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清甲胎蛋白(AFP)和高尔基体糖蛋白73(GP73)联合检测对肝细胞癌(HCC)的诊断价值,为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HCC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2年6月-2013年5月住院患者标本共408例,其中HCC患者142例(HCC组),慢性肝炎患者156例(慢性肝炎组),肝硬化患者110例(肝硬化组)。分别采用电化学发光法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双抗体夹心法测定3组患者的血清AFP和GP73的浓度,检测结果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并使用MedCalc统计学软件计算2项指标联合检测对HCC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 HCC组血清AFP和GP73的浓度显著高于肝硬化组和慢性肝炎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组血清AFP和GP73的浓度显著高于慢性肝炎组,其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者联合检测肝细胞癌的敏感度为95.8%,特异度为98.6%,较单项检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AFP和GP73联合检测对HCC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和临床意义,可作为HCC早期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指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2.
《肝脏》2018,(10)
目的探讨肝细胞肝癌(HCC)血清GP73和HMGB1的表达水平及其联合检测意义。方法 HCC组167例,良性肝病组137例,两组患者清晨空腹抽血检测GP73、HMGB1水平。结果两组在性别、年龄、类型、肝功能分级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CC组AST、ALT水平高于肝病组(t=13.45、12.66,P0.05);HCC组GP73、HMGB1水平明显高于肝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56、19.25,P0.05);GP73、HMGB1阳性率与肿瘤大小、包膜形态、临床分期、淋巴血管间隙浸润、淋巴结转移相关性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45、26.43、7.99、7.64、6.98、9.76、23.1、8.43、7.87、7.01,P0.05);GP73+HMGB1联合筛查方法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均高于GP73、HMGB1单独筛查方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GP73、HMGB1单独筛查方法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预测HCC时,GP73+HMGB1的曲线下面积(AUC)优于GP73、HMGB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7.78、18.90,P0.05)。结论 GP73、HMGB1阳性率与HCC临床病理特征有一定相关性;GP73+HMGB1联合筛查方法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AUC均高于GP73、HMGB1单独筛查,适合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清岩藻糖基化高尔基体蛋白73(Fuc-GP73)在鉴别诊断低浓度AFP原发性小肝癌(s HCC)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4月-12月秦皇岛市第一医院患者及体检中心健康者共150例,其中低浓度AFP s HCC患者50例(s HCC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20例(CHB组),肝硬化患者20例(LC组),除肝癌外其他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20例(MTDS组),健康对照者40例(NC组)。应用凝集素亲和层析柱联合ELISA法检测血清中Fuc-GP73含量。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Nemenyi检验;计数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价FucGP73检测对s HCC的诊断价值。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预测模型评价各标志物联合检测的诊断效果。结果各组Fuc-GP73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87.225,P=0.001),其中s HCC患者Fuc-GP73水平明显高于其他组(P值均0.05);Fuc-GP73在s HCC组、CHB组、LC组、MTDS组和NC组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80%(40/50)、0(0/20)、20%(4/20)、5%(1/20)、0(0/40),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2.143,P0.01),其中s HCC组Fuc-GP73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其他组(P值均0.01)。Fuc-GP73检测s HCC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和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80.0%、95.0%、90.0%和0.892;与其他多种标志物联合检测s HCC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和ROC曲线下面积可达96.0%、98.0%、97.3%和0.991。结论 Fuc-GP73可作为一种新的优于AFP的s HCC检测的糖基化肿瘤标志物。  相似文献   

4.
目的检测不同程度的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的血清甲胎蛋白(AFP)和高尔基体蛋白73(GP73),研究CHB病情对AFP和GP73表达的影响。方法收集146例住院CHB患者血清,其中CHB轻度、中度、重度、肝硬化患者各30例,慢加亚急性肝衰竭患者26例,同时选取30名健康对照者,分别检测血清AFP、GP73。结果 AFP在CHB轻度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61);而在CHB其他各组中均较对照组升高,在CHB重度组最高(P0.05)。GP73在各组患者血清中表达均较对照组升高(P0.05);GP73在肝衰竭组中表达最高,依次为CHB重度组、肝硬化组、CHB中度组、轻度组,肝硬化组与CHB重度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52),在CHB轻度组、CHB中度组中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84)。以20 ng/ml为cut-off值,AFP在所有CHB分组中均有阳性表现,CHB重度组(70.0%)及肝衰竭组(53.8%)阳性率最高,其他依次为肝硬化组(26.7%)、CHB中度组(23.3%)、CHB轻度组(3.3%)和对照组(0);以150μg/L为cut-off值,GP73在CHB轻度组与CHB中度组中阳性率分别为30.0%、36.7%,在CHB重度组、肝衰竭组及肝硬化组中稍高,分别为80.0%、61.5%、70.0%。结论 AFP和GP73在不同程度CHB患者血清中均可见升高,但受影响程度不一致,它们在用于肝癌诊断标志物时应排除不同程度肝脏炎症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临床肝胆病杂志》2021,37(5):1075-1080
目的探讨血清原卟啉Ⅸ(PPⅨ)检测在HBV相关慢性肝病患者肝损伤中的价值。方法纳入2018年10月—2019年10月于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诊断为HBV相关慢性肝病110例患者作为病例组[慢性乙型肝炎(CHB)组(n=50)、肝硬化(LC)组(n=40)、肝细胞癌(HCC)组(n=20)],40例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血清PPⅨ。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计数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诊断价值;相关性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法。结果CHB、LC、HCC患者的PPⅨ显著高于对照组[44.29(25.99~85.36) ng/dl、72.73 (48.28~90.43)ng/dl、91.79(68.34~121.52)ng/dl vs 15.43(10.87~20.16) ng/d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与代偿期LC患者相比,失代偿期患者PPⅨ显著升高[54.50(29.14~85.65)vs 76.09(53.47~104.37),Z=-2.176,P0.05]。PPⅨ诊断CHB、LC和HCC的敏感度均在85%以上,特异度均在60%以上。静止期CHB患者PPⅨ显著高于对照组(Z=-4.303,P0.05)。LC患者PPⅨ与TBil呈中等正相关(r_s=0.587,P0.05),与Alb呈中等负相关(r_s=-0.408,P0.05);HCC患者PPⅨ与TBil呈中等正相关(r_s=0.470,P0.05),与ChE呈中等负相关(r_s=-0.459,P0.05)。结论 HBV相关慢性肝病患者血清PPⅨ升高是肝损伤的早期事件,可作为肝损伤早期预警及病情评估的敏感参数。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不同阶段HBV相关肝病患者外周血高尔基体糖蛋白73(GP73)水平和血小板(PLT)计数,了解二者对不同发病阶段HBV相关肝病的检测意义。方法收集2010年5月-2013年8月于北京佑安医院就诊的36例慢性乙型肝炎(CHB)、32例肝硬化和147例肝硬化后肝细胞癌(HCC)患者外周血标本,利用ELISA检测GP73水平,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PLT。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相关性分析用一元线性回归。结果在CHB、肝硬化、肝硬化基础上的HCC早早期、早期、进展期和晚期患者外周血浆中GP73水平和PLT均呈现出相同的变化趋势,HCC早早期患者的GP73水平[(80.5±49.8)ng/ml]和PLT计数[(84.4±40.0)×109/L]均显著低于CHB[(135.5±95.8)ng/ml,(174.4±49.9)×109/L]、HCC进展期[(133.8±71.1)ng/ml,(122.0±70.50)×109/L]和HCC晚期[(192.2±98.1)ng/ml,(176.2±86.3)×109/L],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结论 GP73水平和PLT计数在HBV相关肝病的不同阶段呈现动态变化,联合动态检测GP73水平和PLT计数更有利于对早期HCC的鉴别诊断以及HCC预后的判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清PIVKA-Ⅱ、AFP和AFP异质体(AFP-L3)的优化组合对肝细胞癌(HCC)筛查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方法收集2017年1月-2018年7月东部战区总医院全军肝病中心118例HCC患者和76例肝炎肝硬化住院患者的血清,分别检测PIVKA-Ⅱ、AFP和AFP-L3水平。比较各指标及其不同组合对HCC筛查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分析PIVKA-Ⅱ、AFP及AFP-L3筛查HCC的效能,计算敏感度及特异度,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结果 HCC组PIVKA-Ⅱ、AFP水平均显著高于肝炎肝硬化组(Z值分别为7. 80、3. 80,P值均0. 001)。HCC组中PIVKA-Ⅱ、AFP、AFP-L3阳性比例均高于肝炎肝硬化组(χ2值分别为153. 36、83. 97、168. 82,P值均0. 001)。PIVKA-Ⅱ和AFP阳性率在HC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8. 6%vs 67. 8%,χ2=0. 02,P 0. 05),但在肝炎肝硬化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4. 5%vs 51. 3%,χ2=23. 37,P 0. 001)。PIVKA-Ⅱ和AFP-L3阳性率在HC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8. 6%vs 35. 6%,χ2=25. 83,P 0. 001),但在肝炎肝硬化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4. 5%vs 9. 2%,χ2=1. 01,P 0. 05)。AFP和AFP-L3阳性率在HC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7. 8%vs 35. 6%,χ2=24. 50,P 0. 001),在肝炎肝硬化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51. 3%vs 9. 2%,χ2=31. 92,P 0. 001)。PIVKA-Ⅱ筛查HCC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 832,显著高于AFP的0. 662 (P 0. 01)和AFP-L3的0. 656(P 0. 01)。以PIVKA-Ⅱ 40 m AU/ml、AFP 10 ng/ml和AFP-L3 10%作为各自提示HCC可能的阳性界值,在ROC曲线中,PIVKA-Ⅱ和AFP的敏感度均为67. 8%,高于AFP-L3的55%。PIVKA-Ⅱ的特异度为85. 5%,高于AFP的48. 7%和AFP-L3的60%。PIVKA-Ⅱ、AFP和AFP-L3均阳性时,对HCC的筛查敏感度仅为29. 7%,但特异度提高至98. 7%。PIVKA-Ⅱ+AFP联合筛查HCC的敏感度为55. 9%,特异度为90. 8%。PIVKA-Ⅱ+AFP-L3联合筛查HCC的敏感度为30. 5%,特异度为98. 7%; AFP+AFP-L3联合筛查HCC的敏感度为34. 7%,特异度为93. 4%。结论在除外抗凝剂和胆汁淤积等因素影响的前提下,血清PIVKA-Ⅱ单项升高对HCC的筛查价值显著优于AFP或AFP-L3单项升高。PIVKA-Ⅱ或AFP任一指标升高可显著提高对HCC的筛查敏感度,PIVKA-Ⅱ、AFP和AFP-L3三者或两两同时升高可显著提高对HCC的筛查特异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在进一步探究血清高尔基体蛋白(GP)73对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的诊断价值的基础上,构建基于血清GP73和其他常规血清学指标的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诊断模型并评估其诊断效能和适用性。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就诊的66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并根据诊断代偿期肝硬化是否依据肝脏组织学检查分为临床诊断组和病理诊断组。在临床诊断组中建立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诊断模型,并与目前临床使用的肝硬化诊断模型天冬氨酸转氨酶/血小板比值指数(APRI)、FIB-4指数和肝脏硬度测量值(LSM)进行比较。最后用病理诊断组对该诊断模型进一步验证。结果在临床诊断组中,GP73与APRI、FIB-4、LSM诊断肝硬化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42、0.857、0.864和0.832,四项指标诊断效能相当(P值均>0.05)。进而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了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诊断模型(GAPA):logitP=1/[1+exp(1.614-0.054×GP73-0.045×Age+0.030×PLT-0.015×ALP)]。该模型的AUC高达0.940,最佳截点值为0.41,对应的诊断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92和0.82,诊断效能优于APRI、FIB-4、LSM以及GP73单用(P值均<0.05)。在病理诊断组,GAPA的AUC为0.877,与LSM(0.891)和FIB-4(0.847)的诊断效能相当(P值均>0.1),但仍优于APRI(0.811)和GP73单用(0.780)(P值均<0.001)。结论研究中建立的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诊断模型GAPA在临床诊断组和病理诊断组都有较好的诊断效能,对资源相对匮乏或未开展LSM地区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代偿期肝硬化有一定的辅助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分型的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第三○二医院2016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296例基于世界胃肠病学大会提议的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发病基础分为A型(慢性肝炎组,n=53)、B型(代偿期肝硬化组,n=151)、C型(失代偿期肝硬化组,n=92)。对3组患者的实验室指标、合并症发生率及预后进行分析。多组间计量资料比较服从正态分布且方差齐的采用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不服从正态分布或方差不齐的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Pearsonχ~2检验。结果 3组间Alb、ALT、胆碱酯酶(Ch E)及AFP水平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A型最高,其次是B型,C型最低;对于AST、PLT,A型最高,分别与B型和C型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对于总胆固醇(TCHO),A型和B型患者均高于C型患者(P值均<0.05)。腹水或胸水(69.81%vs 88.08%vs 90.22%)、肝肾综合征(18.87%vs 28.48%vs 43.48%)在C型患者中更易出现,3组间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2.964、10.691,P值均<0.05);B型和C型患者更易出现腹膜炎,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2.64%vs 40.40%vs 48.91%,χ~2=9.718,P<0.05)。A、B、C 3组患者的好转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2.83%vs45.70%vs 32.61%,χ~2=6.593,P<0.05)。结论 HBV相关慢性肝炎、代偿期肝硬化、失代偿期肝硬化基础上出现的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在生化指标、合并症及预后方面均存在差异,依此分型有利于探索相应的治疗措施和进行预后评估。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清高尔基体蛋白(GP73)检测用于肝细胞癌(HCC)辅助诊断的可行性。方法选择HCC患者145例( HCC组)、肝炎与肝硬化患者128例(良性肝病组)、其他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87例(肿瘤对照组)及健康体检者99例(健康对照组),应用ELISA方法测定血清GP73,化学发光法测定甲胎蛋白(AFP),计算二者单独检测与联合检测诊断HCC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对HCC患者进行手术切除治疗,比较治疗前后血清GP73的变化情况。结果 HCC组血清GP73水平明显高于良性肝病组、肿瘤对照组和健康对照组( P均<0.01)。单项检测GP73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1.0%、85.4%,AFP分别为46.2%、80.3%;联合检测GP73和AFP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2.8%、78.3%。 HCC治疗后GP73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结论 GP73对HCC有较好的诊断性能,可作为恶性肝病的独立指标与AFP互补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血清高尔基体蛋白73 (GP73)的表达特征及其在肝癌与肝硬化鉴别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80例原发性肝癌、65例肝硬化和50名健康体检者血清GP73含量,同时用电化学发光法平行测定血清AFP.多组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两组比较采用Mann-Whitney检验,ROC曲线分析检测效能并确定其临界值,敏感度、特异度比较用配对x2检验,GP73表达与临床参数的关系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结果 肝癌组GP73浓度中位数为282.0 μg/L,高于肝硬化组(211.8 μg/L)和健康对照组(58.3 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93.30,P<0.01).GP73、AFP鉴别肝癌与肝硬化患者的最佳临界值分别为318.1 μg/L和13.4μg/L时,GP73的敏感度为45.0%(36/80),低于AFP的65.0% (52/80),x2=8.02,P< 0.05;GP73的特异度为83.1% (54/65),低于AFP的87.7% (57/65),x2=0.27,P>0.05 ; GP73诊断肝癌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5 (95%可信区间0.54~0.72),与AFP曲线下面积0.75(95%可信区间0.67 ~ 0.83)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88,P> 0.05).血清GP73与肝硬化、血管浸润及肿瘤分期相关(r值分别为0.27、0.29、0.27,P值均<0.05),与性别、年龄、AFP>13.4 μg/L、肿瘤大小和远处转移无相关关系(r值分别为0.13、0.10、0.03、0.18、0.04,P值均>0.05).结论 在肝癌与肝硬化的鉴别中,血清GP73与AFP的诊断效能相似,但AFP的敏感度优于GP73.血清GP73的过表达可能与肿瘤的负荷和侵袭性有关.  相似文献   

12.
冯煦  史沛 《肝脏》2019,24(3)
目的探讨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7(MMP-7)、高尔基体蛋白73(GP73)、白细胞介素17(IL-17)联合检测在肝细胞癌(HCC)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我院肿瘤科收治的57例HCC患者(HCC组)、62例肝硬化患者(肝硬化组)作为研究对象,同时选取60例健康体检人员为对照组。运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MMP-7、GP73、IL-17及联合检测评估HCC患者预后的效能,并分析三者与患者1年生存率的关系。结果 (1)HCC患者血清中MMP-7、GP73、IL-17浓度均高于肝硬化组及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MMP-7与GP73、MMP-7与IL-17、GP73与IL-17均呈正相关;(3)HCC患者治疗后,血清MMP-7、GP73、IL-17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4)57例HCC患者1年存活45例,占比78.9%;生存组患者血清MMP-7、GP73、IL-17浓度明显低于死亡组;(5)MMP-7、GP73及IL-17联合检测评估HCC患者预后的效能虽高于单独诊断,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肝细胞癌患者中MMP-77.1 ng/mL的1年生存率低于MMP-7≤7.1 ng/mL的1年生存率(P0.05);HCC患者中GP7368.6 ng/mL的1年生存率低于GP73≤68.6 ng/mL的1年生存率(P0.05);HCC患者中IL-1753.7 pg/mL的1年生存率低于IL-17≤53.7 pg/mL的1年生存率(P0.05)。结论 MMP-7、GP73及IL-17均在HCC患者中高表达,三者联合检测有助于HCC患者的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清异常凝血酶原复合物(PIVKA-Ⅱ)、甲胎蛋白(AFP)、铁蛋白(FER)单项及联合检测在HBV相关肝细胞癌(HCC)辅助诊断中的意义。方法收集2016年6月-2017年2月于天津市第二人民医院住院的40例HBV相关HCC、41例乙型肝炎肝硬化、4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及36例健康体检者的血清,并检测PIVKA-Ⅱ、AFP、FER水平,分别分析三者单独及联合检测诊断HBV相关HCC的受试者工作曲线下面积(AUC)、敏感度和特异度。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KruskalWallis H检验,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采用二元logistic进行逐步回归分析产生三项指标联合预测概率的新变量pre。结果血清AFP及PIVKA-Ⅱ水平在乙型肝炎肝硬化、慢性乙型肝炎、HBV相关HCC及健康对照组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51.446、59.613,P值均0.001)。AFP水平在HBV相关HCC组显著高于乙型肝炎肝硬化组、慢性乙型肝炎组及健康对照组(Z值分别为-4.609、-6.026、-6.031,P值均0.001),乙型肝炎肝硬化AFP水平也明显高于对照组(Z=-2.30,P=0.021);PIVKA-Ⅱ水平在HBV相关HCC组显著高于乙型肝炎肝硬化组、慢性乙型肝炎组及健康对照组(Z值分别为-6.080、-6.595、-5.608,P值均0.001),慢性乙型肝炎组PIVKA-Ⅱ水平也明显高于对照组(Z=-2.153,P=0.031);FER水平在HBV相关HCC患者组显著高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Z=-2.177,P=0.029)。单项指标检测诊断HBV相关HCC时,AFP的敏感度最高(79.49%),但FER的特异度最高(94.28%);双项目检测方案中,AFP/PIVKA-Ⅱ方案的敏感度最高(89.74%),FER+AFP和FER+PIVKA-Ⅱ方案特异度较高(97.14%);三项目检测时,FER/AFP/PIVKA-Ⅱ方案的敏感度较高(92.31%),FER+AFP+PIVKA-Ⅱ特异度较高(97.14%)。结论 PIVKA-Ⅱ、AFP、FER三项联合检测可提高单独检测的敏感度及特异度。血清PIVKA-Ⅱ和AFP对HCC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单项即可很好辅助诊断,二者联合未提高诊断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清甲胎蛋白(AFP)、γ-谷氨酰转肽酶(GGT)Ⅱ、高尔基体蛋白73(GP73)对于原发性肝癌患者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抽取2013年2月至2014年2月在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进行治疗的100例肝病患者(50例肝炎及肝硬化患者为肝脏良性病变组,5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为原发性肝癌组)和50例正常体检者血清,分别利用电化学发光法、特异免疫膜吸附法、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中的AFP、GGTⅡ、GP73水平。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q检验;对单项及联合检测结果作图绘成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观察AFP、GGTⅡ、GP73单独和联合检测的AUC、敏感度、特异度。结果血清GGTⅡ水平在对照组或肝脏良性病变组、原发性肝癌组的两两比较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但是对照组与肝脏良性病变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AFP和GP73水平在原发性肝癌组、肝脏良性病变组,对照组的两两比较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单独检测时GP73的特异度为69%,敏感度为92%;GGTⅡ的特异度为64%,敏感度为84%;AFP的特异度为51%,敏感度为76%。联合检测特异度为94.6%,敏感度为98.8%。结论单独检测时GP73指标最好,3个指标联合检测,诊断原发性肝癌的特异度及灵敏度均提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血清高尔基体蛋白73(GP73)在肝细胞癌(HCC)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择400例HCC、100例肝硬化(LC)、100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和200例健康对照者(HC),分别采用ELISA和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GP73和甲胎蛋白(AFP)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 AUROC)评估两者对HCC的诊断效能。结果 HCC、CHB和LC患者血清GP73水平分别为243.6±163.1ng/ml、85.6±35.3ng/ml和81.9±36.4ng/ml,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78.2±33.9ng/ml,P〈0.05),但在CHB和LC组及HC三组间无统计学差异;GP73和AFP的最佳诊断临界值分别为150.7ng/ml和19.7ng/ml,GP73的AUROC为0.846,灵敏性为69.2%,特异度为90.5%,均显著优于AFP(AUROC为0.828,灵敏性为57.6%,特异度为88.1%,P〈0.05);GP73与AFP两者联合检测可以进一步提高对HCC的诊断准确性(AUROC为0.887,灵敏性为73.5%,特异度为88.0%);在AFP阴性与阳性的两组HCC患者中,GP73灵敏性和特异度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血清GP73对HCC的诊断效能高于AFP,两者联合检测可以进一步提高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16.
《肝脏》2020,(1)
目的研究原发性肝癌(PHC)中,多效生长因子(PTN)和高尔基体跨膜糖蛋白(GP73)的表达情况,并进一步探讨PTN、GP73联合检测在PHC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2017年9月至2018年7月于苏州大学附属张家港医院招募的148例PHC患者,171名非健康志愿者(包括35例肝硬化患者、75例病毒性肝炎患者、30例转移性肝癌患者和31例其他良性肝病患者)及100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比较各组PTN、GP73表达水平,分析PTN、GP73联合及单独检测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及ROC曲线下面积(AUC)。结果 PHC患者血清PTN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志愿者和非健康志愿者(P0.05),PHC患者血清GP73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志愿者、病毒性肝炎和其他良性肝病患者(P0.05),但低于肝硬化和转移性肝癌患者(P0.05);发生肝癌组织低分化、转移、AFP表达升高、TNM Ⅲ~Ⅳ期PHC患者的PTN、GP73水平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PTN与GP73联合检测PHC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均高于两指标单独检测(P0.05),且AUC优于单独检测。结论 PTN、GP73表达水平与PHC临床病理特征相关,PTN与GP73联合诊断方法优于PTN、GP73单独检测,但仍需进一步研究支持。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高尔基体蛋白73(GP73)联合甲胎蛋白异质体(AFP-L3)检测在低浓度甲胎蛋白(AFP)肝癌患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6月至2017年10月在我院诊治的125例低浓度AFP肝病患者,根据患者的肝病种类分为肝炎组(n=31例),肝硬化组(n=40例)以及肝癌组(n=54例),并选择同期在我院进行体检的60名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检测所有研究对象的血清GP73以及AFP-L3水平。结果肝癌组患者的血清GP73、AFP-L3水平和阳性率均明显高于肝炎组、肝硬化组以及对照组(P0.05);GP73以及AFP-L3联合检测肝癌患者的诊断特异度、灵敏度及准确度均明显高于单独检测GP73、AFP-L3(P0.05)。结论 GP73以及AFP-L3均可作为诊断低浓度AFP肝癌患者的血清标记物,二者联合检测具有更高的特异度、灵敏度及准确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血清AFP、维生素K缺乏或拮抗剂Ⅱ诱导蛋白(PIVKA-Ⅱ)单独或联合使用对HBV相关肝细胞癌(HCC)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2月-2017年6月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感染科实验室进行血清学检测的HBV相关HCC患者200例(其中手术治疗的患者8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143例、重度慢性乙型肝炎患者65例、慢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42例,比较4组患者的AFP、PIVKA-Ⅱ水平。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Krsukal-Wallis H检验,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二元logistic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得出2项指标联合预测因子的新变量,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计算AFP、PIVKA-Ⅱ单独或联合诊断HBV相关HCC的曲线下面积(AUC),AUC的比较采用De Long检验。结果 HBV相关HCC患者的AFP、PIVKA-Ⅱ水平高于其他3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9.432、-6.369、-2.158、-13.202、-9.609、-7.584,P值均0.05)。重度慢性乙型肝炎组及慢性乙型肝炎肝衰竭组的PIVKA-Ⅱ水平明显高于乙型肝炎肝硬化组(Z值分别为-2.977、-2.308,P值均0.05)。HBV相关HCC患者在手术治疗后5~7 d内的AFP、PIVKA-Ⅱ水平显著低于术前(Z值分别为-96.892、-76.997,P值均0.05)。PIVKA-Ⅱ检测HBV相关HCC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4.0%、86.4%,AFP检测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1.5%、50.4%;AFP、PIVKA-Ⅱ及AFP联合PIVKA-Ⅱ检测HBV相关HCC的AUC分别为0.757、0.905、0.912,PIVKA-Ⅱ与AFP的AUC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6.048,P0.001);二者联合对HBV相关HCC的临床诊断价值最高,明显高于AFP单独诊断价值(Z=7.814,P0.001)。结论血清PIVKA-Ⅱ水平对HBV相关HCC的诊断价值优于AFP,二者联合检测能提高HCC的检出率,降低误诊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联合血清甲胎蛋白(AFP)、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TSGF)、高尔基体蛋白73(GP73)水平检测对原发性肝癌(PHC)诊断效能,明确其在PHC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46例PHC患者、56例肝硬化(LC)患者、40例慢性肝炎患者,另选54例同期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均行常规CT扫描,统计4组血清AFP、TSGF、GP73水平,比较单独检测与CT联合血清AFP、TSGF、GP73水平检测结果。结果 4组血清AFP、TSGF、GP73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AFP、TSGF、GP73水平在健康组、慢性肝炎组、LC组、PHC组中依次升高。联合检测诊断效能高于CT、血清AFP、TSGF、GP73水平检测(P0.05)。结论血清AFP、TSGF、GP73水平是检测PHC重要指标,联合CT扫描可提高PHC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HBV与EB病毒(EBV)重叠感染在HBV相关性肝病[慢性乙型肝炎(CHB)、肝硬化、肝细胞癌(HCC)]中的意义。方法对2016年5月-2018年8月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确诊的487例HBV感染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合并EBV感染者194例(39. 8%)。分别按照EBV DNA拷贝数(≥400 IU/ml)、肝功能Child-Pugh分级(A、B、C级)及肝病进程分组(CHB组、肝硬化组、HCC组),比较组间的临床指标差异。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非参数检验,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DunnBonferroni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 HBV DNA拷贝数在CHB组患者中高于肝硬化和HCC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 417,P=0. 017; t=3. 258,P=0. 001),而EBV DNA拷贝数在HCC患者中有高于CHB和肝硬化患者的趋势,但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 161,P=0. 315); Child-Pugh分级排除肝功能影响后,A级患者HCC组EBV DNA拷贝数高于CHB和肝硬化组(t=2. 062,P=0. 041; t=2. 615,P=0. 010),C级患者肝硬化组EBV DNA拷贝数高于CHB组(t=2. 647,P=0. 072)。双重感染特异性临床变化指标有ALT/AST、Glb、淋巴细胞百分数。结论 HCC患者EBV载量升高,可能与HBV共同参与了肝脏疾病的进展,动态定量检测HBV感染者EBV DNA对早期干预肝病进展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