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分析不同体位对低出生体重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测量中心静脉压(CVP)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1月—10月在某三级甲等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住院并监测CVP的低出生体重儿50例纳入研究,所有研究对象经外周静脉置管,采用前瞻性自身对照方法,分别测量研究对象0°平卧位、30°卧位的中心静脉压、心率、血氧饱和度(SpO_2)、平均动脉压(MAP)的变化,收集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结果]0°平卧位、30°卧位时低出生体重儿中心静脉压分别为(7.75±1.84)cmH_2O、(7.48±2.33)cmH_2O,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21,P0.05);两种体位时平均动脉压、血氧饱和度、呼吸、心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于低出生体重儿行中心静脉压测量不仅可选0°平卧位,也可选30°卧位测量。  相似文献   

2.
圣玉风  宋曼  名颜颜   《妇幼护理》2022,2(15):3457-3459
目的 探讨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机械通气中应用不同体位护理模式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 2021 年 5 月至 2022 年 5 月 本院收治的 78 例患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以系统抽样法原则,将患儿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 39 例。 对照组实行常规仰卧体位护理,观察组实行体位变换护理模式。评估对比两组的呼吸动力学指标、血气指标及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 治疗前两组的血气指标及呼吸动力学指标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较对照组的血氧分压、PH 值水 平显著提高,二氧化碳分压水平显著降低(P<0.05)。治疗后,两组呼吸动力学指标得到明显改善,且观察组的气道阻力、肺 顺应性水平较对照组均明显提高(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体位变换护理模式实施于 呼吸窘迫综合征早产儿机械通气中,不仅有利于改善患儿的血气指标与呼吸动力学,提高氧合状态,且能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同体位护理在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机械通气中的实施效果。方法:将本院2015年6月~2016年12月收治的80例RDS早产儿随机等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均采用机械通气治疗,对照组按常规仰卧位进行机械通气,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采取仰卧位、侧卧位、俯卧位体位变换,观察两组早产儿的血气分析指标、血流动力学指标、呼吸动力学指标变化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早产儿p H值、动脉血氧分压(Pa O2)、氧合指数(OI)有所升高,二氧化碳分压(Pa CO_2)有所下降,且观察组p H值、Pa O_2、OI明显高于对照组,Pa CO_2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早产儿气道阻力(R)、胸肺顺应性(TC)均有明显升高(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早产儿的心率(HR)与治疗前有所下降(P0.05),中心静脉压(CVP)、平均动脉血压(MAP)无显著变化(P0.05),且两组早产儿治疗后CVP、MAP、HR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5.00%)明显低于对照组(22.50%)(P0.05)。结论:实施不同体位变更护理,可提高RDS早产儿在机械通气治疗中的氧合状态,改善呼吸动力学与血气分析指标,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鼻饲后不同体位的胃潴留量。方法选择2013年6月~2015年6月本院新生儿科收治的出生体重1500 g的早产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组仰卧位、B组侧卧位、C组俯卧位,每组30例。三组分别于鼻饲后采取相应的护理体位,每2 h鼻饲一次,于下一次鼻饲前抽吸胃潴留量并作记录。观察时间为每天9:00~17:00,连续观察7 d。结果三组总进奶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仰卧位组总胃潴留量为(5.32±0.54)ml,发生腹胀16例,呕吐15例;侧卧位组总胃潴留量为(2.73±0.57)ml,发生腹胀8例,呕吐7例;俯卧位组总胃潴留量(1.85±0.36)ml(P0.01),发生腹胀2例,呕吐1例(P0.05)。结论俯卧位与仰卧位、侧卧位相比,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VLBW总胃潴留量,降低腹胀及呕吐的发生率,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不同体位对呼吸衰竭患儿机械通气效果影响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不同体位对呼吸衰竭患儿机械通气时氧合效果的影响作用.方法 将40例呼吸衰竭患儿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在机械通气时每4小时按仰、侧、俯顺序变更体位.对照组行常规持续仰卧位通气.每次体位变更后1 h观察对比两组患儿血气、氧合状态、血流动力学指标及并发症等.结果 实验组PaO2和PaO2/FiO2高于对照组.两组血流动力学指标对比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呼吸衰竭患儿机械通气中变更体位较之传统的持续仰卧位治疗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6.
总结一例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呼吸支持的临床护理经验。护理要点包括:急救护理、PS的应用、呼吸支持护理、营养支持、出院宣教,患儿住院58天好转出院。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体位干预对无创正压通气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心肺功能、胃肠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20例VLBWI按照住院号顺序分为仰卧位组、变换侧卧位组和俯卧位组各40例,比较三组1~7 d呼吸频率(RR)、心率(HR)、经皮血氧饱和度(SpO 2)及胃肠功能指标。结果:俯卧位组RR、HR、SpO 2及胃肠功能指标均优于仰卧位组、变换侧卧位组(P<0.01,P<0.05)。结论:俯卧位是无创正压通气VLBWI的最佳护理体位,为此类患儿的护理提供科学依据,提高患儿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不同体位在小儿呼吸衰竭机械通气中的应用效果,探讨其主要机制和护理措施.方法:将36例呼吸衰竭患儿随机分为实验组20例和对照组16例.实验组在机械通气时进行体位变换,每4h按仰卧位、侧卧位、俯卧位、仰卧位顺序变换1次;对照组按常规方法持续仰卧位机械通气.两组患儿均在通气后1、5、9、13h做血气分析,比较两组患儿的氧合状态、血流动力学、并发症等.结果:实验组PaO2、PaO2/FiO2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儿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呼吸衰竭患儿机械通气时,进行体位变换可有效地提高氧合状态,增强治疗效果,预防或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临床路径的优质护理对极低出生体重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康复进程及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8月至2016年9月我院82例极低出生体重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等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于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临床路径的优质护理。统计对比两组患儿住院时间、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及患儿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极低出生体重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及其家属实施临床路径的优质护理,可缩短患儿康复进程,提高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极低出生体重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及呼吸暂停的观察和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极低出生体重儿中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和呼吸暂停的护理经验。方法分析62例极低出生体重儿中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呼吸暂停的临床特点及护理效果。结果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15例,早产儿发生呼吸暂停38例,治愈32例,死亡7例,放弃治疗9例。结论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应早期使用固尔苏和nCPAP通气,熟练掌握护理要点,防止并发症发生;对早产儿呼吸暂停应加强监护和巡视,以早期发现及处理,提高早产儿的存活率和减少后遗症。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比并评价加温湿化经鼻导管高流量通气(HHHFNC)和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两种辅助通气方式治疗极低出生体重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89例患有RDS的极低出生体重(1 500 g)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均给予常规治疗,将其随机分为两组,H组(n=44)采用HHHFNC方式治疗,N组(n=45)采用NCPAP方式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以及并发症与转归情况。结果 H组的腹胀率、开奶时间、达到全肠道喂养时间、有创辅助通气时间、总用氧时间、7 d内重新插管率均要优于N组(P0.05);H组的鼻部损伤率、气漏发生率显著低于N组(P0.05),但两组患儿其余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HHFNC在耐受性、相关损伤发生率方面要优于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对于极低出生体重RDS患儿建议优先采用HHHFNC方式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12.
黄彦清 《国际护理学杂志》2007,26(10):1097-1098
目的总结和分析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机械通气治疗的护理经验。方法通过对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的34名极低出生体重儿用机械通气治疗,分析呼吸机治疗过程中的护理记录、呼吸机参数和各项监护仪记录,总结VLBWI应用呼吸机过程中的护理经验。结果34名VLBWI的平均出生体重为1.28kg,平均胎龄29.7w,其中19例合并呼吸窘迫综合征。平均应用呼吸机时间为3.3d,其中≥3d18例。经治疗后痊愈18例,死亡4例。结论VLBWI机械通气护理要点是保证气管插管位置正确、固定牢靠;保证呼吸机不出故障;避免患儿呼吸道发生感染。正确护理对保证机械通气安全和提高疗效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不同体位对ARDS患者机械通气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2年12月行机械通气治疗且无俯卧位机械通气禁忌证的ARDS患者4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俯卧位通气组和仰卧位通气组,每组各20例。比较两组患者机械通气前后生命体征和动脉血气变化,治疗3d后平均气道压、平台压、气道阻力,机械通气时间和急诊科住院时间。结果组内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T、P、MAP、PaCO2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ETCO2、pH值、PaO2、PaO2/FiO2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T、P、PETCO2、MAP、pH值、PaO2、PaCO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俯卧位通气组患者在俯卧位治疗3 d后PaO2/FiO2为(282±177;22),高于仰卧位通气组治疗3 d后的(245±177;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18,P<0.01)。治疗3 d后,俯卧位通气组患者平均气道压、平台压、气道阻力分别为(6.8±177;0.5)cmH2O,(17.1±177;2.0)cmH2O,(14.9±177;1.2)cmH2O/(L±183; s),仰卧位通气组分别为(8.5±177;0.9)cmH2O,(20.6±177;2.3)cmH2O,(21.1±177;0.8)cmH2O/(L±183; 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7.38,5.13,18.83;P<0.01)。俯卧位通气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和急诊科住院时间均短于仰卧位通气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值分别为9.007,6.379;P<0.01)。结论俯卧位通气可以更有效地改善氧合指数,纠正低氧血症,同时对患者气道影响较小,是较为理想的通气体位。  相似文献   

14.
中心静脉压(CVP)反映右心功能及血容量、回心血量和右心排血功能的关系,对指导扩容、避免输液过量或不足是一个有参考价值的指标〔1〕。CVP的影响因素很多,主要包括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的长度、管道的通畅程度、零点定位、胸内压等。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鼻塞式双水平正压通气(DuoPAP)在治疗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2013年1月至2014年2月徐州市中心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收治85例极低出生体重NRDS患儿,随机将患儿分为nDuoPAP组45例,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组40例,主要观察两组使用无创呼吸支持后1 h、12 h、24 h的pH值、二氧化碳分压(PaCO2)、血氧分压(PaO2)、氧合指数(OI=PaO2/FiO2)、失败例数等。结果 nDuoPAP组无创辅助通气1 h、12 h、24 h评估PaCO2、PaO2、OI与nCPAP组比较有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nDuoPAP组与nCPAP组上机失败率(4.44%vs.22.50%)以及呼吸暂停发生率(13.33%vs.32.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nDuoPAP组与nCPAP组无创通气时间[(3.61±0.97)d vs.(3.44±1.18)d],发生气漏综合征、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早产儿视网膜病(ROP)、脑室内出血(IVH)及脑室周围白质软化(PVL)例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DuoPAP治疗NRDS,与nCPAP相比更能改善氧合,减少CO2潴留,减少有创机械通气比例及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机械通气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经过多年来对机械通气认识水平的提高与操作技能的发展,机械通气已经成为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尤其是在对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舍征(ALI/ARDS)的治疗过程中,已经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共识和普遍的应用.ALI与ARDS在重症患者中仍然具有非常高的发病率和相关病死率,也因在最近一些公共医疗卫生重大事件中作为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而被广为关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在氯胺酮静脉全麻下进行手术的233例患儿,术后不同体位对患儿呼吸的影响。方法将233例患儿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取去枕平卧,肩下垫一10cm高的软枕体位,对照组去枕平卧位。多功能心电监护仪连续监测呼吸、心率、SpO2等指标,进行呼吸道畅通情况评估。结果实验组无呼吸道阻塞症状,对照组有呼吸道阻塞症状7例,SpO2下降8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去枕平卧肩下垫一10cm高的软枕体位可有效减低全麻术后婴幼儿呼吸道阻塞症状。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同俯卧位机械通气(PPV)方式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3月至2013年6月重庆市綦江区人民医院重症监护病房诊治的68例ARD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PPV采取体位策略的不同将患者分为A、B两组,每组各34例,其中A组患者采取俯卧位2h→仰卧位3h,然后重复以上动作,每天4个循环,持续4d;B组患者采取俯卧位4h→仰卧位1h,然后重复以上动作,每天4个循环,持续4d。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肺功能指标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和FEV1占用力肺活量比值(FEV1/FVC);血气分析指标动脉血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pH值和氧合指数;血流动力学指标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心脏输出量、每搏输出量和每搏输出量变异率;以及呼吸动力学指标潮气量、气道阻力和胸肺顺应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A、B两组患者FEV1、FEV1%、FEV1/FVC、PaO2、PaCO2、pH值、氧合指数、潮气量和气道阻力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B组患者FEV1、FEV1%、氧合指数和气道阻力的变化幅度明显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A、B两组其余指标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PV对改善ARDS患者临床症状有明显促进作用,且PPV的实施方式对疗效的提高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俯卧位通气联合机械排痰在急性呼吸窘迫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8月-2019年8月本院儿科收治的40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并行机械通气的患儿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40例患儿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仰卧位通气联合机械排痰护理,观察组采用俯卧位通气联合机械排痰护理,观察并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效果。结果两组体位改变60 min后心率、呼吸频率、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等血流动力学指标均有下降,观察组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血氧饱和度、氧合指数较对照组升高,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_(2))较对照组下降,其氧合状态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用机时间及平均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俯卧位通气联合机械排痰护理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中的应用效果良好,在不影响呼吸机参数的同时能改善患儿氧合能力,且能缩短上机时间及住院天数,可于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