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血清尿酸(uric acid,UA)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纳入双相情感障碍患者126例(躁狂发作77例,抑郁发作49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69例和正常对照126名,测定其血清UA水平,并采用杨氏躁狂量表(Young mania rating scale,YMRS)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scale,HAMD)评定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症状。结果双相情感障碍组血清UA水平[(349.34±107.21)μmol/L]高于精神分裂症组[(319.71±84.48)μmol/L]和对照组[(280.94±71.90)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躁狂发作患者UA水平高于抑郁发作患者[(366.45±104.01)μmol/L vs.(322.45±107.69)μmol/L],且二者均高于对照组(P0.01);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中是否使用精神科药物的亚组间UA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血清UA水平与YMRS、HAMD分数线性相关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血清UA水平升高,血清UA水平升高可能是双相情感障碍的一个生物标记物。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双相障碍与血清尿酸水平的关系。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Cochrane数据库、PubMed数据库、Embase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和维普数据库。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19年3月,搜索双相障碍与血清尿酸关系的对照研究。采用Review manager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3篇中英文文献,其中双相障碍患者组1 344例,1 931名正常对照组。Meta分析显示双相障碍患者组血清尿酸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SMD=0.84(0.61,1.08),P 0.00001]。根据亚组分析结果,双相障碍不同临床相患者的血清尿酸高于正常对照组(P 0.00001)。不同种族双相障碍患者血清尿酸高于正常对照组(P 0.00001)。根据t检验分析结果,躁狂发作组血清尿酸高于抑郁发作组。华人组双相障碍患者血清尿酸高于非华人组。结论:血尿酸水平升高与双相障碍相关。结论需进一步大样本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双相情感障碍(bipolar disorder,BD)不同临床相、不同疾病阶段与血清尿酸水平的关系。方法纳入BD患者183例(躁狂发作116例,抑郁发作52例,混合发作15例),抑郁症患者88例,正常对照130名,分别测定患者入院时、出院前后2周内及对照组血清尿酸水平,比较三组被试尿酸水平、BD患者不同临床相尿酸水平以及急性期和缓解期尿酸水平。结果 BD组无论是急性期还是缓解期尿酸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急性期BD患者尿酸水平高于抑郁症患者(P0.05);BD组三个临床相(躁狂发作、抑郁发作、混合发作)间尿酸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BD组治疗前后(即急性期与缓解期)尿酸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BD患者存在尿酸水平升高,BD可能与嘌呤系统功能障碍存在关联。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清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表达水平与抑郁症和双相障碍临床症状间的关系。方法:通过Elisa法测定抑郁症患者(抑郁组,n=57)、双相障碍患者(双相组,n=31)和健康人(对照组,n=30)血清PDGF水平。使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蒙哥马利-阿斯伯格抑郁量表(MADRS)、杨氏躁狂评定量表(YMRS)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对患者进行临床症状评估。各组血清PDGF水平与各量表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抑郁组和双相组血清PDGF水平与HAMD评分和MADRS评分呈正相关(P0.01);两组YMRS评分与血清PDGF水平无相关;HAMA评分与双相组血清PDGF水平呈正相关(P0.05)。(2)抑郁组、双相组血清PDGF水平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抑郁组和双相组之间血清PDGF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抑郁症和双相障碍患者血清PDGF水平显著低于正常水平,并与临床症状严重程度有关,这可能与PDGF对神经的保护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双相障碍躁狂发作治疗前后血清尿酸(uric acid UA)水平的变化及意义。方法双相障碍躁狂发作79例(患者组),采用Young氏躁狂量表评定治疗前后躁狂症状严重程度,观察周期8周,并检测治疗前后血清UA水平。纳入77名正常健康人作为对照(对照组)。结果患者组治疗前血清UA水平[(369.28±107.59)umol/L]高于对照组[(301.77±76.04)μmol/L]明显升高(P0.01);治疗后血清UA水平[(331.94±94.58)μmol/L]下降(P0.01),但仍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相关分析显示:治疗前血清UA水平与治疗前躁狂量表评分无关(r=0.11,P=0.37),治疗后血清UA水平与治疗后躁狂量表评分正相关(r=0.28,P=0.02)。结论双相障碍躁狂发作患者可能存在嘌呤代谢紊乱,躁狂急性期UA水平升高,临床症状改善后UA水平下降。  相似文献   

6.
目的:调查双相 I 型障碍抑郁发作患者血清尿酸(UA)水平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选取双相 I型障碍抑郁发作患者(患者组)68例和健康人群(对照组)68例。采用全自动生化仪检测血清 UA 水平,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患者抑郁严重程度。结果患者组高尿酸血症(HUA)检出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0.6% vs.7.4%,P ﹤0.05);患者组血清 UA 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10.31±83.35)μmol/ L vs.(282.47±78.30)μmol/ L, P ﹤0.05],患者组男性 UA 水平高于女性[(344.40±100.45)μmol/ L vs.(296.10±71.59)μmol/ L,P ﹤0.05]。相关分析显示:UA 水平与性别和精神病家族史呈负相关(r =-0.28、-0.27,P 均﹤0.05);与甘油三酯水平呈正相关(r =0.34,P ﹤0.01)。逐步多元回归分析显示,性别、阳性精神疾病家族史对血清 UA 水平有明显影响(P 均﹤0.01)。结论双相 I 型障碍抑郁发作患者 UA 水平增高,并与性别、精神疾病家族史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调查双相I型障碍抑郁发作患者血清尿酸(UA)水平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选取双相I型障碍抑郁发作患者(患者组)68例和健康人群(对照组)68例。采用全自动生化仪检测血清UA水平,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患者抑郁严重程度。结果患者组高尿酸血症(HUA)检出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0.6%vs.7.4%,P0.05);患者组血清UA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10.31±83.35)μmol/L vs.(282.47±78.30)μmol/L,P0.05],患者组男性UA水平高于女性[(344.40±100.45)μmol/L vs.(296.10±71.59)μmol/L,P0.05]。相关分析显示:UA水平与性别和精神病家族史呈负相关(r=-0.28、-0.27,P均0.05);与甘油三酯水平呈正相关(r=0.34,P0.01)。逐步多元回归分析显示,性别、阳性精神疾病家族史对血清UA水平有明显影响(P均0.01)。结论双相I型障碍抑郁发作患者UA水平增高,并与性别、精神疾病家族史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奥氮平与碳酸锂对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患者症状、血清尿酸水平的影响及安全性。方法对我院治疗的72例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患者进行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发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碳酸锂治疗,观察组给予奥氮平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Beck-Rafaelsen躁狂量表(BRMS)评分、血清尿酸水平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BRMS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患者各时间段的BRM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各时间段的BRMS评分(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及各时间点的血清尿酸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两组患者随访8周,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观察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奥氮平治疗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的疗效确切,安全性较高。未发现其对血清尿酸水平的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比较住院≥3次双相障碍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住院特征。方法:对210例住院≥3次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和203例双相障碍患者的住院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两组住院周期和出院间隔进行比较。结果:随住院次数增加,精神分裂症患者和双相障碍患者平均住院周期分别从首次的(73.6±48.8)d和(65.7±47.3)d逐渐延长至第8次住院之后的(119.7±116.0)d和(75.9±68.9)d;平均出院间隔逐渐缩短;与精神分裂症相比,双相障碍患者住院周期稍短( P<0.05),而出院间隔相当(P>0.05)。结论:双相障碍与精神分裂症患者病程总体相似,反复发作频率相当。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抑郁症与双相障碍患者血清可溶性组织相容性复合体I类相关基因B(sMICB)水平变化,以及其与抑郁症状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对照研究的方法,共招募148名受试者,包括60名正常组、57例抑郁症患者和31例双相障碍患者,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sMICB水平;完成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结果:(1)Kruskal-Wallis H检验显示,抑郁组和正常组之间的sMICB水平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01),双相组和正常组之间的sMICB水平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174),抑郁组与双相组之间的sMICB水平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05);(2)诊断抑郁症的曲线下面积为0.733,灵敏度为73.3%,特异度为73.7%;(3)抑郁组和双相组sMICB水平与HAMD得分无显著相关(P0.05)。结论:抑郁症患者血清sMICB水平低于正常人群,双相障碍患者血清sMICB水平与正常人群无差异。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抑郁症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抑郁症发病的相关性.方法 将40例抑郁症患者作为研究组,选取36名心身健康正常人为对照组,应用荧光偏振免疫法检测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结果 研究组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性别、药物治疗、家族史、年龄、病程均无相关性(P>0.05).研究组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16.45±5.96)μmol/L,(11.72±3.33)μmol/L;P<0.05],研究组患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42.50)%,(10.00)%,P<0.05].研究组中,汉米尔顿抑郁量表评分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724,P<0.05),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患者的汉米尔顿抑郁量表评分显著高于无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患者(t=5.209,P<0.05).结论 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可能是抑郁症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对抑郁症严重程度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分析血清白介素水平与双相精神障碍的关系。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2月于我院就诊的双相精神障碍患者92例,分为双相狂躁组(n=64)与双相抑郁组(n=28),并选择健康者30例作为对照组,分析对比三组血清白介素水平改变。结果入组时,三组血清IL-2、IL-1β水平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双相狂躁组及双相抑郁组患者的血清IL-6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双相狂躁组患者的的IL-6水平、Young躁狂量(YMRS)评分及双相抑郁组患者的IL-6水平、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双相障碍组患者治疗前后的IL-6水平与HAMD、YMRS评分之间对比差异具有正相关(P0.05)。结论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存在外周血IL-水平异常,可能导致免疫功能异常。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住院双相障碍与精神分裂症患者自知力水平及其保护性因素。方法 在广州市4家精神科住院部连续入组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双相障碍或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患者465例。采用自编人口学及临床特征问卷、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ITAQ)进行调查,比较不同自知力水平患者的人口学和临床特征,采用两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自知力的保护因素。结果 年龄小(OR=0.977)、男性(OR=1.705)、曾经结婚或同居(OR=1.677)、诊断为双相障碍(OR=2.185)、最近一个月有悲观厌世(OR=2.663)、每天睡眠时间≥7小时(OR=1.620)、每周运动1~2次(OR=1.770)是住院双相障碍和精神分裂症患者自知力的保护因素。结论 住院双相障碍和精神分裂症患者自知力水平与多种人口学特征及临床特征相关。  相似文献   

14.
既往研究认为,双相情感障碍急性期患者存在认知功能损害,其中执行功能受损较重[1-2].为了解双相情感障碍缓解期患者是否也存在执行功能、智能和记忆等认知功能损害,我们对缓解期患者的认知功能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既往研究认为,双相情感障碍急性期患者存在认知功能损害,其中执行功能受损较重[1-2].为了解双相情感障碍缓解期患者是否也存在执行功能、智能和记忆等认知功能损害,我们对缓解期患者的认知功能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6.
既往研究认为,双相情感障碍急性期患者存在认知功能损害,其中执行功能受损较重[1-2].为了解双相情感障碍缓解期患者是否也存在执行功能、智能和记忆等认知功能损害,我们对缓解期患者的认知功能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18.
单、双相抑郁障碍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细胞因子在单、双相抑郁障碍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SIA)检测 35例单相抑郁、2 3例双相抑郁和 30名健康对照的血清IL 2、sIL 2R、IL 10、IL 12水平。结果 单相组血清IL 2明显低于对照组和双相组 (P <0 0 5 ) ;血清IL 2水平降低与抑郁症的病程和严重程度无相关性 (P >0 0 5 )。结论 单相抑郁和双相抑郁间可能存在着不同的免疫学机制 ,在单相抑郁中存在免疫激活现象 ,IL 2可能起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不同双相障碍患者之间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差异。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12月北京回龙观医院住院或门诊双相障碍患者包括145例双相障碍躁狂发作患者(躁狂组),82例抑郁发作患者(抑郁组),125例双相缓解期患者(缓解组),另有42名正常健康人为正常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运用胶乳增强免疫透射比浊法(L-EITD)检测血清hs-CRP水平。结果:与正常对照组血清hs-CRP(0.96±0.82)mg/L相比,缓解组、抑郁组和躁狂组血清hs-CRP水平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以躁狂组血清hs-CRP显著升高[(1.1±1.6)、(2.1±2.8)、(7.3±9.4)m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且不受性别因素影响。结论:双相障碍躁狂发作患者的血清hs-CRP水平显著升高,血清hs-CRP可能是双相障碍的一个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双相障碍住院患者的肥胖与代谢相关障碍,并与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作一比较.方法 对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分部2008年7月住院期间的双相障碍患者作调查,测定其身高、体重及各代谢指标,用世界糖尿病联盟全球统一标准(IDF)定义代谢综合征及中心性肥胖.随机选取同期住院的两个病房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比较.结果 共入组双相障碍患者30例,精神分裂症160例.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率均较高,肥胖与代谢相关指标如血压、血糖、血脂方面,双相障碍患者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患病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二组的超重、高甘油三酯、低HDL及中心性肥胖的比例均明显增高(P>0.05).结论 在住院的双相障碍及精神分裂症患者中同样存在较多代谢相关障碍,需要政策层面的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