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切除后患者血小板计数(PLT)的恢复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352例接受肝癌切除术的原发性肝癌(PLC)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1d PLT水平,分为低PLT组(100×109/L)和正常PLT组(100~300×109/L),并分析不同PLT水平与肝功能恢复、肝衰竭发生的关系。结果:352例PLC患者中,术后1d低PLT患者98例(27.84%),正常PLT患者254例(72.16%)。低PLT组术后1d、3d、5d、7d ALT和AST水平均高于正常PLT组,术后1d、3d、5d TBil高于正常PLT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肝衰竭组年龄高于无肝衰竭组,术后1d PLT100×109/L、术前肝功能Child-Pugh B级的几率高于无肝衰竭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i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后1d PLT100×109/L、术前肝功能ChildPugh B级是肝切除术后并发肝衰竭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肝切除术后1d PLT100×109/L是术后肝衰竭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剪切波弹性成像测量肝硬度值对肝癌患者肝切除术后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南通大学附属海安医院2013年3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120例肝癌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采用剪切波弹性成像测量肝硬度值,并通过肝切除术治疗,对两组预后情况进行随访,阐述剪切波弹性成像测量肝硬度值对患者预后评估价值。结果肿瘤远处转移、肿瘤分期、肿瘤直径、肝功能Child-Pugh分级、血管癌栓状态患者肝硬度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年随访,35例发生肝衰竭为肝衰竭组,85例未发生肝衰竭为非肝衰竭组。肝衰竭组肝硬度值高于非肝衰竭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度值预测肝癌患者肝切除术后肝衰竭发生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0.849,敏感度为91.40%,特异度为69.40%;肝硬度值11.0 kPa患者3年无瘤生存率(83.67%)显著高于≥11.0 kPa患者(45.10%,P0.05);肝硬度值11.0 kPa患者3年总生存率(87.76%)显著高于≥11.0 kPa(56.86%,P0.05)。结论剪切波弹性成像测量肝硬度值对于肝癌患者肝切除术后预后状态具有较高的评估价值。  相似文献   

3.
肝切除术后较高的病死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与术后肝衰竭密切相关,由于目前肝衰竭的研究仍然有限,肝切除术后肝衰竭的定义尚未统一。总结了术后肝衰竭的定义、发病机制、危险因素、肝功能评估方法及预防措施。分析表明应重视术前肝功能储备并充分评估,术中采取有效方法控制出血,缩短手术时间,尽可能多保留功能性肝组织,围手术期采取及时有效的诊治预防,均可降低术后肝衰竭的发生率,进一步改善患者预后,使患者收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4.
《肝脏》2017,(10)
目的分析肝癌患者在肝癌切除术后Caprin-1表达对术后早期复发及预后的作用。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5年5月在我院行肝癌切除术的肝癌患者共60例,免疫蛋白印迹分析其肝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Caprin-1的表达,Kaplan-Meier、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Caprin-1与术后早期复发的关系。结果肝癌组织中Caprin-1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组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Caprin-1高表达是肝癌切除术后早期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KaplanMeier分析显示Caprin-1低表达患者生存率明显高于高表达者(P=0.0495)。结论 Caprin-1表达可用于预测肝癌切除术后患者早期复发情况。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我国肝癌肝切除术后肝衰竭(PHLF)发生的危险因素,为预测和预防术后肝衰竭的发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维普、中国知网、万方等数据库,并辅以手工检阅相关论文及其参考文献,收集我国自1990年1月至2013年6月期间公开发表的有关PHLF危险因素的相关文献,运用Meta分析方法进行合并分析。结果共纳入11项研究,2859例肝癌手术切除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术前Child-Pugh A级PHLF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合并OR值为6.28,95%CI:4.55~8.65);术前前白蛋白水平低于170 mg/dl组患者术后肝衰竭发生率增高(合并OR值为4.96,95%CI:3.03~8.10);合并肝硬化组术后肝衰竭发生率高于未合并肝硬化组(合并OR值为4.14,95%CI:2.46~6.98);术中失血量1000 ml组术后肝衰竭发生率较对照组低(合并OR值为5.62,95%CI:3.46~9.11);肿瘤直径10 cm组(合并OR值为2.69,95%CI:1.58~4.57)及切肝范围半肝组(合并OR值为1.64,95%CI:1.12~2.40)肝衰竭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年龄≥60岁(合并OR值为1.73,95%CI:1.25~2.39)、术中输血(合并OR值为3.79,95%CI:2.20~6.51)增加术后肝衰竭发生率。性别、术中是否阻断入肝血流与术后肝衰竭发生无相关性(P0.05)。结论年龄、术前Child-Pugh分级、前白蛋白水平、术中失血量、肿瘤直径、切肝范围、合并肝硬化、术中输血等是影响PHLF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老年肝癌切除术患者全麻术后苏醒延迟的危险因素分析。[方法]选择全麻下老年肝癌切除术患者240例,分析术后苏醒延迟发生情况。采用单因素分析影响全麻下老年肝癌切除术患者术后苏醒延迟相关因素;采用多因素分析影响全麻下老年肝癌切除术患者术后苏醒延迟的危险因素。调查因素包括性别、年龄、体质指数、饮酒史、贫血史、呼吸功能障碍、ASA分级、TNM分期、手术时间、麻醉时间、术中复合硬膜外麻醉、术中输血、术中输液量、低体温、手术方式。[结果]240例中,发生术后苏醒延迟53例(延迟组),发生率为22.08%;未发生术后苏醒延迟187例(无延迟组),发生率为77.92%。经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延迟组与无延迟组患者性别、体质指数、贫血史、ASA分级、手术方式、TNM分期、手术时间、术中复合硬膜外麻醉和术中输血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年龄、饮酒史、呼吸功能障碍、麻醉时间、术中输液量和术中低体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上述单因素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纳入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饮酒史、呼吸功能障碍、麻醉时间、术中输液量和术中低体温为影响全麻下老年...  相似文献   

7.
[摘要]?目的?分析肝癌合并肝硬化患者行肝切除术后发生腹腔内感染(intra-abdominal infection, IAI)相关危险因素、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我中心2018年1月—2021年1月收治的568例行肝切除的肝癌合并肝硬化患者的临床及微生物学相关资料。分析肝癌合并肝硬化患者行肝切除术后发生IAI的相关危险因素,并分析术后IAI的病原菌类型及药物敏感性情况。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术前白蛋白水平、糖尿病、术中第一肝门阻断时间、手术时间以及术前WBC水平是该类患者行肝切除术后发生IAI的主要影响因素(P均<0.05);Logistic多元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合并糖尿病、手术时间≥120 min和术前WBC<4×109/L为肝癌合并肝硬化患者行肝切除术后发生IAI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82例发生IAI患者腹腔引流液共培养出菌株138株,其中革兰阴性菌76株,革兰阳性菌62株,真菌0株。革兰阴性菌主要以大肠埃希菌为主,对美罗培南、亚胺培南和阿米卡星较为敏感,对氨苄西林、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耐药性较高;革兰阳性菌主要以肠球菌为主,对利奈唑胺、替加环素和万古霉素较为敏感,对克林霉素、红霉素以及莫西沙星耐药性较高。结论?年龄≥60岁、合并糖尿病、手术时间≥120 min和术前WBC<4×109/L是肝癌合并肝硬化患者行肝切除术后发生IAI的危险因素。肝切除术后患者IAI的病原菌对部分抗生素敏感程度较高,临床治疗中须根据细菌培养结果和细菌特性合理用药,有利于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 设计肝癌患者行肝切除手术后合并肺部感染风险预测模型,并进行研究验证。方法 将2021年1月—2022年12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肝切除术的肝癌患者125例纳入研究,以手术治疗后30 d内是否出现肺部感染分为肺部感染组(n=26)和非肺部感染组(n=99),比较2组临床资料,研究探讨肝癌患者肝部分切除之后合并肺部感染的诱发原因,设计肝癌患者行肝切除手术后合并肺部感染风险预测模型并验证。结果 肿瘤位置(右叶)、术后胸腔积液、手术方式(开腹)、控制营养状态评分≥4分是肝癌患者行肝切除术后合并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P <0.05)。Hosmer-Lemeshow拟合度检验显示,χ2=5.955,P=0.652,模型拟合优度较好,ROC分析显示,肝癌患者行肝切除术后合并肺部感染的风险预测模型的AUC为0.957,约登指数为0.784,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8.5%、89.9%,准确度为92.8%。结论本研究构建的肝癌患者行肝切除术后合并肺部感染的风险预测模型效果较好,能够为肝癌患者行肝切除术后合并肺部感染的预测提供辅助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以下简称肝癌)患者肝癌切除术中腹腔局部植入中人氟安的安全性和近期疗效。方法将200例同期拟行手术治疗的肝癌患者随机分为植入组和对照组各100例,两组均行肝癌一期切除术,其中植入组于手术关腹前、腹腔冲洗完毕后,将300 mg中人氟安均匀散布于肝切面上,对拢缝合肝切面;另取300mg中人氟安均匀散布在腹腔大网膜肠系膜根部,并用大网膜包埋后行"8"字缝合,打结对拢。观察两组手术前后血清ALT、AST等指标、术后并发症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记录住院时间;随访检测AFP、复查彩超,以判断复发、转移情况。结果两组手术前后血清ALT、AST、尿素、肌酐及WBC均无显著差异,不良反应、并发症发生情况及住院时间亦无显著差异;植入组术后24个月复发、转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肝癌切除术中腹腔植入中人氟安2 a内可显著降低复发、转移率,且患者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  相似文献   

10.
肝切除术后肝衰竭(PHLF)是导致肝切除术后围手术期死亡的主要原因。总结了目前导致PHLF的因素、预测方法、预防措施及专家共识等方面的研究现况,得出了术前客观评价肝脏的功能状态、合理设计肝脏手术切除方式以及精准操作外科手术是降低PHLF发生率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加速康复外科与传统围手术期处理肝癌切除术患者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采用加速康复外科治疗23例原发性肝癌切除术病人,采用传统方法进行围手术期处理30例原发性肝癌病人,比较两组病人术后住院时间、肠道恢复排气时间、肝脏功能变化和住院费用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肛门开始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加速康复外科治疗患者较传统治疗住院时间缩短、住院费用降低(P0.05);两组病人术后第3天和第5天谷丙转氨酶、总胆红素、血清白蛋白和前白蛋白水平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行加速康复外科治疗肝癌切除术患者是安全、有效的方法,既有利病人术后器官功能的康复,又可以减少住院时间与治疗费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小肝癌手术切除与射频消融(RFA)初治后疗效及复发情况。方法收集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2002年1月至2008年12月接受手术或RFA初治的97例小肝癌患者资料,并对治疗后满2年的患者进行随访,共随访到63例,手术和RFA治疗分别为34和29例,回顾性分析两种方法治疗小肝癌患者的预后复发情况。计量资料采用χ2检验,利用Cox回归分析比较影响患者复发相关的危险因素,并应用Log-rank进行两种无瘤生存率检验。结果手术与射频消融治疗小肝癌3个月、1、2 a复发率分别15%、38%、64%,21%、35%、45%,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初治后复发与治疗方法、性别、年龄、Child-Pugh分级、肿瘤大小、结节数目、是否合并有肝硬化、甲胎蛋白水平相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者无瘤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RFA与肝癌切除术在治疗小肝癌取得相近的治疗效果,RFA有望成为替代手术治疗的一种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肝切除术手术方式及过程较一般手术复杂,虽然其术后病死率较20世纪明显下降,但其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依旧居高不下。目前,关于肝切除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及预测系统的研究依旧较少。介绍了肝切除术后并发症的定义,归纳分析了近年来各研究指出的胆漏、肝衰竭、术后出血以及Clavien-Dindo并发症的危险因素与预测系统,总结了术后并发症的共同危险因素:血小板减少、肝脏的非解剖性切除、大范围的肝脏组织切除以及低水平的血清白蛋白。通过提高外科人士对共同危险因素的认识与重视,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手术治疗满意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肝癌切除术和超声引导下局部射频消融治疗术对早期肝癌患者术后生活质量(quality of life,QOL)的影响。方法采用QOL测定量表评价肝癌患者自身及其主要照顾人、主管护师、主管医师对其术后QOL的评分;并对比分析两组术后复发、转移情况。结果经射频消融术治疗后,除主要照顾人外,患者自身、主管医师及主管护师对患者术后的QOL评分均优于肝癌手术切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射频消融治疗组术后6个月、1年的复发、转移率与手术切除组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局部射频消融手术治疗早期肝癌相比手术切除更能提高患者的QOL,但两组在远期复发、转移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5.
规则性肝切除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随机对照观察规则性肝切除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安全性以及临床疗效,探讨治疗肝癌合理的手术方式.方法:将38例肝切除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规则性肝切除术15例.非规则性肝切除术23例,对两组病例的手术和随访情况进行分析评价.结果:两组均无手术死亡,术中出血、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无显著差异.规则性肝切除标本切缘满意率(大于2cm)较高,术后近期复发率显著降低,一年无瘤生存率高于非规则性肝切除.结论:规则性肝切除是治疗原发性肝癌安全有效的术式,对有适应证的病例应尽可能采用此种手术方式,有望获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肝癌患者肝切除术后发生感染并发症的高危因素。方法 80例行肝切除术的肝癌患者,根据术后是否发生感染分为感染组(n=19)和非感染组(n=61),对可能引起术后感染的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史、血清白蛋白、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和导流管留置时间7 d是肝切除术后并发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行肝切除术的肝癌患者发生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是糖尿病史、血清白蛋白、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和导流管留置时间7 d,术前和围术期应重视这些因素的处理,避免术后感染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肝脏》2020,(5)
目的研究肝细胞肝癌(HCC)切除术后预测肝功能不全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4月至2019年7月广安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98例接受肝切除术治疗的HCC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患者术前吲哚菁绿15min滞留率(ICG-R15)、血清白蛋白(Alb)等指标,分析术后肝功能不全发生情况,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HCC切除术后肝功能不全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 98例患者均成功行肝切除术,术后有60例(30.30%)患者发生肝功能不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lb(OR=1.752,95%CI=1.113~2.758)、ICG-R15(OR=1.136,95%CI=1.026~1.258)、肝门阻断时间(OR=1.129,95%CI=1.002~1.272)、肝切除量(OR=2.118,95%CI=1.070~4.192)、手术时间(OR=1.007,95%CI=1.001~1.013)是HCC切除术后肝功能不全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 HCC切除术后肝功能不全与术前ICG-R15增加、血清Alb水平下降、肝门阻断时间及手术时间延长、肝切除量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肝癌外科手术后肺部并发症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6年4月在第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西京医院肝胆胰脾外科进行肝癌外科手术的患者16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析肝癌外科手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情况,并根据是否发生肺部并发症分为观察组(发生肺部并发症)与对照组(无肺部并发症),对发生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经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年龄、吸烟史、脑血管意外史、肺部疾病史、手术持续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带呼吸机、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术后应用镇痛泵与肝癌患者术后肺部感染有关(P0.05);经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患者的年龄、肺部疾病史、手术时间及术后应用镇痛泵是肝癌患者术后发生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肝癌患者外科手术后引发肺部并发症的危险因素较多,应针对性地进行防治,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9.
<正>肝癌的临床治疗手段众多,以肝切除术为代表的外科治疗仍是肝癌首选治疗方法[1],多项大型回顾性研究及荟萃分析显示,部分肝切除术后肝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可达40%;对于肝功能较好及早期肝癌患者,肝切除术患者的5年生存率可达60%[2]。然而,患者手术切除后5年的复发率也超过70%[3],而且目前国际上仍没有公认的能够有效地预防术后复发的治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肝癌患者肝切除术前后肠道菌群的变化。方法:分别从30例健康成人及30例肝癌患者肝切除术前后粪便中选10种有代表性需氧及厌氧菌进行培养、计数和鉴定。结果:肝癌组患者粪便中双歧杆菌、拟杆菌等厌氧菌数量减少,而肠杆菌增加,B/E比值<10,肝切除术后病人肠道菌群失调加重,达Ⅱ-Ⅲ度,B/E比值更低,假单胞菌、葡萄球菌等有害菌检出增加。结论:原发性肝癌患者存在菌群失调,肝切除术后其肠道有害菌群数量明显增多,提示应加强肝癌患者围手术期肠微生态的调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