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河南地区21羟化酶缺乏症(21-OHD)遗传特征。方法回顾分析2009—2016年,祖籍河南,汉族,临床诊断为21-OHD患儿及其家系的基因检测结果。应用Sanger测序和MLPA方法进行21羟化酶基因CYP21A2检测,对于CYP21A2基因突变呈阴性的患儿,再进行二代测序以明确诊断。结果共54个家系55例患儿,病程1个月~8年,其中临床诊断失盐型49例(男37例、女12例),单纯男性化型6例(女3例、男3例)。46例患儿检测到CYP21A2基因突变,突变频率依次为c.293-13A/CG(I2G)、全基因缺失或大片段缺失、C.955GT(p.Q319X)、C.515TA (p.I172N)、c.1069GT(p.R357W)。9例CYP21A2检测阴性者,二代测序检测到NROB1(DAX1)7例,更正诊断为先天性肾上腺发育不良。结论河南地区临床诊断21-OHD患儿CYP21A2最常见热点突变类型是c.293-13A/CG(I2G),其次为基因大片段缺失。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青岛市苯丙氨酸羟化酶(phenylalanine hydroxylase,PAH)缺乏症患儿的基因突变特点,为青岛市PAH缺乏症的产前诊断、治疗提供科学参考依据。方法对经青岛市新生儿疾病筛查确诊的44例PAH缺乏症患儿,应用第二代高通量测序及多重连接酶探针依赖扩增(multi-ligase probe dependent amplification,MLPA)技术进行基因分析,检测患儿基因突变位点,应用Sanger测序对其父母的PAH基因相应突变位点进行检测并验证。根据患儿血苯丙氨酸浓度,分为经典型苯丙酮尿症、轻度苯丙酮尿症和轻度高苯丙氨酸血症。结果①44例PAH缺乏症患儿PAH基因中均检测到2个突变位点,其中2例为纯合突变,纯合突变的频率为4.6%,所有突变在患儿父母相应突变位点处均能检测到。②44例PAH缺乏症患儿共检测到突变36种,其中c.728G>A突变频率最高(15.9%,14/88),其次是c.1068C>A(10.2%,9/88),再次为c.158G>A(9.1%,8/88)。③21例经典型苯丙酮尿症患儿PAH基因突变19种,其中c.1068C>A突变频率最高(21.4%,9/42),其次是c.728G>A(19.0%,8/42)。10例轻度苯丙酮尿症患儿PAH基因突变14种,其中c.721C>T/722delG突变频率最高(15.0%,3/20),其次为c.1197A>T、c.1301C>A、c.721C>T、c.728G>A(均为10.0%,2/20)。13例轻度高苯丙氨酸血症患儿PAH基因突变17种,其中c.158G>A突变频率最高(26.9%,7/26),其次为c.728G>A(15.4%,4/26)。结论青岛市PAH缺乏症患儿PAH基因突变以复合杂合突变为主,具有明显热点突变(c.728G>A、c.1068C>A、c.158G>A),经典型苯丙酮尿症患儿以c.1068C>A、c.728G>A为主,轻度苯丙酮尿症患儿以c.721C>T/722delG为主,轻度高苯丙氨酸血症患儿以c.158G>A为主。本研究明确了青岛市PAH缺乏症患儿基因的突变类型与特点,为深入开展PAH缺乏症的诊断以及进一步的基因治疗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21-羟化酶缺乏症(21-OHD)患儿CYP21A2基因突变热点,并分析其基因型和表型的关系。方法对在新生儿17α羟孕酮(17-αOHP)筛查中发现并诊断的18例21-OHD患儿及其父母,采用等位基因特异性PCR-直接测序联合多重连接依赖探针扩增技术测定其基因型。结果共检出6种CYP21A2基因突变类型,最常见的为I2G(44.4%)和de(l33.3%),这两种也是失盐型常见的突变;单纯男性化型患儿I172N突变检出率达75%。根据对21-羟化酶活性影响程度将患儿分为重度、中度和轻度组,三组间反映病情严重性的指标17-αOHP、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睾酮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1-OHD基因诊断技术的建立揭示了基因型和临床表型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构建苯丙氨酸羟化酶(PAH)缺乏症患儿的PAH基因变异谱,研究基因型和表型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76例经新生儿筛查确诊的PAH缺乏症患儿的PAH基因变异位点,建立基因型-表型预测模型。对等位基因进行赋值,设定变异位点特定值(AV),并计算AV评分之和,进而预测临床表型。结果应用第二代高通量测序技术和多重连接酶探针依赖扩增检测(MLPA)技术,在76例新生儿152个PAH等位基因中共检测出146个变异位点,频率为96.1%。70例新生儿检测出2个变异等位基因,其中3例纯合变异,67例复合杂合变异;另外6例检测出1个变异等位基因。共检测出变异类型45种,变异频率较高的位点为c.728GA(26/146,17.8%)、c.158GA(13/146,8.9%)、c.1068CA(11/146,7.5%)、c.721CT(10/146,6.8%),c.1238GC(8/146,5.5%)、c.331CT(8/146,5.5%)、c.1301CA(7/146,4.8%)。其中c.95AG位点未曾被BIOPKU数据库报道。患儿治疗前血苯丙氨酸(Phe)浓度与AV评分之和呈显著负相关(r=-0.83,P0.001)。随访发现2例轻度高苯丙氨酸血症患儿血Phe浓度120 μmol/L者无需治疗。结论构建常见PAH基因变异谱,验证了PAH基因突变和表型的相关性,有助于PAH确诊及分型、早期判断预后以及遗传咨询。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江苏地区苯丙氨酸羟化酶缺乏症(PAHD)患儿的基因突变特点,构建本地区苯丙氨酸羟化酶(PAH)基因突变谱,讨论PAHD基因型与表型的关系。方法应用基因测序技术对70例PAHD患儿及其父母进行PAH基因第1~13外显子及两侧内含子序列分析。结果 70例患儿的140个等位基因中125个检测出突变,检出率为89.29%,常见突变依次为EX6-96AG(19/125,15.20%),R243Q(18/125,14.40%)和R241C(17/125,13.60%)。经典型苯丙酮尿症(PKU)患儿最常见突变为R243Q和EX6-96AG,共占42.86%中度PKU患儿最常见突变为EX6-96AG,R241C和R111X,共占40.74%;轻度PKU患儿最常见的突变是R241C,EX6-96AG和R243Q,共占57.89%;轻度HPA患儿最常见的突变是R241C和R243Q,共占40.00%。通过基因型预测的生化表型与患儿实际生化表型一致率为65.63%,其中经典型PKU的预测一致率较高,为81.25%;预测生化表型(即AV值评分)与患儿治疗前血苯丙氨酸水平呈显著负相关(r=-0.77,P0.001)。结论江苏地区PAH基因突变谱与其他地区有所不同,基因型与表型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7.
21-羟化酶缺乏症患者CYP21基因点突变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了解CYP21基因编码区的常见突变谱和突变热点,并分析基因型和表现型的关系。方法 对来自51个家庭的52例21-羟化酶缺乏症患者的全长CYP21基因分两个片断进行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应的巢式PCR扩增,再根据突变的特点分别采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和扩增产生酶切位点(ACRS)的方法,检测6种突变:P30L、12g(内含子2的nt656a/c→g剪切突变)、E3△8nt(外显子3第111~113密码子的8bp缺失)、I172N、V281L和Q318X。结果 在102个等位基因中,除了27个等位基因外都能够确定基因型。最常见的突变为12g,其发生频率为31%,其次为I172N(23%),Q318x(14%),V281L(9%),P30L(3%),E3△8nt(2%),其中有2个以上复合突变的等位基因占6%。失盐型患者最常见的突变为12g(45.7%)和Q318X(26%)。单纯型最常见的突变为I172N(40.7%)和12g(18.5%)。结论 本组52例患者中,73%的等位基因突变为上述6种突变,以12g和I172N为突变热点,2种突变占54%。上述结果为进一步的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服务提供了有用的信息。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新疆维吾尔族儿童21-羟化酶缺乏症(21-OHD)基因突变规律及基因型和临床表型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3年10月至2014年10月就诊的20例维吾尔族21-OHD患儿为研究对象,联合应用全长直接测序法和多重连接依赖探针扩增技术检测21-羟化酶编码基因CYP21A2的突变类型,并按照基因突变类型将21-OHD患者分成不同的组别,比较预期的临床表型和实际临床表型的一致性。结果 20例患儿共发现9种突变,其中8种为已确定的致病突变,分别为Del、conv、I2g、I172N、Cluster E6、8-bp del、V281L、R356W,另1种突变为内含子5上的新发突变(c.648+37A>G),目前尚未有相关文献报道,暂不明确是否具有病理性意义。大部分根据基因突变类型预测的临床表型与实际的临床表型符合率较高(67%以上),根据P30L、V281L突变预测的临床表型与实际临床表型符合率较低(33%)。结论 21-OHD的基因型与表型有较好的相关性,通过检测患者的基因型可以预测疾病的临床表型;新发突变(c.648+37A>G)可能与21-OHD的发病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 监测21羟化酶缺乏(21-OHD)青春期患儿激素水平,筛选特异性较高的指标.方法 回顾分析21-OHD青春期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雄性化程度及骨龄将患儿分为控制较佳组和控制不佳组,对比两组间体质指数(BMI)、氢化可的松药物剂量及类固醇激素水平的差异;使用受试者工作特性(ROC)曲线定义控制不佳的截断值.结果 共纳... 相似文献
10.
《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2015,(6)
目的研究31例G6PD缺乏症患儿的基因突变类型,探讨基因型与临床表现的关系。方法应用二代测序技术进行基因测序,了解基因突变类型,并对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1例G6PD缺乏症患儿(男27例,女4例)参与基因检测,检出29例基因突变(男25例,女4例),2例未检出突变,检出率为93.5%。单个基因位点突变28例,单基因突变率为96.6%,8例为c.G1388A(28.57%),7例c.G1376T(25.00%),4例c.G487A(14.29%),4例c.G871A(14.29%),2例c.A95G(7.14%),2例c.C1024T(7.14%),1例c.G392T(3.57%)。发现1例c.G1388A合并c.G77A(SNP:rs368832112)复合杂合突变,系国内首次报道,复合位点突变率3.4%。31例患儿临床表现主要为蚕豆病,或感染等因素诱发的溶血性贫血。结论本组G6PD缺乏症患儿的常见基因突变类型为G1388A、G1376T、G487A及G871A,临床表现为蚕豆等诱发的急性溶血性贫血。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初步探讨范可尼贫血(FA)基因突变与临床转归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严重程度及治疗均相同的6例FA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单细胞凝胶电泳及丝裂霉素C(MMC)诱导的染色体断裂试验进行诊断,并采用先天性骨髓衰竭性疾病的基因检测试剂盒或互补实验进行基因分型,最后综合分析FA患者治疗3、6、9、12个月的临床转归与基因突变的关系。结果 6例FA患者中,5例为FANCA型、1例为FANCM型,4例患者携带2种及以上FA基因突变。临床严重程度相同的FA患者中,携带FA突变基因较多的患者发病年龄较小,对药物反应较差,更易发展为重型。结论同时携带两种以上FA突变基因的患者临床预后较差,应尽早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对铁粒幼红细胞贫血(SA)患儿的临床特征和基因突变谱进行分析,探讨目的基因捕获二代测序技术在SA患儿分子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提高对SA的早期诊断和临床干预水平。方法 收集36例诊断为SA患儿的临床资料,采用目的基因捕获二代测序方法进行SA相关致病基因、与血红素合成及线粒体铁代谢有关的基因检测,分析基因型与临床表型的关系。结果 36例患儿中,32例为遗传性铁粒幼红细胞贫血(CSA),4例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伴环形铁粒幼红细胞(MDS-RS)。共53%(19/36)患儿检测到CSA相关基因突变,其中ALAS2基因突变占47%(9/19),SLC25A38基因突变占21%(4/19),线粒体片段缺失占32%(6/19)。所有MDS-RS患儿均未检测到致病/可能致病性基因突变。89%(17/19)为已知致病突变,11%(2/19)为新变异。ALAS2基因新变异c.1153A > T (p.I385F)评级为"可能致病的"及SLC25A38基因新变异c.175C > T (p.Q59X)评级为"致病的"。结论 儿童CSA以ALAS2及SLC25A38基因突变为主,但线粒体基因片段缺失亦占有相当比例,对于婴儿期即出现的低增生性贫血,需考虑线粒体病的可能。 相似文献
14.
Wilson病ATP7B基因Arg778Leu突变与临床表型之相关性探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了解Wilson病ATP7B基因的突变与临床表现型的相关性。方法采用PCR、MspI酶消化和DNA测序等技术对来自51个家庭的54例Wilson病患者进行ATP7B基因外显子8Arg778Leu的检测。结果54例Wilson病患者中36例存在Arg778Leu(CGG→CTG)基因突变,15例为纯合型,21例为杂合型,Arg778Leu等位基因突变频率为472%;46例伴肝损害的患者中33例存在ATP7B基因外显子8的Arg778Leu突变;36例Arg778Leu突变者中34例同时伴有Leu770Leu多态性。结论Arg778Leu突变类型是中国人Wilson病的高频率突变点(472%);Arg778Leu突变基因型多数与肝损害临床型相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