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9年5月我科为一高龄糖尿病患者更换起搏器时,发生囊袋血肿,经精心治疗与护理,疗效良好,患者痊愈出院,现报告如下。1 病例简介患者男,84岁。1991年11月因患病窦综合征(SSS)在我院局麻下行永久性心脏起搏器VVI型置入术,术后起搏功能良好。1999年5月因永久性起搏器电池耗尽入院,并因多饮、多尿、消瘦诊为糖尿病,为改善心脏传导功能,在心导管室更换VVI型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术中顺利,起搏功能良好,起搏频率为70次/min,患者回病房后行心电监护,平卧位,刀口处砂袋压迫,并给抗生素治疗,术后第3天,安装起搏器部位的皮肤发紫、肿胀、隆…  相似文献   

2.
患者,女性,35岁,11年前产后不明原因晕厥,心电图诊断为室性自主心律,当时住院治疗,化验检查心肌酶、肝肾功能、心功能未见异常,因经济原因安装单腔人工心脏起搏器(VVI)。术后11年因起搏器电池耗竭(频率由70次/min,降至63次/min),来我院行起搏器更换术。人院查体:体温36℃,脉博63次/min,呼吸17次/min,血压120/60mmHg(1mmHg=0.133kPa),心肺腹部查体未见异常。化验检查:肝肾功能、电饵质均在正常范围。为患者行心脏起搏器更换术。  相似文献   

3.
介绍15例重度依赖心脏起搏器患者行起搏器更换术的护理配合和随访.术前进行充分准备,对患者资料周密与详细的分析,术中严密监测和充分的抢救准备,以及对患者、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建立长期随访的管理,大大提高了患者就医和随访的依从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永久性植入不同类型心脏起搏器对心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接受永久性植入心脏起搏器治疗的患者60例,按心脏起搏器类型分为单腔起搏器组34例与双腔起搏器组26例。计算2组患者的起搏成功率,采用超声心电图于心脏起搏器植入前与植入6个月后检测2组患者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与左室射血分数(LVEF),采用SF-36问卷评价2组患者的生活质量。结果 2组患者起搏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与植入前比较,单腔起搏器组植入6个月后LVESV显著升高(P 0. 05),LVEF显著降低(P 0. 05),LVED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双腔起搏器组植入6个月后的LVESV、LVEDV、LVEF与植入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植入6个月后,与双腔起搏器组比较,单腔起搏器组LVESV显著更高(P 0. 05),LVEF显著更低(P 0. 05),LVED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 2组SF-36问卷各维度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单腔起搏器长期植入可降低患者心脏收缩功能,而双腔起搏器无此种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运用心脏临时起搏器抢救严重心律失常、更换永久性心脏起搏器及心动过缓的外科手术患者围手术期需用临时起搏器保护的临床效果及护理经验。方法 2008年8月-2011年7月,共对30例缓慢型心律失常者实施临时心脏起搏术。术前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做好器材及药品准备;术中抢救器械、抢救药品处于备用状态,作好术中配合及病情观察;术后护理,观察生命体征及相关症状变化。结果安置心脏临时起搏器患者共30例,除1例因合并下壁心肌梗死、严重心力衰竭抢救无效死亡外,其余均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术中、术后无并发症发生,术后恢复良好,病情稳定出院。结论心脏临时起博器运用于抢救严重心律失常患者、赢得进一步抢救时间,更换永久性心脏起博器患者的临时保护,以及心动过缓的外科手术患者围手术期保护,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做好术前、术中及术后的护理是必要保证。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并发症及其原因,并总结护理对策。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1月至2007年2月54例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患者的临床和护理资料。结果术后发生并发症9例(11例次),发生率为20.4%(11/54),其中电极脱位5例次(45.4%),囊袋积血3例次(27.3%),起搏器感知功能障碍2例次(18.2%),起搏器综合征1例次(9.1%);所有并发症经相应处理后,患者均恢复正常。结论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并发症以电极脱位和囊袋积血为多见;熟悉永久起搏器植入术相关理论知识、术后密切观察和护理,对预防及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不同起搏模式植入后对左心室重构的近远期影响。 方法 通过M型、二维及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测了24例VVI型起搏器和32例DDD型起搏器患者术前、术后1年和5年时左房内径、左室舒张和收缩末期内径、左室射血分数、左室短轴缩短分数的改变,并以植入前后的差值来比较两者在左心室结构和功能重构上的差异。 结果 随访术后1和5年时,VVI型和DDD型起搏器除左房内径均增大外,其余结构指标均好转,而左心室收缩功能的指标以DDD型好于VVI型,且两者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结论 DDD型心脏起搏器比VVI型在术后近远期对左心室结构和功能重构上具有更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双腔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的心肺耐力特点,分析可能影响其心肺耐力的因素,指导双腔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的心脏康复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了67例双腔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起搏器植入组)与匹配的128例一般人群(非起搏器植入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生化指标、超声心动图参数以及心肺运动测试结果,探究双腔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的心肺耐力特点。对起搏器植入患者进行亚组分析,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探寻影响双腔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心肺耐力的因素。结果:起搏器植入组无氧阈心率、峰值心率、峰值心率占预计值百分比明显低于非起搏器植入组(94.16±18.14 vs105.48±16.36bpm,P0.001;115.07±22.14 vs 130.14±20.93bpm,P0.001;75.67±13.64%vs 85.18±11.24%,P0.001),起搏器植入组峰值摄氧量低于非起搏器植入组(16.8±4.14 vs 18.65±3.90ml/kg/min,P0.05),两组摄氧效率斜率、二氧化碳通气当量斜率均值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起搏器植入组进行亚组单因素分析发现年龄、运动习惯、心室起搏比例、植入年限在两组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多因素分析发现心室起搏比例≥40%是起搏器植入患者心肺耐力下降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OR=0.167)。结论:双腔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心肺耐力下降,年龄、运动习惯、心室起搏比例、植入年限是影响其心肺耐力的重要因素,其中心室起搏比例≥40%是影响心肺耐力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安置心脏起搏器患者行乳腺癌手术围手术期的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普通外科收治的13例安置心脏起搏器患者行乳腺癌手术的临床资料,以同期52例无心脏疾病、应用单极电凝的乳腺癌患者作为对照,分析并探讨安置心脏起搏器患者围手术期的安全性。结果:起搏器组13例患者术中生命体征均平稳,未出现起搏器工作异常状态,未出现新的心律失常,术后顺利康复。起搏器组与对照组的住院时间及术后引流情况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对安置心脏起搏器的乳腺癌患者做好围手术期管理,术前对起搏器的型号和功能进行详细的了解,制定个体化的手术方案,术中密切监护,手术操作时尽量使用解剖刀锐性分离,使用双极电凝、Ligasure止血,避免使用单极高频电刀,手术的安全性是可以保证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心脏起搏器植入后不同起搏方式对左心室重构的影响。方法:共入选34例患者,其中VVI起搏器20例,DDD起搏器14例,分别在术前及术后5~12个月,用超声心动图观测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左室射血分数。结果:34例起搏器植入患者均出现左心室重构,VVI组观测指标植入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DDD组观测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起搏器植入后均可出现左心室重构,提示右室心尖部起搏对左心室的收缩、舒张功能产生不利影响;起搏器植入应选用生理性或接近生理性起搏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