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目的分析低度恶性潜能多房性囊性肾肿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探讨其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方法收集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2014-01—2015-12间病理科确诊的低度恶性潜能多房性囊性肾肿瘤3例及会诊病例2例,采用HE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进行病理学观察,并结合临床特征进行分析及文献复习。结果 5例患者年龄37~65岁,均位于左肾。2例以间断性血尿为主要症状,2例为体检发现,1例以腰痛、尿频、尿颜色加深为主要症状。大体标本切面均为多囊性或囊性,边界清楚,内有少量暗褐色液体。肿瘤镜下呈囊性,内壁衬覆单层透明细胞,偶见复层上皮,少量区域纤维间隔内可见透明细胞,核异型性小,Fuhrman核分级1级。免疫表型:CD10(+),Vimentin(+),EMA(+),CD117(-),CD68(-),CK7(-),KI-67(增殖指数3%~5%)。结论该肿瘤在肾脏肿瘤中属少见类型,预后相对较好,但需要和肾透明细胞癌和肾良性囊性病变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肾囊性病变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免疫表型和鉴别诊断。方法 采用常规HE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3例肾囊性病变组织学形态,并复习有关文献。结果 3个病例临床症状均为腰痛或血尿,最后经病理确诊为囊性肾瘤2例和多房性囊性肾癌1例。囊性肾瘤为多房囊腔组织,囊壁薄,内衬单层上皮。免疫表型:上皮细胞角蛋白(CK)、上皮细胞膜抗原(EMA)均呈阳性表达;间质成分波形蛋白阳性。多房性囊性肾癌囊壁被覆单层或多层胞浆透明的细胞,间隔内含聚集的透明细胞巢。免疫表型:透明细胞CK和EMA阳性,CD68阴性。结论 囊性肾瘤和多房性囊性肾癌均是少见的肾脏肿瘤。两种病变临床症状和影像学改变极为相似,确诊需依赖病理检查。两种病变均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成人型多囊肾合并多房性囊性肾细胞癌的临床特征.方法:报告1例成人型多囊肾患者,术后发现合并多房性囊性肾细胞癌,有多囊肾家族史,B超及CT显示成人型多囊肾;行右多囊肾去顶减压术.结果:术后病理报告多囊性肾细胞癌,高分化.随访2个月未发现肿瘤生长.结论:成人型多囊肾合并多房性囊性肾细胞癌不易诊断,强化CT有助于诊断;属于Bosniak分级Ⅲ级或以上者,于术中行快速冷冻病理检查或行保留肾组织的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CEus)在鉴别囊性肾脏肿物良恶性方面的作用,并评估CEUS在预测恶性囊性肾脏肿物组织学类型方面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1年12月经常规超声(US)和CEUS检查的43例患者的43个囊性肾性肿物,诊断结果经病理及随访证实。US观察肿瘤的位置、大小、多房或单房、囊壁及分隔最厚处厚度、有无钙化、囊内有无实性结节,实性结节有无彩色血流。CEUS观察病灶的囊壁及分隔增强后厚度、多房或单房、囊壁及囊内容物有无增强、增强程度等。结果:43个病灶中良性13例,恶性30例。恶性肿物中,透明细胞肾癌21例,乳头状肾癌2例,多房囊性肾癌5例,卵巢癌肾转移2例。cEus与US诊断恶性囊性肾脏肿物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50、0.8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4)。多房囊性肾癌与其他亚型囊性肾细胞癌CEUS表现有所不同。多房囊性肾癌多表现为多房囊性肿物,囊内见增强分隔,不伴囊内增强实性结节。其他亚型肾细胞癌多可见囊内增强实性结节。结论:CEUS有助于囊性肾脏肿物良恶性鉴别及恶性囊性肾脏肿物组织学类型的判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胰腺浆液性小囊性腺瘤(serous microcystic adenoma,sMA)的临床、病理特点及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4例sMA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及治疗结果 .行PAS染色及CK7、CK20、AE1/AE3、EMA、CA19-9、CEA、34βE12、P63、SMA、Vim、S-100、CgA、Syn、NSE、ER、PR等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 病人平均年龄66岁,因体检发现肿块或因其它疾病人院.巨检肿块呈蜂窝状,镜下见大小不等囊腔,囊内衬单层立方或扁平上皮,胞质透亮或嗜酸性.小囊间为胶原纤维分隔.肿瘤无包膜.上皮PAS染色及CK7、EMA、AE1/AE3均全部弥漫阳性.病人均出现手术并发症.结论 胰腺sMA好发于老年人,多为偶然发现.肉眼观呈蜂窝状,镜下小囊内衬一致性富于糖原的上皮,无包膜.免疫组化检测CK7、EMA、AE1/AE3全部阳性.肿块局部彻底切除是最佳治疗方案,但对于无症状的手术耐受力差的病人建议明确诊断后行保守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后肾始基腺瘤( metanephric adenoma,MA)的临床及病理特点. 方法 对10例MA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本组10例,男4例,女6例.年龄33 ~ 65岁,平均45岁.表现为肉眼血尿4例,腰痛2例,查体发现4例.B超检查诊断为肾实性占位9例,肾囊肿1例.CT检查示肾实性占位9例,囊实性1例,10例均有不同程度强化,肿瘤直径2.5 ~8.0 cm,平均4.5cm,诊断为肾癌9例,囊性肾癌1例.行根治性肾切除术9例,肾部分切除术1例. 结果 病理检查:肿瘤细胞排列成密集的小管状或腺样结构,部分可见乳头状或肾小球样结构,肿瘤与肾组织分界清楚.病理诊断为MA4例,低度恶性MA 2例,MA伴恶性成分4例(高分化腺癌2例,嫌色细胞癌1例,高分化乳头状腺癌l例).7例随访10~34个月,平均22个月,未见复发及转移. 结论 MA是一种罕见的肾脏良性上皮源性肿瘤,部分可含有恶性成分,少数为恶性,容易误诊为肾癌.保留肾单位手术和根治性肾切除术为主要治疗方法.因其生物学行为不确定,需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7.
正目的:以往数个组织学研究表明,具有囊性变肾细胞癌患者预后较好。然而,目前尚无术前评价囊性变肾细胞癌的诊断性工具。笔者在此提出假说,在影像学横断面上有囊性变或可预测肾细胞癌具有较低度恶性潜能。材料与方法:在笔者基于前瞻性研究的肿瘤数据库中,从2001年到2010年,共825例肾恶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肾管状囊性癌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回顾1例肾管状囊性癌的诊疗过程,从国内外数据库搜索同类患者文献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肾管状囊性癌临床罕见,汇总国内外报道83例,筛选有效病例共51例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肾管状囊性癌发病年龄18~94岁,平均(57.43±16.07)岁,男女发病率之比为8∶1,肿瘤大小0.2~17.0cm,平均(4.28±3.01)cm。以性别分组,男女发病年龄及肿瘤大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以有无临床症状分组,发现有临床症状者发病年龄(39.40±16.24)显著低于无临床症状者(59.39±14.95),P=0.049。本资料1例肾管状囊性癌,病理观察及免疫组化与文献描述相符,肾切除术后随访19个月无复发及转移。结论:肾管状囊性癌好发于男性,临床表现与其他肾肿瘤相比无特异性,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为主要确诊方法,手术切除是主要治疗手段,预后良好,具有低度恶性潜能。  相似文献   

9.
低度恶性潜能多房囊性肾肿瘤(mutilocular cystic renal cell neoplasm of low malignant potential,MCRCNLMP)是肾肿瘤中的1个特殊分型,在所有肾肿瘤中不足1%[1];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renal cell carcinoma associated with Xp11.2translocation/TFE3 gene fusion,Xp11.2tRCC)临床亦少见,成人Xp11.2tRCC约占成人肾细胞癌(renal cell carcinoma,RCC)的0.5%~1.5%[2]。  相似文献   

10.
胰腺粘液性囊性肿瘤的病理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胰腺粘液性囊性肿瘤的组织学类型及其生物学特性。方法:收集我院病理科1966~1997年全部胰腺粘液性囊性肿瘤的临床病理资料,按WHO组织学标准分型,并予随访。结果:295例胰腺上皮性肿瘤中有17例(5.7%)为胰腺粘液性囊性肿瘤;组织学呈良性者9例,交界性和恶性各4例。随访表明,良性者9例、交界性3例及恶性者1例手术后无瘤生存了2~30年;恶性者3例术后2年内死于复发,交界性1例术后10年死于肿瘤恶变、复发。结论:大多数(74.8%)胰腺粘液性囊性肿瘤属手术能治愈的良性肿瘤,WHO组织学分类有助于准确判断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肾集合管癌的临床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研究我院收治的8例肾集合管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进行随访。结果 8例患者均施行肾根治性切除术,术中见肿瘤直径5~12cm。肿瘤主要位于肾髓质,呈侵袭性生长,以腺管或腺管乳头状结构为主,部分表现为片状生长,间质内含较多淋巴细胞,并伴有集合管上皮的异型增生。免疫组化显示肿瘤细胞均表达CK7、CK19、上皮膜抗原(EMA)、34βE12、PNA,UEA-1、vimentin呈部分阳性表达,而HMB45和S-100为阴性。随访患者中4例患者发生转移,2例死于肾癌转移,2例带瘤生存。平均生存时间为12.8个月。结论肾集合管癌较罕见,恶性程度高,侵袭性强,预后差。根治性手术为主要治疗手段,术后靶向治疗可能改善患者预后,但仍需临床试验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提高多房性囊性肾癌的诊治水平.方法多房性囊性肾癌患者1例,男,49岁.体检B超偶然发现右肾下极多囊性肿物1个月.囊内无回声区,其间混杂低回声区;CT检查右肾下极见多囊性低密度病变,边界清楚、光整,内见薄壁分隔,增强扫描分隔可见强化;MRI检查示右肾下极多囊性病变,增强扫描囊壁可见强化.行右肾部分切除术,完整切除肿瘤.结果 病理报告:肾被膜下见多房状肿物,大小约3.0 cm×2.0 cm×2.0 cm,囊壁光滑,腔内含清亮的浆液性及血性液体,囊壁厚约0.1~0.2 cm,与肾周脂肪粘连.镜下多数囊腔内衬单层或复层立方状透明细胞,细胞核小而圆,位于细胞中央,无明显核仁;有的囊腔内衬扁平上皮细胞或无内衬上皮,偶见由透明细胞覆盖的小乳头;囊腔间隔由胶原纤维组成,部分间隔内可见灶状透明细胞,但未形成肉眼可见的结节.病理诊断:多房性囊性肾癌.术后随访20个月未见复发和转移.结论 多房性囊性肾癌是肾癌的一种罕见亚型,发病率低,是一种完全由囊腔构成的肿瘤;影像学检查可提供直接依据,确诊需依靠病理学检查;外科手术治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3.
作者报道1例17个月女孩,因左上腹肿块入院。IVP可见左肾不显影,平片未见肾区锡化影。术中见左肾中上部为一巨大囊性肿物占据,皮质变薄。病理检查为边缘清楚的囊性肿块,16×9×4.5cm~3大小,几乎完全代替了肾实质。肿块切面为0.5至3 cm直径的大小不等的多发囊肿,含有清亮无色的液体。囊肿彼此不交通,肿块部分突入肾盂和输尿管上段。组织学检查,囊肿壁衬以立方或扁平上皮,邻近实质呈慢性肾盂肾炎改变。诊断为多房性肾囊肿。文献报道的小儿多房性肾囊肿不足50例,多为不到4岁的患儿。Powell等提出多房性肾囊肿的病理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肾脏黏液性管状和梭形细胞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分析1例肾脏黏液性管状和梭形细胞癌患者临床资料,结合文献复习讨论。患者,男,27岁。查体发现右肾占位性病变6d,CT及MRI示右肾上极囊实性占位,术前诊断良性病变。行右肾根治性切除术。结果 术中见肿瘤对肾组织有推挤样边界,位于右肾上极,冰冻切片诊断低度恶性黏液性上皮性肿瘤。病理检查:大体标本见右肾上极6cm×5cm×4cm类球形肿物,边界清楚,切面实性、灰白色。肿瘤细胞排列成管状、实性梁索状漂浮于黏液性基质中,Alcianblue染色(+)。免疫组化:上皮细胞CK(+)、CK7(+)、EMA(+)、Vimentin(+)、34βE12(+)。病理诊断:肾脏黏液性管状和梭性细胞癌。术后随访5个月未见肿瘤复发和转移。结论 肾脏黏液性管状和梭形细胞癌是一种罕见的低度恶性上皮性肿瘤,具有潜在远处转移的可能,应与其他肾脏良恶性肿瘤相鉴别。  相似文献   

15.
胃肠道间质瘤32例的诊断和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 (gastrointestinalstromaltumor,GIST)的诊断、病理组织形态、免疫组化特点和良恶性的参考指标。方法应用光镜观察 5 4例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的形态特征和通过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CD1 1 7、CD34和S 1 0 0表达的情况 ,确诊并分析其中 32例GIST的临床病理特征。结果交界性恶性GIST在男性中多见。免疫组化染色显示CD1 1 7呈弥漫强阳性 ,CD34多呈弥漫强阳性 ,S 1 0 0偶尔呈局灶或散在阳性 ,阳性率分别为 1 0 0 %、5 9%和 1 6 %。结论CD1 1 7是诊断GIST的敏感而特异的标记物。肿瘤性坏死、肿瘤细胞密集和肠道肿瘤核分裂象≥ 1 /5 0HPF是判断恶性GIST的指标 ,男性是GIST潜在的恶性因素  相似文献   

16.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N)是一种少见的胰腺肿瘤,分别占胰腺肿瘤和胰腺囊性肿瘤的1%~3%和10%~15%[1]。该病主要发生在育龄期女性,具有低度的恶性潜能和较好的生存预后[2]。Frantz于1959年首次描述了该病。由于该肿瘤内含有囊性、实性和假乳头状结构,故也被称为乳头状上皮性肿瘤、囊实性肿瘤等[3]。1996年WHO正式把该病命  相似文献   

17.
囊性肾癌的诊断和治疗(附7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提高对囊性肾癌的认识。方法:对7例囊性肾癌的临床、超声及CT的特点,以及病理学特征、手术方式和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前超声诊断囊性肾癌4例,CT诊断囊性肾癌7例;术后病理诊断肾癌囊性坏死5例,多房性囊性肾癌1例,单纯性囊肿恶变1例。5例行根治性肾切除术,1例行肾部分楔形切除术,1例行肿瘤切除术。6例获随访,5例生存至今。结论:熟悉囊性肾癌的病理学特征及影像学的特点是提高囊性肾癌诊断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临床和病理改变状况,以及组织形态和免疫组化标记物的表达特点。结果组织学显示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肿瘤细胞多呈巢状或片状排列,体积大,多形性或梭形,有丰富的嗜酸性颗粒状胞浆,细胞核较大,核仁明显呈空泡状,可见特征性的血管样结构以及上皮样肿瘤细胞围绕血管呈袖套样排列,肿瘤成分缺少脂肪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肿瘤细胞HMB-45,Melan-A弥漫阳性。结论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是一种具有恶性潜能的间叶源性肿瘤,免疫组化对鉴别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腹腔镜手术治疗囊性肾癌(CRCC)的临床经验,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2018年5月我院收治的14例术前影像学诊断为CRCC并接受腹腔镜手术治疗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定期随访。14例肾脏囊性疾病通过螺旋CT、超声检查或MRI初步诊断为CRCC,其中Bosniak分级Ⅱ、ⅡF、Ⅲ、Ⅳ级肾脏囊性疾病分别为4、2、6、2例。9例行腹腔镜保留肾单位手术(LNSS);3例行腹腔镜根治性肾切除术(LRN);1例行腹腔镜肾囊肿去顶减压术;1例行腹腔镜肾囊肿去顶减压术,术后病理考虑恶性病变再次行LNSS。结果:14例患者术后均恢复良好。术后病理检查结果显示,6例诊断为低度恶性潜能多房囊性肾癌(MCRNLMP),4例诊断为肾细胞癌囊性变(RCCC),3例诊断为单纯性肾囊肿,1例诊断为多房囊性肾瘤(MLCN)。其中11例CRCC中,T_(1a)N_0M_0期4例,T_(1b)N_0M_0期3例,T_(2a)N_0M_0期3例,T_(2b)N_0M_0期1例。随访2~46个月,其中1例RCCC患者术后9个月复发,其余均无复发和转移。结论:术前影像学诊断的CRCC病理类型多样,诊断较为困难,但Bosniak分级可以作为肾囊性肿瘤的诊断与治疗的重要依据。LNSS可作为治疗CRCC的优先选择方案,MCRNLMP预后良好,与临床分期及肿瘤体积无关,但RCCC预后不良,应根据术后病理个体化管理随访。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卵巢透明细胞癌(OCCC)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OCCC(26个病灶)的CT表现,包括肿瘤位置、形态、大小、边界、CT平扫和强化特征及有无肺动脉栓塞等。结果 4例病灶位于于双侧卵巢,18例病灶位于单侧卵巢。肿瘤呈类圆形或类椭圆形,边界清,有包膜,平均最长径(12.54±4.48)cm。26个病灶中,26.92%(7/26)为实性,3.85%(1/26)为囊性,69.23%(18/26)为囊实性。18个囊实性病灶中,12个为单房囊实性,实性成分呈结节状、球状、团片状、云絮状或分叶状向囊内突出,病灶平扫呈等或稍低密度(CT值28~47 HU)。增强扫描2个实性病灶和1个囊实性病灶实性成分动、静脉期均呈明显强化,23个(23/26,88.46%)病灶实性成分呈进行性中度到明显强化。囊实性病灶囊性成分和囊性病灶平扫及增强各期CT值为13~34HU。6例患者伴不同程度肺动脉栓塞。4例患者伴恶性腹腔积液。结论 OCCC好发于单侧,多表现为边界清晰的单房囊实性肿块,实性成分呈多种形态向囊内突出,增强扫描多呈进行性中度到明显强化,同时易伴发肺栓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