(P0.05)。结论:BD及MDD患者均存在多领域的认知功能障碍,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心境障碍患者注意功能受损更严重。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重性抑郁障碍患者在达到临床痊愈标准后心理社会功能的特点。方法: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的躯体、心理、社会功能分量表、17项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S)和生活事件量表(LES),对32例经住院治疗后达到临床痊愈的重性抑郁障碍患者和32名正常人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协变量方差分析显示,以客观社会支持或负性生活事件为协变量时;研究组躯体功能维度(F=5.75,P<0.05)及躯体不适感因子得分(F=5.51,P<0.05)显著低于对照组;研究组心理功能维度中的正性情感因子得分(F=4.75,P<0.05)显著高于对照组;研究组社会功能维度中的工作学习(t=-3.80,P<0.01)和婚姻家庭因子得分(t=-3.30,P<0.01)显著低于对照组,该维度中的社会支持因子(F=4.94,P<0.05)和业余娱乐生活因子得分(F=9.30,P<0.01)显著高于对照组;研究组总体生活质量因子得分(F=4.14,P<0.05)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临床痊愈的重性抑郁障碍患者心理功能可能已恢复至正常水平,躯体、社会功能可能尚未完全恢复。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探索重性抑郁障碍(MDD)患者与药物治疗反应相关的自发性神经活动改变,寻找与治疗反应相关的影像学指标。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PubMed、Embase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收集与MDD患者治疗反应相关的静息态脑功能影像研究,使用AES-SDM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8篇文章纳入Meta分析,包括288例患者和304例健康对照组。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治疗有效的MDD患者左侧小脑(峰值坐标:X=-22,Y=-78,Z=-18,SDM-Z=1.458)、左侧颞叶(峰值坐标:X=-50,Y=-30,Z=-8,SDM-Z=1.539)及右侧角回(峰值坐标:X=48,Y=-66,Z=36,SDM-Z=1.536)的脑功能活动增加,左侧辅助运动区(峰值坐标:X=-10,Y=-2,Z=72,SDM-Z=-1.107)脑功能活动降低;治疗无效的MDD患者双侧额上回、前扣带回(峰值坐标:X=12,Y=42,Z=-4,SDM-Z=1.526)脑功能活动增加,左侧额下回(峰值坐标:X=-48,Y=16,Z=6,SDM-Z=-1.912)脑功能活动降低。结论小脑半球自发性神经活动的改变可能成为预测MDD患者治疗反应的影像学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影响重性抑郁障碍患者残留症状相关因素。方法:根据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将规范治疗后目前已不符合抑郁障碍诊断标准的门诊复诊的抑郁障碍患者分为残留症状组(HAMD 8~20分,40例)和无残留症状组(HAMD8分,40例);对两组患者的一般人口学资料、临床资料及HAMD、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生活事件量表(LES)、家庭功能评定(FAD)评分比较和分析。结果:与无残留症状组相比,残留症状组发病至开始治疗的时间以及病程长,住院次数多,经济状况和治疗依从性差,家族史阳性率高;SSRS和FAD总分低,LES评分、治疗前HAMD总分及其中认知障碍、迟缓、绝望感3个因子分高;以上各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病程、及时治疗与否、治疗依从性、家族史、经济状况、社会和家庭支持、生活事件、治疗前病情可能是抑郁障碍患者残留症状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8.
阿尔茨海默病的睡眠神经生理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阿尔茨海默病 (Alzheimer’sdisease ,AD)患者清醒和睡眠状态电生理活动的变化。方法 对 16例临床诊断的AD患者及 16名年龄匹配的健康人进行对照研究。所有受试者均进行连续两次的全夜多导睡眠生理录像监测。共用 2 1个导联分别记录脑电图、眼动图、下颌肌电图、心电图以及经鼻气流。结果  (1)AD组睡眠结构紊乱 ,其中总睡眠时间 (F =6 30 ,P =0 0 179)、Ⅱ期睡眠时间 (F =16 0 3,P =0 0 0 0 4 )、快速眼动 (rapideyemovement,REM)睡眠时间 (F =9 84 ,P =0 0 0 2 1)均明显减少 ,而慢波睡眠成分增多 (F =11 5 0 ,P =0 0 0 4 )。 (2 )Ⅱ期睡眠中睡眠纺锤的时限、密度、相对功率、绝对功率以及K综合密度 (F =13 6 4~ 79 11,P <0 0 0 0 1) ,REM睡眠 8~ 13Hz快活动 (F =5 80~ 2 0 73,P <0 0 5 )较对照组明显减少。 (3)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 ,睡眠纺锤密度、波幅以及K综合密度的改变与精神行为异常关系最密切。结论 AD组睡眠结构明显紊乱 ,并伴有多项睡眠脑电成分的异常。与清醒和REM睡眠相比 ,睡眠纺锤的改变与患者精神行为异常的关系更加密切 ,可能具有更高的诊断敏感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卒中后抑郁患者应用奥氮平治疗后症状改善情况。方法对卒中后抑郁患者86例,对照组卒中患者92例进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问卷调查,分析两组患者及组中后抑郁患者奥氮平治疗前后的睡眠情况。结果卒中后抑郁组的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催眠药物、日间功能等因子评分和PSQI总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经奥氮平治疗后,PSQI评分明显好转(P〈0.05)。结论情感障碍可以影响患者的睡眠质量,经奥氮平治疗后睡眠障碍明显改善,显著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调查重性抑郁障碍伴酒精使用障碍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应对方式。方法以诊断为重性抑郁障碍的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伴酒精使用障碍分为共病组与非共病组。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调查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冲动、外走、自杀、自伤行为,应对方式问卷调查患者的应对方式。结果纳入重性抑郁障碍患者162例,其中共病酒精使用障碍44例(27.2%)。共病组较非共病组的患者,男性居多,有嗜酒家族史者多,家庭关系不和睦,起病形式以亚急性为主,自伤及自杀行为更多,多采用自责的应对方式而较少采用求助的应对方式(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OR=8.636,P0.001)、家庭关系不和睦(以一般为参照,OR=6.043,P=0.007)、有自杀行为(OR=3.292,P=0.037)与共病酒精使用障碍相关联。结论重性抑郁障碍伴酒精使用障碍患者发生自杀行为风险更高,更多采用自责的应对方式,应引起临床医生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