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目的探讨CT及MRI在布鲁杆菌脊柱炎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研究38例经手术、布鲁杆菌凝集试验及临床随访证实的布鲁杆菌脊柱炎病例。分析患者的CT及MRI影像特点,用SPSS17.0软件(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布鲁杆菌脊柱炎的CT及MRI表现为椎体边缘的骨质破坏,部分病例伴骨质增生,未见死骨形成,椎体无压缩,椎间隙未见明显狭窄,部分病例可见较局限的椎旁脓肿。MRI在椎旁及腰大肌脓肿(24例)、椎管内脓肿(18例)、腰背部软组织肿胀(26例)的诊断价值高于CT诊断(4例、2例、2例),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F=2.53、P=0.02,χ~2=5.52、P=0.04,F=3.92、P0.001)。MRI增强扫描骨质破坏区及椎旁异常信号可见不同程度强化。结论在布鲁杆菌脊柱炎的诊断中,MRI较CT能更清晰地显示椎旁及腰大肌脓肿的范围、椎管内异常信号影,且对腰背部皮下软组织肿胀显示清晰。  相似文献   

2.
脊柱结核的MRI表现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MRI对脊柱结核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9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脊柱结核患者的脊柱MRI征象,观察椎体、终板、椎间盘及椎管等变化,并与X线平片及CT片进行比较。结果:椎体结核早期.MRI上可见椎体形态正常,椎体前中部骨质破坏,呈片状长T1、长T2信号影,边界不清;椎体终板局限性破坏.椎间盘信号不均匀,可见囊状小脓肿形成;椎旁软组织肿胀或少量脓肿形成。MRI对椎体破坏、椎间盘受累、椎旁脓肿及椎管受累的诊断优于X线平片及CT(P〈0.05)。结论:MRI对病变椎体病理改变具有高敏感性,使脊柱结核的早期诊断成为可能。MRI可清晰最示脊柱结核的椎体骨炎、椎旁脓肿、终板破坏及受累椎管狭窄程度.并有助于与椎体肿瘤的鉴别。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和明确布鲁氏菌性脊柱炎的X线、CT以及MRI的影像学表现与特点,从影像学角度增强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断,进而降低误诊率。方法:收集2012年至2017年之间经实验室、病理检查确诊为布鲁氏菌性脊柱炎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共计72例,采用回顾性分析患者的X线、CT以及MRI的影像学资料,并由影像学专业医师及脊柱外科医师共同确定其影像学表现及诊断要点。结果:男性53例,女性19例,年龄30~77岁,平均年龄52岁;其中X线检查发现该病可侵犯颈椎、腰椎以及胸椎,但L3~L5节段发病率较高,影像学特点主要表现为椎间隙高度的改变以及侧方骨赘的形成,以及骨质破坏;CT检查显示布鲁氏菌性脊柱炎早期表现为溶骨性破坏(终板及椎体内片状溶骨),一般为两个椎体受累,中后期以椎体边缘骨赘及骨桥形成、终板硬化及椎体出现成骨硬化为主要特征;MRI检查发现,该病早期T1WI表现为椎体和椎间盘大小不等的低信号,偶尔可见等信号,T2WI则表现为等信号或者高信号,T2WI-FS椎体及椎间盘均为高信号,此外该病可见椎旁软组织影,椎旁脓肿较少见,多为“囊泡状”,如形成腰大肌脓肿在核磁冠状位片显示为“泪滴样”。结论:布鲁氏菌性脊柱炎的X线、CT以及MRI的表现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表现,结合流行病学特点及实验室检查可明确诊断,并减少误诊的出现。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布鲁氏脊柱炎、脊柱结核的MRI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对30例脊柱结核、26例布鲁氏脊柱炎MRI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6例布鲁氏脊柱炎患者发现56个患椎骨质破坏,30例患者脊柱结核共累及70节椎体。布鲁氏脊柱炎患者有1例出现前纵韧带钙化改变,脊柱结核没有韧带钙化改变。布鲁氏脊柱炎患者5例有脊柱小关节炎改变,结核性脊柱炎没有此改变。26例脊柱结核椎间盘破坏,20例椎间盘明显变窄、消失,而布氏杆菌脊柱炎患者有22个椎间盘炎性改变,其中16例椎间盘轻度变窄。布鲁菌氏脊柱炎22例椎旁可见异常信号影,15例可见冷脓肿、脓肿局限,脊柱结核24例见椎旁脓肿影,其中22例其中有冷脓肿,且范围广。结论:根据布鲁氏脊柱炎和脊柱结核椎体破坏的不同特点以及椎间盘改变、韧带钙化、小关节炎及软组织肿块等特征,MRI可对其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探讨和明确布鲁氏杆菌病性脊柱炎的影像学特点,从影像学角度增强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断,以降低误诊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7年1月我科收治的72例布鲁氏杆菌病性脊柱炎病人的影像学资料(X线、CT及MRI片),所有病人均经实验室、病理检查明确诊断。其中男53例,女19例;年龄为30~77岁,平均52.0岁。本组病人均有疫区或病原菌接触史,45例(62.5%)从事畜牧养殖业,22例(30.6%)从事牛羊肉屠宰加工,5例(6.9%)居住在布鲁氏杆菌病的流行区。病人由影像学专业医生及脊柱外科医生共同确定其影像学表现及诊断要点,三种影像学检查均同期进行(CT和MRI间隔不超过15 d):常规摄正侧位X线片,CT检查采用Philips 16层螺旋CT扫描,MRI检查采用Philips 0.5 T和Siemens 1.5 T MRI仪(脊柱专用线圈)。结果 本研究影像学特点:①X线片主要表现为椎间隙高度的改变以及侧方骨赘的形成,以及骨质破坏;本组病例以腰骶椎(56例/77.8%)最为常见,其次为颈椎6例(8.3%)、胸椎5例(6.9%),多节段混合椎体受累为5例(6.9%)。②CT检查显示布鲁氏杆菌病性脊柱炎早期表现为溶骨性破坏(终板及椎体片状溶骨),一般为多个椎体受累,中后期以椎体边缘骨赘及骨桥形成、终板硬化及椎体出现成骨为主要特征;出现终板片状溶骨54例(75.0%),出现椎体片状溶骨37例(51.4%),出现边缘骨赘59例(81.9%),骨桥形成有10例(13.9%),椎板硬化25例(34.7%),椎体有成骨17例(23.6%)。③MRI检查发现早期T1WI椎体(67例/93.1%)和椎间盘(57例/79.2%)主要表现为低信号,T2WI椎体(40例/55.6%)和椎间盘(64例/88.9%)则主要表现为高信号,压脂相中椎体(68例/94.4%)及椎间盘(64例/88.9%)为高信号,此外该病常见椎旁软组织影(40例/55.6%)和硬膜前肉芽肿(26例/36.1%),椎旁脓肿较少见。结论 布鲁氏杆菌病性脊柱炎的X线、CT以及MRI检查的表现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表现,结合流行病学特点及实验室检查可明确诊断,减少误诊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X线平片、CT、MRI对布鲁氏杆菌性脊柱炎各征象的检出率,探讨各种征象的对应关系,提高对布鲁氏杆菌性脊柱炎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经手术病理或临床随访证实为布鲁氏杆菌性脊柱炎患者的X线平片、CT、MRI影像学资料。结果:X线平片、CT与MRI对26例布鲁氏杆菌性脊柱炎的椎体破坏、椎间盘受累、小关节炎、韧带骨化、椎旁软组织改变,检出率不同。结论:X线平片、CT各有特点。MRI对组织内水、蛋白质含量的改变具有高敏感性,使布鲁氏杆菌性脊柱炎早期诊断成为可能。多种影像技术优势互补,是正确诊断布鲁氏杆菌性脊柱炎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和MRI检查在脊柱结核病灶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2-02—2017-06采用MSCT平扫、MSCT重建和MRI检查的43例脊柱结核,并对MSCT平扫、MSCT重建及MRI图像进行分析。结果 MSCT重建诊断脊柱结核的敏感性高于MSCT平扫,且MRI诊断敏感性高于MSCT重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对死骨形成、椎间隙改变、椎间盘改变、脓肿及软组织钙化、椎旁脓肿、椎管及软组织受累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椎体破坏、腰大肌脓肿方面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I在早期诊断椎体及软组织受累、椎间盘改变、椎管改变及椎旁脓肿时具有明显的优势。对死骨形成、骨硬化、软组织及脓肿钙化进行判断时,MSCT平扫及MSCT重建较MRI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布氏杆菌性脊柱炎在MR影像上的表现特点,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0月至2010年12月15例布氏杆菌性脊柱炎患者,其中男11例,女4例;年龄31~64岁,平均49岁。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乏力、发热、出汗、腰痛,均行MR脊柱检查,采用联合抗生素治疗。结果:布氏杆菌性脊柱炎多位于腰椎,椎体边缘明显骨质增生,病灶多位于椎体边缘及椎体前中部,T1序列呈低信号,T2序列呈混杂低信号,T2压脂序列呈高信号;椎间隙多无明显变化;5例出现椎旁脓肿。13例在腰椎,1例为胸腰椎,1例为腰骶椎。14例2个椎体受累,1例3个椎体受累。结论:MR能为布氏杆菌性脊柱炎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影像学依据,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脊柱结核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脊柱结核早期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点。方法对19例脊柱结核患者行X线、CT和MRI检查,同时行PPD试验、血沉、胸片、胸部CT和ECT等检查。明确诊断后再进行正规抗结核治疗。结果脊柱结核早期患者全身结核毒性症状并不典型,患者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局部疼痛,其中8例患者曾被误诊。CT检查能清晰地显示椎体内较小的溶骨性、虫蚀状改变等骨质破坏灶及其内毛玻璃状高密度的死骨(19例),周围可伴有骨增生硬化带(10例),可伴有椎前软组织肿胀。MRI发现椎体骨炎(19例)及终板破坏,以及骨内小脓肿。早期椎间盘信号正常或高信号为主、椎间隙正常。结论脊柱结核早期患者常表现为局部疼痛,可不伴有典型的结核中毒症状。CT能显示早期微小的脊柱结核病变如骨质破坏、死骨等现象;MRI能清楚显示椎体骨炎、终板和(或)椎间盘的破坏和椎体内小灶骨脓肿。结合CT和MRI两者优点,可较早诊断脊柱结核;从而指导临床尽早进行抗结核治疗,避免漏诊、延迟诊断或误诊带来的不良后果,具有较大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7,(19):1771-1776
[目的]探讨腰椎布氏菌性脊椎炎病变椎间盘不同时期病理特点。[方法]2012年11月~2015年3月,88例行手术治疗的腰椎布氏菌性脊柱炎患者,男72例,女16例,年龄40~68岁,平均52.6岁。76例行腰椎后路病灶清除、减压、内固定、植骨融合术,12例行椎间孔镜下病灶清除术。术前收集X线片、CT及MRI等影像资料,术中收集病变椎间盘,采用HE和Gimesa染色进行病理观察。[结果]X线片及CT显示88例患者椎间盘均可见炎性改变,其中椎间盘破坏者84例,12例表现为早期椎间隙正常或轻度变窄,多为1~2个临近椎体终板及终板下局灶性骨质毁坏;76例表现为中晚期椎间隙明显变窄,可累及大部分甚至整个椎体,表现为空洞、破坏、硬化、增生。MRI显示12例早期病变椎间盘T1WI呈稍低信号或等信号,T2WI及压脂T2WI呈不均匀混杂高信号,增强后不均匀强化;76例中晚期病变椎间盘T1WI呈低信号,T2WI及压脂T2WI呈高信号,增强后明显强化。病理结果示88例病变椎间盘均可见布鲁氏菌Gimesa染色阳性;HE染色发现早期病变椎间盘大量炎症细胞增殖,包含大量单核细胞、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细胞,中晚期病变椎间盘纤维组织广泛增生。[结论]腰椎布氏菌性脊椎炎病变椎间盘不同时期病理表现具有特征性,对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案的选择可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总结脊柱结核的CT影像表现。方法分析经手术病理、穿刺活检及临床证实的脊柱结核31例的多层螺旋CT表现。结果椎骨的溶骨性、虫蚀样、斑片状碎骨片样的骨质破坏部分伴有硬化,椎旁软组织中见砂粒状钙化寒性脓肿的形成,椎间隙变窄,累及椎管,韧带下型等是脊柱结核的常见影像学表现。结论脊柱结核CT诊断优于X平片,可直观显示椎旁脓肿及椎间盘等改变。脊椎骨质破坏形态多样,但仍有其典型CT影像特征,须与脊柱其他病变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加强对布鲁杆菌性脊柱炎临床特点的认识,减少误诊、误治的发生。 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32例布鲁杆菌性脊柱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与总结。 结果32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脊柱受累表现,且均以腰痛为主,少数可同时累及2~3个椎体。MRI影像特点为:受累椎体正常结构消失,骨质破坏,椎体边缘骨质增生明显,21例病例形成骨桥,14例病例椎体旁可见脓肿形成,但均无死骨,并可见椎间盘膨出及脊髓压迫等表现。确诊的32例布鲁杆菌性脊柱炎的患者按照规范的疗程,给予有效的抗菌药物联合抗菌治疗,均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结论由于布鲁杆菌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临床症状多不典型,布鲁杆菌性脊柱炎常被误诊、误治,因此加强对布鲁杆菌性脊柱炎临床特点的认知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A型(AO分型)胸腰段骨折椎体邻近椎间盘MRI影像学表现及其特点。方法:分析2008年1月~2010年6月收治的148例胸腰段骨折患者MRI资料,观察骨折椎体邻近椎间盘在T2WI上的信号及形态学变化,总结其特点。结果:148例患者中,共累及154个椎体,302个椎间盘,其中椎间盘信号有改变者共183个,上位146个,下位37个。表现为:(1)椎间盘信号明显改变,纤维环、终板及椎间隙无影像学变化者32个,占17.5%;(2)椎间盘信号明显改变,伴有椎间隙的改变(增宽或者变窄),无纤维环和终板损伤者53个,占29.9%;(3)椎间盘信号明显改变,椎间隙前1/3变窄,前纵韧带损伤或者断裂,伴有或不伴有椎间盘组织向前膨出或突出者20个,占10.9%;(4)椎间盘信号明显改变,终板骨折,椎间盘组织疝入骨折椎体,椎间隙变窄者64个,35.0%;(5)椎间盘信号明显改变,椎间隙后1/3变窄,后纵韧带损伤或者断裂,伴有或者不伴有椎间盘组织向后膨出或突入椎管,相应平面椎管狭窄者14个,占7.7%;(6)椎间盘信号和形态正常者131个。结论:胸腰段骨折椎体邻近椎间盘在MRI T2加权像上有六种表现形式,术前MRI上椎间盘信号和形态的改变可作为选择治疗方法的重要参考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腰椎化脓性脊椎炎影像与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1月~2016年3月,16例行手术治疗的腰椎化脓性脊柱炎患者,其中男11人,女5人;年龄35~74岁,平均(49.21±7.42)岁。术前收集X线片、CT及MRI等影像学资料,术中收集病变组织,采用革兰氏染色和HE染色等进行组织病理观察。[结果]16例患者X线片显示病变椎间隙变窄,可见椎体骨质破坏。CT显示病变椎体骨质破坏、硬化,可见空洞形成。MRI显示病变椎体在T1WI像上表现为低信号或混杂低信号,在T2WI像上表现为高信号或混杂高信号,压脂T2WI呈高信号,增强后明显强化。16例患者病理学观察革兰氏染色可见革兰氏阳性菌,HE染色可见破坏组织内有大量的炎性细胞浸润,包括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等。[结论]腰椎化脓性脊柱炎影像学及病理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对其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可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儿童脊柱嗜酸性肉芽肿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深圳市儿童医院2007年1月至2013年12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2例儿童脊柱嗜酸性肉芽肿的影像学资料,男性5例,女性7例;年龄1~13岁,平均年龄为5岁3个月。12例均行常规X线检查,6例行CT检查,11例行MRI检查。结果 12例脊柱嗜酸性肉芽肿中,10例单发病灶,2例多发病灶,共15个病灶,其中颈椎2个,胸椎5个,腰椎8个。15个病变均位于椎体,2个同时累及椎体附件。X线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椎体变扁,椎间隙正常或增宽。CT表现为椎体骨质破坏,部分病灶周围可见骨质硬化。MRI表现为破坏的椎体T1WI呈等信号或稍低信号,T2WI呈等信号或稍高信号。椎体变扁呈楔形或呈盘状改变。3个病灶椎旁软组织肿块形成,其信号特点与病变椎体相仿,其中2个突向椎管内压迫硬膜囊及脊髓。3例引起脊柱不同程度后凸畸形。病灶邻近椎间盘信号正常。4例MRI增强扫描显示受损椎体及椎旁软组织肿块不同程度强化。结论儿童脊柱嗜酸性肉芽肿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MRI表现最具诊断价值,可为临床诊治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经椎间孔病灶清除椎间融合术(TLIDF)治疗腰椎布鲁杆菌脊柱炎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2月~2015年6月我院采用TLIDF治疗28例腰椎布鲁杆菌脊柱炎患者,术前口服抗布鲁杆菌药物3周,27例采用TLIDF,1例采用TLIDF+前路腰大肌脓肿清除术。术后继续规律口服抗布鲁杆菌药物6周,定期随访。从临床及影像学评价手术疗效,临床评价包括:术前、术后1周内、末次随访时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术前、末次随访时腰痛、下肢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s,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影像学评价包括:定期行腰椎X线片、CT及MRI检查,通过腰椎正侧位X线片和CT评估椎间植骨融合情况,MRI评估感染椎体、椎管及椎旁脓肿清除及炎症愈合情况。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术后伤口均一期愈合,无局部窦道形成,无脊髓、马尾或神经根损伤发生。术前ESR为39.3±24.9mm/h,CRP为36.2±27.6mg/L;术后1周ESR为49.8±21.6mm/h,CRP为53.1±22.1mg/L,较术前显著性增高(P0.05)。末次随访时ESR为9.4±5.8mm/h,CRP为6.1±3.4mg/L,与术前和术后1周相比ESR与CRP显著性降低(P0.05)。末次随访时腰痛、下肢痛VAS评分和ODI与术前比较均显著性改善(6.28±1.36 vs 2.53±1.26、6.74±2.83 vs 2.05±1.35、37.59±5.85 vs 7.59±2.17,P0.05)。随访期间无复发病例。结论:TLIDF可有效清除布鲁杆菌脊柱炎病灶、重建脊柱的稳定性;在配合抗布鲁杆菌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可取得较好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单椎体结核的CT、MRI影像表现及鉴别诊断,从而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5-01—2015-12确诊的6例单椎体结核的CT及MRI影像表现,6例均行CT平扫及薄层后处理,行MRI平扫及增强等常规序列。结果 CT表现为病变椎体内单发类圆形或斑片样稍低密度灶,其中5例破坏区内可见斑点小片状骨密度影。2例骨质破坏区边缘无硬化带,4例破坏区周围骨质轻度增生硬化。MRI显示6例椎体破坏区信号不均匀,T1WI上呈低、等信号,T2WI上呈等、高信号,其中2例靠近椎体边缘者邻近终板亦见破坏。结论单椎体结核CT及MRI表现有一定特征性,胸腰段好发,溶骨性破坏中心可出现死骨,破坏边缘可有硬化带,周围可形成不同程度软组织肿胀,部分可伴钙化及脓肿,椎体边缘容易破坏终板,软组织受累时MRI表现可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8.
脊柱感染是临床工作中的常见疾病, 在选择治疗方案时明确感染类型十分重要。通过对脊柱结核与化脓性脊柱炎患者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和总结, 并结合相关文献报道, 发现和归纳了一些具有特征性的影像学表现, 对脊柱结核和化脓性脊柱炎的诊断具有鉴别意义。病变部位为胸椎、骨破坏明显、后凸角度大、椎体内形成脓肿, 增强MR扫描显示椎体内局灶性混杂信号、椎旁形成光滑的薄壁脓肿、累及3个节段及以上者, 倾向于脊柱结核的诊断。对于发生于腰椎、椎间盘内脓肿形成, MR增强扫描显示椎间盘周围强化、椎体均匀强化、关节突关节异常信号, 则更倾向于化脓性脊柱炎的诊断。  相似文献   

19.
正患者,女,30岁,孕2产0。因"孕39+5周,见红2d,腰腹部酸胀痛1d"入院。5年前患者因腰痛伴双下肢麻木乏力在外院就诊,腰椎正侧位X线片显示:L4椎体显著变扁,呈扁平椎,其中骨质密度相对增高,椎间隙无改变,椎旁软组织肿胀,腰椎弯曲度尚可。CT横断面腰椎未见明显后突畸形,L4腰椎体形态失常明显塌陷呈现扁平椎,上下椎间隙尚正常,椎旁软组织肿胀影,未累及椎弓根。MRI显示L4腰  相似文献   

20.
化脓性脊柱炎20例的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探讨综合患者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变化对化脓性脊柱炎进行诊断的价值,总结化脓性脊柱炎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至2015年3月经组织病理学确诊的20例化脓性脊柱炎患者临床资料,男9例,女11例;年龄43~72岁,平均58.9岁。颈椎3例,胸椎7例,腰椎10例。分析患者在接受治疗前的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包括血液分析、红细胞沉降率(ESR)和C-反应蛋白(CRP)],影像学检查(包括X线片、CT及MRI),应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记录患者治疗前局部疼痛情况。结果 :治疗前所有患者有患椎处疼痛,VAS9分4例,8分6例,7分1例,3分6例,2分3例。其中7例伴有神经症状,11例伴有夜间疼痛加剧,10例伴有发热。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计数升高5例,正常15例;CRP升高19例,正常1例;20例患者ESR均升高。X线片显示椎间隙均变窄,13例伴有椎体的骨质破坏;CT显示20例患者有病变椎体骨质破坏、硬化。MRI检查显示病变椎体在T1像上表现为不均匀中等偏低信号,在T2像上16例呈不均匀高信号,2例呈均匀高信号,2例呈高信号为主的混杂信号。13例患者进行了手术治疗,7例患者接受了保守治疗,治疗后患者VAS评分明显改善后出院。结论:化脓性脊柱炎容易误诊漏诊,在早期诊断中应综合分析患者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表现特点,为下一步诊疗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