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苏国栋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3,(4):368-370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坐位站起速度与静态平衡和动态平衡的相关性。方法测量22例脑卒中患者五次坐位站起(FTSTS)的时间,用平衡仪测量静态平衡能力及重心左右移动的能力,并测量坐位时功能性前伸的距离。分别计算五次坐位站起(FTSTS)用时与各测量指标的相关性,并做回归分析。结果 FTSTS用时分别与偏瘫侧、外周面积、坐位时功能性前伸相关(P<0.05)。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影响坐位站起速度的主要因素是坐位时功能性前伸距离和静态时重心摆动的外周面积。右侧偏瘫患者比左侧偏瘫患者坐位站起速度快(P<0.05)。结论静态时重心摆动的外周面积和坐位下功能性前伸距离是影响坐位站起速度的主要因素,右侧偏瘫患者的坐位站起速度明显快于左侧偏瘫患者。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人体形态学各指标与大学生平衡能力间的相关性,并以此为大学生平衡能力的提高提供依据。方法:对133名受试者进行动静态平衡能力及身高、体重、柔韧性等人体形态指标进行测试,对男女两组平衡能力进行T检验,对受试者的平衡能力与各指标进行pearson分析。结果:男女受试者的动静态平衡能力均无差异性(P>0.05),静态平衡测试值与柔韧性、全身反应时、背肌力、身高、体重、BMI指数、踝关节背屈活动度之间的相关系数均小于0.2,无相关性。动态平衡测试值与身高、体重、BMI均呈负相关,与柔韧性及踝关节背屈活动度之间成正相关。结论:大学生的动态平衡能力与柔韧性及踝关节的灵活程度密切相关,但该文所测各项数据与静态平衡能力均无关联。 相似文献
3.
坐立试验评价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8,他引:1
目的:以5次坐立试验(five—times—sit—to—stand test,FTSST)评定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并与其他平衡量表比较,探讨其临床应用的稳定性和相关因素。方法:按条件选择脑卒中患者66例(实验组)和正常人63例(对照组)。采用5次坐立试验、BBS评定、FM—B评定、Barthel指数和步行速度进行测试,对脑卒中患者和正常人两组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5次坐立试验时间的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实验组患者中5次坐立试验时间与BBS评定、FM—B评定、Barthel指数及步行速度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73(P〈0.01)、-0.826(P〈0.011、-0.740(P〈0.01)、-0.876(P〈0.01)。结论:FTSST临床评测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的稳定性好,方法简便实用,干扰因素少,可用于临床评定脑卒中患者的平衡功能。 相似文献
4.
偏瘫患者的静态平衡功能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都需要保持平衡 ,平衡包括三方面 :稳固性 (steadiness)、对称性 (symmetry)和动态稳定性(dynamicstability ) 〔1〕,它是坐、立、行的基础 ,而偏瘫患者由于大脑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 ,产生如患侧无力、肌痉挛、感觉缺失、视觉缺损等后遗症 ,从而影响到患者的平衡功能。对偏瘫患者的平衡测定有许多量表 ,如Semans评定表、Fugl-Meyer评定表等 ,但仪器测定更为客观。本研究运用PJ -Ⅰ型电脑平衡功能检测仪 ,其应用高灵敏压力传感器的压力平板作为检测平台 ,配有专用平衡处… 相似文献
5.
谢凌锋黄晓琳黄杰程群周志忠闫勃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6,38(4):254-258
目的 观察不同策略生物反馈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静态平衡功能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14年6月至2015年4月期间在我院住院治疗的3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实时反馈(KP)组、结果反馈(KR)组及对照组。各组患者分别接受为期4周的常规康复干预;对照组、KP组及KR组在此基础上分别接受每天30min的自主平衡训练、视听实时反馈训练或阶段性运动结果反馈训练。于训练前、后分别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及便携式反馈设备评测各组患者静态平衡功能改善情况。 结果 治疗后KP组患者Berg量表总分提高幅度[(3.08±1.08)分]显著大于KR组及对照组(P<0.05),而KR组Berg量表总分与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KP组患者闭眼无支撑站立、双足前后站立评分的改善程幅度[分别为(0.92±0.79)分和(0.83±0.39)分]亦明显大于KR组及对照组(P<0.05);治疗后KP组双足并拢站立和双足前后站立时其重心偏移角度[前向分别为(2.83±0.93)°和(6.15±1.85)°、后向为(2.56±0.88)°和(5.97±1.74)°、左向为(2.86±1.16)°和(6.49±2.42)°、右向为(2.68±1.43)°和(5.98±2.05)°]均较KR组及对照组明显减小(P<0.05);治疗后KR组Berg量表其他指标评分及不同站立姿势下重心偏移角度与对照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通过动态人体重心和支撑面积监测系统进行实时生物反馈平衡训练能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静态平衡功能,其疗效优于常规平衡功能训练及结果反馈式训练,该疗法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推广。 相似文献
6.
7.
目的研究PC-708A静态平衡仪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将52例脑卒中偏瘫伴有平衡功能障碍的患者随机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的康复训练、针刺治疗及药物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采用PC-708A静态平衡仪治疗,共治疗6周,治疗前后分别采用Berg平衡量表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定表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前治两组平衡能力、ADL能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平衡能力及ADL能力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且治疗组功能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PC-708A静态平衡仪提供视觉反馈、提高治疗的注意力及兴趣,能更好的改善卒中患者的平衡功能,值得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6-8岁儿童的静态平衡能力进行测试,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方法:按照随机抽样的方法,在河北省内4个地区,8个县(市),16所小学及幼儿园,随机抽取6-8岁男童388人进行测试。对受试者的要求是:没有从事系统体育训练、无近视、身体形态正常无明显肥胖者。采用中国科学院合肥智能研究所生产的平衡测力台、计算机及配套软件.在室内对所有测试者进行6种姿态的测试,6种姿势分别为双脚站立,双眼睁开(紧闭);左腿站立,双眼睁开(紧闭):右腿站立,双眼睁开(紧闭)。采用该实验设备有关评价平衡能力的6项指标,即包络面积X方向平均值、Y方向平均值、R值、单位时间轨迹长度、轨迹位置均方差。结果:所有指标原始筛选结果显示,姿势由原来的6种缩减为4种,指标由原始的36项缩减为24项。聚类分析的二次筛选结果显示,分别以4种姿态进行聚类分析,选取各类的典型指标,指标有24项缩减为17项。因子分析的3次筛选结果显示,对2次筛选后所剩的17项指标进行因子分析,总结出7个因子。分别选出7个因子的7个代表指标作为评价静态平衡能力的综合评价指标,建立6,7,8岁男童静态平衡能力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结论:建立了3套针对于6—8岁男童的静态平衡能力的7项指标评价体系。对静态平衡能力的评价应采用多项指标进行综合评价。6,7,8岁男童静态平衡能力的评价指标的数目相同,指标内容不同,对他们的评价应分别建立各自的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6~8岁儿童的静态平衡能力进行测试,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方法:按照随机抽样的方法,在河北省内4个地区,8个县(市),16所小学及幼儿园,随机抽取6~8岁男童388人进行测试.对受试者的要求是:没有从事系统体育训练、无近视、身体形态正常无明显肥胖者.采用中国科学院合肥智能研究所生产的平衡测力台、计算机及配套软件,在室内对所有测试者进行6种姿态的测试,6种姿势分别为双脚站立,双眼睁开(紧闭);左腿站立,双眼睁开(紧闭);右腿站立,双眼睁开(紧闭).采用该实验设备有关评价平衡能力的6项指标,即包络面积X方向平均值、Y方向平均值、R值、单位时间轨迹长度、轨迹位置均方差.结果:所有指标原始筛选结果显示,姿势由原来的6种缩减为4种,指标由原始的36项缩减为24项.聚类分析的二次筛选结果显示,分别以4种姿态进行聚类分析,选取各类的典型指标,指标有24项缩减为17项.因子分析的3次筛选结果显示,对2次筛选后所剩的17项指标进行因子分析,总结出7个因子.分别选出7个因子的7个代表指标作为评价静态平衡能力的综合评价指标,建立6,7,8岁男童静态平衡能力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结论:建立了3套针对于6~8岁男童的静态平衡能力的7项指标评价体系.对静态平衡能力的评价应采用多项指标进行综合评价.6,7,8岁男童静态平衡能力的评价指标的数目相同,指标内容不同,对他们的评价应分别建立各自的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患者的静态平衡功能。方法:随机选取46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为AIS组,选取14例健康正常青少年为对照组,用Tetrax静态平衡仪测定所有研究对象在8种姿势下的静态平衡功能。结果:不同姿势下AIS组的体重分配系数、傅立叶协调系数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AIS组不同姿势下的稳定性指数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0)。AIS组的跌倒指数平均为50.3±31.9,对照组的跌倒指数平均为13.3±8.3,AIS组潜在跌倒风险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0)。结论: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稳定性降低,具有中等跌倒风险。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 研究年轻脊柱侧弯患者的平衡功能。方法 2020年6月至12月昆明医科大学校医院康复门诊脊柱侧弯大学生患者30例为试验组,健康同龄人30例为对照组,采用Pro-Kin平衡测试系统进行睁/闭眼双足静止稳定性测试,以及双足静态和动态稳定极限测。结果 试验组睁/闭眼压力中心前后移动距离大于对照组(t > 2.022, P < 0.05)。试验组双足静态和动态稳定极限平均值均明显小于对照组(t > 3.365, P < 0.01);其中,除左前和正后方外,其他方向上的静态稳定极限均小于对照组(t > 2.410, P < 0.05);而前、左、右、左前方的动态稳定极限均小于对照组(t > 2.446, P < 0.05)。结论 脊柱侧弯患者前后方向静态平衡以及静态和动态稳定极限下降,存在跌倒风险。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足底压力分析脑卒中患者平衡调控机制.方法 2019年7月至12月于本院康复科招募脑卒中受试者12例(脑卒中组)和正常人30例(对照组).两组均进行睁、闭眼下的足底压力分析,比较运动学参数、动力学参数、足底压力中心(CoP)、相应对称性指数(SI)、对称性角度(SA)和Romberg商(RQ).结果 与睁眼状态...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观察脑卒中偏瘫患者通过视觉反馈平衡训练治疗对平衡及功能性转移能力的作用。方法:脑卒中偏瘫患者32例,分为运动组17例和对照组15例,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运动组加视觉反馈平衡训练。2组治疗前后分别采用Berg平衡评定量表(BBS)和"站立-走"计时测试(TUG)评定。结果:治疗5周后,BBS评分2组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提高;TUG计时明显缩短;运动组2项评定的改善程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配合视觉反馈平衡训练能明显提高平衡及功能性转移的能力,增加站立和行走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老年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损害的特征。方法回顾性对照研究。分为患者组和正常对照组。采用Tetrax平衡仪分别检测两组睁眼站立状态下的一般稳定性、体重分布及体重分布指数、跌倒风险指数、同步性及姿势摆动频谱分析。结果 患者组除低频段外,其余频段姿势摆动强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患者组健侧足跟和足趾部位的体重百分比及体重分布指数均高于对照组(P<0.05);患者组稳定性、"四点"同步性指标(CD、AC、BD、BC)均较对照组差(P<0.05);患者组跌倒风险指数与稳定性、中低频、中高频、高频摆动强度、同侧脚的足跟与足趾以及双脚足跟/足趾对角线同步性(AB、CD、AD、BC)呈正相关(P<0.05),与双侧脚足跟与足趾同步性(AC、BD)呈负相关(P<0.05)。结论老年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障碍时身体的稳定性、体重分布及体重分布指数、同步性及姿势摆动频谱均显示异常,跌倒风险与多种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Pro-kin视觉反馈平衡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平衡与步态的影响。方法:纳入脑卒中偏瘫患者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Pro-kin平衡训练仪进行视觉反馈平衡训练。治疗前后,采用Berg平衡量表、计时起立行走测试、Pro-kin平衡仪、数字化跑台监控仪进行平衡与步态评估。结果:治疗2周后,2组BBS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均P<0.01),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2组TUGT评分、睁眼及闭眼状态下运动长度和运动椭圆面积数值均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均P<0.01),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2组平均步长及步频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1),步长变异性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小(P<0.01),且观察组平均步长优于对照组(P<0.05),步频及步长变异性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Pro-kin视觉反馈平衡训练可以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平衡与步态功能。 相似文献
18.
Elizabeth S. Norris Harvey W. Wallmann 《Physical & occupational therapy in geriatrics》2016,34(1):57-70
Aims: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valuate how fatigue of the ankle plantarflexors would affect both static and dynamic standing balance in a healthy older population. Understanding how conditions of muscle fatigue may effect balance control of older adults may lend insight to rehabilitation strategies useful for the screening and prevention of fall risks. Methods: 18 healthy older adults (mean age = 74.67 year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either a fatigue group or a control group. Baseline measurements were collected using the NeuroCom Smart® Balance Master's limits of stability (LOS) test and the sensory organization test (SOT). Participa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rested for 5 min after the baseline testing and then repeated the tests, while participants in the fatigue group repeated the tests after performing heel raises until they became fatigued. Results: LOS parameters decreased after muscle fatigue but were significant only for the interaction of directional control (DCL). The findings for SOT were nonsignificant. Conclusion: This research suggests that plantarflexor fatigue may have a negative effect on the DCL of an older adult when challenging their LOS and therefore may decrease their ability to avoid a fall. 相似文献
19.
Tetrax平衡测试与训练对脑梗死偏瘫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Tetrax平衡测试与训练对脑梗死偏瘫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将50例脑梗死偏瘫伴有平衡功能障碍的患者分为治疗组25例和对照组25例。两组患者给予常规的康复训练及药物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采用Tetrax平衡测试评估,并根据分析结论给予相应的平衡训练及运动功能训练。在治疗前及治疗4周、8周、12周后分别采用Berg平衡量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FMA)下肢运动功能评定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定表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前治疗组和对照组平衡能力,下肢运动功能及ADL能力无显著性差异(P>0.05),经4周、8周、12周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平衡能力及下肢运动功能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且治疗组功能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Tetrax平衡功能测试评估可进一步了解患者平衡功能障碍点,从而制订更合适的康复训练方法,更好地指导患者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