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金伶  杨彤  龙兴江 《临床儿科杂志》2019,37(10):752-755
目的探讨低钠血症与心力衰竭患儿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171例心力衰竭患儿的血清钠水平、临床特征及预后。结果 171例患儿中男90例、女81例,平均年龄(3.0±1.1)岁。轻、中、重度心力衰竭患儿分别为72例、54例、45例。171例患儿中发生低钠血症103例(60.23%)。轻、中、重度心力衰竭患儿低钠血症的发生率分别为48.61%、55.56%、84.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三组间血清钠水平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01),随心力衰竭程度逐步降低。轻、中、重度心力衰竭合并低钠血症患儿的病死率分别为2.86%、20.00%、71.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血清钠水平与心力衰竭严重程度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r=-0.28,P0.001)。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血钠水平越低(OR=0.16,95%CI:0.06~0.44),患儿死亡风险越大。结论低钠血症与心力衰竭患儿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儿童重症监护病房(PICU)收治的噬血细胞综合征(HLH)患儿的临床特点及死亡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0年12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PICU收治的68例HLH患儿资料。根据入PICU 24 h内最低小儿危重病例评分(PCIS)分值, 分为非危重组、危重组及极危重组, 按照临床预后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比较各组患儿临床指标差异, 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死亡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68例HLH患儿收住PICU, 中位年龄26个月, 男29例, 女39例, 总病死率45.59%(31/68例)。EB病毒感染为主要病因。非危重组、危重组和极危重组病死率分别为21.05%(8/38例)、57.14%(8/14例)、93.75%(15/16例), 3组病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存活组与死亡组比较, PCIS、儿童器官功能障碍评分2(PELOD-2)、发热持续时间、6 h内机械通气、血管活性药物应用、消化道出血、肺出血、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肝胆系统功能障碍(HBD)、急性肾损伤(AKI)、酸中毒[pH、碱剩余(BE)]、血红蛋白(Hb)水平、凝血活酶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清肌酐(Scr)、白细胞介素6(IL-6)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下列因素与死亡相关:PCIS评分(OR=0.800, 95%CI:0.707~0.905, P<0.001), Hb水平(OR=0.929, 95%CI:0.871~0.991, P=0.027), APTT(OR=0.954, 95%CI:0.910~0.990, P=0.047), AKI(OR=29.064, 95%CI:3.072~274.957, P=0.003)。结论 HLH是一种高致死风险疾病, 低PCIS评分、贫血、APTT延长及并发AKI为PICU中HLH患儿死亡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新生儿肺出血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影响新生儿肺出血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2005年1月至2011年12月住院治疗的69例确诊为肺出血的新生儿为研究对象,根据临床预后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对两组患儿的临床特征进行单因素分析,筛选出关联因素,并以此为基础,进行非条件Logistic多元回归模型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表明,新生儿肺出血死亡与吸入性肺炎、高胆红素血症、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心力衰竭及血小板平均体积(MPV)相关联。多元回归模型提示患儿有弥漫性血管内凝血(OR=6.90,95%CI:1.51~31.42)和心力衰竭(OR=9.62,95%CI:1.71~54.15),以及肺出血前MPV11 fl(OR=7.01,95%CI:1.48~33.31),是肺出血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对并存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心力衰竭及MPV值低的新生儿肺出血应采取更积极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影响儿童弥漫性肺泡出血(DAH)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62例弥漫性肺泡出血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患儿基础疾病分为免疫性DAH及非免疫性DAH,探讨早期糖皮质激素治疗对两组DAH疗效的影响;根据患儿预后分为死亡组与生存组,分析影响DAH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 62例DAH患儿中,免疫性DAH 20例、非免疫性DAH 42例,共死亡30例,病死率48.4%。30例早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的DAH患儿中,免疫性DAH 18例,病死率33.3%(6/18例);非免疫性DAH 12例,病死率41.7%(5/12例),两组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12)。42例非免疫性DAH患儿中,使用糖皮质激素者病死率41.7%(5/12例),未使用糖皮质激素者病死率60.0%(18/30例),两组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81)。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小儿危重症评分是DAH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OR=1.15,95%CI:1.03~1.28),为弱相关。结论 DAH是危及儿童生命的临床急重症,小儿危重症评分越低,死亡危险性越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脓毒症患儿免疫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探讨免疫抑制对器官功能损害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375例脓毒症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患儿转入重症监护室24小时内免疫功能指标与器官损害数之间的关系;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及院内死亡的风险因素。结果 375例脓毒症患儿中位年龄8.7个月(1个月~13岁),男228例、女147例,男女比例约1.55:1。依据治疗期间发生功能障碍的器官数目,将脓毒症患儿分为无器官功能障碍组、单器官功能障碍组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组。三组间NK细胞百分比,CD4/CD8比值,补体C3、C4水平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多器官功能障碍组最低。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CD4/CD8比值(OR=0.66,95%CI:0.51~0.85)、补体C 3(OR=0.20,95%CI:0.10~0.42)、中枢神经系统感染(OR=2.54,95%CI:1.35~4.77)和肺部感染(OR=2.29,95%CI:1.36~3.83)是MODS发生的影响因素;补体C3(OR=0.26,95%CI:0.09~0.76)及肺部感染(OR=2.61,95%CI:1.12~6.09)为脓毒症患儿院内死亡的影响因素。结论脓毒症患儿的免疫抑制与MODS发生有相关性,CD 4/CD 8比值降低以及补体C 3消耗可作为评估脓毒症患儿MODS发生风险的免疫学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清miR-200c-3p表达水平对判断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严重程度和预后的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9年6月收治的102例NRDS新生儿,应用新生儿急性生理学评分围生期补充II(SNAPPE-II)评分进行评估。根据患儿生存情况分为生存组(n=73)和死亡组(n=29),按照X线结果和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轻度组(Ⅰ、Ⅱ级,67例)和重度组(Ⅲ、Ⅳ级,35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各组血清miR-200c-3p表达水平。应用ROC曲线分析miR-200c-3p表达水平及SNAPPE-II评分预测NRDS患儿死亡的价值。结果死亡组血清miR-200c-3p表达水平及SNAPPE-II评分均明显高于生存组,重度组miR-200c-3p表达水平、SNAPPE-II评分及病死率高于轻度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miR-200c-3p表达水平联合SNAPPE-II评分预测NRDS死亡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3(95%CI:0.87~0.98),明显高于单项miR-200c-3p(0.84,95%CI:0.78~0.90)及SNAPPE-II评分(0.80,95%CI:0.75~0.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灵敏度和特异度为94.0%和88.5%。NRDS患儿血清miR-200c-3p表达水平与SNAPPE-II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0.84,P0.01)。结论血清miR-200c-3p表达水平升高与NRDS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相关,miR-200c-3p联合SNAPPE-II评分对NRDS预后判断具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新生儿重症细菌性肺炎的死亡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1月—2015年11月249例新生儿重症细菌性肺炎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死亡相关因素。结果 249例患儿中,死亡45例,病死率18.07%。细菌培养检出病原菌251株,前5位病原菌依次为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肺炎链球菌及表皮葡萄球菌。单因素分析显示,死亡组与存活组的出生胎龄、胎膜早破、入院时日龄、出生体质量、喂养方式、Apgar评分、总胆红素值、并发症、创伤性治疗、肠外营养和多重耐药菌感染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时日龄7天(OR=4.30,95%CI:1.74~10.64)、Apgar评分7分(OR=3.24,95%CI:1.23~8.49)、有并发症(OR=6.81,95%CI:2.65~17.46)、多重耐药菌感染(OR=6.16,95%CI:1.90~19.99)及创伤性治疗(OR=3.82,95%CI:1.03~14.16)是新生儿重症细菌性肺炎患儿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新生儿重症细菌性肺炎病死率较高,入院时日龄小、Apagar评分低、有并发症、多重耐药菌感染及创伤性治疗是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儿童脓毒症的生存情况,探讨影响其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5例脓毒症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90 d内生存情况等。结果 90 d生存率78.0%(Life Table法),发病后7~25 d死亡风险最高。死亡患儿并发脓毒性休克(shock)、急性肺损伤(ALI)/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和多器官功能障碍(MODS)的比例高于存活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患儿的年龄、入PICU时及最危重时的儿童危重病例评分(PCIS)、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血清白蛋白(ALB)和血小板计数(PLT)均低于存活患儿,而机械通气治疗时间长于存活患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选死亡因素多元Cox比例风险回归方程的变量为年龄(RR=0.426)、MODS(RR=4.732)、ALI/ARDS(RR=4.269)、最危重时的PCIS(RR=0.186)、机械通气时间(RR=0.159)和ALB(RR=0.507)。方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下面积为0.847(95%CI:0.787~0.908),判定死亡的灵敏度91.30%,特异度65.40%,一致率71.22%(Kappa=0.146,P=0.001)。结论儿童脓毒症病死率高,年龄、MODS、ALI/ARDS、最危重时PCIS和ALB是影响其预后的强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DCM)患儿临床特点、长期预后及其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对1985年10月-2008年10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儿童医院收住院的118例DCM患儿进行随访.118例DCM患儿中共96例(81%)获得随访,22例(19%)失访.根据患儿转归不同将96例获得随访的患儿分为死亡组(53例)和存活组(43例).应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DCM患儿1 a、2 a、3 a和5 a生存率分别为65.60%、62.50%、56.25%及44.79%.性别、家族史、心力衰竭史及奔马律在死亡组和存活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农村人口 (死亡组35例 vs存活组18例,P=0.018)、初次发病平均年龄(死亡组M 35.3个月,Q 8.4~99.0个月;存活组M 13.7个月,Q 5.5~42.3个月,P=0.002)及从发病到就诊平均时间(死亡组M 21.0 d,Q 9.5~60.0 d;存活组M 14.0 d,Q 7.0~21.0 d,P=0.043)在二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ECG示左心室肥厚(死亡组23例 vs存活组30例,P=0.010)可能是预后良好的指标,而心房扩大(死亡组14例 vs存活组2例,P=0.005)及病理性Q波(死亡组7例 vs存活组0例,P=0.022)往往提示预后不良.心脏超声中EF值≤20%(死亡组13例 vs存活组0例,P=0.001)、FS值≤10%(死亡组16例 vs存活组4例,P=0.012)及治疗后EF和(或)FS增长率不明显[死亡组4.14% 和(或) 5.53% vs存活组55.48% 和(或)63.62%,Pa=0.000]提示预后不佳.初次发病年龄>5岁患儿病死率显著高于发病年龄≤5岁者(76.92% vs 47.14%,P=0.009).初次发病年龄>5岁(OR=16.000,95%CI 2.001~127.925,P=0.009)是小儿DCM独立危险因素,左心室肥厚(OR=0.057,95%CI 0.014~0.222,P=0.000)则是独立保护性因素.结论 DCM常预后不良,远期存活率不高,发病年龄>5岁是小儿DCM的独立危险因素.1000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扩张型心肌病(DCM)并发心力衰竭患儿红细胞分布宽度(RDW)水平的变化,并探讨其与常用心功能评价指标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武汉市妇女儿童医疗保健中心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并发心力衰竭的DCM患儿68例, 按改良Ross评分法, 将其分为轻度、 中度、 重度心力衰竭组, 选取健康体检儿童50名作为对照组, 比较各组间RDW水平的差异, 并将DCM患儿RDW与血浆N-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 左室射血分数(LVEF)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DCM合并心力衰竭组RDW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心力衰竭轻度、中度、重度患儿间NT-proBNP水平逐级升高,LVEF逐级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而心力衰竭各组间RDW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DW与NT-proBNP、LVEF均无显著相关性(r分别为0.144、-0.158,P均>0.05)。结论 RDW升高有助于小儿DCM合并心力衰竭的诊断,但其能否作为小儿心力衰竭严重程度的判断指标尚不能明确。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研究早产儿视网膜病(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的发生率、高危因素、治疗与随访情况。方法对2005年7月-2007年12月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NICU收治的符合ROP筛查标准的早产儿,于生后2周开始由资深眼科医师开始行间接眼底镜检查眼底,并进行随访。结果434例早产儿中ROP的发生率为5.5%(24/434例),24例ROP中Ⅰ期19例,Ⅱ期3例,Ⅲ期2例。Ⅲ期阈值病变者行激光光凝治疗,全部患儿均恢复正常。对434例早产儿行单因素分析得出,胎龄、出生体重、住院时间、吸氧、吸氧浓度、吸氧时间、呼吸暂停、新生儿肺透明膜病(RDS)、肺表面活性剂(PS)的应用、机械通气、输血、光疗时间、感染与ROP的发生有相关性(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胎龄、出生体重、胎数、吸氧时间、光疗时间、代谢性酸中毒、母亲妊高症、颅内出血是影响ROP发生的主要因素。结论早产是ROP的根本原因,防治各种并发症、合理的氧疗是预防ROP的关键。建立完善有效的ROP筛查制度,早期发现、早期治疗ROP,可改善ROP的预后。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