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影响核苷和核苷酸类药物(NAs)治疗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达到治疗终点停药后复发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04年5月-2014年12月于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并接受NAs治疗的HBeAg阳性CHB患者60例,达到相关指南治疗停药标准后停药。将性别、年龄、HBV感染家族史、基线HBV DNA载量、基线TBil、基线ALT水平、基线AST水平、病毒学应答时间、HBeAg消失时间、开始用药至发生HBeAg血清学转换时间、HBeAg血清学转换后巩固治疗时间、总疗程、延长疗程、停药时HBsAg水平、药物种类共15个可能影响复发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累积复发率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分析。结果 60例患者平均疗程(37.36±12.67)个月,延长疗程7.0(2.0~13.0)个月,48个月的复发率为56.7%。性别、年龄、基线HBV DNA载量、基线TBil、基线ALT水平、基线AST水平、病毒学应答时间、巩固治疗时间、总疗程、延长疗程、药物种类对达标停药后复发无明显影响(P值均0.05)。多因素Cox模型分析可以看出,HBV感染家族史[风险比(RR)=1.583,P=0.047)]、HBeAg血清学转换时间(RR=1.205,P=0.015)、停药时HBsAg水平(RR=2.143,P=0.008)是影响停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HBeAg血清学转换在12个月以后的复发率高于发生在12个月以内(80.0%vs 48.9%,P0.001)。结论HBV感染家族史、HBeAg血清学转换时间晚、停药时HBsAg高水平是导致NAs治疗达标停药后复发的主要危险因素。HBeAg阳性的CHB患者若能获得免疫控制有利于减少NAs停药后的复发。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核苷和核苷酸类药物(NAs)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停药后病毒学复发与停药时HBs Ag定量、HBV DNA载量的关系。方法收集2010年1月-2014年6月于济宁市传染病医院门诊经NAs治疗达到《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版)》制订的停药标准计划停药的CHB患者205例。停药前检测HBs Ag定量、HBV DNA载量,其中HBV DNA103IU/ml的采用Roche COBAS Taq Man 480ⅡPCR进一步检测高灵敏度HBV DNA载量。停药后随访1年,HBV DNA载量103IU/ml定义为病毒学复发。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和Fisher精确检验。结果停药1年所有CHB患者的总病毒学复发率为65.9%(135/205)。20%(41/205)患者HBV DNA103IU/ml。HBs Ag定量≤100 IU/ml患者的复发率为23.9%(11/46),100 IU/ml患者的复发率为78.0%(124/15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4,P0.000 1)。高灵敏度HBV DNA载量20 IU/ml患者的复发率为56.4%(62/110),≥20 IU/ml患者的复发率为76.8%(73/9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5,P=0.002)。同时符合HBs Ag定量≤100 IU/ml、高灵敏度HBV DNA定量20 IU/ml的患者复发率为14.3%(5/35),余下患者复发率为76.5%(130/17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9,P0.000 1)。结论达到我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版)》制订的停药标准停止抗病毒治疗后,CHB的复发与停药时HBs Ag定量、HBV DNA载量有一定关系,参考HBs Ag定量和(或)高灵敏度HBV DNA载量作为抗病毒治疗的停药指标,如HBs Ag定量≤100 IU/ml、高灵敏度HBV DNA载量20 IU/ml可达到最大的安全停药。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停药后发生肝衰竭的预后因素并建立预测肝衰竭的ROC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陕西省安康市中心医院2014年3月—2016年3月收治的76例采用拉米夫定治疗后停药的慢性乙型肝炎感染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停药后是否发生肝衰竭将患者分为肝衰竭组与未衰竭组。比较2组患者一般情况、服药前病程、拉米夫定疗程、停药时应答情况、代偿期肝硬化、失代偿期肝硬化、服药前与停药时的生化学指标(ALT、总胆红素、白蛋白、凝血酶原活动度)、免疫学指标(HBsAg、HBeAg、抗-HBe)、病毒学指标(HBV DNA)。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慢性乙型肝炎停药后肝衰竭的危险因素,绘制ROC曲线建立肝衰竭预测模型。结果 76例患者中,共33例(43.42%)出现肝衰竭。肝衰竭组中年龄40岁、服药前诊断为失代偿期肝硬化(DLC)、服药前TBil高于正常水平、服药前凝血酶原活动度40%、停药时抗-HBe未转阳、停药时HBV DNA1108拷贝/mL的患者占比分别为63.64%、21.21%、27.27%、60.61%、84.85%、45.45%,显著高于未衰竭组的32.56%、2.33%、6.98%、34.88%、62.79%、20.93%(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40岁、服药前诊断为DLC、服药前TBil偏高、停药时抗-HBe未转阳、停药时HBV DNA1108拷贝/mL为拉米夫定停药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发生肝衰竭的危险因素(P0.05)。年龄预测肝衰竭的敏感度与特异度分别为0.68与0.89(曲线下面积0.790),服药前DLC为0.82与0.76(曲线下面积0.750),TBil为0.86与0.83(曲线下面积0.840),停药时抗-HBe为0.81与0.75(曲线下面积0.80),停药时HBV DNA为0.98与0.94(曲线下面积0.970)。结论年龄40岁、服药前诊断为DLC、服药前TBil偏高为拉米夫定停药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发生肝衰竭的危险因素,该类患者应慎用拉米夫定。对于已经采用拉米夫定进行治疗的患者,在抗-HBe转阳、HBV DNA≤1108拷贝/mL之前不可轻易停药。  相似文献   

4.
核苷和核苷酸类药物(NAs)已成功用于慢性乙型肝炎(CHB)治疗.目前一致认为,HBV复制是肝损伤和疾病进展的关键因素,因此CHB治疗的主要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持续抑制HBV复制.现已证明,应用NAs长期治疗CHB可明显改善肝脏组织学、逆转肝纤维化或肝硬化,以及减少肝细胞癌的发生.本文对CHB长期治疗的必要性、临床获益及管理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5.
核苷和核苷酸类药物(NAs)已成功用于慢性乙型肝炎(CHB)治疗。目前一致认为,乙型肝炎病毒(HBV)复制是肝损伤和疾病进展的关键因素,因此CHB治疗的主要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持续抑制HBV复制。现已证明,应用NAs长期治疗CHB可明显改善肝脏组织学、逆转肝纤维化或肝硬化,以及减少肝细胞癌的发生。本文对CHB长期治疗的必要性、临床获益及管理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6.
核苷和核苷酸类药物(NAs)已成功用于慢性乙型肝炎(CHB)治疗。目前一致认为,乙型肝炎病毒(HBV)复制是肝损伤和疾病进展的关键因素,因此CHB治疗的主要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持续抑制HBV复制。现已证明,应用NAs长期治疗CHB可明显改善肝脏组织学、逆转肝纤维化或肝硬化,以及减少肝细胞癌的发生。本文对CHB长期治疗的必要性、临床获益及管理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7.
核苷和核苷酸类药物(NAs)已成功用于慢性乙型肝炎(CHB)治疗。目前一致认为,HBV复制是肝损伤和疾病进展的关键因素,因此CHB治疗的主要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持续抑制HBV复制。现已证明,应用NAs长期治疗CHB可明显改善肝脏组织学、逆转肝纤维化或肝硬化,以及减少肝细胞癌的发生。本文对CHB长期治疗的必要性、临床获益及管理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8.
<正>【据《J Clin Gastroenterol》2014年7月报道】题: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停用核苷及核苷酸类药物时,血清HBV DNA残余量可预测停药后的复发(作者Jiang JN等)为了探讨达到2008年亚太肝病学会核苷和核苷酸类药物(NAs)停药标准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停药后血清HBV DNA残留量与复发的关系。来自中国广西医科大学和美国华盛顿大学的学者们进行了相关研究。该研究共纳入7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经NAs治疗后均达到2008年亚太肝病学学会颁布的停药标准。研究者应用高灵敏度PCR检测患者血清HBV DNA水平(检测限  相似文献   

9.
段兴刚  刘立  刘良婷  王应甜  范群雄 《肝脏》2021,26(6):617-620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停药导致肝衰竭发生的特征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方法 研究对象选取2015年1月至2020年1月间由于停药导致肝衰竭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06例,依据第12周的存活情况分为生存组47例和死亡组59例.收集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治疗方案、生化指标、病毒量等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特征差异,并对影...  相似文献   

10.
卢岩  赵涛  余江乐  牟焉凌 《肝脏》2014,(5):344-345
目的:探讨 e 抗原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核苷类停药后复发的临床特点和复发情况。方法对我院自2010年5月至2013年11月治疗的80例 e 抗原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入院资料进行分析,医护人员分析患者临床症状、使用的药物类型、疗程、患者的停药原因、停药复发后生化及病毒、血清学等指标变化。结果49例患者服用拉米夫定(LMV),患者用药时间为3个月~3年;14例患者服用阿德福韦酯(ADV)患者用药时间为3个月~2年;11例患者短期服用拉米夫定后再用 ADV,患者用药时间为6个月~2年;6例患者服用恩替卡韦(ETV),患者用药时间为6个月~1年;患者复发后,有35例患者慢性中度肝炎,23例患者慢性重度肝炎,12例患者慢性重型肝炎,6例患者代偿性肝硬化,4例患者失代偿性肝硬化。结论e 抗原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核苷类停药后多在2年以内复发,且停药复发后肝损害更加严重。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核苷和核苷酸类药物治疗对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并探讨相应护理措施。方法选取2010年3月-2014年7月于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感染内科临床研究的102例CHB患者,分为持续治疗组(n=54)与停药组(n=48),以SF-36表测量生活质量。治疗组于治疗前与治疗96周接受评估,停药组于停药点与停药48周接受评估。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与抗病毒前比较,持续治疗组患者抗病毒治疗96周后,其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均明显升高(94.91±7.11 vs 92.13±10.58,81.94±24.96 vs 71.76±34.01,87.72±8.64 vs 82.85±12.88,59.63±14.59 vs 53.52±16.79,t=-3.786~-2.623,P值均0.05)。但心理质量除精神健康由67.30±18.94提高至75.56±15.53(t=-3.883,P0.001)外,其余维度均无明显改善。停药组在停药后48周生理职能、总体健康与精神健康均有显著提高(84.20±18.97 vs 72.49±24.38,69.28±22.94 vs 56.41±18.27,75.02±16.03 vs 68.94±14.07,t=-3.206~-2.078,P值均0.05)。多因素相关分析提示婚姻状况与抗病毒治疗后生存质量改善相关(比值比=11.61,95%可信区间:2.28~59.00,P=0.003)。未婚患者生活质量改善优于已婚患者,尤其是生理功能(t=-2.176,P=0.034)、生理职能(t=-2.173,P=0.034)与情感职能(t=-2.811,P=0.007)。结论抗病毒治疗能改善CHB患者的生理质量及精神健康,有效的心理干预对CHB患者尤其是已婚患者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核苷(酸)类似物(NA)抗病毒治疗停药后复发的风险因素。方法检索Pubmed、Cochrane图书馆、EMBASE和CBM数据库,时间范围为从数据库成立至2018年3月。从符合要求的文献中提取数据。采用Review Manager软件(RevMan 5.3版)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2002年至2018年期间共64项研究,分析了年龄、性别、HBV DNA水平和动态变化、HBsAg水平、药物选择、病毒学应答所需时间和总疗程等因素与病毒学复发之间的相关性。meta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基线年龄每增加1岁,病毒学复发风险相对升高4%;达到完全病毒学应答所需时间每延长1个月,病毒学复发风险平均相对升高13%;停药时HBsAg水平每增加1 lg IU/mL,病毒学复发风险平均相对升高81%。值得关注的是HBcrAg、HBV RNA、抗HBc定量检测等新型标志物初步提示其在病毒学复发中的预测潜力。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年龄、病毒学应答所需抗病毒治疗的时间、停药时HBsAg水平与NA停药后病毒学复发风险相关。新型标志物HBcrAg、HBV RNA、抗HBc定量检测等需进一步扩大研究证实其在病毒学复发中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3.
在核苷和核苷酸类药物(NAs)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过程中,耐药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与未发生耐药的患者比较,耐药不仅可导致疾病进一步进展,并可增加发生肝功能失代偿和肝细胞癌(HCC)的风险;还会加大后续治疗的难度,增加长期治疗的医疗成本。因此,耐药的预防和管理是提高疗效、缩短疗  相似文献   

14.
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已批准4类核苷和核苷酸类药物(NAs)用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CHB)治疗。用这些药物可对CHB患者进行有效治疗,但常发生乙型肝炎病毒(HBV)对这些NAs发生耐药,导致治疗失败和疾病进展。本文综述了HBV对NAs的耐药机制,以及专家对耐药管理和预防的共识。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影响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ACLF)患者近期预后因素,对核苷和核苷酸类似物(NUCs)抗病毒治疗在HB-ACLF患者近期预后方面的影响进行评价。方法选择500例2001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住院的HB-ACLF患者,以是否选用NUCs抗病毒治疗为根据将所有HB-ACLF患者分为未加用NUCs治疗组(对照组)和加用NUCs治疗组(NUCs治疗组),应用倾向指数匹配法对两组HB-ACLF患者进行匹配,得到两组间各协变量均衡的样本,评价NUCs抗病毒治疗对HB-ACLF患者近期预后造成的影响,并采用多变量逐步分析法对可能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混杂因素纠正后,拉米夫定、恩替卡韦两种治疗方法对HB-ACLF患者近期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变量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次数、MELD评分、患者年龄、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肝性脑病分级、胆碱酯酶和总胆红素(P0.05)以及是否应用NUCs为影响HB-ACLF患者近期预后的因素。结论高MELD评分、高患者年龄、高中性粒细胞百分比、高肝性脑病分级、高总胆红素水平及低胆碱酯酶水平是影响HB-ACLF患者近期预后的不利因素;而NUCs抗病毒治疗、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及其次数是影响HB-ACLF患者近期预后的有利因素;拉米夫定、恩替卡韦两种治疗方法对HB-ACLF患者的近期预后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6.
替诺福韦酯为目前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一线药物,叙述了其对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耐药患者及恩替卡韦治疗不佳和多重耐药患者治疗效果的研究进展,介绍了关于替诺福韦酯单药治疗和联合治疗效果的对比研究结果。认为替诺福韦酯安全性好,对包括孕妇在内的耐药患者有较好治疗效果,但在单药治疗和联合治疗效果对比方面,各项研究结果均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7.
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与核苷和核苷酸类药物(NAs)联合应用是否能够提高慢性乙型肝炎(CHB)抗病毒的疗效,已是目前CHB抗病毒治疗的热点问题。就近年来联合治疗方面的研究成果和进展作简要概述,认为PEG-IFN初始联合NAs治疗在获得HBe Ag血清学转换或者停药后应答方面的疗效并未优于PEG-IFN单药治疗,而对PEG-IFN或NAs经治患者进行序贯或联合治疗以及联合免疫生物细胞治疗是更具应用前景的联合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8.
任爽  张华  胡鑫才  刘平 《临床肝胆病杂志》2013,29(4):264-269,275
目的系统评价中药联合核苷和核苷酸类药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维普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MEDLINE、Embase、BIOSIS等数据库,纳入国内外公开发表的以中药联合核苷和核苷酸类药物为试验组,核苷和核苷酸类药物为对照组的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随机对照试验(RCT);采用Jadad评分来评估各个研究的质量;研究数据的统计学分析使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5.0软件完成,采用固定或随机效应模型汇总研究结果。结果最终纳入14个随机对照试验,1篇研究方法学Jadad评分为3分,1篇为2分,其余为1分,共138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其中试验组703例,对照组683例。对于14篇的Meta分析显示:在治疗6个月和12个月时肝功能复常率(ALT、AST)和病毒学指标(HBeAg阴转率、HBeAg血清转换率、HBV DNA阴转率),联合干预组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于YMDD变异发生率,在6个月时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继续治疗至12个月,联合干预组优于对照组。结论本系统评价结果表明,6个月以上的中药联合核苷和核苷酸类药物干预能明显改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功能(ALT、AST)以及HBeAg阴转率、HBeAg血清转换率、HBV DNA阴转率、YMDD变异发生率,优于核苷和核苷酸类药物单用。由于系统评价纳入的RCT和患者数量有限,且存在选择性偏倚和发表偏倚,期待有高质量的随机双盲对照实验提供有效证据。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探讨接受核苷和核苷酸类药物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南华医院肝科2007年1月-2013年12月住院的97例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其中抗病毒组55例,未抗病毒组42例,两组各分为1组(乙型肝炎肝硬化)及2组(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癌),抗病毒组中第2组再分为2.1组(发现肝癌前抗病毒)、2.2组(发现肝癌后抗病毒),根据抗病毒时间分为A组(≤24周)、B组(24~48周)、C组(48周)。将各组肝炎病程、肝硬化病程、肝癌病程、生存率、并发症进行比较分析。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抗病毒组与未抗病毒组肝硬化病程分别为(53.27±58.16)和(30.76±46.70)个月,3、5年的生存率分别为58.2%、36.4%和33.3%、1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抗病毒组中2.1组与2.2组肝癌病程分别为(3.93±3.39)和(21.58±23.20)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C组肝硬化病程分别为(32.75±61.32)、(25.86±16.40)与(74.79±55.40)个月,肝癌病程为(2.55±2.72)、(10.43±7.25)、(17.71±24.21)个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在3、5、7年生存率分别为35.0%、15.0%、5.0%,42.9%、14.3%、14.3%和78.6%、60.7%、35.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抗病毒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能延长肝硬化及肝癌患者生存时间,提高3、5年的生存率,且抗病毒时间越长,疗效越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