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自行眼球按摩护理对促进小梁切除术术后功能性滤泡形成以及眼压的影响。方法将我院2018年1月至2019年8月收治的接受小梁切除术青光眼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等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予以联合家属眼球按摩护理,研究组在术后常规护理基础上予以自行眼球按摩护理,比较两组功能性滤泡形成及眼压改善效果。结果两组出院时眼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随访3,6个月,研究组眼压均低于对照组(P 0. 05)。术后3个月,研究组功能性滤泡形成率高于对照组(P 0. 05),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0. 05)。结论对接受小梁切除术患者实施自行眼球按摩护理,可以有效促进其术后功能性滤泡形成,改善其眼压,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12):2326-2327
选取本院2013年11月~2015年10月收治的48例青光眼行小梁切除术患者,并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家属协助按摩护理,观察组采用自行按摩护理。并对两组患者出院时与术后90d的眼压与术后90d的按摩护理效果予以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90d的眼压低于出院时的眼压(P0.05),对照组患者术后90d的眼压明显高于出院时的眼压(P0.05);对照组术后90d眼压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观察组术后90d手术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与家属协助按摩护理相比,青光眼患者小梁切除术后自行进行有效的眼球按摩护理,有助于功能性滤过泡的形成与眼压的有效控制,促使手术成功率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分析不同眼球按摩护理方式对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患者眼压及手术成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于本院行小梁切除术的青光眼患者60例(60只眼),根据2组患者不同的健康状况、知识水平、行为特点、年龄和接受能力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22例(22只眼)和观察组38例(38只眼),出院后对照组由家属协助按摩进行眼球按摩护理,观察组自行按摩。于出院时和术后3个月比较分析2组患者眼压和手术成功率。结果出院时,2组患者眼压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时,观察组患者眼压低于对照组及出院时眼压(P0.05);对照组患者术后3个月时眼压高于出院时眼压(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患者手术成功眼数为33只眼,高于对照组22只眼(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患者手术成功率为86.8%,高于对照组59.1%(P0.05)。结论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患者自行进行眼球按摩护理能够更好的控制患者的眼压水平,促进功能性滤过泡的形成,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延伸护理在青光眼病人小梁切除术后的应用效果。[方法]将80例小梁切除术后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术后常规护理和出院指导并电话随访,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应用青光眼医护患微信交流群+建立青光眼病人俱乐部实体平台形式即"1+1"延伸护理模式对小梁切除术后病人实施护理。实施后3个月比较两组病人遵医行为情况、眼压控制情况、功能性滤泡形成情况。[结果]观察组病人实施后病人遵医行为情况、眼压控制情况、功能性滤泡形成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青光眼病人小梁切除术后实施1+1延伸护理模式,能够有效提高病人遵医复诊率、眼压动态监测率、眼球规范按摩率、滤泡形成率,动态追踪了病人病情进展,促进病人康复,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眼球按摩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护理中的作用。方法将86例青光眼患者按入院时间单双日分为两组,观察组46例在小梁切除术后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早期进行眼球按摩,对照组40例术后只进行常规护理,比较两组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术后3 d和术后2周眼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3~12个月患者眼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眼压较高,失败眼多于观察组,观察组功能性滤过泡形成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早期进行眼球按摩护理可有效控制眼压在正常范围,有助于功能性滤过泡的形成,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青光眼术后眼球按摩配合眼周穴位按摩护理效果。方法将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患者5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25例和对照组各25例,均予以术后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予以眼球按摩配合眼周穴位按摩。结果术后6个月观察组较对照组功能性滤泡形成率明显增高,术后3个月、6个月观察组眼压较对照组明显降低,观察组满意度较对照组明显增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眼球按摩配合眼周穴位按摩可明显增高功能性滤泡形成率,明显降低眼压,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家属协助眼球按摩护理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方法和效果。方法:将86例青光眼行小梁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出院后由患者自行按摩,观察组给予家属协助眼球按摩护理。比较两组手术成功率、眼压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手术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个月时观察组眼压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家属协助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患者眼球按摩,能有效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患者眼压和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小梁切除术后早期眼球按摩对眼压的控制及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的影响。方法:将小梁切除术后的青光眼患者60例(64只眼)随机分成按摩组和非按摩组,按摩组在术后早期予眼球按摩,非按摩组术后不做按摩。结果:按摩组眼压控制及功能性滤过泡形成明显优于非按摩组(P〈0。05)。结论:小梁切除术后早期眼球按摩对眼压的控制及功能性滤过泡形成十分重要,大大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家属协助术后眼球按摩护理对青光眼患者术后眼压控制、心理状态及疼痛程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在该院进行青光眼手术的患者104例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按摩组各52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术后常规护理干预,按摩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结合家属协助眼球按摩护理,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出院时、出院3个月及出院6个月后的眼压控制情况、心理状态变化及术后疼痛程度。结果:实施家属协助眼球按摩护理后,按摩组患者在出院时、出院3个月及出院6个月后的眼压水平控制显著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摩组患者在出院时、出院3个月及出院6个月后的SAS、SD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摩组患者在出院时、出院3个月及出院6个月后的疼痛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家属协助术后眼球按摩护理可更好地促进术后功能性过滤泡的形成,改善眼压情况提升手术治疗效果,通过持续性的心理疏导和按摩护理,对患者心理状况及疼痛均具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不同眼球按摩护理方式对眼压及手术成功率的影响。方法收集小梁切除术后的青光眼患者40例(40只眼),根据患者的年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行为特点及健康状况不同分为患者自行按摩组23例(23只眼)及家属协助按摩组17例(17只眼)。住院期间(术后1周)两组患者均由受过专业训练的护士进行按摩,并详细指导患者或家属。于术后1周测量并比较两组患者的眼压。出院后两组患者分别由患者自行或家属协助按摩,于术后3个月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眼压及手术成功率。结果术后1周,两组患者眼压差异无显著意义。术后3个月,自行按摩组眼压明显低于协助按摩组,自行按摩组手术成功率明显高于患者家属协助按摩组,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小梁切除术后规范、正确的眼球按摩护理方式对功能性滤过泡的形成及眼压的控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可明显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专病一体化护理在青光眼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围术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本院2016年3月—2018年3月收治的80例预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青光眼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专病一体化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眼压、疼痛评分、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 0.001);观察组患者术后正确用药、眼球按摩、眼压监测、按时复查等遵医行为均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患者护理后SAS、SDS评分低于对照组(P 0.001);护理满意度(95.0%)高于对照组(80.0%)(P 0.05)。结论在青光眼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围术期应用专病一体化护理,能有效改善患者眼压水平,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巩膜瓣下双池效应式小梁切除术联合可调整缝线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120例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层分组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传统小梁切除术治疗,治疗组患者给予巩膜瓣下双池效应式小梁切除术联合可调整缝线治疗,均随访12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周、术后1月时眼压平均值,术后1年患眼功能性滤泡和非功能性滤泡比率,以及术后早期前房深度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1周、术后1个月时眼压平均值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1年时两组患者眼压均较术后1周时明显增高(P0.05),但治疗组眼压增高幅度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术后1年患眼功能性滤泡比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非功能性滤泡比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术后早期出现Ⅰ度浅前房3例,浅前房发生率为4.2%;对照组患者术后早期出现Ⅰ度浅前房11例、Ⅱ度浅前房2例、Ⅲ度浅前房1例,浅前房发生率为20.0%,治疗组早期浅前房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巩膜瓣下双池效应式小梁切除术联合可调整缝线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具有稳定眼压效果好、近期安全性高等优点,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眼球按摩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复式小梁切除术后护理中的应用效果,为临床护理提供指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7年12月在我院住院并行复式小梁切除术治疗的76例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术后眼球按摩方式不同,将其分为实验组39例和对照组37例,实验组由眼科专科护士负责进行眼球按摩,对照组患者自行按摩眼球,两组患者均至少随访半年后,对比分析其眼压控制情况。结果:出院时两组患者眼压均正常;出院后1w、2w,1m、3m、6m,实验组的眼压均明显低于试验组;同时术后随访半年后,实验组的手术成功率为89.5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6.67%(P=0.007,x~2=7.226)。结论: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应用眼科专科眼球按摩护理,可明显改善患者术后眼压,提高了青光眼手术的成功率,值得临床护理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青光眼患者6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4例。对照组(36眼)行传统小梁切除术治疗,观察组(37眼)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浅前房发生率、眼压变化、手术成功率、功能性过滤泡形成率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浅前房发生率(5.41%)低于对照组(2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所有患者眼压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眼压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成功率(86.49%)高于对照组(44.44%),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91.89%)高于对照组(66.67%),并发症发生率(13.51%)低于对照组(44.4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可有效减少患者浅前房发生率,降低眼压,提升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和手术成功率,减少手术并发症,推荐临床使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术后眼球按摩护理在青光眼患者术后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80例青光眼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围术期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强眼球按摩护理,比较2组术后遵医行为、眼压控制、疼痛、恢复情况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术后在正确用药、监测眼压、眼球按摩方面的遵医行为好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以及术后3 d、2周时的眼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疼痛评分、术后3个月时的眼压低于对照组,功能型滤过泡形成率、手术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后眼球按摩有利于降低青光眼患者术后眼压,并能减轻疼痛,提高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200例青光眼患者(均为单眼)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100例。对照组行传统小梁切除术,研究组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随访9个月,记录两组治疗效果、术后早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青光眼患者眼压、视力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两组眼压均较之前显著下降(P0.05),视力均较之前有所提高(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9个月,研究组眼压、视力与术后1个月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9个月眼压较术后1个月显著上升(P0.05)。研究组术后浅前房(5.00%)发生率低于对照组(2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92.00%)高于对照组(7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5.00%)低于对照组(1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效果显著,有利于保障患者预后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余向萍 《护理研究》2006,20(32):2976-2977
目的探讨提高急性闭角型青光眼行小梁切除术病人的护理效果。方法观察病人术后眼压、视野、视力、滤过泡,总结护理方法。结果35例病人经治疗眼压降至适于手术值,33例滤过性手术病人眼压恢复正常,追踪6个月以上30例出院后均能进行正确的自我眼球按摩,其中26例获理想滤泡,视力为0.3~1.0,眼压正常。结论小梁切除术配合术前、术后护理及健康宣教,病人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在持续高眼压状态下手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视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医院收治的持续高眼压状态下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90例(90眼),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n=45,45眼)和观察组(n=45,45眼)。两组均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对照组眼压均在正常范围内,眼压控制正常后3d手术治疗,观察组通过3~7d局部、全身降压将眼压降低到最低后开始手术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前视力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个月、3个月视力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6个月、1年视力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前及术后1个月眼压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3个月、6个月及1年眼压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8.89%,对照组为6.67%,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持续高眼压状态下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采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效果理想,但是术前高眼压持续时间越长,手术预后越差,术前应采取措施降眼压,改善手术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对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 72例青光眼患者被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行传统小梁切除术,实验组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浅前房发生率、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眼压及视力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中患者术后浅前房发生率低、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高、眼压降低、视力改善良好,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安全性高,疗效确切,明显优于传统小梁切除术。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复合小梁切除及术后中、远期眼球按摩治疗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4例(36眼)青光眼施行复合小梁切除术,术后中、远期进行眼球按摩;对照组26例,32眼行标准小梁切除术,追踪观察术后前房形成、眼压及滤过泡情况。结果:观察组34例36眼中2眼形成浅前房,对照组26例32眼中18眼浅前房,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眼压:观察组>21 mm Hg 1眼,对照组>21 mm Hg 5眼,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滤过泡:观察组功能滤过泡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复合小梁切除及术后中、远期眼球按摩,提高了手术成功率,可有效控制滤过量而减少术后浅前房以及中、远期滤过道瘢痕化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