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肝衰竭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肝功能严重损伤,并发症复杂多样,真菌感染是严重并发症之一,多为肝衰竭晚期表现,严重影响预后,导致病死率显著升高,成为临床工作中面临的棘手问题。介绍了肝衰竭合并真菌感染患者的高危因素、临床特点、诊断方法以及预后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为提高临床诊疗水平提供理论依据,以降低此类患者的病死率,提高其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2.
不同类型肝衰竭患者合并感染情况及对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各型肝衰竭患者感染发生率及感染对肝衰竭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依照我国肝衰竭诊疗指南诊断,回顾我院近5年来肝衰竭患者合并感染情况。并依患者预后不同比较好转和死亡或肝移植组的感染部位、感染类型、感染发生率的差异。结果各型肝衰竭患者发生感染率为89.3%;革兰氏阴性菌比例为92.59%;好转患者感染率为72.60%,低于死亡患者感染率(98.63%)。结论肝衰竭患者感染率在近年来还在上升,主要感染病原体为肠杆菌属的革兰氏阴性杆菌,发生多部位感染会导致肝衰竭患者病死率增加。  相似文献   

3.
戊型肝炎病毒(HEV)是全球急性散发性病毒性肝炎的重要病因之一。研究表明HEV感染是导致慢性肝病患者病情恶化的重要诱因,显著增加慢性肝炎或肝硬化患者肝衰竭的风险及病死率。文章对慢性肝病合并HEV感染的流行病学、临床研究、机制研究以及临床对策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临床中围产期肝衰竭较少见,一旦出现则严重威胁孕妇和胎儿(或新生儿)的生命。目前,国内治疗围产期合并急性肝衰竭的诊疗规范尚不完善,特别是在肝移植时机选择等问题上尚无共识。随着多学科诊疗的开展和肝移植技术的日益成熟,肝移植在围产期合并肝衰竭患者中的应用也逐渐增多。本文报告肝移植治愈围产期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1例。  相似文献   

5.
[摘要]?目的?分析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rimary Sjogren’ s syndrome, PSS)相关肝衰竭的临床特点,为该病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2010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6例PSS相关肝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点、诊疗经过和预后。结果?6例患者均为女性,平均年龄(67.0±5.5)岁,5例患者在肝衰竭发生前PSS病程为2~16年,1例患者诊断肝衰竭时发现PSS。4例诊断为慢加(亚)急性肝衰竭,2例诊断为慢性肝衰竭。临床以肝衰竭及其并发症症状为主,实验室检查可见肝功能异常,特异性血清学改变为抗核抗体、抗SSA抗体、抗SSB抗体阳性和高球蛋白血症。6例均伴有感染,经积极治疗后,好转率为50%。结论?PSS累及肝脏有可能导致肝衰竭,部分患者以慢加急性肝衰竭起病,易并发感染,病死率高。  相似文献   

6.
肝衰竭的诊治热点与难点问题众多,许多问题国内外仍存在争议。西方国家对于急性肝衰竭的诊断并不取决于慢性肝病史的存在与否,而包括我国在内的亚太地区则认为慢性肝病基础是决定疾病特征的重要因素。病因治疗在急性肝衰竭治疗中至关重要,目前已证实应用N-乙酰半胱氨酸可显著改善药物性肝损伤所致急性肝衰竭的总生存率,而有学者认为长疗程N-乙酰半胱氨酸的使用并不增加患者受益;对于HBV相关急性肝衰竭抗病毒治疗适应证,除了我国指南要求HBV DNA阳性外,其他各大指南对此不作要求;HCV相关肝硬化患者采用直接抗病毒药物治疗可获得较高的持续病毒学应答率,但应充分评估各种直接抗病毒药物治疗的临床安全性及有效性。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可能对肝衰竭患者合并感染有利,但证据尚不充分;经验性抗菌治疗则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制订,并可尝试非抗生素的治疗手段来预防感染(如益生菌、胃肠动力调节剂及辛伐他汀等)。研究发现,免疫调节剂在肝衰竭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其治疗时机、适应证、使用剂量、疗程及不同类型肝损伤的特异性和适应性等需进一步临床研究。总之,临床专家应根据本国及本地区的具体情况,立足指南和共识,灵活合理运用,深入研究,争取提高肝衰竭诊疗水平。  相似文献   

7.
慢性HBV感染是一种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是我国肝纤维化、肝硬化、肝衰竭及原发性肝癌的主要原因。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饮食结构的改变,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发病率也逐渐升高。基于人群的研究发现HBV感染可影响NAFLD的发生,其中机制仍不明确。肝脂肪变性也会影响HBV血清病原学标志物的表达,合并NAFLD或其他代谢功能障碍会增加HBV感染者肝纤维化、肝硬化及肝癌的风险。慢性HBV感染与代谢障碍密切相关,未来需要更多研究进一步阐明相关机制,为临床诊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肝衰竭为肝病领域的急危重症之一,我国肝衰竭主要由HBV感染所引起。毛德文教授在运用“解毒化瘀温阳法”防治HBV相关肝衰竭基础、临床研究等方面成效突出,尤以“解毒化瘀温阳法”为技术核心的HBV相关肝衰竭免疫平衡重建临床防治新方案的创建奠定了中西医协同治疗HBV相关肝衰竭的基石,彰显了中医药的疗效优势,突破了当前HBV相关肝衰竭临床治疗的瓶颈,为肝衰竭发病率和病死率的降低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9.
肝衰竭诊疗指南解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2006年10月出台的《肝衰竭诊疗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是我国第一部有关肝衰竭的指南。国际上迄今为止仅见美国肝病联合会(AASLD)于2005年5月出台的有关《急性肝衰竭处理》的意见书,且范围局限。因此,可以说我国的《指南》最为全面和广泛地反映了肝衰竭的临床诊疗现状。该《指南》由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和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的肝衰竭与人工肝学组组织撰写,  相似文献   

10.
肝衰竭热点争议问题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宇明  朱鹏 《传染病信息》2012,25(3):150-154
目前,肝衰竭的处理仍是世界性难题。近年来对肝衰竭的研究已取得长足进展,然而,肝衰竭临床处理问题众多,国内外意见尚不一致,影响了诊疗水平的提高。目前国内外肝病会议均将肝衰竭列为重要讨论议题。肝衰竭研究进展主要反映在其临床处理的众多热点领域,如严重感染的抗生素治疗、脾功能亢进的切脾、低钠血症的补钠处理、降低门静脉压力药物普萘洛尔的使用及免疫抑制剂糖皮质激素的应用等。  相似文献   

11.
我国2006年《肝衰竭诊疗指南》根据病理组织学特征和病情发展速度,将肝衰竭分为急性肝衰竭(acute liver failure,ALF)、亚急性肝衰竭(subacute liver failure,SALF),慢加急性肝衰竭( acute - on - chronic liver failure,ACLF)以及慢性肝衰竭[1].在我国,感染是导致肝衰竭的主要因素,其中HBV感染导致的慢性乙型肝炎急性炎症活动是主要原因.我们回顾性分析了2002至2006年来自北方十三个省市自治区1977例肝衰竭病因构成及变化趋势,HBV感染占所有肝衰竭的82.8%[2].我国大部分HBV感染相关性肝衰竭以内科综合治疗为主,包括支持、免疫调节和防治并发症等.由于肝衰竭极为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和临床症候群,缺乏特异性治疗手段,病死率居高不下.此类患者体内往往存在高水平的HBVDNA,因此近年来对于应用抗病毒治疗提高本病的生存率进行了有意义的临床探索.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肝衰竭合并侵袭性肺曲霉菌病(IPA)患者的临床特点和危险因素,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0年1月-2014年12月河南省人民医院诊治的肝衰竭患者447例,回顾性分析其中合并IPA患者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指标及影像学检查结果。另随机选取同期住院且年龄相近未合并肺部感染的肝衰竭患者49例作为对照。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s精确概率法。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肝衰竭合并IPA的危险因素。结果 447例肝衰竭患者发生IPA 43例(9.6%)。年龄(P=0.023)、合并肝性脑病(P=0.021)、长期广谱抗菌药物使用(P=0.007)、激素的应用(P=0.016)和深静脉置管(P0.001)是IPA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肝衰竭合并IPA患者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肺部CT改变以双肺多发结节、肿块影和近胸膜楔形实变较常见,典型的晕轮征和空气新月征较少见。35例接受抗真菌治疗的患者中30例好转或治愈,3例死于消化道出血,2例死于肺部感染,其余未接受治疗的患者全部死亡。结论肝衰竭患者存在诸多发生IPA的危险因素,且临床表现不典型,发病率和病死率高;早发现、早治疗是提高生存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肝衰竭合并曲霉菌感染的临床特征.方法 收集我院1985年1月-2006年6月所有合并真菌感染的肝衰竭患者507例,以合并曲霉菌感染的肝衰竭患者104例为主要分析对象.两组间数据的比较用配对t检验,率的比较用χ2检验. 结果 507例肝衰竭合并真菌感染患者中,曲霉菌感染104例(20.5%).抗真菌治疗的有效率和基础疾病的治愈好转率,曲霉菌感染患者分别为36.5%和26.0%,非曲霉菌感染患者分别为57.8%和36.7%,P=0.000和P=0.049.共分离出曲霉菌108株,烟曲霉菌最为多见,共53株(49.1%),肺脏为曲霉菌主要感染部位90例次(63.8%),感染后临床表现常不典型.在抗真菌治疗有效的患者,肝功能呈好转趋势. 结论肝衰竭合并曲霉菌感染的诊断、治疗困难.对于临床上怀疑有曲霉菌感染的肝衰竭患者,早期积极治疗有助于患者恢复.  相似文献   

14.
肝衰竭诊治指南(2012年版)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肝衰竭是临床常见的严重肝病症候群,病死率极高.多年来,各国学者对肝衰竭的定义、病因、分类、分型、诊断和治疗、预后判断等问题不断进行探索.2005年,美国肝病学会(AASLD)发布了《急性肝衰竭处理》的意见书(position-paper)[1].2006年10月,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肝衰竭与人工肝学组和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重型肝病与人工肝学组制订了我国第一部《肝衰竭诊疗指南》[2],从定义、诱因、分类、诊断和治疗等方面对肝衰竭进行了系统而精要的阐述,既与国际接轨,又具中国特色,诊断分型突出了实用性,指导和规范了我国肝衰竭的临床诊疗.2009年,亚太肝脏研究协会(APASL)推出了《慢加急性肝衰竭共识》[3].  相似文献   

15.
中医治疗乙型肝炎相关性肝衰竭的经验与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涛  孙克伟 《临床肝胆病杂志》2012,28(3):169-171,182
肝衰竭(liver failure)是临床常见的严重肝病症候群,病死率极高.各国学者对肝衰竭的定义、分类、诊断和治疗等问题进行多年研究,但仍无一致意见.2006年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和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制订的《肝衰竭诊疗指南》根据肝衰竭的病理组织学特征和病情发展的速度,将其分为急性肝衰竭(acute liver failure,ALF)、亚急性肝衰竭(subacute liver failure,SALF)、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ACLF)和慢性肝衰竭(chronic liver failure,CLF)[1].  相似文献   

16.
肝衰竭为临床上常见的严重肝病症候群,属内科危急重症之一。其病理学是以大面积肝细胞死亡为特征,核心机制是内毒素、免疫反应和炎症级联反应等。肝细胞有效再生以代偿肝功能是促进肝衰竭良好转归的生理基础,并直接影响肝衰竭患者的预后和生存质量。临床实践中已发现血清胆固醇水平低的肝衰竭患者病死率极高,但胆固醇作为肝细胞合成代谢指标,其与肝细胞再生的关系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从胆固醇与肝再生关系出发,综述其在肝衰竭临床治疗中的意义和潜在价值,以期从另一角度了解肝衰竭的发病机制,为肝衰竭的诊疗、药物研发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糖皮质激素在肝衰竭治疗中的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重型肝炎肝衰竭临床救治仍然相当困难,内科多采用综合支持治疗[1].糖皮质激素是治疗重型肝炎肝衰竭的方法之一,但激素疗法目前在临床上尚存较大争议.《肝衰竭诊疗指南》[2]中指出:目前对于肾上腺皮质激素在肝衰竭治疗中的应用尚存在不同意见,非病毒感染性肝衰竭,如自身免疫性肝病及急性乙醇中毒(严重酒精性肝炎)等是其适应证,其他原因所致的肝衰竭早期,若病情发展迅速且无严重感染、出血等并发症者,可酌情使用.目前国内学者在应用激素治疗重型病毒性肝炎中反对者占多数.  相似文献   

18.
肝衰竭是临床比较常见的严重肝病症候群,是临床治疗中的难点和热点.肝衰竭常由病毒、细菌感染以及药物、酒精中毒等各种不同病因引起,在我国尤以乙型肝炎病毒(HBV)导致的重型肝炎肝衰竭最为常见.由于肝脏组织发生大块或亚大块坏死,肝衰竭病情危笃,进展迅速,预后极差,是导致我国乙型肝炎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2006年10月,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分会肝衰竭与人工肝学组和肝病学分会重型肝病与人工肝学组制订了我国第一部《肝衰竭诊疗指南》,从定义,诱因、分类、诊断和治疗等方面对肝衰竭进行了系统而精要的阐述,既与国际接轨,又独具中国特色,诊断分型突出了实用性,进一步指导和规范了我国肝衰竭的临床诊疗.2007年,亚太肝脏研究协会(Asian Pacific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the Liver,APASL)推出了《(慢加急性肝衰竭共识》;2011年,美国肝病研究学会(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Liver Diseases,AASLD)发布了《急性肝衰竭指南更新》.  相似文献   

19.
通过开展临床研究探讨糖尿病患者诊疗的新方法和新技术,为中国糖尿病患者的诊疗提供更多的临床证据是目前国内外学者共同关注的问题。选择合适的临床研究设计是产生高质量研究证据的关键。笔者将以糖尿病研究为例,对临床研究常见的设计类型及其适用范围以及临床医护人员如何选择合适的临床研究设计类型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20.
肝衰竭诊疗指南   总被引:36,自引:39,他引:36  
肝衰竭是临床常见的严重肝病症候群,病死率极高。多年来,各国学者对肝衰竭的定义、分类、诊断和治疗等问题不断进行探索,但迄今尚无一致意见。2005年美国肝病学会发布了对急性肝衰竭处理的建议[1],国内迄今尚无肝衰竭的诊断治疗指南。为适应临床工作需要,规范我国肝衰竭的诊断和治疗活动,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和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组织国内有关专家,制订了我国第一部《肝衰竭诊疗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本指南的制定遵守了循证医学原则,借鉴了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力求与国际接轨。其中推荐意见所依据的证据共分为3个级别5个等级(表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