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肾细胞癌(RCC)是发生在肾脏的一组异质性疾病,包括起源于肾单位不同部分的独特亚型,每种亚型都有独特的基因基础与肿瘤生物学表现。肾透明细胞癌(ccRCC)是最常见的病理类型,尽管其他肾癌亚型发病机制、组织学表现和临床进展方式各不相同,但在临床实践中均被归为肾非透明细胞癌(nccRCC)。本文就转移性nccRCC靶向治疗的应用现状和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随着转移性肾癌(metastatic RCC,mRCC)治疗方式的不断改进,特别是靶向药物治疗的出现,mRCC患者带瘤生存率显著提高、生存期明显延长,被公认为肾癌预后不良因素的骨转移越来越常见。mRCC患者中20%~35%会出现骨转移,并会导致病理性骨折、脊髓受压等骨相关事件(skeletal related events,SREs)的发生,85%的骨转移患者生存期内至少经历2项SREs相关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并且加大治疗的难度。目前肾癌骨转移缺少指南与规范化的诊治方案,骨转移患者临床表现多样且治疗涉及多学科,因此需要重视肾癌骨转移患者的个体化治疗,采用合适的治疗方式降低患者SREs的发生率,在改善生活质量的基础上进一步延长患者生存期。  相似文献   

3.
特殊分子特征肾细胞癌是2022版世界卫生组织(WHO)泌尿系统及男性生殖器官肿瘤分类中首次提出的1类具有明确驱动基因的肾癌病理亚型。其中以延胡索酸水合酶缺陷型肾细胞癌(FH-RCC)和SMARCB1基因缺陷型肾髓样癌为代表的肾癌亚型具有高侵袭性和高致死性等临床特点,极易出现早期转移,故称为高侵袭性特殊分子特征肾细胞癌。该类肾癌亚型的发病率低且缺乏相关机制研究,目前临床仍无标准治疗方案。针对原发病灶或者转移病灶的减瘤性肾切除手术均是在全身系统化药物治疗下进一步改善转移性肾癌患者生命和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但针对高侵袭性特殊分子特征肾细胞癌,外科治疗的策略及其价值尚不明确,值得深入讨论和思考。本文就上述问题进行讨论,以期为高侵袭性特殊分子特征肾细胞癌患者的预后改善提供线索和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报告1例肾癌合并肾周Castleman病(Castleman disease,CD)患者的诊疗经过,结合文献复习探讨诊治方法。方法:结合文献复习,回顾性分析1例肾癌合并肾周CD患者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手术方式、病理特点及随访情况。结果:该患者根据术前影像学检查考虑右肾癌并淋巴结转移,行后腹腔镜下右肾癌根治术,病理确诊为右肾透明细胞癌合并肾周透明血管型CD,随访6个月未见复发及转移。Castleman病为临床罕见疾病,无特征性临床表现,实验室,影像学上难以与原发或转移性肿瘤病灶鉴别,确诊主要依据术后病理。结论:CD是临床罕见疾病,但肾周血供丰富、不均匀强化的淋巴结病变均应考虑CD可能,提高对CD的认识水平有助于早期诊断并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肾癌合并肾周肿大的淋巴结不应该仅考虑恶性改变。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初步探讨索拉非尼治疗转移性非透明细胞肾癌的疗效.方法 转移性非透明细胞肾癌21例,中位年龄45(25~76)岁.12例为根治性肾切除术后出现转移,9例就诊时诊断为肾癌伴转移,行减瘤性肾切除术.术后病理证实乳头状癌15例、嫌色细胞癌1例、未分类癌5例.转移部位包括肺、淋巴结、肾上腺、骨、肝和甲状腺.治疗方法:①索拉非尼400 mg,2次/d治疗15例;②索拉非尼400 mg,2次/d加干扰素α 300万U,每周连续5 d皮下注射治疗6例.中位治疗时间8(2~21)个月.随访0~22个月.结果 部分缓解(PR)3例(14.3%),其肿瘤病理亚型分别为乳头状癌、嫌色细胞癌和未分类癌各1例,转移灶分别位于腹膜后加纵隔淋巴结、肺加腹膜后淋巴结和腹膜后加盆腔淋巴结.疾病稳定(SD)13例(61.9%),疾病进展(PD)5例(23.8%),疾病控制率76.2%.截至2009年7月,出现PD 13例,中位无疾病进展时间为7(0~21)个月.结论 索拉非尼治疗转移性肾乳头状癌、嫌色细胞癌、未分化癌有效,对淋巴结转移及肺转移者的疗效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肾细胞癌骨转移病灶的分布特征与患者生存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9年12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122例肾细胞癌骨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00例, 女22例;年龄(59.87±11.33)岁。根据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MSKCC)/Motzer评分体系, 首次诊断骨转移时20例(16.4%)为预后低风险组, 74例(60.6%)为中风险组, 28例(23.0%)为高风险组。首次诊断骨转移时, 26例(21.3%)处于局限骨转移组(转移灶仅累及胸椎和/或腰椎), 69例(56.6%)处于随机骨转移组(转移灶仅累及骨, 但存在除胸腰椎外的病灶), 27例(22.1%)处于广泛转移组(合并其他器官转移);48例(39.3%)病灶累及脊柱, 43例(35.2%)累及骨盆, 22例(18.0%)累及上肢, 20例(16.4%)累及下肢。同时性转移(初次诊断肾细胞癌时即发现骨转移)61例;异时性骨转移(诊断肾细胞癌手术后随访发现骨转移)61例。诊断肾细胞癌后, 99例(81.1%)接受根治性肾切除术, 6例(4.9%)接受肾部分切除术, 其余患者(17例, 13....  相似文献   

7.
正透明细胞癌为肾癌最为常见的病理类型,约占成年恶性肿瘤的3%,高发年龄50~60岁,男:女为2:1。肾透明细胞癌患者在确诊时大约有25%~30%已出现远处转移,转移的部位多为肺、肝脏、骨、脑、淋巴等,而肾透明细胞癌转移至胆囊者极为罕见[1]。我院于近年收治1例肾透明细胞癌胆囊转移病例,现报道如下。病例患者,女,86岁,1993年9月因左侧肾占位性病变行患肾切除,病灶大小为35 mm×30 mm×30 mm,术后病理检查报告  相似文献   

8.
目的结合病例及文献就小肾癌同期发生远处转移相关因素、常见转移部位及诊断治疗策略做一介绍,提高对小肾癌同期发生远处转移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泌尿外科肾癌患者临床资料,共发现4例小肾癌同期转移:患者均为男性,年龄40~68岁。影像学检查提示肾肿瘤直径均小于4cm,肺部、对侧肾上腺及全身多处骨骼发现转移病灶。所有患者临床诊断均为T1aN0M1。结果 4例患者分别行肾部分切除术、肾切除术、肋骨转移灶切除术、肾上腺转移瘤切除术及肾动脉栓塞术,术后给予分子靶向及细胞因子治疗;术后病理结果为透明细胞癌Ⅱ~Ⅲ级;术后随访:1例患者良好,未发现局部进展及转移病灶,1例失访,2例患者死亡,其中1例病情进展,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另1例死亡原因不明。结论小肾癌同期远处转移并不罕见,特别是病理诊断为高度恶性,微血管侵犯及病理类型为肉瘤样、乳头状和嫌色细胞癌的患者。小肾癌同期发生远处转移者治疗效果远较无同期转移者差,预后主要取决远处转移部位、病理分级和病理类型。  相似文献   

9.
<正>肾细胞癌简称肾癌(renal cell carcinoma, RCC)是起源于肾小管上皮的恶性肿瘤,约占肾脏恶性肿瘤的90%,其中最常见的组织类型为肾透明细胞癌(clear cell renal cell carcinoma, ccRCC)[1]。临床使用最广泛的RCC分期系统是美国癌症分期联合委员会(American Joint Committee on Cancer Staging, AJCC)制定的TNM分期系统。  相似文献   

10.
前列腺癌肾转移极罕见。本文报道1例前列腺癌伴肾癌内转移患者的临床特征和诊治经过。患者, 67岁。因腰背疼痛3个月, 加重伴发热2周于2018年6月就诊, 病理诊断为前列腺腺癌伴骨转移, Gleason评分4+4分, T2N0M1期。腹部CT检查示右肾下极肿物, 约3.0 cm×2.5 cm×2.5 cm, 动脉期明显强化, 考虑右肾癌。行右肾部分切除术。术后病理检查示肾透明细胞癌Ⅱ级, 肾癌组织内见多个小灶前列腺腺泡细胞癌浸润。术后诊断:转移性前列腺癌, 右肾透明细胞癌。术后影像学随访18个月未见右肾肿瘤复发。患者的前列腺癌予药物去势和醋酸阿比特龙治疗, 治疗6个月后出现PSA进展, 先后予多西他赛化疗、锶89治疗, 效果欠佳, 随访至第30个月患者因恶液质死亡。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同肾癌亚型的影像学特征,评估螺旋CT扫描在其诊断鉴别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5例经手术及穿刺活检病理证实肾细胞癌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其中肾透明细胞癌30例,乳头状肾细胞癌26例,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简称Xp11.2易位型肾癌)19例。均行多层螺旋CT平扫及增强检查,比较平扫、增强动脉期的强化幅度及特征。结果肾透明细胞癌、乳头状肾细胞癌及Xp11.2易位型肾癌的平均CT值增强量(即增强扫描动脉期肿瘤最大横截面平均CT值-平扫相肿瘤最大横截面平均CT值)分别为(59.87±29.21)HU、(28.88±23.29)HU及(37.22±35.96)HU,三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肾透明细胞癌强化程度明显高于后两者,而乳头状肾细胞癌与Xp11.2易位型肾癌强化幅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肾癌亚型所表现出的影像学特征有助于肿瘤的初步诊断和术前预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明确RCC5在肾透明细胞癌(ccRCC)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其对肾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通过荧光定量PCR方法对54对ccRCC患者标本(包括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的RCC5mRNA进行分析;并运用免疫组化对82对配对的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切片及161例癌组织切片进行染色;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RCC5的表达量和患者的临床特点之间关系。结果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92.59%(50/54))的肾癌组织中RCC5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P〈0.001);82对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切片免疫组化显示,92.68%(76/82)的癌组织RCC5表达水平高于癌旁正常组织(P〈0.001);同时发现RCC5的表达水平与性别、肿瘤直径、病理分期、分级、TNM分期和复发率相关;RCC5高表达的患者预后一般较低表达者差,多元分析显示RCC5表达上调是ccRCC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RCC5的表达水平和ccRCC预后之间存在明显相关性;研究发现RCC5表达上调的患者预后较差,RCC5可能是一个新颖并且有临床价值的预后标志物。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内脏脂肪面积(VFA)、皮下脂肪面积(SFA)以及肾周脂肪面积(PFA)与肾细胞癌(RCC)病理分型和Fuhrman分级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212例行肾切除或者肾部分切除术患者的病例资料。术前CT测量VFA、SFA及PFA值,肾周脂肪百分比以肾周脂肪面积占总脂肪组织面积的比例计算,即PFA%=PFA/(VFA+SFA)×100%。分析各脂肪面积参数和临床常见指标(如年龄、性别、体质指数、肿瘤大小和T分期)与RCC病理分型和肿瘤分级的相关性。结果 透明细胞肾细胞癌(ccRCC)组患者VFA(P=0.002)和年龄(P=0.001)均高于非透明细胞肾细胞癌(non-ccRCC)组;高级别肿瘤组患者PFA%(P=0.032)、肿瘤最大径(P0.001)和T分期(P0.001)均高于低级别肿瘤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VFA(OR=1.007,95%CI:1.001~1.013,P=0.029)和年龄(OR=1.041,95%CI:1.015~1.067,P=0.002)与ccRCC病理亚型相关,PFA%(OR=2.590,95%CI:1.111~6.060,P=0.028)、肿瘤最大径(OR=1.037,95%CI:1.020~1.055,P0.001)和T分期(OR=5.025,95%CI:2.127~14.280,P0.001)与高级别肿瘤均相关。结论 VFA与ccRCC病理亚型关系密切,且高PFA%与较高的Fuhrman分级相关。  相似文献   

14.
肾细胞癌(renal cell carcinoma,RCC)约20%~30%发现时即有转移,此类患者预后很差,5年生存率<10%[1].近年来随着对RCC分子机制研究的进展,新型分子靶向药物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疗效,现对转移性肾癌靶向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影响舒尼替尼治疗转移性肾癌的预后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5月至2012年12月82例接受舒尼替尼治疗的转移性肾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男60例,女22例.年龄29~ 82岁,平均(56.1±11.3)岁.52例有血尿、腰痛、肿块等临床症状.肿瘤大小2.0~18.0 cm,平均(8.0±3.0) cm.肾肿瘤位于左侧41例,右侧37例,双侧4例.69例接受了肾切除术,13例未行肾切除术者行穿刺活检获得病理.病理诊断为透明细胞癌75例,乳头状癌、嫌色细胞癌、肉瘤样癌各2例,集合管癌1例.转移部位包括肺50例、肝11例、骨14例、胰腺3例、后腹膜淋巴结31例.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astern cooperative oncology group,ECOG)评分1~2分52例,≥3分30例.Hb平均(132±24) g/L,治疗开始时59例低于正常值.碱性磷酸酶平均(90±65) U/L,治疗开始时9例异常.乳酸脱氢酶平均(168±114) U/L,治疗开始时6例异常者.WBC平均为(6.4±2.0)×109/L,治疗开始时2例异常.MSKCC风险模型高危组14例,中危组68例.74例在确诊1年内、8例在确诊1年后接受舒尼替尼治疗,59例治疗首月相对剂量密度≥50%.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计算患者的生存率,log-rank检验生存率差异,应用Cox比例回归风险模型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 结果 本组82例的总生存期为2.8264.1个月,平均(21.6±14.1)个月.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显示,1年存活率为71%,2年存活率为64%,3年存活率为58%.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ECOG评分≥2分(P=0.005)、初次就诊时有临床症状(P=0.031)、未行患肾切除术(P=0.012)、转移部位数目≥2个(P=0.015)、靶向治疗开始时的Hb值(P=0.005)、靶向治疗开始时的碱性磷酸酶值(P=0.007)、MSKCC评分≥3分(P=0.000)、肝转移(P=0.000)、骨转移(P=0.000)、舒尼替尼首月相对剂量密度<50%(P=0.000)等10项因素对转移性肾癌的预后有影响.Cox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ECOG评分≥2分(P=0.136)、初诊时无临床症状(P=0.801)、靶向治疗开始时碱性磷酸酶值<126 U/L(P=0.618)、无骨转移(P=0.068)、无胰腺转移(P=0.265)等是对预后有益的因素;舒尼替尼首月相对剂量密度≥50%(P=0.000)是影响转移性肾癌预后的独立因素. 结论 靶向药物可使影响转移性肾癌预后的因素发生一定变化.舒尼替尼首月相对剂量密度≥50%是影响转移性肾癌预后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成人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简称Xp11.2肾细胞癌)的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2017年3月我院收治的26例Xp11.2肾细胞癌成人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该类型肿瘤的影像学特征、诊断、治疗方法及预后。结果:26例患者中,男10例,女16例;年龄19~59岁,平均31.4岁。其中13例行腹腔镜肾癌根治术,2例行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3例行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肾癌根治术,2例行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5例行开放肾癌根治术,1例肾癌根治术后因纵隔转移穿刺确诊后行靶向药物治疗。术后病理结果均提示Xp11.2肾细胞癌。术后平均随访时间12(1~36)个月,1例患者因肿瘤全身多发转移死亡,2例失访,其余23例均预后较好。结论:Xp11.2肾细胞癌临床发病率较低,诊断主要结合其特征性的影像学表现、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FISH确诊实验,手术主要以肾癌根治性切除术为主,短期随访预后尚可,但仍需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17.
肾细胞癌是泌尿系统常见的肿瘤之一,占肾癌病例的90%,其中又以透明细胞亚型最为常见。由于肾细胞癌对常规抗癌治疗的反应较差,其在癌症初期即可出现转移。肾细胞癌的高度转移性决定了对其进行早期诊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尽管临床对肾细胞癌已投入大量研究精力,但其机制仍不明确。最近有研究表明,斑点型POZ蛋白(SPOP)可以以癌症类...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分析乳头状肾细胞癌的临床特点,提高其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2009年收治的乳头状肾细胞癌的临床资料.并与同期53例肾透明细胞癌比较.结果:乳头状肾细胞癌组患者年龄57.3(47~78)岁,皆为男性,占同期肾细胞癌9.4%.就诊时3例无症状,2例出现肉眼血尿,1例双侧腰痛伴腹部包块.肿瘤平均最大径为6.6(2.6~16.0)cm,未见多中心病灶.TNM分期:T1a N0 M0 3例,T1b N0 M0 1例,T2 No M0 2例 病理分型I型3例,Ⅱ型3例 Fuhrman分级Ⅱ级2例,Ⅲ级4例.与肾透明细胞癌相比,乳头状肾细胞癌好发于男性,影像学检查不具备恶性肿瘤特征,确诊有赖于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临床分期皆为I期或Ⅱ期.就诊时无一例出现远处转移.结论:乳头状肾细胞癌在临床表现上与肾透明细胞癌相似,但在影像学表现、病理形态及生物学行为上均与肾透明细胞癌有所不同.根治性肾切除术是目前首选治疗方式.靶向治疗有可能成为转移性乳头状肾细胞癌治疗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19.
李泉林  薛军  关宏伟  张秋萍  韩辉 《中华外科杂志》2002,40(5):398-398,I005
侵袭和转移是影响肾细胞癌预后的重要因素 ,我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 10 2例肾癌患者的癌细胞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表达 ,探讨其在肾癌侵袭和转移能力评估中的价值。1.资料和方法 :10 2例肾癌患者经根治术 ,取其肾癌标本 10 2份 ,根据是否存在浸润或转移 ,分为浸润转移组与非浸润转移组。远隔脏器转移 ,肾包膜外、肾外脏器浸润或肾、腔静脉癌栓依据术前影像学及术中探查、术后病理诊断 ;肾门淋巴结、镜下癌周组织及微静脉浸润由病理组织学检查 (图 1~ 3)确认 ,方法见李泉林等[1] 报道。应用标准过氧化物酶 链霉卵白素 (SP)免疫…  相似文献   

20.
索拉非尼治疗具有肉瘤样分化的转移性肾癌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分析索拉非尼治疗具有肉瘤样分化的转移性肾癌的疗效.方法 已行肾脏原发肿瘤切除的转移性肾细胞癌患者14例,病理证实原发肿瘤中含有肉瘤样分化成分.平均年龄61(45~77)岁.肾透明细胞癌伴肉瘤样分化8例,乳头状癌伴肉瘤样分化2例,单纯肉瘤样癌4例,肾原发病灶中肉瘤样成分比例为20%~100%.肿瘤转移部位分别为肺、淋巴结、肾上腺、肝或骨.采用索拉非尼400 mg或600 mg,2次/d治疗.采用Kendall相关检验和Pearson相关检验分别检测肉瘤样成分比例与治疗客观反应及中位无疾病进展时间(PFS)的相关性.中位治疗时间8(3~19)个月.结果 部分缓解(PR)2例,其转移病灶均位于腹膜后及纵隔淋巴结,肉瘤样成分比例分别为100%和20%;疾病稳定(SD)7例,转移部位包括肺、淋巴结、肾上腺、骨和肝;疾病进展(PD)5例,总疾病控制率为64%.随访至2009年7月,出现PD 9例,PFS 6(0~19)个月.肉瘤样成分比例与治疗的客观反应及PFS均无相关性(P=0.247,P=0.554).结论 索拉非尼常规剂量治疗具有肉瘤样分化的转移性肾细胞癌有一定疗效,但客观有效率及PFS与肉瘤样成分的比例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