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血清IL-32和IL-10水平的变化规律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2年9月-2014年3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治疗的38例HBV-ACLF患者、20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及20例健康对照者,采用ELISA法动态监测血清IL-32和IL-10水平变化,同时比较HBV-ACLF早中晚期、感染组与非感染组、存活组与死亡组IL-32、IL-10水平。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进一步2组间比较采用SNK-q检验。结果 HBV-ACLF组IL-32水平[(500.98±152.33)pg/ml]显著高于CHB组[(281.72±99.28)pg/ml]及健康对照组[(178.16±50.54)pg/ml](P值均<0.05);HBV-ACLF组IL-10水平[(4.82±1.03)pg/ml]显著高于CHB组[(3.15±0.98)pg/ml]及健康对照组[(1.62±0.43)pg/ml](P值均<0.05)。动态监测HBV-ACLF组IL-32水平显示,HBV-ACLF早期高于中期[(540.69±155.71)pg/ml vs(498.43±135.56)pg/ml,P<0.05],中期高于晚期[(498.43±135.56)pg/ml vs(450.77±102.33)pg/ml,P<0.05];比较IL-10水平,HBV-ACLF早期低于中期[(1.94±0.44)pg/ml vs(2.83±0.97)pg/ml,P<0.05],中期低于晚期[(2.83±0.97)pg/ml vs(3.69±1.23)pg/ml,P<0.05]。HBV-ACLF感染组IL-32水平高于非感染组[(553.41±158.65)pg/ml vs(482.54±110.16)pg/ml,P=0.021];HBV-ACLF存活组IL-32水平低于死亡组[(481.95±100.67)pg/ml vs(540.62±112.45)pg/ml,P=0.011],存活组IL-10高于死亡组[(4.21±1.27)pg/ml vs(3.61±1.05)pg/ml,P=0.038]。结论细胞因子网络在HBV-ACLF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血清IL-32及IL-10参与疾病的进展过程,动态监测其水平有助于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2(IL-12)、IL-18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叉头蛋白P3(Foxp3)基因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2015年7月~2018年3月我院收治的CHB患者78例和同期健康体检者25例,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IL-12和IL-18水平,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采用RT-PCR法检测细胞Foxp3 mRNA水平。结果在78例CHB患者中,经肝组织活检诊断G1组21例,G2组24例,G3组19例,G4组14例;CHB患者血清ALT和AST水平分别为(278.3±89.4)U/L和(305.3±84.6) U/L,显著高于健康人的[(25.3±7.6) U/L和(20.3±6.5) U/L,P0.05];G4组血清ALT和AST水平分别为(563.5±132.4) U/L和(513.3±102.5) U/L,显著高于G1组[(113.2±67.4)U/L和(73.5±25.3) U/L]或G2组[(153.6±45.3) U/L和(113.8±35.2)U/L]或G3组[(240.5±56.6) U/L和(156.7±51.2) U/L,P0.05];CHB患者血清IL-12和IL-18水平及单个核细胞Foxp3 mRNA水平分别为(198.3±19.6) pg/ml、(408.6±91.2)pg/ml及(4.5±0.7),显著高于健康人[(64.5±10.9) pg/ml、(127.3±15.7) pg/ml、(3.3±0.4),P0.05];G4组血清IL-12、IL-18及Foxp3基因水平分别为(237.5±23.6) pg/ml、(431.5±106.3) pg/ml、(5.1±0.3)],显著高于G1组[(146.3±15.2) pg/ml、(390.2±90.3) pg/ml、(3.7±0.6)]或G2组[(185.2±13.6)pg/ml、(403.6±93.2)pg/ml、(3.9±0.5)pg/ml]或G3组[(203.2±18.3)pg/ml、(414.3±105.4) pg/ml、(4.3±0.7),P0.05]。结论 CHB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Foxp3基因及血清IL-12和IL-18水平显著升高,且肝组织炎症活动显著者,其水平更高,提示其参与了CHB的发病过程。及时检测这些指标可能对监测病情变化和判断治疗应答有帮助。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HBV感染后不同疾病阶段的肝细胞凋亡水平及其对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前瞻性纳入40例慢性乙型肝炎(CHB)、4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HBV-LC)以及54例HBV-ACLF患者,同时设立40例健康对照(HC)。针对HBV-ACLF患者随访3个月,根据随访结果分为存活组及死亡组。检测所有研究对象血清角蛋白18凋亡特异性裂解片段M30抗原水平作为反映肝细胞凋亡水平的间接指标。结果 CHB、HBVLC及HBV-ACLF组血清M30抗原水平分别为145.24(IQR86.31,206.39)U/L,213.42(IQR147.30,391.28)U/L及762.67(IQR492.45,1395.24)U/L,均显著高于HC组[60.34(IQR50.58,67.64)U/L](P0.01)。随着疾病严重程度升高,血清M30抗原呈现递增趋势,尤以HBV-ACLF组最高,显著高于CHB(P0.01)及HBV-LC组(P0.01)。M30抗原与ALT、AST、TBil、PT、INR以及HBV DNA呈显著正相关(均P0.01),与Alb呈显著负相关(P0.01)。HBVACLF随访3个月死亡组患者血清M30抗原水平[1175.18(IQR756.57,3224.94)U/L]显著高于存活组患者[491.39(IQR264.23,657.17)U/L](P0.01)。血清M30抗原能够良好地预测HBV-ACLF患者3个月预后情况,曲线下面积为0.86(95%CI0.75~0.96,P0.01)。结论肝细胞凋亡水平与HBV感染后的疾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血清M30抗原可能成为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早期预后的候选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肝功能评分(CTP)-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联合血清M30和M65对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南京市第二医院接受治疗的HBV-ACLF患者106例,根据90 d预后分为生存组51例与死亡组55例。比较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实验室指标、血清M30和M65水平,受试者特征曲线分析下面积CTP-MELD评分联合血清M30和M65与HBV-ACLF短期预后的关系。结果死亡组患者的CTP、MELD评分分别为(23.02±5.18)分和(31.18±5.89)分,高于存活组的(10.49±1.05)分和(13.21±1.34)分(t=16.949、21.276,均P<0.01);死亡组的血清M30、M65水平分别为(1685.12±413.32)U/L和(2799.41±712.05)U/L,均高于存活组的(1001.40±316.49)U/L和(1808.85±669.43)U/L(t=9.507、8.608,均P<0.01)。CTP、MELD、M30、M65单独预测90 d病死的AUC分别为0.624(95%CI:0.525~0.716)、0.804(95%CI:0.716~0.875)、0.750(95%CI:0.656~0.829)、0.887(95%CI:0.810~0.940),4项联合的AUC为0.919(95%CI:0.850~0.963),明显优于CTP、MELD、M30单项评价(P<0.05),高于M65单项评价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P、MELD评分和血清M30、M65能够较好地预测HBV-ACLF患者短期预后,且4项联合检测具有更高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HBe 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应用恩替卡韦(ETV)联合胸腺肽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2012年3月-2015年3月于上海市第八人民医院传染病科就诊的HBe Ag阳性CHB患者108例,根据平行、单盲、随机对照原则分为对照组(54例)和观察组(54例)。两组均接受内科综合治疗,对照组单用ETV治疗,观察组应用ETV联合胸腺肽治疗。对比两组肝功能指标、病毒学指标、免疫指标及肝纤维化指标变化。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治疗48周后,观察组的肝功能指标(Alb/Glo、ALT、AST、TBil)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73±0.57)vs(1.50±0.51)、(42.58±14.32)U/L vs(54.26±18.78)U/L、(35.79±10.33)U/L vs(49.97±17.84)U/L、(18.89±6.02)μmol/L vs(25.24±9.06)μmol/L,t值分别为2.210、3.634、5.055、4.290,P值均0.05];治疗48周后,观察组的肝纤维化指标(层黏连蛋白、透明质酸、Ⅳ型胶原片段、Ⅲ型前胶原)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65.34±11.02)ng/ml vs(102.57±16.41)ng/ml、(91.68±11.53)ng/ml vs(151.23±16.71)ng/ml、(81.02±12.64)μg/ml vs(118.47±18.01)μg/ml、(70.44±13.06)μg/ml vs(91.57±17.16)μg/ml,t值分别为13.840、21.555、12.507、7.200,P值均0.001];治疗12、24及48周时,观察组HBe Ag阴转率分别为29.63%、46.30%、57.4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2.96%、22.22%、25.93%(χ2值分别为4.475、6.948、11.009,P值均0.05);治疗48周后观察组的血清IL-4为(2.69±1.23)pg/ml,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38±1.44)pg/ml(t=6.558,P0.001),IFNγ水平为(1.82±0.89)pg/ml,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12±0.56)pg/ml(t=4.812,P0.001);观察组的不良反应率为3.70%,与对照组的1.8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43,P=0.558)。结论 HBe Ag阳性CHB患者应用恩替卡韦联合胸腺肽治疗能够促进肝功能康复,调节免疫功能,提高HBe Ag阴转率并抑制肝纤维化进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血清碱性磷酸酶(ALP)的变化及意义。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感染病科住院的92例HBV-ACLF患者,40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及34名健康对照者,比较3组人群的外周血ALP水平差异。观察HBV-ACLF患者存活组和死亡组入院时和入院后1周ALP水平的动态变化;比较HBV-ACLF患者ALP上升组和ALP下降组存活率的差异;分析HBV-ACLF患者入院后1周ALP的上升值与前白蛋白(PAB)和终末期肝病评分(model for end stage liver disease,MELD)的相关性。结果 HBV-ACLF组、CHB组、健康对照组ALP水平分别为(421.37±136.35)、(116.14±38.62)和(104.23±35.19)U/L,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7.193,P0.05),HBV-ACLF组ALP水平较CHB组及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q值分别为3.704、4.548,均P0.05)。HBV-ACLF患者存活组ALP(86.17±19.36)U/L明显高于死亡组(29.46±8.21)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78,P0.05)。HBV-ACLF患者ALP上升组存活率73.08%(38/52)高于ALP下降组32.5%(13/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3.48,P0.05)。HBV-ACLF患者入院后1周MELD评分为(35.63±5.81)分,PAB水平为(73.57±32.69)g/L,入院后1周ALP上升值与MELD评分呈负相关,与PAB呈正相关(r分别为-0.725、0.763,均P0.05)。结论 HBV-ACLF患者外周血ALP持续升高是患者预后良好的标志。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患者血清丙二醛(MDA)和血清总抗氧化力(T-AOC)水平的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以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呼吸科2010年9月-2011年9月收治的90例CAP患者[男54例,女36例,平均年龄(54±20)岁]和30名同期在我院体检健康者[男20名,女10名,平均年龄(52±11)岁]为研究对象.CAP患者进行肺炎严重指数(PSI)评分,将其分为Ⅰ~Ⅲ级低危险组46例,Ⅳ~Ⅴ级为高危险组44例;检测血清MDA和血清T-AOC水平.组间采用t检验或者x2检验;CAP组中根据患者存活或死亡的转归,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CAP组血清MDA[(6.5±2.4) μmol/L]高于对照组[(3.6±0.3)μmol/L];CAP组血清T-AOC[(12.6±1.6) U/ml]低于对照组[(17.7±2.1) U/ml];高危险组及死亡组血清MDA[(8.1±2.5) μmol/L;(9.9±1.6)μmol/L]高于低危险组及存活组[(4.9±0.7) μmol/L;(6.1±2.2)μmol/L];高危险组及死亡组血清T-AOC[(11.5±1.6) U/ml;(10.6±1.5)U/ml]低于低危险组及存活组[(13.6±0.6) U/ml;(12.8±1.4) U/ml];血清MDA与PSI评分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74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有效治疗后血清MDA水平总体呈下降趋势,血清T-AOC呈上升趋势.Logistic回归分析血清MDA是影响CAP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论 CAP患者血清MDA水平能够反应病情的严重程度及判断预后.动态监测血清MDA和T-AOC水平可以帮助判断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血清角蛋白18(K-18)水平变化及其对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2015年1月~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HBV-ACLF患者100例,另选择性别和年龄相匹配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30例和健康人3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血清K18(M30和M65)水平。随访3 m。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M30/M65比值和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预测患者预后的效能。结果 ACLF患者血清M30、M65水平和M30/M65比值分别为(1.0±0.1) lg U/L、(3.4±0.3) lg U/L和(0.3±0.1),与CHB患者【分别为(2.1±0.1) lg U/L、(3.3±0.2) lg U/L和(0.6±0.0)】或者健康人【分别为(2.1±0.1) lg U/L、(2.1±0.1) lg U/L和(1.0±0.2)】比,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5);68例生存患者MELD评分为(18.2±.0),显著低于32例死亡患者的【(26.1±3.3),P0.05】,血清M65水平为(2.9±0.2) lg U/L,显著低于死亡患者的【(4.1±0.5) lg U/L,P0.05】,M30/M65比值为(0.4±0.1),显著高于死亡患者的【(0.2±0.1),P0.05】;MELD评分预测ACLF患者死亡的截断点为23.21,其AUC为0.650,预测的灵敏度、特异度和正确性分别为85.5%、65.0%和72.0%,而M30/M65比值预测ACLF患者死亡的截断点为0.30,其AUC为0.875,预测的灵敏度、特异度和正确性分别为94.5%、85.0%和85.0%,显著优于MELD评分(P0.05)。结论 K18(M30和M65)与肝脏疾病的严重程度有关。早期检测血清M30和M65水平可能有助于对HBV-ACLF患者预后的判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HBV-ACLF)血清中Th17/Treg细胞因子(IL-17/IL-35)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2010年12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HBV-ACLF患者共33例(HBVACLF组),选取同期住院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42例(CHB组)和20例健康体检者(健康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3组病例血清中IL-17与IL-35水平,同时检测各项肝功能指标。结果 HBV-ACLF组与CHB组患者IL-17、IL-35水平分别为(137.47±60.81)、(242.39±81.80)、(121.63±57.25)、(212.05±123.98)pg/mL,均高于健康对照组(16.37±8.47)、(33.6±24.63)pg/mL,(t=6.496、6.136、5.857、5.441,P0.01);HBV-ACLF组与CHB组IL-17、IL-35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87、1.034,P0.05)。结论 IL-17、IL-35的高水平表达可能与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蒙药清肝九味散对酒精性肝炎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收集内蒙古民族大学附属医院2014年5月-2016年4月收治的酒精性肝炎患者63例,随机分为试验组(32例)和对照组(31例)。试验组给予蒙药清肝九味散治疗;对照组31例给予还原型谷胱甘肽片治疗。2组患者均治疗4周并在此期间均严格戒酒、卧床休息。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对照组患者肝功能指标(ALT、AST、GGT)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明显改善[(38.7±13.3)U/L vs(77.5±16.7)U/L)、(43.8±21.8)U/L vs(176.6±40.1)U/L、(63.8±21.7)U/L vs(302.9±73.3)U/L,t值分别为10.21、16.90、17.40,P值均0.01];试验组患者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亦有明显改善[(37.6±14.6)U/L vs(78.1±17.5)U/L、(39.6±15.3)U/L vs(180.3±44.3)U/L、(59.9±23.8)U/L vs(304.7±66.5)U/L,t值分别为10.10、16.40、19.60,P值均0.01]。对照组患者血清中肝纤维化指标(透明质酸、Ⅲ型前胶原、层黏连蛋白、Ⅳ型胶原)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122.1±36.2)ng/ml vs(369.2±139.8)ng/ml、(118.6±43.8)ng/ml vs(185.9±92.7)ng/ml、(137.2±49.9)ng/ml vs(166.1±50.4)ng/ml、(128.7±48.3)ng/ml vs(155.1±44.5)ng/ml,t值分别为9.52、3.66、2.24、2.27,P值均0.05];试验组患者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亦有明显改善[(101.1±27.9)ng/ml vs(367.4±149.7)ng/ml、(91.6±48.4)ng/ml vs(188.3±100.5)ng/ml、(94.8±34.6)ng/ml vs(167.6±48.7)ng/ml、(92.7±30.3)ng/ml vs(161.3±62.2)ng/ml,t值分别为9.88、4.95、5.61、6.87,P值均0.01]。2组间治疗后肝纤维化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53、2.31、3.56、3.90,P值均0.05)。结论蒙药清肝九味散可以改善酒精性肝炎患者的肝功能,降低肝纤维化指标。  相似文献   

11.
细胞衰老是细胞在受到某些特定刺激后而被激活的一种基本细胞应答程序,是生物机体的基本特征。肝纤维化是由各种致病因子所致肝内结缔组织异常增生,导致肝内弥漫性细胞外基质过度沉积的病理过程,可发展为肝硬化、肝癌。研究表明细胞衰老与肝纤维化的进展密切相关,针对肝内各种类型细胞衰老对肝纤维化的调控作用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湖南省肺结核四种一线抗结核药物耐药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防治耐药结核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12-2016年湖南省胸科医院住院诊疗的所有肺结核患者病历信息,以菌型鉴定证实为结核分枝杆菌且进行了一线4种抗结核药物(异烟肼、利福平、链霉素、乙胺丁醇)敏感度测试者为研究对象,运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方法研究肺结核的耐药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2012-2016年共有11 486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男性8 081例(70.4%),女性3 405(29.6%);平均年龄(44.6±14.5)岁;户籍以农村患者为主,共7 816例(68.0%),城市3 670例(32.0%);职业以农民为主,7 183例(62.5%)。肺结核总耐药率为30.6%,其中单耐药率为7.0%、耐多药率(MDR-TB)16.4%和多耐药率为7.2%;对利福平、异烟肼、链霉素和乙胺丁醇的总耐药率分别为22.3%、20.8%、8.5%和15.8%;对利福平、异烟肼、链霉素和乙胺丁醇单耐药率分别为1.9%、1.9%、1.4%和1.8%。湘西、湘北、湘中等地区的耐药率及耐多药率高于其他地区(χ2=36.295,P=0.000 1;χ2=50.970,P=0.000 1)。2012-2016年各年份耐药率分别为35.2%、32.0%、34.4%、27.7%、24.7%,总体呈下降趋势(χ2=91.792,P=0.000 1),耐多药率分别为18.9%、17.1%、18,5%、13.8%、14.3,总体呈下降趋势(χ2=60.933,P=0.000 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影响结核病耐药及耐多药产生的因素包括男性、21~60岁、农村、复治、职业为农民、湘西、湘北、湘中等。最主要的因素是治疗分类,复治患者发生耐药和耐多药的危险性是初治的4.231倍(95%CI: 3.855-4.643)和5.608倍(95%CI: 5.040-6.240)。结论 加强对农村地区、男性、职业为农民、年龄在21~60岁之间、复治的患者的治疗与管理,是预防和控制耐药及耐多药结核病产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HLA-DQCAR微卫星DNA在湖南籍汉族正常人及肺结核病人中的分布,探讨该基因与湖南籍汉族肺结核病的相关性。方法 用DQCAR特异性引物扩增该微卫星片段,对扩增片段行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来分析其多态性,并经测序确定片段长度。结果 调查湖南籍汉族健康人68例,发现DQCAR等位基因10个,分别为DQCAR101、103、105、107、111、113、115、117、119、121,各等位基因在人群中的分布不均匀,以DQCAR113、DQCAR115分布较为集中(基因频率分别为31.4%、22.4%),与美国、韩国人群中的基因频率比较,发现该基因分布具有较大的种族差异性。调查湖南籍汉族肺结核患者79例,发现等位基因12种,除上述等位基因外,还有DQCAR99和109,并发现DQCAR115在肺结核患者中显著增高(基因频率35.4%,RR=2.12,Pc<0.05)。结论 DQCAR微卫星各等位基因在湖南汉族人群中的分布具有多态性;DQCAR115与湖南籍汉族肺结核病相关。  相似文献   

14.
淋巴结核139例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明  王永利 《临床肺科杂志》2010,15(11):1553-1554
目的探讨淋巴结核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对湖南省结核病医院外科自2006年1月~2009年11月共行淋巴结核手术139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创面均愈合,随访1年,在疗程结束后无复发。结论对于淋巴结核患者,治疗6个月不吸收,均可在有效抗结核治疗的基础上进行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5.
血吸虫性门静脉高压症术后近期并发症危险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吸虫性门静脉高压症术后近期并发症的影响因素,为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及制定围手术期防治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取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000年1月至2009年9月在湖南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附属湘岳医院手术治疗的血吸虫性门脉高压症患者病例资料,对可能影响患者术后30 d内并发症发生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同时根据单因素分析结果,结合专业知识,选取相关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共收集323例患者病例资料,对可能影响患者术后30 d内并发症发生的52个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患者性别、出血史、吸烟史、腹水史、术前住院天数、门静脉内径、A/G比值、白蛋白、总胆红素、总胆汁酸、血氨、右肝大小、手术方式、术中出血量和输血量、术后镇痛、留置胃管时间等17个因素与术后近期并发症发生有关(P均〈0.05)。选取其中15个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门静脉内径、A/G比值、出血史、术中出血量、留置胃管时间为术后30 d内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术后镇痛为保护因素。结论血吸虫性门静脉高压症术后近期并发症的发生与门静脉内径、A/G比值、出血史、术中出血量、留置胃管时间及术后镇痛等因素密切相关,其门静脉内径越大、A/G比值越低、有出血史、术中出血量越多、留置胃管时间越长的患者发生术后近期并发症的风险越大,且以术中出血量影响最大;而适当的术后镇痛有益于减少术后近期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目的 探讨晚期血吸虫病门静脉高压症合并门静脉海绵样变的外科治疗方式。 方法 方法 对湖南省血吸虫病防治 所附属湘岳医院18例晚期血吸虫病合并门静脉海绵样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结果 16例患者行脾切除贲 门周围血管离断术; 2例患者先行内镜食管曲张静脉套扎术, 后因再次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分别于术后32、 40个月行脾 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术后随访6~72个月, 未再发现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结论 结论 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适用 于晚期血吸虫病门静脉高压合并门静脉海绵样变的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应用指数平滑模型与ARIMA模型预测湖南省人畜血吸虫感染率变化趋势。方法 根据1957–2015年湖南省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统计资料中的人畜感染率数据,建立指数平滑模型及ARIMA模型,并对2016–2018年湖南省人畜血吸虫感染率进行预测与效果评价。结果 1957–2015年湖南省人畜血吸虫感染率指数平滑模型与ARIMA模型均具有较好拟合效果。1957–2015年湖南省人畜血吸虫感染率具有线性趋势,2016–2018年人群感染率Brown’s线性趋势指数平滑模型与家畜感染率Holt’s线性趋势指数平滑模型预测值较2016–2018年人畜感染率ARIMA模型预测值更匹配于实际数据,但ARIMA模型提示湖南省血吸虫病可能仍处于低流行状态。结论 在血吸虫病低流行情况下,湖南省亟须研发高敏感度疾病监测技术,以匹配当前流行态势,并强化防控措施以巩固取得的防控成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对2019-2020年湖南省分离的非结核分枝杆菌(NTM)进行菌种鉴定,并分析其分布特征,为非结核分枝杆菌病的防治提供基础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19-2020年湖南省胸科医院疑似结核病患者分离到的分枝杆菌临床分离株,通过MPB64蛋白免疫胶体金法、PNB(对硝基苯甲酸)培养基生长试验进行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和NTM鉴定,应用16S rRNA和Hsp65测序分析法对NTM菌株进行菌种鉴定。结果 共收集到6 515份分枝杆菌阳性培养物,初步鉴定为NTM共525株,占比8.06%,其中分离于男性患者285株,占比54.29%;女性患者240株,占比45.71%;人群分布以农民为主,共367株,占比69.90%;年龄分布以40岁以上中老年患者最多,共402株,占比76.57%。2019-2020年NTM菌种分布达27种,菌种分布位列前4者分别为脓肿分枝杆菌(190株,36.19%)、胞内分枝杆菌(174株,33.14%)、鸟分枝杆菌(64株,12.19%)、戈登分枝杆菌(47株,8.95%);其它50株(9.52%)包含23种NTM。脓肿分枝杆菌主要在郴州市、湘西自治州地区、衡阳市和永州市等地区流行;胞内分枝杆菌主要在郴州市、岳阳市和湘潭市流行。结论 2019-2020年湖南地区分枝杆菌中NTM检出率仍保持较高水平,以脓肿分枝杆菌、胞内分枝杆菌、鸟分枝杆菌和戈登分枝杆菌为主;感染人群以男性、中老年、农民为主。  相似文献   

19.
Mucinous cystic tumor of the gallbladder is an extremely rare benign tumor, with potential for malignant degeneration. Mucinous cystic tumors of the cystic duct are divided into mucinous cystadenoma and mucinous cystadenocarcinoma. Currently, cystadenoma is generally considered to be a precancerous lesion of cystadenocarcinoma. At present, there are few cases reported worldwide, and there are no relevant guidelines for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this disease. This article presents the collected clinical data of a patient with mucinous cystic tumor of the gallbladder who was admitted to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isease summarized in combination with a focused literature review.  相似文献   

20.
【摘要】 目的  分析2015年湖南省手足口病流行特征,探讨手足口病流行规律,为制订防控策略和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收集2015年湖南省疾病监测报告系统报告的手足口病病例资料、病原学监测资料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系统报告的聚集性疫情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 结果  2015年湖南省共报告手足口病病例135 628例,其中重症病例710例,死亡14例,发病率为201.32/10万;发病率较高的地区主要为湘中、湘东北和湘西地区;男女性别比为1.56∶1,5岁及以下年龄组病例占发病总数的97.01%;病原学监测阳性率为54.02%,普通病例、重症病例、死亡病例的EV71检出率分别为9.62%、29.48%和88.89%。 结论  湖南省手足口病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高发人群是低龄儿童、散居儿童,不同血清型的毒株交替占主导地位,加强监测和风险评估、有效处置疫情和开展针对重点人群的健康教育是有效控制手足口病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