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在我国较为常见,其发病机制复杂,临床救治困难,预后极差,多种因素会影响ACLF患者预后。从免疫细胞和细胞因子两个方面,阐述了其在ACLF中的变化及其对ACLF预后的影响,旨在探索与ACLF预后相关的新的生物标志物,从而对临床治疗进行干预,最终改善ACLF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2.
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是在慢性肝病基础上,由各种诱因引起的以急性肝功能失代偿和短期高病死率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种可逆的、复杂的临床综合征。ACLF发病机制复杂,病情进展迅速,预后凶险,早期结局预测至关重要。目前,对于ACLF的治疗尚无理想的治疗手段,近些年来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法取得了一定疗效。评述了ACLF预后评估及中西医结合治疗进展,旨在指导ACLF的预后判断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的选择。  相似文献   

3.
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病死率极高。早期诊断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存率。归纳了ACLF的概念、病因以及涉及炎症反应、氧活性、代谢等方面的发病机制。总结了ACLF的最新治疗方法和影响预后的因素。认为ACLF发展对患者生命造成巨大威胁,对ACLF应该有一个全球普遍适用的定义,从而进一步指导和规范我国ACLF的临床诊治,而且需要前瞻性研究来确定慢性肝病发展为ACLF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是指在慢性肝病基础上,由急性打击诱发的肝功能急剧恶化,可在短时间内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目前尚缺乏理想的治疗手段。早期准确预测患者的临床转归,有助于优化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生存率。回顾了近年来有关ACLF预后模型的研究,简述各种评分系统的特点及其预测能力,旨在指导ACLF的治疗选择及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5.
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ACLF)是在慢性肝病基础上发生肝功能急性失代偿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常伴有多器官功能衰竭,短期病死率极高。由于患病人群不同,不同地区对ACLF的定义亦不相同,导致诊断标准不统一。慢性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酗酒、慢性病毒性肝炎复发、肝毒性药物和脓毒血症是ACLF常见的诱因,但也有40%~50%患者无明确诱因可循。目前常用于评估ACLF患者预后的评分系统除CTP和MELD评分外,器官功能相关的重症监护室评分越来越受到重视,大量研究证实这些评分经改良后可有效评估ACLF患者的预后。一些血清生物学标记物如白细胞介素-10、白细胞介素-17和可溶性甘露糖受体等也可能与ACLF预后相关。ACLF病理生理机制复杂,目前认为机体免疫调节失衡和过度炎症反应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ACLF尚无特异性治疗方法,一般处理可参考重症肝硬化患者。部分患者在经祛除诱因及有效治疗后可完全恢复,但部分患者预后较差。肝移植效果较为肯定,人工肝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等作为新的治疗手段逐渐受到重视,针对炎症反应及免疫调节过程中细胞因子的治疗可作为潜在的治疗方向,为ACLF免疫干预治疗寻找更有针对性的方案,然而其疗效需更多的临床试验证实。  相似文献   

6.
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是临床上的危重疾病,病死率高达80%。目前临床对于ACLF仍缺乏理想的治疗措施。干细胞移植技术治疗ACLF具有其独特的优势,但现阶段关于该技术治疗ACLF的研究仍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导致其临床应用受到了限制。从传统治疗手段、干细胞来源、移植途径以及所存在的问题等4个方面对干细胞移植治疗ACLF进行阐述,以期对未来相关研究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related 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 HBV-ACLF)诱因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3月-2010年2月收治的HBV—ACLF病例资料,对其诱因、临床转归及预后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509例HBV—ACLF中,HBeAg(+)287例,HBeAg(-)222例。能够追寻到明确诱因的,以抗病毒治疗相关因素为主,共67例,占13.2%。HBeAg(+)与HBeAg(-)ACLF相比,抗病毒治疗相关因素诱发HBV—ACLF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48例(16.7%)和19例(8.6%)。HBeAg(+)和HBeAg(-)患者中断抗病毒治疗至发生ACLF的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09例HBV—ACLF治愈或好转266例(52.3%)。各诱发因素所致ACLF治愈好转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发现,HBV—ACLF预后与基础疾病、HBVDNA水平、病情分期及发病后是否采用抗病毒治疗密切相关。不能明确诱因的HBV-ACLF共210例(41.3%)。结论抗病毒药物的广泛应用使HBV-ACLF的诱因分布发生了变化,应重视抗病毒药物应用的规范化。一旦发生ACLF预后差,应及时给予适当的抗病毒治疗,并重视基础疾病的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探讨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其对预后的影响,并建立预后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310例ACLF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ACLF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并利用Nomogram方法建立预后预测模型。结果:ACLF患者感染发生率65.5%,其中肺部感染发生率为38.7%。ACLF合并肺部感染患者较无感染及肺外感染患者的短期病死率更高。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显示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侵入性操作、使用激素治疗及高敏C反应蛋白;而年龄、总胆红素、国际标准化比率(INR)以及合适的抗生素治疗是影响肺部感染患者30d病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纳入相应的危险因素,建立名为TAIST的Nomogram预测模型,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844(95%CI 0.741~0.946),具有比其他预后模型更高的判别性能。结论:ACLF合并肺部感染患者预后差,TAIST模型有助于早期识别其危险因素并优化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9.
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 (acute on chronic liver failure,ACLF)病情发展迅速,预后凶险,病死率为50%~809/6。在我国,HBV感染是ACLF最常见的病因,占80%~90%。为了解HBV相关ACLF(HBV-ACLF)预后影响因素,本研究针对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科近2年来收治的174例HBV—ACLF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分析,重点了解患者发病初期血清球蛋白(GLO)、甲胎蛋白(AFP)等指标,以及并发症与其预后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张雪  宋洁  邵雪 《肝脏》2023,(6):702-706
目的 探讨COSSH ACLF评分联合血清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甲胎蛋白(AFP)对人工肝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0年2月—2022年1月在吉林大学第二医院成功接受人工肝治疗的ACLF患者260例,作为治疗组。基于患者治疗90 d后是否存活,将治疗组患者分为生存组236例和死亡组24例。另选取同期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志愿者26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的COSSH ACLF评分、NLR和AFP。比较生存组和死亡组的COSSH ACLF评分、NLR和AFP。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影响ACLF短期预后的危险因素。采用ROC曲线评估COSSH ACLF评分、NLR和AFP对人工肝治疗ACLF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治疗组COSSH ACLF评分(6.32±0.57 vs. 1.03±0.20)、NLR(12.45±1.26 vs. 5.28±1.74)和AFP(89.24±7.38 vs. 20.45±3.46)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死亡组COSSH ACLF评分(5.34±1.53 vs. 7...  相似文献   

11.
于海滨  张晶 《传染病信息》2019,32(2):165-170
儿童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是年龄在 18 周岁以下的儿童及青少年肝脏慢性脂肪变性,是与胰岛素抵抗和遗传易感性密切相关的代谢应激性肝损伤。儿童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 NASH)发病率逐年上升,但是较成人 NASH 有诸多不同,各级医疗机构对儿童 NASH 的诊治并不规范。本文从流行病学、发病机制、诊断、治疗多个方面对 NASH 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肝淀粉样变性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2011年1月-2016年12月于解放军第三〇二医院肝病科住院治疗的12例确诊为肝淀粉样变性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影像学特点、病理特点等。结果 12例肝淀粉样变性患者中,男11例(91.7%),女1例(8.3%);年龄40~67岁,平均(53.0±8.5)岁,其中AA型肝淀粉样变性2例(16.7%),AL型肝淀粉样变性10例(83.3%)。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乏力7例(58.3%),纳差5例(41.7%),肝区不适疼痛9例(75.0%),蛋白尿8例(66.7%)。影像学检查肝硬化12例(100%),肝大12例(100%),脾大8例(66.7%)。实验室检查Alb水平下降8例(66.7%),肝功能异常11例(91.7%),TBil水平升高7例(58.3%),GGT水平升高12例(100%),ALP水平升高11例(91.7%)。结论肝淀粉样变性多发于中年男性,临床出现肝硬化、肝大、蛋白尿、肝功能异常、ALP及GGT水平升高时,需高度警惕肝淀粉样变性可能,进行活组织病理检查可确诊。目前该病无有效的特异性治疗方法,但早期诊断、早期干预,及时处理相关并发症,可对患者预后起到一定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3.
高苯丙氨酸血症(hyperphenylalaninemia,HPA)是一种遗传代谢性疾病,以苯丙氨酸羟化酶(phenylalanine hydroxylase,PAH)活性缺乏,致血浆苯丙氨酸浓度升高为特征。该病早期无明显临床症状,随着病情加重会逐渐出现严重神经系统功能障碍,但首发症状为肝功能异常的着实罕见。本文现对1例以肝功能轻度异常为首发表现的HPA患者进行报道,并回顾相关文献,以进一步提高临床医生对此类疾病不典型表现的辨识能力,达到早诊断、早治疗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贺希  刘鸿凌 《传染病信息》2019,32(3):274-277
肝移植是终末期肝病患者最有效的治疗手段,而免疫抑制剂的应用是影响患者移植术后长期存活的关键。本文介绍了最常用的免疫抑制剂——他克莫司的作用机制,以及细胞色素P450基因多态性对他克莫司应用影响的最新研究进展。为临床上合理使用他克莫司,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提高肝移植患者的长期生存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张敏  王福川 《传染病信息》2019,32(3):269-273
儿童药物性肝损伤在临床上较成人少见,但发生率有逐年升高趋势,其临床表现主要以肝炎为主,淤胆、脂肪变、纤维化、血管损伤等也时有发生。其发病机制主要有肝脏有毒代谢物直接损伤、解毒缺陷和免疫损伤。由于儿童药物代谢和生物转化随年龄发生变化,儿童药物性肝损伤在临床诊治上与成人有较大区别。本文对儿童药物性肝损伤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诊疗方面的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儿童药物性肝损伤的诊治及预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董漪  朱世殊  张敏 《传染病信息》2019,32(2):97-102
儿童自身免疫性肝病是一种由自身免疫反应介导的慢性进行性肝脏疾病,包括自身免疫性肝炎、自身免疫性硬化性胆管炎、肝移植后新发自身免疫性肝炎。近年来儿童自身免疫性肝病的发病率逐渐上升,但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有不同于成人的临床特点,现有的IAIHG积分系统并不适合儿童患者,故临床上容易误诊或漏诊。及时应用免疫抑制剂治疗至关重要,可明显改善预后。本文主要对该病的诊治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同分型的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第三○二医院2016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296例基于世界胃肠病学大会提议的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发病基础分为A型(慢性肝炎组,n=53)、B型(代偿期肝硬化组,n=151)、C型(失代偿期肝硬化组,n=92)。对3组患者的实验室指标、合并症发生率及预后进行分析。多组间计量资料比较服从正态分布且方差齐的采用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不服从正态分布或方差不齐的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Pearsonχ~2检验。结果 3组间Alb、ALT、胆碱酯酶(Ch E)及AFP水平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A型最高,其次是B型,C型最低;对于AST、PLT,A型最高,分别与B型和C型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对于总胆固醇(TCHO),A型和B型患者均高于C型患者(P值均<0.05)。腹水或胸水(69.81%vs 88.08%vs 90.22%)、肝肾综合征(18.87%vs 28.48%vs 43.48%)在C型患者中更易出现,3组间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2.964、10.691,P值均<0.05);B型和C型患者更易出现腹膜炎,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2.64%vs 40.40%vs 48.91%,χ~2=9.718,P<0.05)。A、B、C 3组患者的好转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2.83%vs45.70%vs 32.61%,χ~2=6.593,P<0.05)。结论 HBV相关慢性肝炎、代偿期肝硬化、失代偿期肝硬化基础上出现的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在生化指标、合并症及预后方面均存在差异,依此分型有利于探索相应的治疗措施和进行预后评估。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单个儿童肝病中心非病毒性肝病的疾病谱及变化趋势。方法收集2011年1月—2017年12月在我院青少年肝病诊疗中心住院诊治的0~16岁儿童非病毒性肝病患者数据,统计并分析其在同期收治的儿童肝病患者中的占比、疾病谱及病种分布。并与1983年6月—2000年12月、2001年1月—2010年12月同类病例数据作比较。结果2011年1月—2017年12月儿童非病毒性肝病患者占同期儿童肝病患者总数的23.30%(925/3967),较2001年1月—2010年12月的17.53%(703/4010)有所上升。2011年1月—2017年12月儿童非病毒性肝病疾病共72种,病例中以药物性肝损害(31.0%)最多,其次为肝豆状核变性(13.7%)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11.0%);而2001年1月—2010年12月构成比前三名的疾病为肝豆状核变性(22.62%)、药物性肝损害(10.53%)和糖原累积病(9.53%)。不同年龄段居于前三位的病种分别为,1岁以下:药物性肝损害(31.3%),糖原累积病(13.4%),胆汁淤积型肝病(11.9%)。1~6岁:药物性肝损害(28.8%),肝豆状核变性(16.8%),糖原累积病(12.2%)。7~16岁:药物性肝损害(32.9%),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19.8%),肝豆状核变性(12.5%)。儿童非病毒性肝病重叠病毒性肝炎的发生率为11.6%(107/925),值得关注。7.8%(72/925)的儿童非病毒性肝病疑难病例通过基因检测等特殊检查得到确诊,但仍有2.9%(27/925)目前无法确诊。结论近30年来儿童非病毒性肝病占比逐渐增多,药物性肝损害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增长迅速。质谱基因检测技术的应用进一步扩展了疾病谱。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肝硬化腹水及相关并发症的诊疗指南》中腹水的诊断与评估,利尿药物的应用,顽固性腹水的治疗,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诊治,肝肾综合征的诊治等方面的推荐要点予以解读,以期医生能更好理解并合理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20.
为了研究响腺对自由基反应的彭响,本实验观察了成年去胸腺大鼠和老年大鼠肝、脑过氧化脂质(LPO)的水平。实验结果表明,在去胸腺大鼠中,雌鼠肝脏LPO增高,脑组织LPO无明显变化,而雄鼠肝、脑组织LPO均未见增高;老年大鼠不论雌雄其肝、脑组织的LP0均增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