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探讨药物性肝损伤(DILI)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收集陕西省内20家医院2009—2019年收治的以RUCAM量表为诊断标准的1 376例药物性肝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性别、年龄、基础疾病、可疑肝损伤药物、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经过及预后。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或Wilcoxon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多分类有序资料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秩和检验。结果 1 376例患者中男577例(41.93%),女799例(58.07%),男女比为0.72∶1;各年龄段中40~60岁年龄段高发,占比44.77%;各年龄组中男女性别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784,P=0.008),三种临床分型中,男女发病占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409,P=0.494),各年龄组中临床分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025,P<0.001)。引起肝损伤的药物中,居前三位的依次为:中药(41.13%)、抗结核药(11.70%)、解热镇痛药(7....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比观察不同类型胆管损伤型药物性肝损伤(DILI)患者的临床、生化、病理、病程及预后特点。方法 选取石家庄市第五医院2015年3月—2020年10月经肝穿刺组织病理明确诊断为胆管损伤型DILI 4例患者。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历次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及预后情况,并对肝脏病理形态进行半定量评分,对比分析4例患者各指标之间的差异。结果 胆管损伤型DILI女性患者多见,多数预后较好。胆管损伤的部位、级别、范围及再生修复不同,其相应的临床症状、肝生化指标及预后亦不同。结论 肝穿刺组织病理仍然是胆管损伤型DILI明确诊断、了解病变损伤情况及判断预后的金标准。  相似文献   

3.
药物性肝损伤(DILI)发病机制复杂、个体差异较明显。DILI发生早期诊治预后较好,但由于DILI无明显的特殊临床症状,多不能于早期发现,当错过最佳治疗时间后,可能进展为不可逆的肝衰竭,病死率升高,且晚期DILI除肝移植外并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因此,对DILI患者早期做出诊断、治疗至关重要。总结了近年来DILI的相关进展,包括可疑药物、危险因素、发病机制、病理特点、临床分型和表现、诊断标准及评估、网络数据库研究等,以期为DILI的早期诊断、临床分型、指导治疗、判断预后等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胆管细胞损伤型药物性肝损伤(DILI)各病理亚型的病理与临床生化学特点,进而验证DILI病理分类的划分价值及意义。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006年1月-2016年1月石家庄市第五医院及2003年10月-2014年6月中日友好医院胆管细胞损伤型DILI患者112例。依据不同病理亚型分为混合性肝炎组(混合组)40例,淤胆性肝炎组(淤胆组)40例,单纯性淤胆组(单纯组)32例。分析各亚型用药种类、病程、R值、肝生化学各指标高峰值及变化趋势、以及肝生化各指标达峰时间及恢复时间等特点。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Kruskal-WallisH非参数检验,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U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引起DILI的药物分类中,中药及西药在胆管细胞损伤型DILI约各占一半。中药主要包括治疗骨关节病、椎间盘膨出、脱发、排石利胆、壮阳、皮肤病等药物,其中淤胆组中药所占比例最高,高达65%(26例),混合组为40%(16例),单纯组为40. 6%(13例);引起DILI前两位的西药分别为抗生素、解热镇痛药。混合组、淤胆组、单纯组ALT峰值、AST峰值及R值依次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54.77、44.21、51.95,P值均0.001),其他肝生化指标峰值在三亚型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 0. 05)。混合组及淤胆组具有TBil达峰时间滞后于ALT达峰时间的特点。病程、肝生化各指标达峰及恢复时间三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 0. 05)。结论胆管细胞损伤型DILI各亚型具有各自独特的临床及生化学特点,了解该特点可以更准确的判断临床分型及病变损伤靶点及程度。  相似文献   

5.
6.
7.
目的比较中草药与西药所致药物性肝损伤(DILI)的肝组织病理学差异,探讨中草药致肝损伤的病理特点。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9年6月于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诊治的50例DILI患者,分为中草药致DILI组和西药致DILI组,回顾性分析两组病例的临床表现和肝组织病理特征,包括DILI的临床类型、肝损伤严重程度分级及肝组织病理学特征,尤其是肝脏炎症部位与分级、脂肪变性的类型和程度及铁沉积等。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和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 50例DILI患者中,中草药DILI 20例(40%),西药DILI 30例(60%)。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及肝功能生化指标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P值均 0. 05);两组临床分型均以肝细胞损伤型为主,损伤程度均以1级为主,两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值均 0. 05)。在肝组织病理方面:两组均有不同程度的肝细胞点灶状坏死、脂肪变性(微泡性、大泡性和混合性)及汇管区纤维组织增生,中草药DILI组汇管区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显著高于西药DILI(χ~2=3. 860,P 0. 05),且中草药DILI组Kupffer细胞内铁沉积显著高于西药DILI(χ~2=4. 787,P 0. 05)。结论中草药与西药所致肝损伤的临床表现无明显差异,但中草药DILI较西药DILI肝组织汇管区炎症反应更明显,Kupffer细胞内铁沉积更明显。  相似文献   

8.
231例药物性肝损伤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对近4年多我院收治的药物性肝损伤(DILI)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提高临床医师对此病的认识。方法对2003年1月至2007年6月期间在我院就诊的231例诊断为药物性肝病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根据Maria药物性肝损伤评分标准进行评价。结果231例患者中,Maria评分≥14分者69例,10~13分119例,6~9分43例,其中抗结核药物引起的肝损伤患者依次为24例(34.78%)、72例(60.50%)及14例(32.56%)。涉及药物频率由高至低,主要为抗结核药47.62%(110/231),中草药18.61(43/231),其他抗生素7.36%(17/231),其他药物26.41%(61/231)。临床分型:肝细胞损伤型84.42%(195/231),胆汁淤积型6.49%(15/231),混合型9.10%(21/231)。结论Maria评分表在对抗结核药物引起的肝损伤进行评估时,其分值相对较低。抗结核药及中草药引起的肝损伤最为常见,应引起临床医生重视。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 通过分析药物性肝损伤(DILI)的临床特点,以提高对药物性肝损伤的认识及重视。方法 连续收集98例药物性肝损伤患者,根据服药史、临床表现、肝功能、血清肝炎病毒标志物、B超及停用已知或可疑药物后疾病的转归特点等指标进行分析。结果 药物性肝损伤无明显性别差异,年龄以40岁以上者多见,占75.51%。导致药物性肝损伤前三位药物依次为中草药(41.84%)、解热镇痛消炎药(14.29%)、抗生素(11.22%)。肝功能检测几乎都有转氨酶升高,以谷丙转氨酶(ALT)升高为主(92.86%),ALT≥500 U/L者占59.18%。胆红素升高占85.71%,以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64.29%)。发生药物性肝损伤的时间因药物种类不同而异,最快发生在用药后5 d,最慢发生在用药后10月余,多发生在3个月内。药物性肝损伤预后良好,无死亡病例,及时停药为治疗的关键。结论 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以肝细胞损伤及胆汁淤积为主要表现,详细询问用药史至为重要,单纯药物性肝损伤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药物性肝损伤(DILI)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本院收治93例急性DILI患者的病因、临床表现及预后。结果多种药物可引起DILI,以中草药(40.86%)、抗结核药物(21.51%)及抗生素(12.90%)最为多见。多种给药途径引起DILI,以口服给药为主(59/93,63.44%)。患者的临床表现多为乏力(52例,55.91%)、纳差(41例,44.09%)、腹胀(21例,22.58%)、恶心及呕吐(20例,21.51%)、皮肤黄染(18例,19.35%)、腹泻(11例,11.83%)、皮肤瘙痒(10例,10.75%)、牙龈出血及鼻衄(4例,4.30%)等非特异性症状,另有部分患者(21例,22.58%)仅以肝功能异常为首发表现。本组病例分型以肝细胞损伤型最多见(61例,65.59%),其次是混合型(22例,23.66%)和胆汁淤积型(10例,10.75%)。经及时停药和保肝治疗,本组病例中治愈78例(治愈率为83.87%)、好转13例、死亡2例(病死率为2.15%)。结论临床医师应严格把握用药指征,严密监测肝功能,积极防治DILI。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分析我国近5年来文献报道的药物性肝损伤(DILI)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检索2012年1月-2016年12月我国DILI相关原始病例报道,并从中纳入202篇相关文献,共计26 015例DILI患者。总结DILI的性别、年龄及地域分布、致病药物、临床特征及预后情况。计数资料以率或构成比描述。结果 26 015例DILI患者中,男12 885例(49.53%),女13 130例(50.47%),平均46.86岁。排列前5位的致病药物分别为中药(34.68%)、抗结核药(15.81%)、抗微生物药(12.04%)、抗肿瘤药(9.09%)、解热镇痛药(6.17%)。临床表现主要为乏力(50.37%)、黄疸(52.68%)、纳差(43.59%)。158篇文献记录了19 994例患者DILl的分型,其中肝细胞型占58.84%、胆汁淤积型占21.79%、混合型占19.37%。肝活组织检查在诊断DILI中有一定价值。停用可疑药物,给予抗炎、保肝等综合治疗是DILI的主要治疗方式。179篇文献记录了22 030例患者的预后信息,其中治愈11 159例(50.65%)、好转8742例(39.68%)、无效1176例(5.34%)、死亡353例(1.60%)。结论国内文献报道DILI男女比例相当,中药引起的DILI最为常见,损伤类型以肝细胞型居多,治愈及好转率90.34%,患者大多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2.
药物性肝损害14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损害的病因及临床特点.方法:对2008-2013年本院的146例患者药物性肝损害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Maria药物性肝损害评分标准进行评价,对其所用药物、临床表现和治疗与转归等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46例患者中,Maria评分均大于或等于10分.引起肝损害的药物种类繁多,中药占首位(26.7%),其次为抗结核药物(20.5%),抗生素为11.0%,其他药物为41.8%.临床分型,肝细胞损伤型占80.80%,胆汁淤积型占8.90%,混合型占10.30%.引起的肝损害型以轻、中度为主,临床表现主要为乏力、纳差、尿黄、恶心和右上腹不适等.患者使用还原型谷胱甘肽或还原型谷胱甘肽联合复方甘草甜素治疗,2周内可明显改善肝损害表现及恢复肝功能.146例患者中有126例治愈好转,占86.3%,而病死率为5.5% (8/146).结论:Maria药物性肝损害国际共识标准规范了临床诊断,有助于肝损害的鉴别诊断,但其可操作性有待进一步改善.致肝损害的药物种类繁多,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但病死率较高,中草药及其制成品引发肝损害占首位,应引起临床医生重视,用药期间应注意监测肝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引起药物性肝损害的常见药物,分析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治疗及其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09年12月60例药物性肝损害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5年内60例药物性肝损害中,肝细胞损伤型30例(50.0%),胆汁瘀积型18例(30.0%),混合型12例(20.0%)。均有明确的服用药物史,且发生时间多在服药后2~4周。以中药、中成药、抗生素、抗甲状腺药、抗结核药常见。临床症状以上腹不适、乏力、纳差、恶心、呕吐、黄疸为主,肝功能检查有不同程度的转氨酶、胆红素、碱性磷酸酶等指标升高。经停药,给予护肝及对症支持治疗,必要时糖皮质激素治疗,肝损害大多可恢复。[结论]在临床工作中应重视药物的不良反应,避免肝损害的发生。一旦发生了肝损害,要给予积极有效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当前引起药物性肝损伤的主要药物种类,了解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肝脏组织学改变情况,以期为临床诊断提供思路. 方法 收集2008年4月至2010年4月连续收治临床诊断为药物性肝损伤(DILI)的138例患者资料,入选标准为依据Roussel Uclaf因果关系评估法评分值≥6分.依临床分型分为3组:肝细胞损伤型组、胆汁淤积型组和混合型组.3型诊断标准为:(1)肝细胞损伤型:[ALT/正常值上限(ULN)]/(碱性磷酸酶/ULN)≥5;(2)胆汁淤积型:(ALT/ULN)/(碱性磷酸酶/ULN)≤2;(3)混合型:2<(ALT/ULN)/(碱性磷酸酶/ULN)<5.分别统计其一般资料、临床表现、生物化学及免疫学指标,并对其中66例行肝活组织检查患者的肝脏组织学改变进行分析.多组均数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多组非参数统计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两组比较的非参数统计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临床与病理学分型的一致性比较采用kappa检验,两样本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和Fisher' s精确概率法.结果 本研究中致肝损伤药物主要有中草药(包括中成药,占53.6%)、抗微生物药(8.0%)以及保健品(6.5%).依据血清生物化学指标进行临床分型,其与病理损伤分型的一致性(kappa=0.63,P<0.05)优于发病时临床分型与病理损伤分型的一致性(kappa=0.25,P< 0.05).DILI患者的病理学特征主要有大泡性脂肪变性、小泡性脂肪变性、胆汁淤积、肝细胞凋亡、上皮样肉芽肿、嗜酸性粒细胞及嗜中性粒细胞浸润,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及铁沉着.胆汁淤积型及混合型患者肝组织学改良HAI炎症坏死评分和Ishak纤维化评分均高于肝细胞损伤组(P值均<0.05).结论 中草药(包括中成药)是导致肝损伤的重要原因;同一时相临床分型与病理损伤分型有较好的一致性;胆汁淤积型及混合型肝损伤患者的组织炎症和纤维化评分均高于肝细胞损伤组,结合临床表现与病理特征可有助于DILI的诊断.  相似文献   

15.
2003--2007年国内药物性肝损伤临床特点文献综合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吴晓宁  尤红  贾继东 《肝脏》2008,13(6):463-466
目的总结5年来国内药物性肝损伤病例分析文献报道的总体临床特点。方法以“药物性肝损伤”为关键词,检索2003-2007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记录文献中患者性别、年龄、用药种类、临床分型和预后的相关数据进行总结分析。结果204篇文献记录了12915例患者性别,其中男性7465(57.8%)例,女性5450(42.2%)例。平均年龄46.1岁。202篇文献记录了12527例用药信息,其中抗结核药5484(43.78%)例、中药2026(16.17%)例、抗微生物用药1579(12.60%)例、甲亢用药702(5.60%)例及抗肿瘤药640(5.11%)例。89篇文献记录4001例临床分型,其中肝细胞型2510(62.73%)例,胆汁淤积型830(20.74%)例,混合型661(16.52%)例。180篇文献记录了9325例预后,其中治愈好转8654(92.80%)例,无效239(2.56%)例,自动出院及恶化131(1.40%)例,死亡299(3.21%)例。结论国内文献报道药物性肝损伤男性多于女性,导致肝损伤的前5类药物分别为抗结核药、中药、抗微生物用药、甲亢用药和抗肿瘤药,临床分型以肝细胞型最为常见,患者大多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6.
急性药物性肝损伤17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急性药物性肝损伤临床表现特点、分型、病因、治疗及分析预后,以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采用急性药物性肝损伤诊断及分类国际共识标准,回顾性调查近5年来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179例急性药物性肝损伤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研究中有48%的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体征,其余亦缺乏特异性;有肝细胞型137例(76.11%),胆汁淤积型24例(14.33%),混合型18例(10.56%)。符合重症肝损伤者6例;引起肝功能损伤的药物种类很多,本组最常见的为化疗药、抗结核药、中草药;85.55%患者预后较好,主要肝功能指标于30d内恢复至正常上限两倍以内。6例发展为重型肝损伤,预后较差。结论急性药物性肝损伤症状缺乏特异性,不能单纯根据症状确定诊断;本组患者急性药物性肝损伤的类型以肝细胞型为主;临床上可以引起急性药物性肝损伤的药物种类很多,但以化疗药、抗结核药、中草药发生率最高,临床应用此类药物时,应注意监测肝功能在本组患者中急性药物性肝损伤一般预后较好,但亦可发生严重肝损害,应及时采取措施处理。  相似文献   

17.
抗结核药物所致肝损害12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程  殷杰 《临床肺科杂志》2009,14(9):1168-1169
目的探讨抗结核药物所致肝损害的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于2002年1月至2007年12月在我院确诊的初治肺结核患者共367例,应用2H3R3E323/2H3R、2HREZ/2H3R3及9PaDE三种方案抗结核治疗,每半月查肝功能一次。结果采用9PaDE方案治疗者其肝损害发生率较采用其他二种方案者差异显著,在单因素分析中,既往有肝病史、糖尿病史、酒精依赖、年龄〉65岁等因素有显著意义。结论药物性肝损的危险因素患者应采用个体化治疗方案,以减少肝损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The 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the Liver has produced extensive guidelines for the investigation and management of drug-induced liver injury. Here, we provide a commentary and overview of some of the principle disease investigations and management that arise from these guideline recommenda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