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薇 《临床检验杂志》2018,(10):788-791
目的 本研究目的在于了解我国血气项目危急值报告及时性现况,给其相关QIs的质量规范设定提供基线数据,调查危急值未报告原因并给临床实验室提供相关建议。方法 于2015年7月通过网络平台向参加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室间质评计划的实验室发放调查表。涉及的质量指标包括:危急值未报告率、危急值报告不及时率、危急值报告临床未确认率、危急值报告时间中位数和第90百分位数(P90)。同时对各实验室危急值未报告原因进行调查。数据收集后采用自主研发的专用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 结果 本次调查应答率为86.81%。大部分参加实验室为三级综合医院。几乎全部实验室都对实验室人员进行了相关培训。多数参与调查实验室危急值未报告率、报告不及时率和报告临床医生未确认率均为0.00%(6σ)。危急值报告规定时间多在10~20 min或30~40min之间,大多数实验室都能在15min以内完成危急值报告。实验室危急值未报告的常见原因包括“实验室工作人员报告遗漏”,“通讯设备故障或无法接通”,“申请单信息不全,缺少临床医生联系方式”和“重复出现危急值”等。结论 参与调查临床实验室危急值报告及时性情况较为满意。建议临床实验室可参考本次调查结果和其他发表的文献,与临床商议将危急值报告时间规定在15~30 min之间。加强信息系统建设,通过内部纵向监测和外部横向比较,识别危急值报告不及时原因,以持续提高实验室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JCI标准实施过程中,检验危急值报告的实践与应用,为危急值报告的持续改进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信息化方式对检验危急值进行报告和追踪,从实验室信息系统中筛选出2015年1~6月的危急值项目数据,计算出危急值确认时间、处理时间、确认率、处理率等指标。结果危急值发生率0.694%,主要分布于血小板计数(PLT)、白细胞计数(WBC)等项目,临床科室分布主要以血液内科、新生儿科、肾内科等科室为主。危急值项目确认时间中位数,红细胞计数(RBC)最长,需26分钟,血液酸碱度(PH)时间最短,需5分钟。红细胞计数(RBC)、凝血酶原时间(PT)的15分钟内确认率确认率低于80%,危急值项目60分钟内处理率,红细胞计数(RBC)、白细胞计数(WBC)、钠(NA)、葡萄糖(GLU)低于80%,临床科室中产科危急值确认率低于80%,产科、老年病科、乳甲胰腺外科的危急值处理率低于80%。结论 JCI标准实施过程中,信息化方式可以提高检验危急值的报告和追踪的效率;检验危急值报告的持续改进、需要多部门协调合作;运用质量管理工具进行目标数据监测,根据数据监测的结果及时进行原因分析,是促进检验与临床的有效沟通,保障服务质量和患者安全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针对以往护士手工登记危急值数值后再报告医生,导致报告时间延长、直接影响危急值的及时处理等问题,医院检验科工作人员在医院临床科室工作站电脑设置危急值的报告软件系统,设置了危急值项目的 正常范围.当新入或病情危重的患者需要急查检验标本时,一旦化验结果出现危机现象,本科室护士和医生工作电脑立即同步自动弹出警示窗口,显示该患者的危急值情况,操作者点击警示窗口,显示危机值信息条,医生、护士查阅后系统自动记录确认医生姓名和确认时间.危急值自动化报告系统的应用进一步保证了危急值处理的及时性,简化了报告流程,提高了工作效率,保证了患者的安全.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检验科危急值上报数据及报告流程,使危急值能及时、准确地报告给临床。方法 LIS系统收集2016年1~12月危急值报告数据并进行分析,评估危急值范围及报告流程的合理性。结果 2016年危急值发生率为0.76%。其中白细胞、肌钙蛋白占危急值比例较高(分别占危急值总数的13%、9.5%),血气分析中氧分压所占比例最少(占0.14%),上报及时率99.82%,临床确认率99.92%,报告流程需进一步优化。结论定期评估分析医院危急值统计数据,有利于危急值制度的持续改进。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IS)功能升级和流程改进,实现危急值闭环管理。方法以LIS功能升级和流程改进前门诊标本危急值报告2 556例和住院标本危急值报告4 560例作为对照组,以进行LIS功能升级和流程改进后门诊标本危急值报告3 037例和住院标本危急值报告5 922例作为观察组,比较2组LIS功能升级和流程改进前后的差异。结果改进后的危急值报告及时率由改进前的86.1%升至97.6%,危急值通报率由改进前的98.3%升至100.0%,危急值回复及时率由改进前的84.0%升至99.4%。结论 LIS功能升级及流程改进能提高危急值的报告及时率、通报率、回复及时率,使临床第一时间获取危急值信息,及时采取措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在JCI标准下如何提高PICU患儿"危急值"的准确性、"危急值"报告的正确性和医生处理"危急值"的及时性。方法建立完善的实验室"危急值"报告制度;建立PICU标准化的"危急值"处理操作程序;有效的护理质量过程控制;科室质量管理小组成员运用PDCA管理工具进行质量持续改进。结果通过采用一系列JCI认证下标准化的危急值处理操作程序,本院"危急值"制度执行率达到100%。结论危急值是否准确,处理是否及时,医、护、技、勤人员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有效的"危急值"管理可减少和防范医疗事故,提高医疗效率和服务质量,降低医疗费用,间接提高床位使用率和缩短平均住院天数等,既有显著的社会效益,又有可观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运用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IS)、医院信息管理系统(HIS)和手机短信服务(SMS)组成综合性信息化技术平台,并以此来建立一套检验危急值报告追踪预警系统,从而提升检验危急值报告制度对临床工作的价值。方法统计运用信息化技术平台后对于提升危急值报告效率的相关数据,分析重点危急值报告追踪预警机制的临床效用。结果在对检验危急值报告运用信息化技术平台后提高了报告的及时性和记录准确性,为临床医生对于危重患者的处置赢得了更多的宝贵时间;重点危急值报告追踪预警机制的建立进一步提升了检验危急值报告制度对于临床工作的价值。结论检验危急值报告实现信息化管理及重点危急值报告追踪预警机制的建立,强化了检验危急值报告对于临床的预警作用,为提升临床医生对急、危、重患者的急救工作效率及相关医疗风险的预防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切实提高了患者的就医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医护一体化协作模式在临床危急值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使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7年6月(使用医护一体化协作模式前)已出院但在住院期间有危急值报告的187例病历作为对照组,2017年7月—2017年10月(使用医护一体化协作模式后)有危急值报告的196例病历作为观察组,对比两组病历资料危急值登记完善率,医生处理危急值的及时性、医生病程记录的完善情况。[结果]观察组病历资料危急值登记完善率、医生处置率和病程记录完善率均高于对照组,延迟处理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医护一体化协作模式进行临床危急值的管理,从一定程度上缩短了医生对病情的处置时间,提高了危急值登记完善率、医生处置率以及病程记录完善率,使病历记录更符合规范,也相应地提高了医疗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9.
标本周转时间(turnaround time,TAT)是临床实验室服务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该文总结了临床实验室TAT相关文献,重点阐述了TAT的定义、度量、期望值和改进方法。TAT是从申请试验到报告结果的时间(该时间可根据临床实验室实际情况调整),度量指标包括中位数、90%完成时间和阈外值率。对于可接受TAT,临床医生目前尚无一致同意的结果,临床实验室可将常规试验的90%完成时间(从标本登记到结果报告)60 min设定为最初TAT目标。改进TAT的方法包括使用气动传输系统、引入新的自动化设备、在急诊科中使用卫星实验室、用计算机临床申请输入系统、使用血浆或全血标本、仪器与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IS)联接和结果自动确认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本研究针对我国临床实验室血液学危急值报告制度进行了全国性的现状调查,旨在了解目前国内这项质量指标的现状,并提供相关指标日常监督的建议。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向参与该中心全血细胞计数和凝血专业的实验室发出1 238份问卷。问卷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一般信息调查;第二部分为血液学检验中危急值相关调查。实验室通过专门的网络平台在线填报信息,并使用专用统计软件来进行分析处理。结果 516家实验室报告了相关血液学危急值结果,调查中提交信息的大部分为三级综合医院。几乎所有的参与实验室都表明其已制定危急值结果报告制度。参与调查的实验室中,除了RBC的选择百分比在20%左右,其他5项:WBC、Hb、PT、APTT和Fbg都被70%左右的实验室视为门诊、急诊和危急值项目。危急值界限来源选择最多的为文献,尽管大部分项目的界限值在住院、门诊和急诊间没有明显差异,但仍有实验室的危急值界限与大多数实验室明显不同。结论我国血液学危急值报告制度在危急项目纳入和界限设定上尚存在一定问题,实验室应在参考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与临床积极协商,制定出适合所在医院的危急值界限。  相似文献   

11.
田雪玲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12(12):2943-2943
临床实验室的职能就是准确、迅速、及时的为临床医生发放检验报告,提供具有诊断意义的检验数据[1].尤其是异常的急重症急诊患者的检验结果,如能及时将此检验结果反馈给临床医生,将会给临床治疗提供极大的帮助.因此,临床实验室有必要结合临床建立本科室检验项目的“危急值”,并建立实验室“危急值”报告制度.我科结合临床要求,建立起本科室的危急值项且及范围,并制定报告制度,现将有关情况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新生儿凝血危急值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及正常参考范围的调查,对制定临床诊疗方案以及预防新生儿凝血疾病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6年1月~6月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新生儿科凝血标本350例,出生后6 h内检测血浆凝血功能指标(APTT,PT,TT及FIB);统计和分析所有与新生儿科电话联系后登记的信息完善的危急值病例,调查发生危急值患儿的孕周、出生体重,并分析各危急值项目比例、疾病分布、临床应答情况等。结果新生儿凝血四项指标与成人及儿童比较以及新生儿早产组与足月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66~2.66,P均0.01);另外严重患儿及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发生危急值可能性较大,各项危急值分布中APTT高值(32%)和FIB(29%)低值分布最多,新生儿重症肺炎和黄疸是危急值暴发的危险因素;临床总体应答率占35%,"应答组"和"无应答组"两组患儿颅内/消化道出血确诊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36.68/39,P0.05)。该单位拟制定的新生儿个性化危急值范围为:PT(≤8 s和≥30 s);APTT(≤20s和≥90 s);FIB(≤0.6 g/L和≥10 g/L)。修改后"应答率"、临床医生重视度均较前有所提高,减少了"假危急值"报告发生率。结论新生儿凝血指标较成人及儿童均有较大差异,建立适合新生儿凝血参数参考区间及定期对新生儿科凝血危急值临床资料进行总结,有助于制定适合该单位的危急值标准,进而提高临床综合诊疗水平。  相似文献   

13.
用医院局域网系统与移动短信平台发布检验危急值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临床实验室检测的自动化水平和特殊检验结果回报的速度,往往制约着临床医生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的效率。检验危急值的传统报告方式是出现危急值结果时,立即用电话或者传真通知主管医生或护士,但若遇到电话线路繁忙、故障的情况下,或主管医生救治其他患者,无暇及时获知检验危急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缩短临床检验危急值的处理时间,确保住院病人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最大限度地保证住院病人安全。方法运用六西格玛管理方法中的定义、测量、分析、改进、控制等5个步骤,对临床检验危急值处理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找出导致临床检验危急值处理时间过长的关键原因,提出整改措施,改进临床检验危急值报告流程,优化处理环节。结果处理时间从改进前的43.22min缩短至改进后的20.44min,P〈0.05。结论六西格玛管理方法关注顾客需求,体现数据说话,是一种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在医院管理过程中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某三级医院检验科危急值项目的实际报告情况,为进一步规范化管理危急值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东软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IS)对2019年检验科的各危急值项目发生(频次)率、危急值分布情况、危急值项目周转时间、危急值范围4个方面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2019年危急值发生率占比位居前三的项目分别是心肌肌钙蛋白T(16.54%)、钾(16.43%)、中性粒细胞绝对值(10.18%);危急值报告发生高峰是在上午时段(10:00—11:00);周一至周日的每天危急值报告数总体较平稳;临床科室危急值发生率排名前六的依次为血液科、急诊内科、ICU、肾内科、心内科、EICU;危急值项目中性粒细绝对值主要分布于血液科,心肌肌钙蛋白T主要分布于心内科等内科和重症科室,血钾主要分布于血透科和内科,血液酸碱度主要分布于急诊内科和重症科室;个别危急值项目实验室周转时间(仪器结果时间-危急值发送时间)P90存在较长现象,部分临床科室根据临床自身特点可以进行适宜调整危急值的范围,以及借助信息化手段增设判断条件来选择性报告危急值。结论?危急值定期的回顾性分析与评估对危急值的报告有效性、实用性、安全性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临检急诊标本危急值报告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并实施质量改进措施,以期达到质量改进的目的。方法 回顾分析2014年华西医院临检急诊标本的危急值结果,统计危急值通知率并分析未通知原因,于下半年开始通过培训、继续教育和每月通报危急值通知情况进行质量改进。结果 2014年临检急诊标本共有危急值2 648例,电话通知1 950例,上半年总通知率为61.4%,下半年总通知率为81.4%,12月通知率为全年最高,达97.72%。结论 加强危急值通知的管理,有助于提高实验室服务质量,增强检验工作者的责任心和服务临床的意识。  相似文献   

17.
目的实施危急值闭环管理,为临床提供准确、及时、高效的方法保障患者安全。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3月~2017年5月危急值管理系统未升级的819例危急值报告作为对照组,2017年10月~2017年12月危急值管理系统升级后的931例危急值报告作为观察组,2组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危急值实行闭环管理,方便、快捷、高效。危急值报告率达100%,发现处置及时率达100%,书写病例记录准确性达100%,重复电话通知登记数量为零,观察组危急值报告缺陷率0. 00%低于对照组的42. 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危急值闭环管理的实现,标志着医院管理模式的提升,从事后管理走向过程管理,最终可实现医院精细化管理。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科学手段分析危急值报告与处理流程有些环节易出现的漏洞,改善流程,从而提高危急值报告和处理的有效性,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方法统计2016上半年检验科危急值报告数,成立FMEA分析小组,对流程进行分析找出影响因素并打分得到RPN风险值,针对200分以上因素制定整改措施并实施。通过调查病历等手段调查报告的准确率和医生处理的及时率。结果经过FMEA分析改进危急值报告与处理流程半年后,统计危急值报告与处理潜在影响因素的RPN得分显著下降。报告的准确率和医生处理的及时率显著上升。经卡方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FMEA能够有效预防危急值报告与处理差错。  相似文献   

19.
目的:调查现有工作流程下部分生化检验项目危急值报告时间,探讨实验室内外的影响因素,为持续改进危急值管理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2011年1~6月检验科部分生化检验项目。分析危急值发生率,报告时间及影响因素。结果急诊检验危急值424例,平诊检验危急值528例;急诊检验危急值发生率3.3%,平诊检验危急值发生率1.7%。急诊检验危急值报告于48 min内全部完成,平诊危急值报告时间大于60 min的占26.5%。结论急诊检验危急值报告时间基本满足临床需要,平诊检验危急值报告时间尚不能满足临床需要,需采取措施缩短平诊检验危急值报告时间,提高危急值管理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在实验室信息系统(LIS)中以检验全过程和标本的流转为主线,对关键环节进行时间节点监控,建立"精确到点、责任到人"的检验标本全过程监控系统。方法 LIS与医院信息系统(HIS)实现无缝连接,设置关键时间节点并加以监控,准确记录以条码为唯一标识的检验标本在临床科室、运送员工、检验科室等各环节、各部门之间交接的时间和责任人。比较节点监控前后标本遗漏率、标本平均流转时间、结果审核及时率、门诊等待抽血的耗时及门诊标本平均结果审核时间。结果对检验标本实现时间节点监控后,减少了标本在交接过程及结果报告等各环节的主观随意性,在对临床科室和患者进行的调查反馈中发现,满意度由96.0%提高为97.6%;检验标本遗漏率由1.34%下降为0.57%;标本平均流转时间由47.2 min缩短为38.6 min;结果审核及时率由97.5%提高为98.6%;门诊患者等待抽血的时间由40~50 min缩短为20~30 min;门诊标本的平均结果审核时间由42.2 min缩短为37.1 min。结论 LIS中建立关键时间节点监控,实现"精确到点、责任到人"的监控,可提高标本周转的效率,保证检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及时性,对保障患者安全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