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评价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MELD-Na、Child-Turcotte-Pugh(CTP)和包含血肌酐值的CTP(CrCTP)评分对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短期预后的价值。方法选择265例具有完整住院资料和随访结果的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计算每例患者人院后首次MELD、MELD-Na、CTP及CrCTP评分,并了解其3个月内的病死率。以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下面积(AUC)衡量各评分系统判断患者3个月生存的能力。结果 3个月内有58例死亡。死亡组MELD、MELD-Na、CTP及CrCTP分值(分别为22.15±5.67、31.45±8.50、11.60±2.70、12.72±2.54)均高于生存组(分别为12.35±3.56、17.24±4.75、8.73±2.35、9.05±2.50)(P〈0.01),两组在MELD分值和CTP分级的分布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MELD、MELD-Na、CTP及CrCTP评分对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3个月预后评估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75、0.868、0.758、0.794,MELD评估患者短期预后价值优于CTP评分(P〈0.05),MELD与MELD-Na、CrCTP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MELD、MELD-Na、CTP及CrCTP模型均可有效预测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短期预后;MELD评估患者短期预后价值优于CTP;在CTP中引入血肌酐值即CrCTP评分可以提高对患者短期预后判断力。  相似文献   

2.
郑盛  杨晋辉  唐映梅  刘海  尤丽英 《肝脏》2012,17(6):385-388
目的比较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系统、MELD-Na评分系统、MESO指数评分系统以及iMELD评分系统对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短期(3个月)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08年10月至2011年10月云南省第三人民医院消化内科的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230例,分别计算每例患者入院时的MELD、MELD-Na、MESO及iMELD分值,采用Kaplan-Meier法比较生存率,运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及曲线下面积(AUC)比较四种评分系统判断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短期预后的价值。结果 230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随访3个月内死亡68例,生存组MELD、MELD-Na、MESO及iMELD评分分别为22.34±4.36、24.26±5.45、1.62±0.23和37.59±6.97,死亡组MELD、MELD-Na、MESO及iMELD评分分别为27.76±5.28、30.11±6.19、2.05±0.1 8和46.65±7.01。死亡组与生存组的MELD、MELD)-Na、MESO及iMELD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5,0.005,0.000,0.003)。MELD、MELDNa、MESO及iMELD评分系统在判断230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3个月生存时间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52、0.856、0.857和0.847,95%可信区间分别为0.759~0.897、0.754~0.893、0.760~0.898、0.781~0.906,四种评分系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ELD、MELD-Na、MESO及iMELD评分系统对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短期预后均有一定的预测价值,但四种评分系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较准确的预后判断仍需要结合临床实际。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MELD-Na模型、MELD模型和Child-Pugh积分对我国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自2003年1月~2005年12月在天津第三中心医院住院的206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病历资料。分别计算其入院时的MELD-Na积分、MELD积分和Child-Pugh积分,同时了解其3个月内的病死率。以受试者运行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衡量各评分系统预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短期预后的能力。结果所观察的患者在3个月内共死亡39例。死亡组患者MELD-Na积分、MELD积分和Child-Pugh积分(9.26±12.03、21.49±6.75、11.18±1.76)与生存组(18.65±9.69、15.83±4.99、9.16±2.19)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01)。MELD-Na积分、MELD积分和Child-Pugh积分对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3个月预后评估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77、0.760、0.759;运用正态性Z检验比较其各自的AUC,MELD-Na模型分别与MELD模型和Child-Pugh评分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1),而MELD模型和Child-Pugh评分相比无差异(P=0.80)。通过选取敏感性和特异性之和最大时ROC曲线上的截断点对应的值作为将肝硬化患者区分高、低危组群的方法,确定MELD-Na模型、MELD模型和Child-Pugh评分所对应的cut-off值分别为23、18和10,以此临界点所区分的高危和低危患者的生存率之间均存在明显差异(P<0.001)。结论 MELD-Na积分、MELD积分和Child-Pugh积分均可有效地预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短期预后,而MELD-Na评分的短期评估效率优于其他3种,能更准确地反映病情的轻重,临床应用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浆二胺氧化酶(diamine oxidase,DAO)浓度联合i MELD评分对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epatitis B virus-related 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HBV-ACLF)近期预后的病毒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8月至2018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崇明分院收治的98例HBV-ACLF患者为HBV-ACLF组,选取54例同期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根据随访1个月后HBV-ACLF患者的预后分为生存组(66例)和病死组(32例)。检测各组血浆DAO、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白蛋白(albumin,ALB)、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血清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及凝血酶原活动度(prothrombin activity,PTA)水平,计算MELD评分。DAO、i MELD评分与各指标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HBV-ACLF患者病死的危险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DAO和i MELD评分预测HBV-ACLF患者预后的价值。结果 HBV-ACLF组患者DAO水平[(105.87±44.76)ng/ml vs(8.65±3.56)ng/ml]和i MELD评分[(44.63±26.63)分vs(4.54±2.23)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376、14.809,P 0.001)。病死组DAO水平[(116.63±33.54)ng/ml vs(79.65±18.52)ng/ml]和i MELD评分[(56.36±16.63)分vs(28.65±13.24)分]显著高于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654、18.654,P 0.001)。DAO、i MELD评分与AST、ALT、TBil、HBV DNA、TC、TG呈正相关(r 0.4,P 0.05),与ALB、PTA、TC、TG呈负相关(r -0.4,P 0.05)。DAO≥105.87 ng/ml,i MELD≥44.63分的HBV-ACLF患者,其腹水发生率(53.8%vs 15.0%,47.2%vs 7.2)、肝肾综合征发生率(55.2%vs 15.0%,57.1%vs 21.4%)、肝硬化发生率(38.7%vs 10.0%,44.2%vs 5.6%)、肝性脑病发生率(43.6%vs 10.0%,42.9%vs 21.4%)及病死率(40.0%vs 5.0%,42.9%vs 7.2%)分别显著高于DAO 105.87 ng/ml,i MELD 44.63分的患者(P 0.05)。病死组患者ALT [(390.21±10.23)U/L vs(372.32±10.54)U/L]、AST[(452.32±11.25)U/L vs(441.32±9.65)U/L]、HBV DNA [(9.63±2.45)拷贝/ml vs(5.96±2.85)拷贝/ml]、TBil [(13654.36±121.36)μmol/L vs(12065.36±365.21)μmol/L]、PT [(36.96±5.54)s vs(25.63±8.65)s]、PTA [(37.69±5.48)%vs(57.65±5.24)%]、MELD评分[(30.36±5.45)分vs(24.63±5.63)分]、SCr [(149.32±3.25)μmmol/L vs(142.32±2.32)μmmol/L]、DAO [(116.63±33.54)ng/mlvs(79.65±18.52)ng/ml]及i MELD评分[(56.36±16.63)分vs(28.65±13.24)分]显著高于生存组,ALB [(18.32±3.52)g/L vs(26.54±3.45)g/L]显著低于生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DAO≥105.87 ng/ml、i MELD评分≥44.63分、HBV DNA7.69拷贝/ml为HBV-ACLF患者病死的危险因素(OR=2.36、2.48、3.16,P 0.05)。DAO+i MELD评分、DAO及i MELD评分的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分别为0.834、0.814、0.7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7.654,P 0.001);DAO与i MELD评分的AU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654,P=0.074),均显著小于DAO+i MELD评分(z=11.654、10.905,P0.001)。DAO和i MELD评分预测HBV-ACLF患者预后的敏感性和特异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均显著低于DAO+i MELD评分(P 0.05)。结论高水平DAO和i MELD评分是HBV-ACLF患者病死的独立危险因素;DAO联合i MELD评分预测HBV-ACLF患者预后的特异度和敏感性较高,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Child-Turcotte-Pugh(CTP)评分、Mayo评分、MESO指数和MELD-Na评分系统预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213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计算其MELD、CTP、Mayo、MESO和MELD-Na评分,比较各评分系统在死亡组和生存组中的差异,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曲线下面积(AUC)及截断值进行比较分析.计量资料的比较使用成组t检验,各评分系统之间AUC的比较使用MEDCLAC软件.结果 死亡组的MELD、CTP、Mayo、MESO、MELD-Na评分分别是(30.6±9.5)、(11.3±1.5)、(10.4±1.3)、(2.3±0.8)和(39.0±11.8)分,均高于生存组的(21.1±6.8)、(10.6±1.6)、(9.0±1.5)、(1.6±0.5)和(22.6±8.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31,t=3.10,t=6.70,t=7.90,t=10.21,均P<0.01);各评分系统的AUC分别为0.810、0.623、0.749、0.829和0.885;Youden指数分别为0.507、0.175、0.389、0.528和0.650.结论 CTP评分判断慢性重型肝炎的预后尚不理想;Mayo评分具有一定的预测能力;MELD、MESO、MELD-Na评分在预测慢性重型肝炎预后方面具有肯定的临床应用价值,且MELD-Na评分优于MESO指数和MELD评分.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估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血钠比值(MESO指数)对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esophageal varices rupture and bleeding,EVB)患者内镜硬化治疗(endoscopic sclerotherapy,EIS)的生存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1例具有完整随访资料、且首次发生EVB并行急诊EIS的肝硬化患者,分别计算每例患者入院当天的血钠比值(blood sodium ratio,MESO)指数、MELD-Na、终末期肝脏病模型(end-stage liver disease model,MELD)和Child-Turcotte-Pugh(CTP)评分值。分析MESO指数与MELD-Na、MELD、CTP评分的相关性。以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及曲线下面积(AUC)评价上述各模型判断行急诊EIS患者预后的准确性。获取各模型判断患者预后死亡风险的最佳临界值。结果随访3个月、12个月,生存患者与死亡患者年龄、性别构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1例患者随访3个月有5例死亡,死亡组MESO指数1.34±0.10,生存组0.49±0.11;随访1年死亡患者12例,生存组MESO指数0.36±0.14,死亡组1.26±0.1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ESO指数、MELD、MELD-Na和CTP评分对3个月预后评估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17、0.857、0.854和0.786,对1年预后评估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85、0.835、0.829和0.746,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ESO指数的最佳临界值有较高的死亡风险判断价值。判断患者预后时,ROC曲线下面积值0.800的模型,3个月为MESO(0.917)、MELD(0.857)、MELD-Na(0.854);12个月为MESO(0.885)、MELD(0.835)、MELD-Na(0.829)。结论 MESO指数越高,死亡风险越大,MESO指数对肝硬化EVB患者行急诊EIS的3个月和1年预后的判断有较高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建立无创有效肝血流量(EHBF)联合MELD模型,并评估其对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ACLF)预后价值。方法 63例ACLF患者,确诊后24 h内采用PDD法测定EHBF、ICGR15值,同时记录24 h内各项临床实验室指标。以3个月内是否存活分死亡组(21例)和生存组(42例),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MELD-EHBF模型,并研判其短期预后价值。结果将MELD评分与EHBF引入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EHBF-MELD模型公式:ln(P1-P)=0.18×MELD-1.03×EHBF×102-3.29。COX回归模型比较MELD-EHBF、CTP、MELD、MELD-Na、MELD-ICG,显示MELD-EHBF模型最大似然卡方值最高和AIC值最小。MELD-EHBF ROC曲线下面积0.756(95%CI:0.632,0.856),临界值为51.77,敏感度47.6%,特异度为95.2%。以MELD-EHBF的ROC曲线下面积最大,明显优于CTP评分和KCH标准(P0.05),亦优于MELD和EHBF(P0.05)。结论 MELD-EHBF模型对ACLF患者短期预后有较好预测价值,优于单一的MELD和EHBF。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估终末期肝病血清钠(MELD-Na)、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及Child-Pugh评分系统对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对具有完整记录和随访结果的96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分别计算每例患者的Chlid-Pugh、MELD及MELD-Na分值,使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及曲线下面积(AUC)比较3种评分系统判断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生存3个月的准确性。结果 96例患者3个月内有25例患者死亡。死亡组的Child-Pugh、MELD及MELD-Na评分均高于生存组(P0.01);MELD-Na和MELD评分在判断患者3个月生存时间的ROC曲线AUC均大于Child-Pugh(P0.001,P0.01),MELD-Na和MELD评分AUC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ELD-Na是判断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短期预后的一个较好指标,其准确性优于Child-Pugh分级,但与MELD评分相比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9.
239例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短期预后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柳  范竹萍 《肝脏》2009,14(1):11-13
目的评价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MELD-Na、Child—Turcotte—Pugh(CTP)和包含血肌酐值的CTP(CrCTP)评分对肝硬化患者短期预后的评估意义。方法回顾性收集自2005年1月-2007年12月我院收治的239例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病例资料,分别应用CTP、CrCTP、MELD和MELD—Na模型进行评分,并了解其3个月内的病死率。以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下面积(AUC)衡量各评分系统预测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短期预后的能力,并运用Z检验比较各系统的预测能力。结果30例患者在3个月内死亡。死亡组患者的CTP、CrCTP、MELD和MELD—Na分值(分别为11.47±2.46、12,47±2.05、19.70±6.71、27.97±10.79)与生存组(分别为8.73±2.03、8.95±2.13、10.92±4.74、14.48±6.55)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CTP、CrCTP、MELD和MELD-Na评分对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3个月预后评估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99、0.822、0.873、0.870。结论CTP、CrCTP、MELD和MELD-Na模型均可有效预测我国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短期预后;MELD评分在判断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短期预后方面优于CTP;在CTP中引入血肌酐值即CrCTP评分可以提高对肝硬化失代偿患者短期预后的判断准确性;MELD-Na模型未显示比MELD更佳的预测能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Child-Pugh(CTP)计分及MELD-Na模型评分(MELD-Na^+)对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分别计算116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MELD、Child-Pugh及MELD-Na分值,运用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UC)比较三种评分系统判断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短期预后的准确性。结果 116例患者随访3个月内有34例患者死亡,死亡组MELD-Na评分(24.1±2.5)与生存组(15.4±2.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判断患者预后的ROC曲线AUC比较中,MELD-Na评分(0.825)〉MELD评分(0.779)〉Child-Pugh分级(0.626,P〈0.05)。结论 Child-Pugh计分、MELD计分和MELD-Na计分均可有效地预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短期预后,而MELD-Na模型评分对短期评估效率优于其他两种方法,能更准确地反映病情的轻重,更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四种评分系统预测慢性重型肝炎预后的价值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Child-Turcotte-Pugh(CTP)评分、MESO指数和MELD-Na评分系统预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56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计算患者入院时的MELD、CTP、MESO和MELD-Na评分。所有患者均随访1年。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应用正态Z检验对四者曲线下面积进行比较。结果 156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随访1年后有62例患者死亡,死亡组患者MELD、CTP、MESO和MELD-Na评分分别为31.2±6.51、2.4±1.3、2.4±0.6和39.4±9.8,均高于生存组患者(20.2±7.4、10.1±1.5、1.5±0.6和22.5±8.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71t,=7.20t,=8.14t,=9.65,均P〈0.01)。各评分系统的AUC分别为0.824、0.6750、.826和0.898;MELD-Na评分系统对慢性重型肝炎预后评估价值显著优于MELD、CTP和MESO(均P〈0.01)。结论 MELD-Na是判断慢性重型肝炎患者预后的一个较好的指标,其准确性优于MELD、CTP评分和MESO指数。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在判断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related 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HBV-ACLF)患者预后方面,终末期肝病模型(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MELD)评分的动态变化是否优于基线MELD评分。方法前瞻性收集2009—2011年在我国4家医院住院治疗的HBV-ACLF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转归等,研究MELD评分动态变化与转归的关系。结果①纳入的82例90 d病死率为37.80%。死亡组患者基线MELD评分为(25.50±4.77)分,与存活组[(23.72±4.68)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1)。但是从入组第7天开始,死亡组MELD评分逐渐升高,存活组MELD评分逐渐下降,此后各时间点2组MELD评分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②低危组(基线MELD评分≤23分者)从第14天开始,存活患者MELD评分显著低于死亡患者[(16.04±4.00)分vs(29.39±12.30)分,P<0.05],高危组(基线MELD评分>23分者)从第7天开始,存活患者MELD评分显著低于死亡患者[(22.38±4.91)分vs(28.92±6.76)分,P=0.001],并且随着时间推移,差距逐渐增加。结论判断HBV-ACLF的预后应在基线MELD评分基础上,注意其动态变化,这将有助于提高预测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3.
背景:肝硬化患者预后的评估系统主要包括Child-Pugh、终末期肝病评估模型(MELD)及其衍生评估系统等,为患者预后的评估提供了重要的指导价值,但其价值仍需更多的临床实践来证实。目的:探讨Child-Pugh、MELD、MELD-Na和i MELD评分对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3个月和1年生存率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6年12月西宁富康医院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236例,评估3个月和1年的生存率,计算各组Child-Pugh、MELD、MELD-Na和i MELD评分,以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估各评分预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3个月和1年生存率的准确性。结果:在236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中,随访3个月时死亡43例,随访1年时死亡71例,死亡原因为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自发性腹膜炎和感染。3个月和1年生存组的Child-Pugh、MELD、MELD-Na和i MELD评分均显著低于相应死亡组(P0.05或0.01)。Child-Pugh、MELD、MELD-Na和i MELD评分预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3个月预后的AUC分别为0.791、0.818、0.853和0.897,四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hild-Pugh、MELD、MELD-Na和i MELD评分预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1年预后的AUC分别为0.772、0.832、0.861和0.906,四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hild-Pugh、MELD、MELD-Na和i MELD评分判断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3个月和1年预后的准确性分别为70.1%、79.8%、86.2%和89.3%。结论:Child-Pugh、MELD、MELD-Na和i MELD评分对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3个月和1年生存率的评估准确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联合血清钠MELD-Na、MELDNa、MESO模型对评估我国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预后的价值. 方法 对212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随访患者在3、6、12个月的预后,分别应用MELD及MELD-Na、MELDNa、MESO模型进行评分,用受试者特征曲线(ROC)下面积(AUC)比较各评分系统预测患者生存不同时间的准确性.依据ROC曲线的截断值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计量资料应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x2检验;ROC曲线下面积的比较采用正态性Z检验;Kaplan-Meier生存曲线的比较用Log rank检验.结果 212例肝硬化患者3、6、12个月内分别死亡46.56、87例.随访3、12个月中,死亡组患者的MELD、MELD-Na、MELDNa及MESO评分均高于生存组患者(P<0.01).判断患者3、6个月预后,四种模型的AUC均在0.8以上,其中MELDNa(0.846,0.869)及MESO(0.831,0.850)与MELD(0.812,0.84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判断患者12个月预后,MELD、MELD-Na、MELDNa、MESO的AUC值分别为0.774.0.775、0.786、0.777,各模型之间AU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生存分析显示四种评分系统均可有效预测12个月内可能生存或死亡的患者(P<0.01). 结论 MELD及其联合血清钠模型均可有效地预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中短期预后,MELDNa和MESO对患者短期预后评估的准确性优于MELD.  相似文献   

15.
背景:对肝硬化急性失代偿(AD)患者而言,在入院初期准确进行预后判断具有重要临床意义。CLIF-C OF、MELD、MELD-Na评分为较好的短期预后预测模型,但评分方法复杂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它们的使用。目的:提出更简单、客观的简化MELD评分系统,以期准确预测乙型肝炎相关肝硬化AD患者的短期预后。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05年1月—2010年12月上海仁济医院住院乙型肝炎相关肝硬化AD患者共890例,收集患者临床数据和预后信息。计算入院当天简化MELD评分(含总胆红素、国际标准化比值、肌酐三项指标),根据评分及其对应的28 d死亡率进行预后分群。以Kaplan-Meier生存曲线比较各群体1年累积生存率,以ROC曲线分析各预后模型预测28 d死亡的预测效能。结果:根据入院当天简化MELD评分可将乙型肝炎相关肝硬化AD患者分为低、中、高28 d死亡率和不同中长期预后群体,三组对应评分分别为0~2分、3分和4~6分,28 d死亡率分别为5.5%、19.8%和48.6%。简化MELD评分预测28 d死亡的预测效能与CLIF-C OF、MELD、MELD-Na评分无明显差异,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28、0.831、0.828和0.830。结论:简化MELD评分可准确地在入院当天将乙型肝炎相关肝硬化AD患者区分为低、中、高28 d死亡率群体,评分方法简单,便于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吲哚菁绿15 min滞留率(ICG R15)对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病情及临床预后的评估价值,为ACLF患者的病情评估及预后评价提供参考指标。方法以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2013年8月-2016年1月收治的127例ACLF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临床分期分为早期组、中期组、晚期组,比较不同临床分期患者ICG R15、MELD评分及PT的差异,并按照患者90 d预后分为存活组、死亡组,比较两组患者上述指标间差异,总结ICG R15评价患者病情及预后的临床价值。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采用LSD-t检验进行两两比较;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不同临床分期组间ICG R15、PT、MELD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7.036、3.217、5.883,P值均0.05),其中中期组、晚期组ICG R15、PT、MELD评分[(53.96±10.01)%、(26.87±6.84)s、(31.56±4.17)分,(54.23±9.21)%、(28.43±3.61)s、(32.87±3.28)分]均高于早期组[(44.00±9.21)%、(19.79±2.82)s、(24.00±3.85)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死亡组ICG R15、PT、MELD评分[(53.91±5.83)%、(29.85±3.52)s、(33.81±4.67)分]均高于存活组[(45.03±4.33)%、(21.35±3.18)s、(25.30±4.0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9.85、14.20、10.99,P值均0.05)。以ICG R15=52%、PT=29 s、MELD评分=32分为截断值,不同指标水平患者病死率比较(22.39%vs 63.33%,25.71%vs 61.40%,21.54%vs 62.9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8.831、6.263、7.583,P值均0.05)。结论随着ACLF患者病情的加重与预后质量的下降,其PT、MELD评分逐渐升高,且ICG R15亦有所上升,根据上述指标变化能够早期全面评估患者病情及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妊娠期特有性肝病(PSLD)患者的预后因素,使用统计学方法构建简便有效的预后模型(NEW模型),分析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模型)与NEW模型对PSLD患者的预后评估价值。方法选取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2015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以黄疸和肝功能不全入院,且诊断为妊娠期急性脂肪肝、子痫前期或HELLP综合征的妊娠期患者共84例。根据预后情况,将上述病例分为死亡组(n=14)和生存组(n=70),分别以MELD模型、NEW模型对患者进行评分,计算各模型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最后以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衡量2种模型评估PSLD预后的能力。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PSLD预后模型。结果生存组与死亡组比较,TBil、DBil、血清肌酐、INR、ALP、血清总蛋白、Alb等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6. 33、-5. 38、-3. 38、-11. 56、-4. 63、3. 00、2. 19,P值均0. 05)。选择INR,以此建立NEW模型(R=5. 812×INR-11. 3)。MELD模型和NEW模型均表达出良好的预测价值,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 952(95%可信区间:0. 906~0. 997,P 0. 05)、0. 982(95%可信区间:0. 958~1. 000,P 0. 05);敏感度分别为92. 9%、100. 0%;特异度分别为87. 3%、94. 4%。随着分值升高,患者病死率亦呈上升趋势,MELD 25分,病死率为0,MELD 40分,病死率达81. 8%;当R -3分,病死率为0,R 0分时,病死率达84. 6%。结论 MELD模型和NEW模型均能在不同程度上反应PSLD患者的预后,且NEW模型在仅参考INR的基础上即得到良好的评估预后的效果,具有良好的临床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8.
韩雪晶  肖烨  孙旻 《临床肝胆病杂志》2011,27(11):1187-1189
目的评价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MELD-Na模型评分、MESO指数对失代偿期肝硬化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分别计算115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MELD、MELD-Na、MESO指数分值,运用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UC)比较三种评分系统判断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短期预后的准确性。结果115例患者随访3个月内34例死亡。死亡组MELD、MELD-Na、MESO指数均高于生存组(P〈0.05),在判断患者3个月生存时间的ROC曲线AUC比较中,MESO指数〉MELD-Na〉MELD(P〈0.05)。结论MELD、MELD-Na、MESO指数均可有效地预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短期预后,而MESO指数对短期预后评估效率优于MELD-Na.能更准确反映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验证Child-Pugh评分、MELD评分、MELD-Na评分、APASAL评分和R评分5种风险评分系统对肝硬化伴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患者再出血及死亡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6年1月因肝硬化伴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行内镜下治疗,并为出血首次行内镜治疗且随访时间超过3年的患者。观察指标包括年龄、性别、体质量、血压、血常规、肝肾功能、凝血、腹部超声等影像学指标及肝性脑病、腹水、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情况。以静脉曲张再出血为主要研究终点,以死亡为次要研究终点。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Wilcoxon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价5种风险评分系统对患者再出血及死亡的诊断价值。结果共纳入305例患者,其中53例(17. 38%)患者在随访过程中出现了静脉曲张再出血。再出血组与无再出血组患者比较,年龄、ALT、DBil、国际化标准比值、门静脉内径、MELD评分、MELD-Na评分及R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 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除APASAL评分与MELD评分、R评分,MELD-Na评分与R评分以外,余下评分系统之间均存在显著相关性(P值均0. 001)。ROC曲线评估结果显示,MELD评分、MELD-Na评分和R评分对再出血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 645、0. 637、0. 647,95%可信区间分别为0. 563~0. 727、0. 552~0. 723、0. 565~0. 729,P值分别为0. 001、0. 002、0. 001); Child-Pugh评分对患者死亡结局具有一定诊断价值(ROC曲线下面积为0. 610,95%可信区间:0. 541~0. 680,P=0. 002)。结论 Child-Pugh评分、MELD评分、MELD-Na评分、APASAL评分及R评分对静脉曲张再出血的预测价值均有限,仅Child-Pugh评分对患者死亡结局具有一定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重症酒精性肝炎(SAH)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近期预后(12周)。方法对解放军第302医院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间收治的327例SAH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总结SAH患者的临床特点,根据患者预后分为存活组(219例)和病死组(108例),记录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运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SAH患者近期预后的危险因素,运用受试者特征曲线(ROC)评估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和Maddrey判别函数(MDF)对SAH患者近期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SAH患者MDF分值为(64.0±38.5)分,MELD分值为(19.1±8.4)分。SAH患者基线MELD分值与MDF分值存在正相关(r=0.662,P=0.000)。12周时SAH患者的病死率为33.0%,随MDF和MELD分值的增加,患者的病死率呈上升趋势。病死组患者的基线年龄为(49.6±10.2)岁,AST为79.0 U/L,GGT为69.0 U/L,TBil为(320.9±161.7)μmol/L,D/T为0.71±0.10,PT为(29.1±11.8)秒,INR为2.4±1.0,CRE为(200.0±131.3)μmol/L,WBC为(15.3±11.0)×10~9/L,NE为(12.6±10.1)×10~9/L,MELD评分为(25.8±8.1)分,MDF评分为(88.3±54.0)分;存活组患者的基线年龄为(46.2±8.1)岁,AST为54.0 U/L,GGT为35.0 U/L,TBil为(189.2±122.4)μmol/L,D/T为0.65±0.13,PT为(22.9±3.8)秒,INR为1.9±0.3,CRE为(98.3±61.7)μmol/L,WBC为(6.6±4.9)×10~9/L,NE为(4.6±4.5)×10~9/L,MELD评分为(15.6±5.2)分,MDF评分为(52.0±18.5)分。病死组患者的上述指标均高于生存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存活组患者的基线TBA[(185.5±98.1)μmol/L]、PTA[(36.7±7.4)%]和HGB[(90.4±21.3)]均高于病死组患者[(154.2±104.6)μmol/L,(30.7±12.2)%,(81.6±27.5)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621、5.523和3.188,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MELD、HGB和年龄是影响SAH患者近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显示MELD和MDF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59、0.744,MELD对SAH患者近期预后的预测价值优于MDF(Z=-3.068,P=0.002)。结论 SAH患者病情重且近期预后不佳。相对于MDF,MELD能更好地评估SAH患者的近期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