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 毫秒
1.
目的 构建可以用来预测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1年内再出血风险的预测模型。方法 选取2008年8月—2017年10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住院的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441例,并对其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观察。以再出血作为研究终点,根据1年内是否发生再出血事件将患者分为再出血组(249例)和未再出血组(192例)。计数资料采用Fisher精确检验或者χ2检验。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采用Cox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影响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1年内再出血的独立影响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利用ROC曲线下面积评估该模型的预测性能。结果 有249例(56.5%)患者在1年内发生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再出血事件,Cox多因素分析显示:INR(AHR=1.566,95%CI:1.023~2.398,P=0.039)、NLR(AHR=1.033,95%CI:1.009~1.058,P=0.006)是1年内再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而CHB(AHR=0.769,95%CI:...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健脾化湿方对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1年内门静脉脉血栓(PVT)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收治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451例,随访1年。根据1年内是否发生PVT,分为PVT组与非PVT组;通过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影响PV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并观察健脾化湿方对PVT的预防作用。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基础病因、合并高血压、合并糖尿病、WBC、Alb、TBil、INR、APTT、FIB、PT、MELD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有上消化道出血史、PLT升高、门静脉宽度增宽、未应用中药治疗是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发生PVT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采用1∶1倾向性评分对两组患者进行匹配后,健脾化湿方组患者1年内PVT发生率8.2%,对照组为18.5%,健脾化湿方组患者PVT发生率较对照组下降10.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有上消化道出血史、PLT升高、门静脉宽度增宽、未应用中药治疗是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发生PVT的独立危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EGVB)患者经胃镜下硬化术联合组织胶注射术治疗后1年内再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 2016年6月~2021年3月我院诊治的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EGVB者137例,采用胃镜下硬化术联合组织胶注射术治疗,随访1年,观察患者术后再出血情况,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1年再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 137例肝硬化并发EGVB患者死亡28例(20.4%);对生存的109例患者随访1年,发生治疗后再出血者42例(30.7%);再出血组与未再出血组在Child-Pugh分级(P=0.001)、食管静脉曲张程度(P=0.027)、腹水量(P=0.016)和营养不良(P=0.009)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hild-Pugh分级差(OR=1.863)、食管静脉曲张严重(OR=2.028)、腹水量大(OR=1.797)和中重度营养不良(OR=1.589)是术后1年内再出血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肝硬并发EGVB患者在接受内镜下治疗后存在再出血的风险,熟悉这些危险因素并及时给予补救治疗或许能提高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理气健脾方对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重度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患者1年内出血风险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7年8月在北京地坛医院住院确诊为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重度的患者117例,分为治疗组(n=52)与对照组(n=65),2组患者均给予临床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理气健脾方汤剂口服。观察患者1年内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及治疗前后肝功能、胃镜检查、Child-Pugh分级情况。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治疗组1年内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率为19. 2%,对照组为38. 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 112,P=0. 038);治疗组治疗后的血清Alb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0. 934,P=0. 037),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t=2. 928,P 0. 05)。治疗组患者门静脉宽度治疗前为(14. 1±2. 7) mm,治疗后为(12. 2±2. 4) mm,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 829,P=0. 006);对照组患者门静脉宽度治疗前为(14. 6±2. 8) mm,治疗后为(14. 3±2. 5) mm,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 718,P=0. 925);治疗组治疗后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门静脉宽度显著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 715,P 0. 05)。治疗组患者治疗前红色征患者20例,治疗后为9例,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0. 884,P=0. 008);治疗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程度较前缓解,重度患者由52例下降至38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0. 982,P=0. 038)。结论理气健脾方可能具有降低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重度患者1年内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改善患者肝功能,降低门静脉宽度,改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程度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诊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联合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栓塞(EGVE)治疗门静脉高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EGVB)绿色通道建立的可行性、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收集2015年4月1日-2017年12月31日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介入科接受TIPS+EGVE治疗的75例患者资料,其中急诊TIPS+EGVE 49例,择期TIPS+EGVE 26例。观察术后止血率、住院时间、术后1年内再出血率、围手术期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年内病死率等。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Kaplan-Meier绘制生存曲线比较再出血率。结果 75例患者手术均成功实施,术后1周止血率100%,急诊与择期TIPS+EGVE组术后平均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 1±1. 0) d vs (8. 1±2. 1) d,t=-4. 685,P 0. 001]。急诊TIPS+EGVE组:2例(4. 1%)出现再出血,其中1例(2. 0%)术后2个月出现再出血并死亡,另1例术后13个月出现再出血,保守治疗好转后出院; 12例(24. 5%)随访期间出现至少1次Ⅱ级以上的肝性脑病;择期TIPS+EGVE组:4例(15. 4%)术后出现再出血,其中3例(11. 5%)死亡,5例(19. 2%)出现至少1次Ⅱ级以上肝性脑病,其中1例患者术后1个月出现3次肝性脑病。2组累积再出血率、病死率和肝性脑病发病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 0. 05)。术后1个月患者的血氨水平平均值最大,而后逐渐降低。17例发生肝性脑病的患者中有64. 7%(11/17)发生在术后1个月内,88. 2%(15/17)发生在术后6个月内。结论对于急性EGVB的肝硬化患者,急诊行TIPS联合EGVE绿色通道的建立是可行且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析特利加压素联合生长抑素治疗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EVB)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2019年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肝病消化中心住院治疗的73例肝硬化EVB患者的临床资料。在抑酸对症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生长抑素治疗的患者43例,加用特利加压素治疗的8例,加用特利加压素联合生长抑素治疗的22例。比较3组患者24 h止血成功率、止血时间、早期再出血率、迟发性再出血率、并发急性肾损伤(AKI)治疗改善率及半年累积生存率情况。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3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3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秩和检验。计数资料3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累积风险函数(CIF)描述病死率,采用竞争风险模型(Gray's Test)检验3组生存率的差异。结果联合治疗组、生长抑素组、特利加压素组24 h内止血成功率分别为54. 5%、41. 9%、37. 5%,止血时间分别为1. 00(1. 00~3. 00)d、2. 00(1. 00~3. 00) d、2. 00(1. 00~3. 00) d,早期再出血率分别为25%、27. 5%、16. 7%,迟发性再出血率分别为16. 7%,27. 3%、40%,以上指标3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 0. 05);联合治疗组与生长抑素组并发AKI患者的治疗改善率分别为100%、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429); 3组患者的半年累积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部分分布风险比=1. 40,95%CI:0. 60~3.27,P=0. 436)。结论特利加压素联合生长抑素与单用生长抑素、单用特利加压素均可有效控制肝硬化EVB,3种治疗方案治疗效果无明显差异;与单用生长抑素相比,联合应用特利加压素对改善AKI方面具有潜在优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益生菌对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患者1年内出血风险的影响。方法选取2008年2月—2017年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住院且随访时间超过1年的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患者692例,其中346例患者在1年的随访期内接受了益生菌治疗(益生菌组)队列,随后采用1∶1倾向评分的方法通过校正Child-Pugh分级、静脉曲张分度、红色征为其匹配346例未接受益生菌治疗的患者(非益生菌组)。所有入选患者均按照指南推荐的初级预防策略进行管理,而益生菌队列则在此基础上辅助了益生菌治疗,观察两个队列1年内静脉曲张出血发生率的差异。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影响因素的筛选采用向后的Cox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Kaplan-Meier对两个队列EVB的累积发生率进行分析,并用log-rank进行比较。结果益生菌治疗是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独立保护因子(校正危险比=0.510,95%CI:0.299~0.870,P=0.013)。共61例患者在1年的随访期内发生了EVB事件,其中益生菌组23例,非益生菌组38例,益生菌组1年内EVB的累积发生率明显低于非益生菌组(6.6%vs 11.0%,χ^2=4.045,P=0.042),且益生菌组基线时至发生出血的中位时间晚于非益生菌组[137.0(85.0~258.0)d vs 123.0(72.5~206.5)d,Z=-1.101,P=0.271]。结论益生菌能有效降低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患者1年内出血事件的发生率,并有延缓出血事件发生时间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影响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EGVB)患者再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宁夏医科大学2006年1月-2009年12月收住入院的432例肝硬化患者,初次治疗后出血停止的325例为对照组(即出血停止组),再出血的107例为研究组(即再出血组)。分析2组患者的临床和相关检查资料。两组间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并进行多个样本率间的多重比较。应用单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出血的影响因素。结果性别、吸烟、血红蛋白、白细胞、ALT、AST、脾脏厚度两组患者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中性粒细胞相对值(OR=0.976,P=0.034)、白细胞计数(OR=1.173,P=0.007)、门静脉宽度(OR=7.530,P=0.001)和血红蛋白(OR=1.015,P=0.013)与出血具有相关性。结论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血红蛋白、门静脉为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早期再出血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生长抑素与生长抑素联合内镜下聚桂醇+组织黏合剂治疗肝硬化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esophageal gastric varices bleeding,EGVB)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167例肝硬化并EGVB患者,对照组(21例)仅给予生长抑素治疗,治疗组(146例)给予生长抑素联合内镜下治疗,两组均应用保肝、利尿及普萘洛尔治疗,观察急诊止血成功率以及随访1周、1个月、3个月后两组患者曲张静脉的消失率和病死率。结果对照组和治疗组的急诊止血成功率分别为90.5%(19/21)和99.3%(145/1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65,P=0.042)。随访1周、1个月、3个月,两组再出血率分别为9.5%(2/21)、23.8%(5/21)、42.9%(9/21)和0.7%(1/146)、2.1%(3/146)和3.4%(5/1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4.065、14.579和32.212,P值分别为0.042、0.000和0.000)。随访至3个月,两组曲张静脉消失率为分别为0%(0/21)和21.2%(31/1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61,P=0.041);两组病死率分别为为9.5%(2/21)、0%(1/1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94,P=0.015)。结论生长抑素联合内镜治疗肝硬化并EGVB患者,曲张静脉消失率显著增加,病死率显著下降,是一种止血快、效果好且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首次食管静脉曲张硬化剂治疗(EVS)对肝硬化患者肝功能、血生化的影响,分析术后早期再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7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住院,经首次EVS治疗的120例肝硬化伴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不同肝功能Child-Pugh分级,对比EVS治疗前后的肝功能、血生化检测结果,评价EVS对上述指标的影响;并将术后14 d内出血的患者定义为早期再出血,分为出血组与未出血组,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影响再出血的主要危险因素。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 Child-Pugh A级、B级患者EVS治疗前后,TBil(Z=-3. 975,P 0. 001; Z=-3. 670,P 0. 001)、DBil(Z=-3. 455,P=0. 001; Z=-3. 086,P=0. 002)、WBC(Z=-2. 811,P=0. 005; Z=-3. 683,P 0. 001)的变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EVS术后早期再出血率为10%(12/120),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腹水量(比值比=2. 92,P=0. 047)及伴有门静脉血栓(比值比=4. 94,P=0. 018)均是导致EVS术后早期再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EVS治疗对肝功能影响不大,应警惕治疗过程中细菌感染的可能。术前应及时减少腹水量,从而降低EVS后早期再出血的发生率。对于伴有门静脉血栓的患者,应结合患者病情,评估治疗风险,选择更适当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影响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急诊套扎术后再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9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290例行急诊食管静脉套扎术治疗的肝硬化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资料,根据患者随访1年时有无再出血,分为再出血组和未出血组各145例。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Wilcoxn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筛选出的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急诊食管静脉套扎术后再出血的独立相关因素,通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获得预测再出血概率的指标并建立模型。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间血小板计数(PLT)(t=-1.888,P=0.047)、Child-Pugh评分(χ2=5.975,P=0.049)、白蛋白(Alb)水平(t=-2.229,P=0.029)、脾静脉直径(DSV)(t=3.808,P=0.00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hild-Pugh评分[比值比(OR)=0.2...  相似文献   

12.
伍婷  唐奇远  廖雪姣  赖长祥  何清 《肝脏》2023,(8):903-906+911
目的 探讨影响深圳地区肝硬化患者并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EGVB)的危险因素及再出血防治现况。方法 收集深圳地区548例肝硬化合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患者病例资料,根据有无出血分为出血组与非出血组,回顾性分析和对比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肝硬化病因及辅助检查(包括血小板计数、肝功能、凝血功能、脾脏直径及有无腹水等)结果,探究EGVB的相关危险因素及再出血防治情况。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肝硬化病因、Child-Pugh分级、有无腹水、有无肝性脑病、血小板计数等9项因素在两组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小板计数和白蛋白与EGVB呈负相关,OR值在0~1之间,合并腹水与EGVB呈正相关,OR值为3.068。出血组患者中行再出血预防治疗109例(约51.4%),包括内镜治疗90例,手术治疗2例,介入及肝移植治疗均为1例,联合治疗15例。结论 合并腹水的深圳地区肝硬化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患者可能更易发生曲张静脉破裂出血,临床应予以重视,同时需注意临床保护措施,必要时可行规范性二级预防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估短期口服普萘洛尔对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患者是否产生血流动力学应答反应,并进一步探讨其应答状态对预防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EGVB)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自2015年3月-2016年10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消化科的42例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患者的临床资料。在口服普萘洛尔前和服药7 d后分别测定肝静脉压力梯度(HVPG),并对完成2次HVPG测定的患者进行随访,随访终点为发生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事件。HVPG值下降20%以上或绝对值降至12 mm Hg以下被定义血流动力学应答反应。本研究通过配对样本t检验及χ~2检验方法比较服药前后HVPG值改变及应答者和无应答者EGVB的发生率,并通过回归分析探讨EGVB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最终纳入分析的患者共32例,其总体应答率为43. 75%(应答/无应答:14例/18例),总体HVPG值从(18. 3±5. 0) mm Hg下降至(15. 0±4. 9) mm Hg(t=4. 640,P 0. 001)。应答者和无应答者间的年龄、性别、病因、肝功能分级基础HVPG值均无明显差异(P值均 0. 05),应答者的第2次HVPG值明显低于无应答者[(11. 5±3. 5) mm Hg vs (17. 7±5. 0) mm Hg,t=5. 470,P 0. 001]。基于3年随访后,共8例患者出现EGVB;应答者EGVB发生率明显低于无应答者(χ~2=8. 529,P=0. 004)。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既往出血史(风险比=12. 917,95%可信区间:1. 861~89. 648,P=0. 010)和第2次HVPG值(风险比=1. 481,95%可信区间:1. 102~1. 990,P=0. 009)均是EGVB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患者短期口服普萘洛尔后的血流动力学应答率是43. 75%。应答者发生EGVB的风险明显低于无应答者。既往发生过出血或第2次HVPG较高者发生出血的风险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肝硬化并发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esophageal and gastric variceal bleeding,EGVB)早期再出血的影响因素.方法 105例出血患者根据出血停止后6周内有无再出血进一步分为再出血组(22例)和未再出血组(73例),比较两组诱因、既住上消化道出血(UGH)史、血生化、凝血相关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究强化营养支持辅助奥曲肽治疗肝硬化合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EGVB)的疗效及再出血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6月无锡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肝硬化合并EGVB患者112例,剔除资料不全或不愿参加研究的患者后共纳入90例患者。所有患者行强化营养支持辅助奥曲肽治疗,观察临床疗效并比较所有患者治疗前后的营养状况[三头肌皮皱厚度(TSF)、上臂围(AC)、体重指数(BMI)]。根据治疗后是否再出血分为观察组(25例,治疗后再出血)和对照组(65例,治疗后未发生出血)。比较两组的临床资料,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分析肝硬化合并EGVB患者在强化营养支持辅助奥曲肽治疗后再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90例患者治疗后,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活动性出血治疗成功率为100.00%。治疗后再出血25例,未出血65例,复发率27.78%。所有患者治疗后的TSF水平低于治疗前,AC、BMI水平高于治疗前(P<0.05)。单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年龄≥65岁、门静脉内径、Child-Pugh评分、血钠、白蛋白浓度是肝硬化合并EGVB患者治疗后发生再出血的危险因素(P <...  相似文献   

16.
《临床肝胆病杂志》2021,37(6):1326-1330
目的探讨肝硬化并发重度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EVB)患者5年内再出血的危险因素及影响其5年生存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选取2012年5月—2014年5月因重度首次EVB于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就诊的肝硬化129例患者,随访时间为5年。分析患者年龄、性别、肝硬化原因、首次出血时是否合并感染、肝硬度(LSM)、脾硬度(SSM)、门静脉内径、生化学指标、再出血时间及预后等临床资料。以食管胃静脉曲张再出血为主要研究终点,以死亡为次要研究终点。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分别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和Cox回归分析法筛选出EVB患者治疗后再次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及5年的生存预测指标,Kaplan-Meier曲线分析累积未再出血率。结果 129例患者中有87例(67.4%)患者在随访期间发生再出血。再出血组与未再出血组患者比较,酒精性肝硬化患者比例(χ~2=4.896,P=0.027)、门静脉内径(t=2.203,P=0.030)、LSM(Z=-2.771,P=0.006)和SSM(t=2.678,P=0.01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酒精性肝硬化患者的平均出血次数和累计出血率显著高于非酒精性肝硬化患者(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酒精性肝硬化、LSM和SSM是EVB患者治疗后5年内再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5.687、1.039、1.078,95%CI分别为1.230~26.129、1.010~1.070、1.028~1.129,P值分别为0.025、0.007、0.001)。129例患者中死亡45例(34.9%)。Cox单因素分析显示,死亡组与存活组在年龄、出血次数、平均动脉压、门静脉内径、AST、淋巴细胞百分比以及首次出血是否感染等均存在明显差异(P值均0.05)。进一步多因素分析表明,患者5年生存率与门静脉内径、年龄、出血次数以及首次出血时是否感染有关(OR值分别为1.459、1.053、1.286、5.239,95%CI分别为1.056~2.014、1.006~1.103、1.040~1.591、1.750~15.641,P值分别为0.022、0.026、0.020、0.003)。结论酒精性肝硬化、LSM和SSM是影响EVB患者5年内发生再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年龄、出血次数、门静脉内径以及首次出血时是否合并感染与5年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17.
张生燕  黄宏春  王秀敏 《肝脏》2021,26(2):155-158
目的 了解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EGVB)患者内镜套扎术1年预后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纳入2017年11月至2018年12月324例行内镜套扎术的EGVB患者,随访患者1年预后,以发生出血再入院或死亡为不良预后.采用Logistic多因素分析影响患者不良预后的影响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分析其临床应用价值.结果 32...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EVL)治疗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EVB)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0年12月-2013年7月广东医科大学附属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肝硬化EVB患者84例,随机分为套扎组(A组,应用EVL联合生长抑素、埃索美拉唑治疗)、对照组(B组,应用生长抑素、埃索美拉唑治疗),每组42例。观察2组止血率、再出血率、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等,了解EVL后静脉曲张根除率、早期再出血相关危险因素。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组内两两比较采用Wilcoxn符号秩和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生存率的计算采用KaplanMeier法,比较不同组别的生存情况采用log-rank检验。二分类资料的影响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结果 A、B 2组止血率分别为97.62%、80.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9)。A组1年~2年(15.38%vs 38.89%,χ~2=5.323,P=0.021)、2~3年(15.38%vs 48.48%,χ~2=10.448,P=0.001)再出血率均低于B组。A组14例(33.33%)有不良反应,B组7例(16.67%)有不良反应。A组3年内死亡4例,B组3年内死亡9例。A组治疗后1周的ALT、AST水平较治疗前1周明显改善(Z值分别为-2.177、-2.044,P值分别为0.029、0.041),2组治疗后1周的PTA、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Alb均较治疗前1周明显改善(A组:Z=-4.007,t=3.866,Z=-4.152,t=-4.623,P值均0.001;B组:t=-5.069,Z=-3.870,Z=-3.909,Z=-5.245,P值均0.001),2组治疗后1周的PTA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Z=-3.902,P0.001)。A组EV总消失率为85.71%,复发率为14.29%,肝功能分级与门静脉内径之间有明显关系(F=3.319,P=0.047)。入院症状、住院天数、Child-Pugh分级、合并自发性腹膜炎、门静脉内径、PT、INR、ALT是套扎后早期再出血危险因素(P值均0.05)。结论 EVL是治疗肝硬化EVB的一种安全、有效且并发症少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esophagogastric variceal bleeding,EGVB)患者行规律内镜下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 2015年1月—2018年1月,在南京鼓楼医院行内镜下止血治疗的305例肝硬化EGVB病例纳入回顾性队列研究,按是否规律内镜下治疗分成2组,即规律内镜治疗组(n=145)和未规律内镜治疗组(n=160),主要观察指标为再出血率,次要观察指标为随访时间、再出血间隔时间和再出血死亡率。结果 2组患者在性别构成、平均年龄、病因构成、病因是否控制、肝脏储备功能、是否服用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线资料具有可比性。再出血率规律内镜治疗组为11.7%(17/145),未规律内镜治疗组为41.9%(67/160)(χ2=38.74,P<0.001);随访时间规律内镜治疗组为(28.14±11.11)个月,未规律内镜治疗组为(21.10±12.37)个月(t=5.21,P<0.001);再出血间隔时间规律内镜治疗组为12.0(6.0,23.0)个月,未规律内镜治疗组为1.0(1.0,6.0)个月(U=164.00,P<0.001);再出血死亡率规律内镜治疗组为1.4%(2/145),未规律内镜治疗组为10.6%(17/160)(χ2=11.13,P=0.001)。结论 相较于未行规律内镜下治疗者,肝硬化EGVB患者行规律内镜下治疗更具临床意义,可显著降低再出血率、延长再出血时间间隔、减少再出血死亡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抗肝纤维化治疗对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EVB)的一级预防作用。方法: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2008年8月至2017年8月住院诊断为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患者999例,通过COX回归分析影响EVB的独立影响因素;根据患者应用抗纤维化中药治疗是否≥30 d分为中药组和对照组,按照倾向性评分的方法对两组患者进行1∶1匹配,中药组和对照组各441例,采用Kalplan-Merier法比较两组患者累积出血率。结果:抗肝纤维化治疗是预防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患者1年内出血独立保护因素(P0.05),中药组患者1年内出血率低于对照组(5.2%vs9.7%,P=0.001)。对病情严重程度和病因分别进行分层分析,发现出血风险显著下降的是Child-Pugh评分为C级患者(2.7%vs12.1%,P=0.03)和酒精性肝硬化患者(6.1%vs19.1%)。结论:抗肝纤维化治疗可以降低肝硬化EVB患者1年内出血风险,具有一级预防作用;治疗的优势人群为酒精性肝硬化和Child-Pugh评分为C级的患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