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维医传导热效应沙疗仪对膝骨性关节炎(KOA)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选择60例KOA患者(治疗组)进行维医沙疗,治疗前对KOA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进行检测,并设60例健康人(正常对照组)进行对照分析。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治疗组红细胞聚集指数、全血黏度、全血还原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刚性指数、红细胞变形指数均增高(P〈0.05,P〈0.01);治疗后治疗组红细胞聚集指数、全血黏度、全血还原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刚性指数、红细胞变形指数均减低(P〈0.05,P〈0.01)。结论:KOA患者常伴随血液流变学异常,血液呈高凝状态,维医传导热效应沙疗仪可改善KOA患者的全血黏度指标,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炎症消退。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消肿止痛合剂预防骨折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方法:对450例髋关节和下肢骨折患者行术后治疗,年龄在18~75岁患者,术后均不用止血药。分消肿止痛合剂组、阿司匹林组、空白对照组,三组患者分别于术前、术后2天、术后8天检测血浆粘度、全血低切粘度、全血高切粘度、红细胞压积、凝血酶原时间、血栓素A2(TXA2)、纤维蛋白原、血沉,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术后2天三组患者大部分血液流变学指标较术前均有升高,提示手术应激、术中出血激活凝血系统等因素致血液呈高凝、高黏状态,其中全血黏度低切、全血黏度高切、毛细管血浆黏度及红细胞聚集指数与手术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或P〈0.05);术后第8天三组患者血液流变学各值较术后2天均有改善,其中治疗组用药后全血黏度低切、全血黏度高切、毛细管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与术后2天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或P〈0.05);与对照组用药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或P〈0.05)。提示阿司匹林对患者血液流变学等指标的影响较小,而消肿止痛合剂对血液流变学等指标的影响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中药内服外用对早期糖尿病肾病(DN)患者血流变、白细胞介素-6(IL一6)的影响。方法: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3例予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47例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予益气补肾活血利水中药内服配合丹参、红花外用足浴治疗。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7.2%,对照组为58.1%,2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空腹血糖(FBG)、24小时尿微量白蛋白定量(UAE)、血沉、红细胞变形指数、红细胞聚集指数和对照组治疗后FBG、UAE、血沉分别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全血中切比黏度、血浆比黏度、纤维蛋白原和对照组治疗后红细胞变形指数、红细胞聚集指数分别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UAE、红细胞变形指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全血中切比黏度、纤维蛋白原、血沉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2组治疗后IL一6分别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2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中药内服外用能有效改善早期DN患者血流变、降低IL-6水平,从而达到保护肾脏和延缓DN进展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复方虎杖提取物对高脂饲料致高脂血症模型大鼠血液流变学的作用。方法:采用高脂饲料喂养SD大鼠连续11周建立高脂血症模型,第3周取血测定血脂水平判断模型是否复制成功,模型复制成功后连续灌胃给予受试药(复方虎杖提取物)3个剂量组(4g/kg、8g/kg、12g/kg)及阳性药组(辛伐他汀片,4mg/kg)8周。末次给药后大鼠下腔静脉取血,加肝素钠抗凝,测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末次给药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大鼠全血黏度中黏度200/s、黏度30/S、黏度3/s、黏度150/s、黏度50/s、黏度1/s、高切还原黏度、全血高切流阻、全血中切流阻、全血低切流阻、红细胞压积及卡松黏度均显著升高(P〈0.01,P〈0.05)。与模型对照组比较:①复方虎杖提取物低剂量(4g/kg)组全血黏度中黏度3/s、全血低切流阻、卡松屈服应力显著降低(P〈0.01),黏度200/s、黏度3/s、黏度150/s、黏度50/s、黏度1/s、血浆黏度、全血高切流阻、全血低切流阻、血沉方程K值、卡松黏度明显降低(P〈0.05);②中剂量(8g/kg)组全血黏度中黏度3/s、黏度1/S、全血低切流阻、卡松屈服应力显著降低(P〈0.01),黏度200/s、黏度30/s、黏度150/s、黏度50/s、血浆黏度、高切还原黏度、全血高切流阻、全血中切流阻、血沉方程K值、红细胞压积、明显降低(P〈0.05),红细胞变形指数明显升高(P〈0.05);③高剂量(12g/kg)组全血黏度中黏度3/S、血浆黏度、全血低切流阻、卡松屈服应力、红细胞压积显著降低(P〈0.01),黏度200/s、黏度150/s、黏度50/s、黏度30/s、血沉方程K值降低(P〈0.05),红细胞变形指数显著升高(P〈0.01)。结论:复方虎杖提取物4g/kg、8g/kg、12g/kg三个剂量组可以改善高脂饲料致高脂血症模型大鼠的血液黏滞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养心益肝汤对缺血性中风后遗症期患者血脂和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292例缺血性中风后遗症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54例(采用养心益肝汤和常规康复治疗)和对照组138例(采用常规康复疗法),观察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治疗前后血脂和血液流变学的变化。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降低(P〈0.01),治疗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全血高切黏度、低切黏度、血浆比黏度、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含量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或P〈0.01);治疗组治疗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较治疗前有明显升高(P〈0.01);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后治疗组TG、TC、LDL-C、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纤维蛋白原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养心益肝汤可显著调节缺血性中风后遗症期患者血脂代谢,改善血液流变学,显著提高患者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中药开心胶囊对糖尿病性心脏病患者心肌缺血和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治疗组40例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开心胶囊,对照组32例常规西药治疗.共治疗60d。结果:心电图改善: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变:治疗后治疗组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还原粘度、聚集指数、血沉、硬化指数及血沉方程K均明显下降(P〈0.05或P〈0.01),而对照组仪部分指标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和纤维蛋白原指标变化:治疗后2组纤维蛋白原均有明显下降(P〈0.01);血小板最大聚集率也均有下降,但开心胶囊的作用更好。2组治疗后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严格控制血糖的基础上。改善血液流变学特性对防治伴有糖代谢紊乱的心肌缺血发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范立磊 《河北中医》2013,(12):1854-1856
目的观察结核丸联合西药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肺结核临床疗效。方法将130例COPD合并肺结核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65例予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65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结核丸治疗。2组均4个月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统计临床疗效,并观察治疗前后全血黏度(高切、低切)、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红细胞比容及红细胞聚集指数变化以及痰茵阴转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2.3l%,对照组总有效率72.3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2组治疗后全血黏度(高切、低切)、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红细胞比容及红细胞聚集指数均降低(P〈0.05),且治疗组降低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痰茵阴转率92.31%,对照组痰茵阴转率72.3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结核丸联合西药治疗COPD合并肺结核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干姜、高良姜、丁香、小茴香、吴茱萸、肉桂、花椒、胡椒、荜茇、荜澄茄10味温中散寒药对胃实寒证大鼠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探讨温中散寒药的作用机理。方法:设空白组、模型对照组、阳性对照组、2个寒性药对照组、10个受试药物组,予以灌服寒凉药冰知母水提液复制胃实寒证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10个受试药物组分别灌胃10味温中散寒药,连续3次,取血测定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干姜、肉桂、丁香、吴茱萸、小茴香、荜茇组均能够明显降低高、中、低切全血黏度与高、中切还原黏度、降低红细胞压积和卡松屈服应力(P〈0.05或P〈0.01);干姜、丁香、吴茱萸、小茴香、荜茇组能明显降低血沉方程K值(P〈0.01);丁香还有显著地降低红细胞聚集指数作用(P〈0.05);吴茱萸还有显著地降低红细胞聚集指数、升高红细胞变形指数作用(P〈0.05);小茴香还有显著升高红细胞变形指数作用(P〈0.05)。花椒、胡椒都有显著降低高、低切全血黏度与高切还原黏度、降低红细胞压积作用(P〈0.05);花椒还有显著降低血沉方程K值作用(P〈0.01);而高良姜只对红细胞压积与血沉方程K值有改善作用(P〈0.05或P〈0.01),荜澄茄对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的改变作用不明显。结论:温中散寒药通过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从而有效改善胃寒气血郁滞症状,发挥治疗胃实寒证的药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分期辨证取穴针刺法对缺血性中风患者的治疗作用以及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288例缺血性中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46例(采用分期辨证取穴针刺法治疗)和对照组142例(采用常规针刺法治疗),观察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的变化,并判断临床疗效。结果:两组均可显著降低患者不同分期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总神经功能缺损评分(P〈0.01),降低全血高切黏度、低切黏度、血浆比黏度、纤维蛋白原含量(P〈0.01),其中治疗组治疗后总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急性期和恢复期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以及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比黏度、纤维蛋白原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或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58%,明显高于对照组(83.8%,P〈0,05)。结论:分期辨证取穴针刺法可改善缺血性中风患者血液流变学,提高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骨疼静胶裳对大鼠血瘀模型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取清洁级雄性大鼠72只,随机取12只作为空白对照组(生理盐水),其余60只大鼠制作血瘀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生理盐水),颈复康颗粒组(0.33g·mL^-1),骨疼静大剂量组(0.138g·mL^-1)、中剂量组(0.069g·mL^-1)、小剂量组(0.0345g·mL^-1),各组均按照0.0lmL·g^-1体积给药。取小鼠眼球血,测定凝血时间、全血黏度、血浆黏度、血沉、红细胞压积、全血还原黏度、K值。结果:与模型组比较,骨疼静各组可显著降低全血黏度、还原黏度、血浆黏度、血沉(P〈0.01);与模型组比较,显著降低血浆黏度;古藤静大剂量组、中剂量可显著升高K值(P〈0.01),延长凝血时间(P〈0.05),降低红细胞压积(P〈0.05);古藤静大剂量组可显著提高变性指数(P〈0.01)。结论:骨疼静胶囊对大鼠血瘀模型血流变学有较好改善作用,且有一定的量效关系。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血栓通注射液对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将72例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血栓通注射液1个疗程,比较治疗前后2组疗效和血液流变学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红细胞压积、全血黏度(高切、低切)、血浆黏度、血沉及血浆纤维蛋白原的降低与对照组相比亦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血栓通注射液能改善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各项指标,改善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舒血宁注射液结合西医方法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53例和对照组49例),所有患者均进行西医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舒血宁注射液2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10天为一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2组患者的中医征候积分、硝酸酯类药物用量、心电图疗效以及血液流变学参数、纤维蛋白原(FIB)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中医征候积分、硝酸酯类药物用量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心电图疗效优于治疗组患者,差异分别有非常显著性和显著性(P〈0.01和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全血高切黏度、血浆黏度值、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变形指数、FIB及hs—CRP低于治疗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2组患者治疗后的全血低切黏度、红细胞刚性指数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中不良反应轻微。结论:舒血宁注射液结合西医方法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疗效优于单纯西医常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通窍活血汤加减治疗偏头痛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柱权 《中医药学刊》2006,24(8):1555-1557
目的:观察通窍活血汤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和对血液流变性的影响。方法:应用通窍活血汤为主加减治疗(治疗组)偏头痛.观察治疗后血液流变学的改变.与西比灵组(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治疗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刺为82.9%和61.3%.组同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全血及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RBC聚集指数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0.01).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无统计意义(P〉0.05)。结论:通窍活血汤治疗偏头痛效果优于西比灵.且能改善患者血液流变性异常.降低血液黏度、降低血液浓稠度、降低红细胞聚集指数.这可能是通窍活血汤治疗偏头痛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4.
复方降脂灵胶囊对高脂血症患者血液流变学的调节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复方降脂灵胶囊对高脂血症患者血液流变学的调节作用。方法:将208例高脂血症患者随机分为自制复方降脂灵胶囊治疗组110例和血脂康胶囊对照组98例,疗程均为8周,检测各组治疗前后全血低、中、高切粘度,全血还原粘度,血浆粘度,HCT,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刚性指数,红细胞变性指数,ESR,血沉方程K值,纤维蛋白原等血液流变学指标并做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血液流变学各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P〈0.05),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复方降脂灵胶囊对高脂血症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5.
邓碧珠 《西部中医药》2007,20(12):21-22
目的:观察健脾益气,活血化瘀方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对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及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10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运用健脾益气,活血化瘀方药治疗,对照组运用西药法莫替丁治疗,并观察疗效及血浆黏度、全血黏度、还原黏度、聚积指数及血细胞比容。结果:观察组治愈率及总有效率分别为66%及86%,均高于对照组的30%及66%(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液流变学检查血浆黏度、全血黏度、还原黏度、聚积指数及血细胞比容指标都下降,治疗前后比较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无变化(P〉0.05)。结论:健脾益气,活血化瘀方药能逆转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通窍明目Ⅳ号对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探讨药物对青光眼患者视神经的保护作用。方法将35例(60只眼)符合入选标准的中、晚期闭角型青光眼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予通窍明目Ⅳ号口服30d,对照组仅维持使用控制眼压药物。观察治疗前后2组视力、视野、全血黏度高切、全血黏度低切、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及临床症状的变化。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73.33%和16.67%(χ^2=19.461,P〈O.001)。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视力、视野(平均光敏感度、平均缺损)改善(P〈O.05),全血黏度高切、低切及血浆黏度数值降低(P〈O.05),并均好于同期对照组(P〈O.05)。对照组各指标前后比较未见明显变化(P〉O.05)。结论通窍明目Ⅳ号对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有一定疗效,其视野变化与血流变学的关系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丹参首乌汤对冠心病血瘀证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将患者60例临床符合冠心病血瘀证的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常规治疗加丹参首乌汤)和对照组(常规治疗),疗程均为4W。结果:丹参首乌汤能明显改善冠心病症状,降低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对血液流变学改善也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合用丹参首乌汤治疗冠心病血瘀证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活血化瘀中药治疗高黏血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将92例高黏血症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采用口服藻酸双酯钠片,每次100mg,每日3次。治疗组采用口服活血化瘀中药治疗,每日1剂,每日2次,两组疗程均为4周。结果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浆黏度分别为(1.63±0.09)mPa·s和(1.02±0.51)mPa·s,红细胞比容分别为(41.52±2.68)%和(38.50±5.89)%,纤维蛋白分别为(4.21±0.98)g/L和(3.40±0.96)g/L,治疗前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浆黏度、红细胞比容、纤维蛋白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活血化瘀中药治疗高黏血症效果良好,具有降低血浆黏度、红细胞比容、纤维蛋白原及胆固醇、血压等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中老年股骨头缺血性坏死(INFH)患者血液流变学与中医辨证关系。方法:筛选中老年INFH患者100例(观察组)和体检健康的中老年人50例(正常对照组)进行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检测,并进行对照分析。结果:观察组全血低切黏度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观察组患者全血低切黏度在肝肾两虚型、气滞血瘀型、气血两虚兼肝肾俱亏型中呈依次增高。红细胞压积在气滞血瘀型中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肝肾两虚型、气血两虚兼肝肾俱亏型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红细胞聚集指数各型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并按气血两虚兼肝肾俱亏型、肝肾两虚型、气滞血瘀型依次递增。观察组血沉、血沉方程K值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中老年INFH患者血液的浓稠性、凝聚性、黏滞性增高,与中医的瘀血证相一致,其中全血黏度低切值、红血球压积、红细胞聚集指数与中医辨证分型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温经汤对寒凝血瘀证模型大鼠血液流变学的影响,反证模型的建立并研究温经汤对寒凝血瘀证的干预作用。方法制作急性寒凝血瘀证大鼠模型,并给予温经汤煎剂灌胃1周,腹主动脉取血检测全血黏度、毛细管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变形指数及红细胞压积。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全血黏度、毛细管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及红细胞压积明显升高(P〈0.05或P〈0.01),红细胞变形指数下降(P〈0.05);而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各项指标明显改善,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O.05或P〈0.01)。结论温经汤可改善大鼠寒凝血瘀证模型血液流变学指标,提示中药对血瘀证防治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