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通过与传统后正中入路进行比较,探讨Wiltse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手术效果。方法运用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对58例无神经损伤的单节段或多节段胸腰椎骨折患者进行治疗,其中30例行Wiltse经椎旁肌间隙入路,28例采用传统后正中入路。观察两组病例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手术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术后住院时间、椎体高度矫正率、Cobb角矫正率、患者和家属满意程度是否存在差异。结果 Wiltse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患者下床时间、均显著低于传统后正中入路组(P0.05);VAS评分在术前1d时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时前者明显低于后者(P0.05)。结论与传统后正中入路相比,采用Wiltse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可减少手术时间,降低椎旁肌损伤,减少术后腰背痛的发生,同时具有出血少、创伤小、康复快等优点,适合治疗单节段胸腰椎骨折,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2.
王方  邹德威  吴强 《临床骨科杂志》2015,(2):156-158,162
目的比较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与后正中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74例单节段胸腰椎骨折的患者实行后路椎弓根内固定治疗,按入路分为两组:椎旁肌间隙入路33例(A组),后正中入路41例(B组)。对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前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功能障碍指数(ODI)、术后住院时间、椎体高度矫正率、Cobb角矫正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2~36个月。两组椎体高度矫正率、Cobb角矫正率、末次随访时VAS和OD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7 d VAS和ODI比较A组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具有出血少、创伤小、康复快等优点,适合治疗单节段胸腰椎骨折。  相似文献   

3.
欧阳超 《颈腰痛杂志》2021,42(5):639-642
目的 比较传统后正中入路、微创经皮入路和Wiltse入路手术治疗单节段无神经症状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本科于2013年9月~2018年3月收治的单节段无神经症状12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分为:传统后正中入路组42例,微创经皮入路组37例,Wiltse入路组41例.比较3种手术方式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VAS评分、ODI指数及脊柱后凸畸形矫正情况.结果 患者随访12~24个月、平均16个月,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未见神经损伤并发症,随访未见内固定松动及移位.传统后正中入路和Wiltse入路组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微创经皮入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经皮入路和Wiltse入路手术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3个月VAS评分及ODI指数明显优于传统后正中入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种手术方式在脊柱后凸畸形矫正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微创经皮入路和Wiltse入路的手术创伤小、恢复快,突出了微创理念;其中Wiltse入路手术时间短、辐射暴露少,优势更显著.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Wiltse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手术效果,并与传统后正中入路进行比较.方法 应用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无神经损伤表现的单节段胸腰椎骨折51例,其中23例采用Wiltse经椎旁肌间隙入路,28例采用传统后正中入路.观察两组病例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手术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Wiltse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均显著少于传统后正中入路组(P<0.05);VAS评分在术前1d时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8周时前者明显低于后者(P<0.05).结论与传统后正中入路相比,采用Wiltse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可缩短手术时间,减轻椎旁肌损伤,减少术后腰背痛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后路经椎旁肌间隙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应用后路经椎旁肌间隙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胸腰椎骨折60例随机采用椎旁肌间隙入路手术30例,传统骶棘肌剥离入路手术30例。比较两种术式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后凸(Cobb角)矫正率、椎体塌陷矫正率、JOA评分等。结果两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拆除内固定后椎旁肌间隙入路JOA评分高。结论椎旁肌间隙入路行胸腰椎骨折手术具有操作简便、安全,术中创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经肌间隙和经皮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期间因胸腰椎骨折在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温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脊柱外科住院手术治疗患者43例,其中男性29例,女性14例,平均年龄41.5岁;分别采用经肌间隙入路(26例)和经皮入路(17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分为肌间隙组和经皮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疼痛评分、手术前后伤椎高度等指标。结果两组患者相比,肌间隙组手术时间更短,透视次数更少,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皮组出血更少,疼痛更轻,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后、末次随访伤椎高度、末次随访ODI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经肌间隙和经皮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具有良好的、相似的远期疗效,但是围手术期有各自的优势,需综合考虑权衡选择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7.
韦盛  李兴艳  程浩  李锋  徐卫国  李文凯  印卫锋  吴华 《骨科》2014,5(3):136-139
目的比较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和传统后正中切口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效果,为有效治疗胸腰椎骨折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13年6月入院的113例胸腰椎骨折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55例,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对照组58例,经传统后正中切口入路。分别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椎弓根螺钉置入满意度、术后感染情况和下腰痛Macnab标准评分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椎弓根螺钉置入满意度和下腰痛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更有优势。结论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一种良好入路方式,具有临床推广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在胸腰椎骨折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76例无神经症状、无需椎管减压的胸腰椎骨折患者手术治疗,采用椎旁肌间隙入路(A组)36例,后正中入路(B组)40例,比较两种术式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前术后Cobb角、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结果 手术时间、术前术后Cobb角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在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VAS评分明显优于B组(P<0.05).结论 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疗效好.  相似文献   

9.
椎旁肌间隙入路结合术前手法复位治疗胸腰椎骨折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对比观察应用后路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结合手法复位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 2005年6月~2011年12月共收治单纯性压缩性胸腰椎骨折患者70例。随机采用椎旁肌间隙入路手术36例,传统骶棘肌剥离入路手术34例。比较2种术式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后凸Cobb角矫正率、椎体塌陷矫正率、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等。结果 2组手术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拆除内固定后椎旁肌间隙入路VAS评分高。结论椎旁肌间隙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结合术前手法复位治疗胸腰椎骨折具有操作简便、安全,术中创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在胸腰椎骨折后路切开复位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中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后入路的疗效。方法 2007-12-2010-12收治无神经症状的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76例,前瞻性地按入院顺序交替归入A组和B组,分别采用传统后入路和椎旁肌间隙入路,收集并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术后3 d、1个月及6个月的腰背部VAS疼痛评分,术前及术后3 d、6个月的患椎后凸Cobb角,术后6个月腰背痛JOA评分、切口并发症等临床指标。结果 B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置钉准确性上均明显优于A组(P<0.05),B组术后1个月及6个月腰背部VAS评分均低于A组(P<0.05),两组在术后3 d的腰背部VAS评分及术后6个月JO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旁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后入路比较,具有手术操作简单、软组织损伤小、出血少、手术时间短、术后腰背痛缓解快等优势,对于胸腰椎骨折后路切开复位单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建议采用椎旁肌间隙入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肌间隙入路和传统入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9—06—2012—01选择45例胸腰椎骨折随机分为肌间隙组和传统组,分别自椎旁肌间隙和后正中入路进行椎弓根钉内固定。结果肌间隙组在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48h VAS评分以及术后10个月JOA评分等方面优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椎旁肌间隙入路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胸腰椎骨折后路内固定两种不同显露方式对椎旁肌的影响。方法将2010年3月至2011年8月期间入院的75例病例分成两组:A组40例,肌间隙入路显露,B组35例,传统后入路显露。搜集数据: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血肌酸激酶值;椎体前后缘高度、Cobb角及CT横截面上椎旁肌面积;VAS疼痛、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等。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4天及末次随访VAS疼痛评分、术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术后第1、3天血肌酸激酶值、术后及末次随访椎旁肌面积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优于B组。结论椎旁肌间隙入路显露方式与传统后入路显露方式比较,具有手术操作简单、术中出血少、对椎旁肌影响小,从而减少术后腰背痛残留,减轻患者痛苦,利于胸腰椎骨折患者康复,是临床上胸腰椎骨折后入路显露方式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椎旁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后正中入路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2011年10月60例无神经症状无须减压的胸腰椎骨折患者,按手术入路方式的不同分为2组:椎旁肌间隙入路19例(A组);传统后正中入路41例(B组)。比较2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疼痛视觉模拟量表 (visual analogue scale,VAS) 评分及椎体高度矫正率等各项临床指标。 结果 A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和VAS疼痛评分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椎体高度矫正率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方式与传统后正中入路显露方式比较,具有术者操作简单、创伤小、出血少、术后患者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经椎旁肌间隙入路(wiltse paraspinal approach,Wiltse入路)及后正中入路椎管减压椎间融合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47例腰椎问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组和后正中入路组,均行椎管减压椎间融合治疗。通过对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患者术前术后腰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分和腰背下肢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进行比较,评价不同入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结果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组术后引流量[(67.50±33.21)ml]少于后正中入路组[(90.89±60.79)ml](P0.05);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组手术时间[(126.50±17.30)分钟]与后正中入路组手术时间[(132.80±19.57)分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椎旁肌间隙人路组术中出血量[(215.10±87.65)ml]与与后正中入路组中出血量[(326.00±91.82)m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椎旁肌间隙入路组术后3天腰痛评分[(4.57±0.61)分]优于后正中入路组[(6.19±0.61)分](P0.05);椎旁肌间隙入路组术后14天腰痛评分[(2.51±0.62)分]优于后正中入路组[(4.10±0.57)分](P0.05);47例患者得到6~9个月的随访,术后1个月椎旁肌间隙入路组ODI(37.39±6.59)优于后正中入路组(46.63±6.17)(P0.05),术后6个月椎旁肌间隙人路组ODI(8.55±4.80)与后正中入路组ODI(10.59±5.1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旁肌间隙入路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与后正中入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椎旁肌间隙入路术后引流量少,术后腰痛及下肢功能恢复更快。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经多裂肌椎旁肌间隙入路结合伤椎置钉短节段固定技术在胸腰椎骨折内固定手术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对71例无需椎管减压的胸腰椎骨折患者从后路行短节段内固定手术,传统后正中入路伤椎不置钉27例(A组),采用椎旁肌间隙入路伤椎置钉44例(B组),分别记录两组的术后1周和术后1年伤椎Cobb角矫正率、椎体坍塌矫正率、疼痛感觉程度评分(VAS)。对两组的手术效果进行比较。结果所有胸腰椎骨折均骨性愈合,无出现内固定物松动、断钉断棒;两组术后1周伤椎Cobb角矫正率、椎体坍塌矫正率、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的Cobb角矫正率、椎体坍塌矫正率、VAS评分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椎旁肌间隙入路内固定手术创伤小、入路简单、术后遗留腰疼并发症少,伤椎置钉技术有助于骨折椎体复位,增加固定节段稳定性,减少后凸畸形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小切口经肌间隙与微创经皮入路椎弓根钉短节段跨伤椎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优缺点及疗效。方法:2009年8月至2012年8月,采用小切口经肌间隙入路或微创经皮入路椎弓根钉短节段跨伤椎固定技术治疗并获得1年以上随访的无神经损伤症状的胸腰椎骨折患者95例,男65例,女30例;年龄16~60岁,平均42岁。小切口经肌间隙入路固定58例(经肌间隙组),微创经皮入路固定37例(微创经皮组).对两种不同入路的手术切口总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时间、住院期间费用等围手术期指标,以及手术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影像学结果等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9.6个月。未发现切口感染、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松动断裂等并发症。经肌间隙组较微创经皮组术中透视时间短、住院期间费用低(p<0.05);而微创经皮组较经肌间隙组切口总长度小(p<0.05);但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VAS及术后影像学结果方面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VAS及影像学指标均较术前改善(p<0.05).结论:小切口经肌间隙入路与微创经皮入路椎弓根钉治疗单节段胸腰椎骨折具有相似的疗效。小切口经肌间隙入路易于学习掌握,无须增加患者手术费用和遭受过多的医源性辐射,建议优先考虑使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估椎旁肌间隙入路结合伤椎椎弓根钉固定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胸腰段椎体骨折患者分为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结合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组(A组,20例)和传统后正中入路跨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组(B组,20例),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及术后出血量、VAS评分、椎体高度矫正率、复位丢失率等项指标。结果手术时间、术后即刻椎体高度矫正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VAS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量、术后VAS评分、术后3个月椎体高度矫正率、复位丢失率A组均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旁肌间隙入路结合伤椎椎弓根钉固定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具有术者操作简单、创伤小、出血少、疗效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椎旁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入路在治疗胸腰段骨折中对多裂肌的影响.[方法]自2010年6月~2012年6月,共45例胸腰段骨折满足研究条件的随机分为椎旁肌间隙入路21例和传统正中手术入路24例,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1、3、5d肌酸激酶水平,术后6个月随访时行椎旁肌肌内静息肌电图评估及磁共振检查评估椎旁肌肉萎缩程度,16例患者取内固定行多裂肌组织学检查.[结果]肌酸激酶传统入路组术后高于椎旁肌间隙入路组,术后第1、3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第5d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6个月随访行多裂肌肌电图检查及磁共振检查,发现椎旁肌间隙入路组出现失神经纤颤电位少且MRI评分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组织学检查发现类似的结果.[结论]传统手术入路和和椎旁肌间隙入路对多裂肌均有损伤,但椎旁肌间隙入路对椎旁肌损伤小于传统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19.
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目的对比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后正中入路在治疗胸腰椎骨折上的疗效。方法 2003年5月~2009年1月,行单节段椎弓根钉棒系统撑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50例单节段胸腰椎压缩性或爆裂性骨折但无神经症状不需行椎管减压的患者。患者随机平均分为2组(n=25):传统后正中入路组和椎旁肌间隙入路组。比较2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分等资料。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6个月。手术时间、术后Coob角矫正率及椎弓根钉置入准确率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肌间隙入路组在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上明显少于传统入路组;肌间隙入路组在VAS评分、血肌酸激酶同工酶水平升高程度上明显低于传统入路组。结论椎旁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后正中入路相比,在治疗不需减压的胸腰椎骨折上,具有创伤小、对椎旁肌的损伤少及术后腰背部疼痛缓解明显的优点。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比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剥离至椎板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将2012年12月至2016年12月期间的96例胸腰椎患者分成肌间隙入路组和传统入路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指标、Cobb角及伤椎相对高度恢复情况,术后胸腰椎疼痛情况。结果与传统入路组比较,肌间隙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缩短,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引流量明显减少,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治疗后1周、3个月,肌间隙组的腰背痛目测类比评分明显的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与传统剥离至椎板入路比较,肌间隙入路治疗减少了手术创伤,促进了术后恢复,降低了术后腰背疼痛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