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应用超声造影(CEUS)检测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定量指标,初步探讨其与血压的相关性。方法 急性缺血性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LAAS)患者62例。年龄、性别匹配对照组54例。选取颈动脉优势斑块行CEUS,脱机定量分析获取斑块强度均值(TIC-M)、拟合曲线峰值(FC-P)和曲线下面积(FC-AUC)。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诸参数与血压的相关性。结果 ①收缩压和舒张压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在脑梗组,患者颈动脉斑块造影参数TIC-M、PC-P和FC-AUC均大于对照组(P<0.05)。③TIC-M与收缩压和舒张压呈负相关(r=-0.582和r=-0.681,P均<0.05)。FC-P与收缩压和舒张压呈负相关(r=-0.585和r=-0.690,P均<0.05)。FC-AUC与舒张压呈负相关(r=0.493,P<0.05)。结论 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的CEUS定量指标与血压密切相关,CEUS评估易损斑块应考虑血压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基于超声造影定量分析评估颈动脉低回声斑块与脑梗死复发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116例首次确诊脑梗死患者,均行超声造影定量分析。随访1年,根据脑梗死是否复发分为复发组(n=50)和未复发组(n=66),结合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超声造影时间-强度曲线相关参数,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超声造影时间-强度曲线相关参数对脑梗死复发的诊断效能。结果 (1)两组患者性别、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小卒中、颈动脉斑块部位、颈动脉斑块位置、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位置、颈动脉斑块厚度、颈动脉斑块长度、高血脂史、甘油三酯水平、胆固醇水平、糖尿病病史、空腹血糖、冠心病病史、吸烟史和饮酒史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组年龄、高血压史、平均动脉压均明显高于未复发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复发组强度峰值、增强强度(EI)、斜率及强度比值(Ratio)均明显高于未复发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高血压、EI及Ratio是脑梗死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4)EI、Ratio及EI...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与心血管主要危险因素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219例年龄≥50岁的体检者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根据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不同分为3组,正常组93例,单纯增厚组54例及斑块组72例。将IMT及斑块指标与心血管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检验和多因素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示单纯增厚组及斑块组在年龄、男性比例、吸烟者比例、收缩压、尿酸、甘油三酯水平方面均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斑块组的男性比例明显高于单纯增厚组(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男性比例、收缩压、尿酸、甘油三酯水平与颈动脉IMT呈明显相关性,受累血管段数与年龄、吸烟者比例、血压、尿酸、胆固醇、甘油三酯水平、低密度脂蛋白均无明显相关性。斑块指数仅与收缩压(r=0.194,P=0.004)和尿酸(r=0.156,P=0.025)显著相关。结论年龄、男性比例、高血压病、高甘油三酯及高尿酸血症不仅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同样也作用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超声检查颈动脉无放射性、无痛苦,可以直接反应颈动脉IMT的情况,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斑块CEUS定量参数与循环血白细胞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经头颅CT或MR证实的首发急性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卒中患者62例(LAAS组),选取同期住院且年龄、性别匹配,无心脑血管事件发生史的动脉硬化患者54例为对照组。比较2组循环血白细胞指标与颈动脉斑块CEUS定量参数的相关性,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CEUS定量参数的影响因素。结果 LAAS组总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均高于对照组,而淋巴细胞计数低于对照组(P均< 0.05)。LAAS组颈动脉斑块CEUS参数时间-强度曲线(TIC)峰值强度(TIC-P)、强度均值(TIC-M)、伽马拟合曲线(FC)峰值(FC-P)、锐度(FC-S)和曲线下面积(FC-AUC)均大于对照组(P均< 0.05);且中性粒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与FC-AUC值相关(r=0.298、0.739,P <均0.05)。总白细胞计数是TIC-P独立影响因素,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是FC-AUC独立影响因素(P均< 0.05)。结论 颈动脉斑块CEUS定量参数与循环血白细胞存在相关性。循环血白细胞计数增高或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增大可致斑块易损性增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新生血管超声造影分级及其与血脂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选取颈动脉斑块形成患者146例,其中79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CHD(CHD组,105枚斑块),余67例为非CHD患者(对照组,97枚斑块)。两组均行颈动脉超声、颈动脉超声造影及血脂检查,分析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超声造影分级与血脂水平的相关性。结果CHD组颈动脉斑块超声造影分级以Ⅱ、Ⅲ级为主(73枚),对照组以0、Ⅰ级为主(61枚),两组颈动脉斑块超声造影分级分布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HD组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sdLDL-C)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CHD组斑块内新生血管超声造影分级与TC、sdLDL-C均呈正相关(r=0.512、0.681,均P<0.05)。结论超声造影可较好地反映CHD患者斑块内新生血管分级,且斑块内新生血管超声造影分级与血脂水平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颈动脉斑块超声造影特征及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有颈动脉斑块的住院患者70例分成脑梗死组(32例)和非脑梗死组(38例),行颈动脉斑块超声造影检查,将58例有增强患者分成脑梗死增强组(30例)和非脑梗死增强组(28例),比较两组间造影斑块面积(A)、峰值强度(PI)、增强密度(ED)、血清hs-CRP水平差异并分析与脑梗死的关系。结果脑梗死增强组PI、ED均高于非脑梗死增强组(P分别为0.030、0.009)。脑梗死增强组血清hs-CRP水平高于非脑梗死增强组(P0.001)。脑梗死增强组斑块A与非脑梗死增强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38)。脑梗死增强组ED与血清hs-CRP水平呈正相关(r=0.723,P0.001)。结论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形成及血清hs-CRP水平与脑梗死的发生相关,检测二者有助于评估斑块的稳定性,预测脑血管事件。  相似文献   

7.
超声检查对颈动脉粥样硬化血管重构的研究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4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血管重构声像图改变。方法 对 88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患者应用体表超声测量颈动脉血管总面积、管腔面积、斑块面积、面积狭窄率和偏心指数。结果 斑块部位斑块面积与血管总面积正相关 ( r=0 .5 6 ,P <0 .0 5 ) ,与管腔面积无相关性 ,管腔面积与狭窄程度呈负相关 ( r=-0 .35 ,P <0 .0 5 )。当狭窄程度≤ 2 5 %时 ,管腔面积与狭窄程度无相关性 ,当狭窄程度 >2 5 %时 ,管腔面积与狭窄程度呈负相关 ( r =-0 .38,P <0 .0 5 )。软斑组血管总面积与斑块面积正相关( r=0 .6 6 ,P <0 .0 2 ) ,硬斑组血管总面积与斑块面积亦呈正相关 ( r =0 .5 9,P <0 .0 1)。向心性斑块组斑块面积与血管面积呈正相关 (r =0 .5 7,P <0 .0 1) ,与管腔面积无相关性 ,管腔面积与狭窄程度呈负相关 (r =-0 .6 3,P <0 .0 0 5 )。偏心性斑块组斑块面积与血管面积呈正相关 (r =0 .71,P <0 .0 1) ,与管腔面积无相关关系 ,管腔面积与狭窄程度呈负相关 ( r =-0 .46 ,P <0 .0 5 )。结论 高频体表超声可准确反映周围动脉粥样硬化血管重构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颈动脉斑块超声造影及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急性脑梗死体积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颈动脉斑块患者90例,根据有无合并脑梗死分为急性脑梗死组55例、非脑梗死组35例。所有患者行颈动脉超声和斑块超声造影,根据脑梗死体积将脑梗死组分为大体积和中小体积脑梗死组。检测比较各组斑块厚度、斑块造影峰值强度(PI)及血清hs-CRP水平。结果脑梗死组与非脑梗死组的斑块造影PI、血清hs-CRP水平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体积脑梗死组与中小体积脑梗死组的斑块造影PI、血清hs-CRP水平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组斑块造影PI、血清hs-CRP均与脑梗死体积大小存在线性关系。结论颈动脉斑块超声造影PI和血清hs-CRP水平与急性脑梗死发生及梗死体积大小有关,颈动脉斑块超声造影及血清hs-CRP水平有助于预测脑梗死的发生及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超声造影下颈动脉粥样斑块内新生血管显像特征,探讨时间-强度曲线诊断斑块稳定性及其与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 132例患者(冠心病组66例,非冠心病组66例)行常规颈动脉超声检查,对87例颈动脉有斑块患者行超声造影检查,使用声学定量分析软件(SonoLiver)对图像进行脱机分析,计算各类斑块达峰时间、峰值强度、曲线下面积,分析斑块内新生血管与冠心病的相关性.结果 冠心病组患者的颈动脉粥样斑块总发生率(89.4%)较对照组(42.4%)高,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两组颈动脉粥样斑块以软斑最多见,且以颈动脉分叉处较其他部位发生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冠心病组软斑达峰时间、最大峰值强度比、曲线下面积与非冠心病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冠心病组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率较高,且以软斑为主;超声造影较二维超声可清晰显示颈动脉粥样斑块位置及性质;颈动脉粥样硬化软斑中新生血管较混合斑明显增多,冠心病发病率高,为不稳定斑块;超声造影时间-强度曲线可量化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新生血管的分布密度,有助于对斑块稳定性的评价.  相似文献   

10.
朱斌  王永霞 《临床荟萃》2015,30(12):1360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发生与血压变异性的相关性。方法入选181例住院高血压患者,经颈动脉超声检查分为颈动脉斑块组(研究组)和无斑块组(对照组),对2组患者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检测,计算并比较2组白天以及夜间的血压变异系数。结果高血压合并颈动脉斑块组的白天收缩压变异系数及舒张压变异系数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高血压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发生与白天血压变异性有密切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血压变异性(BPV)与颈动脉硬化的关系。方法选择中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共154例,同期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及颈动脉血管超声检查,根据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将其分为IMT正常组(69例)及颈动脉硬化组(85例),以24 h收缩压变异性中位数为分界点,分为低BPV组(77例)和高BPV组(77例)。结果颈动脉硬化组较颈动脉IMT正常组相比,颈动脉硬化组24 h平均收缩压、24 h平均舒张压、24 h收缩压变异性、24 h舒张压变异性、IMT均显著增高(P0.05);相对于低BPV组患者,高BPV组患者有更高的颈动脉IMT值及斑块检出率(P0.05);24 h平均收缩压变异性与颈动脉IMT(r=0.64,P0.05)呈正相关。结论高血患者颈动脉硬化及斑块的形成与血压变异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携抗细胞间黏附分子1纳米靶向超声造影剂在兔腹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模型上诊断其易损性的可行性。方法 24只实验兔以高脂-胆固醇饮食饲养+球囊损伤法建立动脉粥样硬化模型。随机均分为A组(8周)、B组(12周)、C组(16周)。对3组行二维超声检查记录血管中膜厚度(IMT),再选取最大低回声斑块行造影检查,通过软件分析获取斑块峰值强度(PI)、曲线下面积(AUC)等造影参数。超声检查完成后行病理检查,将病理MVD值与超声造影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二维超声,3组IMT值呈逐渐增加趋势;造影分析,3组的PI值、AUC值逐渐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HE显示3组斑块面积逐渐增大,免疫组化亦显示3组的微血管数量逐渐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超声造影的参数PI值、AUC值与病理MVD值呈正相关(r=0.686;r=0.769)。结论携抗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纳米靶向超声造影具有评估斑块易损性的影像学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CEUS)参数评估IgA肾病(IgAN)肾功能及病理改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30例经肾脏组织穿刺活检病理证实为IgAN的患者和27例健康志愿者进行肾脏常规超声及CEUS检查。应用QLAB软件获得CEUS定量分析参数。研究IgAN患者CEUS参数与肾小球滤过率(eGFR)、血清肌酐(SCr)及Lee氏分级的相关性。结果对照组与IgAN各组之间CEUS参数峰值强度(PI)、曲线下面积(AUC)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gAN患者中,慢性肾脏病(CKD)1期组较对照组的PI、AUC值显著下降(P0.05)。IgAN组PI、AUC值与eGFR呈正相关(r=0.234,P=0.010;r=-0.254,P=0.006),与SCr呈负相关(r=-0.285,P=0.002;r=-0.269,P=0.003),与Lee氏分级呈负相关(r=-0.360,P=0.000;r=-0.365,P=0.000)。结论 CEUS参数可反映IgAN早期肾功能损害,无创评估病理改变程度,对临床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定量分析技术在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肾脏功能评价中的应用价值,并与实验室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评价超声造影各参数的敏感性.方法 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20例,平均年龄(36.3±9.7)岁,健康对照组20例,平均年龄(30.5±10.4)岁.所有受检者进行双肾实时超声造影检查,用QLAB定量分析软件进行定量分析,获取时间-密度曲线(TIC)及相关灌注参数:曲线下面积(AUC)、达峰时间(TP)、峰值强度(DPI)、曲线上升支斜率(A)、曲线下降支斜率(α),每位受检者在接受超声检查前48 h内查血肌酐(Scr)、血清尿素氮(BUN),计算内生肌酐清除率(Ccr).并分析各灌注参数与实验室指标Scr、BUN、Ccr的相关性.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慢性肾功能不全病例组TIC曲线上升缓慢,达峰时间延长,峰值强度降低,曲线形态圆钝.AUC、TP、A与Scr(r=0.808、0.708、0.727,P<0.05)、BUN(r=0.762、0.715、0.638,P<0.05)呈正相关,AUC、TTP、A与Ccr(r=-0.778、-0.709、-0.692,P<0.05)呈负相关,DPI与Scr(r=-0.752,P<0.05)、BUN(r=-0.705,P<0.05)呈负相关,DPI与Ccr(r=0.790,P<0.05)呈正相关,AUC与实验室指标Scr、Ccr、BUN相关性最高,α与Scr(r =0.041,P>0.05)、BUN(r=0.039,P>0.05)、Ccr(r=0.046,P>0.05)无显著相关性.结论 肾脏实时超声造影技术能准确、安全地评价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的肾脏功能,超声造影灌注参数与实验室指标Scr、Ccr、BUN具有较高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应用超声造影联合剪切波弹性成像技术评估颈动脉斑块,探讨颈动脉斑块性质与非ST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以下简称冠心病)患者88例,分为非ST抬高型ACS 45例(ACS组)和稳定性冠心病43例(SCHD组)。均行颈动脉常规超声检查是否存在颈动脉斑块,剪切波弹性成像及超声造影评估颈动脉斑块的弹性及造影强度,比较两组上述参数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ACS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常规超声显示ACS组中低回声斑块检出率和混合回声斑块检出率均高于SCH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超声造影显示ACS组斑块最大增强强度和最大增强密度均较SCHD组增高,达峰时间较SCHD组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剪切波弹性成像显示ACS组斑块平均杨氏模量值明显低于SCH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颈动脉斑块最大增强密度是ACS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2.853,95%可信区间0.161~7.091,P=0.027)。结论超声造影和剪切波弹性成像技术均能定量分析颈动脉斑块的稳定性与易损性,为预测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 目的 探讨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ASI)、颈动脉超声相关指标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 检测110例冠心病患者AASI、颈动脉超声、冠状动脉造影,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单支病变组(n=40)、2支病变组(n=37)、3支及以上病变组(n=33),同时根据超声颈动脉检查分为颈动脉轻度狭窄组(n=42)、中度狭窄组(n=46)、重度狭窄组(n=22),选取同期健康查体人员5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对比四组患者血压、AASI、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积分、冠状动脉评分,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①血压:不同冠脉病变支数、不同颈动脉狭窄程度患者SBP、DB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②AASI:3支病变组AASI>2支病变组>单支病变组>对照组(P<0.05),重度颈动脉狭窄AASI>中度>轻度>对照组(P<0.05);③IMT:冠心病患者IMT均显著高于与对照组(P<0.05),但冠心病各组间IMT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④斑块积分及冠脉评分:3支病变组斑块积分与冠脉评分>2支病变组>1支病变组>对照组(P<0.05),重度狭窄斑块积分及冠脉评分均>中度>轻度>对照组(P<0.05);⑤相关性:AASI与冠脉病变支数、颈动脉狭窄程度均呈正相关(r=0.72,0.65,P<0.05),斑块积分、冠脉评分均与冠脉病变支数、颈动脉狭窄程度均呈正相关(r=0.88,0.19,0.42,0.31,P<0.05)。结论 动态动脉硬化指数及颈动脉超声相关指标能够客观反映患者动脉硬化程度、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病变程度,早期对冠心病的风险进行预测和评估,为临床早期干预提供客观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合并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SCH)对颈动脉和下肢动脉病变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0月至2019年3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105例T2DM患者,恨据是否合并SCH分为观察组(合并SCH,n=70)和对照组(未合并SCH,n=35)。比较两组血糖、血压、甲状腺功能等一般资料和两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颈动脉斑块检出率、踝肱动脉血压指数(ABI)、颈动脉病变和下肢动脉病变发生率;分析甲状腺功能与IMT、颈动脉斑块检出率、ABI的相关性。【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体质量指数(BMI)、糖尿病病程、舒张压(DBP)和收缩压(SBP)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女性患者比例、血清促甲状腺素(TSH)、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妗(LDL-C)水平均偏高(P<0.05)。观察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IMT明显高于对照组;ABI显著低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颈动脉病变和下肢动脉病变的发生率分别为61.43(43/70)、28.57%(20/70),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4.29%(12/35)、1L43%(4/35),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TSH与1MT、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均呈正相关(r=0.512,P=0.021;r=0.421.P=0.032);与ABI呈负相关(r=0.423,P=0.030)。【结论】T2DM合并SCH患者发生额动脉病变和下肢动脉病变的风险增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颈动脉斑块超声造影评级和血同型半胱氨酸(Hcy)与动脉硬化型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3年10月至2014年7月宁波市第二医院神经内科患者159例,根据中国缺血性脑卒中诊断标准及改良TOAST分型,选择其中动脉硬化型缺血性脑卒中及非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别进入A组和B组,其中A组72例,B组76例。所有患者均进行颈动脉斑块超声造影评级和血Hcy检测,分别采用Spearman相关性检验和Pearson相关性检验分析颈动脉斑块超声造影评级、血Hcy水平与动脉硬化型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相关性。结果 (1)A、B组斑块厚度和斑块类型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865、0.827,P值均0.05),超声造影评级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192.350,P0.01),以超声造影评级≥3级作为预测发生动脉硬化型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标准,则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4.44%、94.74%;(2)A、B组患者间血Hcy水平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52.383,P0.01),ROC曲线下面积为0.978,以血Hcy≥13.50μmol/L作为诊断标准,预测动脉硬化型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97.21%、90.80%;(3)以颈动脉斑块超声造影评级≥3级或血Hcy≥13.50μmol/L作为诊断标准预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98.71%、96.45%;(4)颈动脉斑块超声造影评级、血Hcy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脑卒中之间存在高度线性正相关(r=0.865、0.827,P值均0.01)。结论颈动脉斑块超声造影评级和血同型半胱氨酸可作为动脉硬化型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检查手段,为临床二级预防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慢性肾脏病非透析患者24小时血压动态变化,探讨血压昼夜节律异常与甲状旁腺素的关系.方法 随机选择承德市中心医院肾内科非透析的慢性肾脏病患者130例.动态血压监测采用携带式动态血压检测仪进行检测及数据分析.24小时平均血压≥130/80 mmHg(1 mmHg=0.133 kPa)为高血压组102例,<130/80mmHg为正常血压组28例.同时检测血常规及血肌酐、尿素、血钙、血磷、甲状旁腺素、白蛋白等生化指标.结果 正常血压组夜间收缩压下降率、夜间舒张压下降率、杓型血压比例[M(QR)]分别为6.8(7.3)%、7.3(7.5)%、8(28.6)%,高血压组夜间收缩压下降率、夜间舒张压下降率、杓型血压比例分别为4.2(9.0)%、1.7(7.1)%、25(24.5)%,两组间夜间舒张压下降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但夜间收缩压下降率和杓型血压比例在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高血压组平均舒张压≥90 mmHg的63例患者中夜间收缩压下降率为5.4(10.5)%,血全段甲状旁腺激素为(168.12±113.87) ng/L,两者呈负相关(r=-0.414,P<0.05).在正常血压组28例中,夜间收缩压下降率和夜间舒张压下降率均和年龄呈负相关(r =-0.690,r=-0.631,均P<0.01).在高血压组102例中,夜间舒张压下降率和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用量呈负相关(r=-0.430,P<0.05).结论 慢性肾脏病非透析患者血压节律异常与血甲状旁腺素呈负相关;还与年龄、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用量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中心动脉压(CAP)与颈动脉斑块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年龄≤75岁的患者136例,采用动脉脉搏波分析仪(Sphygmo Cor,Australia)测量CAP,颈动脉超声检查有无斑块形成。然后分为颈动脉正常组(60例)和颈动脉斑块组(76例),分析CAP相关参数对颈动脉斑块的影响及其相关性。结果与颈动脉正常组比较,颈动脉斑块组的年龄、冠心病患病率、高血压患病率、中心动脉脉压、增强压(AP)、增强指数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心动脉收缩压虽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9),外周肱动脉血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揭示,AP、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是颈动脉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CAP是影响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