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对青少年焦虑障碍的干预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4年8月在我院接受诊治的青少年焦虑障碍患者8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44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抗焦虑药物治疗但观察组合并团体认知行为治疗方案8周。8周后对两组患者的儿童焦虑量表(SCAS-C)、儿童自动思维量表(CATS)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前SCAS-C和CATS评分,组间无明显差异。治疗后两组的SCAS-C和CATS评分较治疗前均降低,且观察组SCAS-C总分和惊恐障碍、躯体伤害恐惧、分离焦虑、强迫症、社交恐惧、广泛性焦虑6个分量表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CATS总分和身体威胁、敌意、社交威胁、个人失败四个分量表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抗焦虑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合并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可以更显著改善焦虑障碍青少年的焦虑症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成人社交焦虑障碍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广泛关注,并在其诊断、治疗和流行病学的研究中取得了重要进展。虽然社交焦虑障碍这一诊断不只限用于成人,但在儿童中很少作出此诊断,目前有关儿童青少年社交焦虑障碍的文献也相对较少。但是仍有一些重要的数据可供参考,本文将回顾当今对儿童青少年社交焦虑障碍的诊断、评估、治疗,以及流行病学的基本知识和观点。 1 诊断 DSM-Ⅳ中,儿童社交焦虑障碍/社交恐怖症被认为是一种心理障碍,替代了DsM-Ⅲ-R中的“儿童期回避障碍”。社交焦虑障碍既可出现于特殊的场合(特殊性亚型),如在公众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估门诊焦虑障碍青少年团体认知行为治疗(GCBT)的有效性。方法:对儿童青少年门诊就诊的70例13~18岁焦虑障碍青少年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分为GCBT组和等待对照(WLC)组。GCBT组接受为期8周、每周1次、每次120 min的GCBT治疗。在治疗前填写自制一般情况问卷,治疗前、治疗8周后、治疗结束3个月后用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表(SCARED)进行测试。结果:GCBT组共34例完成研究,3个月后的随访有17例参加。WLC组共22例完成8周随访。与WLC组相比GCBT组治疗后青少年焦虑障碍患者SCARED总分及广泛性焦虑、躯体化、社交焦虑、分离性焦虑因子分呈显著性下降(t=6.24,P0.01;t=4.58,P0.01,t=4.31,P0.01,t=4.17,P0.01)。治疗结束后3个月随访发现患者SCARED总分及广泛性焦虑、躯体化、社交焦虑、分离性焦虑因子分呈明显下降趋势(F=11.26,P0.01;F=11.38,P0.01;F=11.01,P0.01;F=20.02;P0.01)。结论:GCBT能有效缓解门诊焦虑障碍青少年的焦虑情绪。 相似文献
4.
背景 广泛性焦虑障碍(GAD)患者常存在执行功能损害。团体认知行为治疗(CBT)有助于改善GAD患者的负性情绪,但对执行功能的改善效果尚不明确。目的 探讨团体CBT对GAD患者焦虑症状和执行功能的影响,以期为GAD患者的康复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连续选取2021年3月—2022年8月在十堰市太和医院睡眠心身医学中心住院的、符合《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中GAD诊断标准的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n=40)和对照组(n=40)。两组均接受药物治疗及疾病健康教育,研究组在此基础上接受为期6周、每周1次、每次60~90 min的团体CBT。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6周后使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定焦虑症状,使用额叶功能评定量表(FAB)评定执行功能。结果 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两组HAMA评分的时间效应有统计学意义(F=1 870.320,P<0.01),组间效应以及时间与组间的交互效应无统计学意义(F=1.254、0.293,P均>0.05)。两组FAB评分的时间效应、组间效应以及时间与组间的交互效应均有统计学意义(F=311.190、4.399、7.021,P<0.05或0.01)。进一步分析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FAB评分均高于治疗前(t=200.569、115.401,P均<0.01),且研究组FBA评分高于对照组(t=-3.211,P<0.01)。结论 团体CBT联合药物治疗可能有助于降低GAD患者焦虑水平,改善其执行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人际心理治疗对青少年焦虑障碍患者的有效性及对执行功能的疗效。方法 选取70例青少年焦虑障碍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组,一组给予人际心理治疗纳入研究组,另一组给予集中心理教育纳入对照组。在治疗前后采用儿童青少年焦虑筛查量表(the Screen for Child Anxiety Related Emotional Disorders,SCARED)、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isconsin Card Sorting Test,WCST)对患者的焦虑程度及执行功能进行评价。结果 (1)研究组治疗后SCARED总分、躯体化/惊恐、广泛性焦虑、社交恐怖因子分比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WCST的错误应答数、持续性错误数、非持续性错误数低于治疗前,总应答数、正确应答数及完成分类数均明显高于治疗前,组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研究组SCARED在总分、躯体化/惊恐、广泛性焦虑、社交恐怖因子分方面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治疗后研究组WCST错误应答数、持续性错误数、非持续性错误数显著低于对照组,总应答数、正确应答...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认知行为治疗(CBT)合并药物治疗对广泛性焦虑障碍(GAD)青少年患者的效果.方法 纳入68例13~22岁GAD青少年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CBT联合药物组(联合组)和药物组,进行8周药物治疗,联合组同时给予每周一次的CBT治疗.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14)和学生生活应激问卷(SLSI),于基线... 相似文献
7.
焦虑障碍是以过度担心不良的预期结果为特征的情绪和行为障碍,全球患病率为6.5%[1]。多个国家的治疗指南均推荐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CBT)作为青少年焦虑障碍的一线治疗手段[2]。一项关于CBT对广泛性焦虑障碍、社交焦虑障碍、惊恐障碍相对影响的meta分析发现,CBT治疗成人焦虑障碍患者都有较好的反应[3]。然而,针对儿童青少年的研究发现接近半数焦虑障碍患儿经CBT治疗后没有完全缓解[4],这与成年人的研究结果有较大差异。明确儿童青少年疗效预测因子能更好地指导治疗,从而达到更显著的疗效,这也是目前儿童青少年焦虑障碍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就心理社会因素、症状学、脑影像与电生理、基因预测等4个方面对儿童青少年焦虑障碍患者经CBT后的疗效预测作用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9.
儿童青少年焦虑与抑郁障碍共病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了解焦虑和抑郁障碍患儿中焦虑与抑郁共病的发生率和行为特点。方法在门诊收集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中焦虑障碍和抑郁障碍诊断标准的5~17岁儿童青少年,其中单纯焦虑障碍41例(焦虑组),单纯抑郁障碍31例(抑郁组),焦虑与抑郁共病31例(共病组)。由父母、儿童、医师分别采用自编一般资料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表(SCARED)、儿童抑郁障碍自评量表和儿童大体评定量表,评定三组儿童。结果(1)焦虑障碍患儿有16%(8例)合并抑郁;抑郁障碍患儿有42%(23例)合并焦虑。(2)CBCL焦虑组的活动情况及社会能力总分[(15.74±3.65)分]优于共病组[(12.98±4.00)分]和抑郁组[(14.02±3.67)分],均P<0.01和<0.05;共病组行为问题总分[(61.74±28.96)分]高于焦虑组[(43.44±22.54)分]和抑郁组[(47.74±25.99)分;F=4.62,P<0.05]。(3)SCARED共病组的总分高于焦虑组和抑郁组(P<0.05)。(4)儿童抑郁障碍自评量表抑郁组和共病组总分高于焦虑组(P<0.01)。(5)儿童大体评定量表焦虑组[(67.71±9.54)分]优于抑郁组[(58.55±8.08)分]和共病组[(61.16±7.60)分;F=11.10,P<0.001]。结论儿童焦虑、抑郁共病现象常见,共病患儿比单纯焦虑或抑郁患儿的内化性问题、外化性问题更严重,社会功能损害更明显。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对复发性抑郁障碍患者自尊水平的影响。方法将68例服用舍曲林的复发性抑郁障碍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4例,实验组并用为期8周的团体认知行为治疗。治疗前后分别使用抑郁自评量表(SDS)、缺陷感量表(FIS)和副反应量表(TESS)进行评定。结果 2组治疗结束后患者抑郁情绪均改善,但实验组改善更明显,SDS评分有显著差异(P0.05);而自尊水平提高,实验组在缺陷感量表的总量表分值和分量表中自尊、社交自信和学习能力分值增加更为显著(P0.01)。结论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合并抗抑郁药可更好提高复发性抑郁障碍患者的自尊水平,更有效改善患者的抑郁症状。 相似文献
11.
本文综述了儿童和青少年双相情感障碍合并各种焦虑障碍的共病率、诊断、合并物质滥用和自杀行为及治疗。 相似文献
12.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17,(4)
目的:探究团体心理治疗对青少年网络游戏障碍的疗效。方法:将40例诊断为网络游戏障碍的青少年随机分入干预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两组均接受4个月的舍曲林治疗;在此基础上,干预组同时接受为期4个月的团体心理干预,每次干预时间为1 h,每周1次,共计17次。干预前、干预结束时、干预结束后第1、3和6个月末分别给予每周上网时间报告、网络成瘾测验(IAT)和Zung氏焦虑自评量表(SAS)测定。结果: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两组IAT、SAS评分及周上网时间具有显著组别主效应、显著时间主效应以及显著组别与时间交互作用(P均0.05)。结论:团体心理治疗可改善网络游戏障碍青少年的上网时间及焦虑症状,且有利于药物治疗后的长期康复和预防复发。 相似文献
13.
强迫障碍以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为主要临床特征,儿童青少年群体患病率高、致残性高,且治疗困难.其治疗方法除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法如药物治疗和认知行为治疗外,还有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中医治疗等,但缺乏统一的治疗标准.因此,现就目前儿童青少年强迫障碍的主要治疗方法进行阐述,旨在为今后临床治疗和科学研究提供参考,改善强迫障碍患者的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有焦虑障碍青少年照顾者的述情障碍现状。方法选取有焦虑障碍的青少年的照顾者86例为研究组,同时选取年龄、性别及受教育程度相匹配的无精神障碍史的青少年的父母或其他主要照顾人80例为对照组。采用一般人口学调查表收集两组的社会人口学资料,采用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TAS)评估两组的述情障碍程度。结果研究组TAS总评分及各因子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照顾者中好的家庭经济状况(OR=0.68,95%CI:0.38~0.87)是青少年焦虑障碍的保护性因素;而照顾者的外向性思维(OR=1.362,95%CI:1.14~1.48)是焦虑障碍的危险性因素。结论有焦虑障碍的青少年的照顾者具有述情障碍表现,其外向性思维方式及家庭经济状况可能与青少年的焦虑障碍相关。 相似文献
15.
16.
17.
目的探讨综合心理干预在儿童情绪障碍患者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80例儿童情绪障碍经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40例,对照组仅实施治疗相关的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综合心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心理应激指标及护理满意度、生活质量。结果两组患者干预前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评分偏高,心理应激反应明显,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SAS、SDS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护理前,两组患者社会健康、心理健康、精神健康、生理健康4个维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4个维度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率分别为77.5%、97.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314,P=0.007)。结论综合心理护理干预能有效减轻儿童情绪障碍患者心理应激反应,改善生活质量,具有较高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8.
焦虑障碍是最常见的精神疾病之一,2000年以来中国报告的焦虑障碍患病率呈上升趋势,同时在药物治疗过程中服药中断率也较高,其中药物本身给患者带来的不良感受是影响焦虑障碍患者药物治疗依从性的主要因素,同时与患者相关的心理、社会等非药物因素协同以更加复杂的方式影响患者服药依从性,因此发现影响焦虑障碍患者药物依从性的心理社会因素,并提出对应的有效策略改进治疗是非常重要的.现对近10年内的相关文献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影响焦虑障碍药物治疗依从性的因素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探讨综合干预模式对门诊广泛性焦虑障碍(GAD)患者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2例GAD门诊患者分为干预组(n=45)和对照组(n=47),两组均给予门诊常规药物治疗,干预组同时合并综合干预(包括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及诊室外疾病管理),疗程12周。分别在干预前、干预1个月、干预结束时、干预结束后1个月随访时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总体幸福感量表(GWB)、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对两组患者进行评估。结果:干预1个月时两组SCL-90总分、躯体化、抑郁、焦虑因子分以及GWB中对健康担心维度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干预完成及随访时两组SCL-90总分、躯体化、抑郁、焦虑因子分以及GWB总分、对健康担心、生活满足、愉快心境维度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两组在不同时间点的SCL-90、GWB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SCL-90总分及躯体化、焦虑、抑郁因子分的组间效应和交互效应显著(P均<0.01);两组GWB总分及对健康...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