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关幸求 《吉林医学》2011,(30):6307-6308
目的:了解肝硬化导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给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诊断为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同时通过胃镜检查确诊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观察药物疗效,并记录其检查结果及并发症。结果:肝炎肝硬化91例(其中乙型肝炎77例,丙型肝炎14例),乙醇性肝硬化31例,淤血性肝硬化(包括布-加综合征、右心衰竭等)20例,隐源性肝硬化12例,药物性肝硬化8例。肝功分级:A等级24例,B等级53例,C等级85例。同时应用多普勒超声、CT等检查设备进行检查,其中肝脏大小正常28例,增大18例;脾脏大小正常12例。自发性腹膜炎、肝性脑病为主要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59.25%(96/162)、50.61%(82/162);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垂体后叶素、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三腔二囊管压迫及外科手术。单种方法少见,仅15.4%(25/162)。联合治疗非常常见,其中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单独使用及联合三腔二囊管、垂体后叶素联合三腔二囊管、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联合手术治疗最为常见。结论: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最常见病因为乙型肝炎,肝功能越差,出血几率越大。小部分患者肝脏大小正常,脾不增大。自发性腹膜炎、肝性脑病为主要的并发症。联合治疗常见,且以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联合三腔二囊管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2.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是肝硬化门脉高压的严重并发症 ,出血量大 ,病死率高 ,据报道死亡率高达 50 %左右[1] ,对静脉曲张出血病人进行及时系统的监护 ,是有效治疗的重要内容。对我院 1994年6月至 1999年 10月收治的肝硬化门脉高压合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病人 356例进行分析 ,提出相关的监护措施。1 临床资料   356例病人均以上消化道出血收入院 ,经病史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确诊为肝硬化。其中肝炎后肝硬化 185例 ,酒精性肝硬化 10 7例 ,其它原因 6 4例 ;男 2 79例 ,女 59例。年龄 31— 75岁 ,平均55岁 ,肝功能Chi…  相似文献   

3.
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大出血是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见病因,其临床主要表现为大量的呕血或(和)黑便,病情凶险,迅速出现失血性休克,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并发症,病死率高达50%.随着内镜下止血及新型降门脉压止血药物的应用,上述情况有所下降,但在基层医院,由于技术设备条件限制,操作人员的经验不足,患者经济负担能力有限等因素的制约,这两种切实可行的止血方法应用不多,仍使用垂体后叶素加三腔两囊管(SB 管)止血,亦能取得一定的效果.我院1997年1月至2002年5月接诊72例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大出血患者,分别应用善得定及垂体后叶素加 SB 管治疗,取得较好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影响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内镜治疗效果的相关因素,探讨影响术后再出血的危险因素及改善其预后的策略。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20年9月186例肝硬化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并接受内镜治疗病人的相关资料,根据内镜治疗后1年内是否发生出血或再出血分为未出血组124例和出血组62例,分析影响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术后出血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2组病人入院时肝功能Child-Pugh分级、曲张静脉直径、是否有红色征、手术方式、治疗次数、是否规律随访、血红蛋白水平、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P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P < 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肝功能Child-Pugh分级、曲张静脉直径、是否有红色征、PT、是否规律随访及治疗次数均是影响内镜治疗术后出血的相关独立因素(P < 0.05~P < 0.01)。结论肝功能Child-Pugh分级、曲张静脉直径、红色征、PT是内镜治疗术后发生再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严格的规律随访和适当增加治疗次数可降低再出血风险,有利于改善病人的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早期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对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的疗效。方法将120例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随机分为抗生素预防性治疗组(60 例)和对照组(60 例),两组患者均常规给予制酸、止血、降低门静脉压力及输血等治疗。治疗组患者入院后同时给予头孢噻肟钠2.0 g静脉滴注,2次/d,疗程7 d,对照组未应用抗生素,比较两组患者再出血率、死亡率以及医院感染率间的差异。结果治疗组再出血率、死亡率及医院感染率分别为8.90%、5.4%及17.9%;对照组分别为23.1%、17.3%及53.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早期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可降低其再出血率、死亡率及医院感染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7.
肝硬化是一种常见的由不同病因引起的肝脏慢性、进行性、弥漫性病变,是在肝细胞广泛变性和坏死基础上产生肝脏纤维组织弥漫性增生,并形成再生结节和假小叶,导致正常肝小叶结构和血管解剖的破坏,导致肝脏逐渐变形、变硬而成为肝硬化[1].早期临床症状较轻,后期可出现肝功能减退、门脉高压和多系统受累的各种表现.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引起上消化道出血是肝硬化门脉高压最严重并发症,也是主要的致死原因.现将50例肝硬化重度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预见性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是肝硬化患者较易出现的严重并发症。此类患者由于严重的肝硬化,致使其凝血因子合成不足,加上脾功能亢进对血小板的破坏,患者多有较为明显的出血倾向;此外门脉系统阻力增加和门脉回流障碍致门脉高压,形成侧支循环,使食管和胃底静脉曲张,故一旦曲张静脉破裂出血,往往出血量大,短时间内即可出现休克,且止血困难、并发症多、病死率高,对临床护理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护理上即使是微小的不周也有可能威胁到患者的生命。故精心的护理对病情的恢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分析普萘洛尔治疗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临床疗效。方法:采取回顾性分析方式,分析96例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为2014年3月~2016年3月期间收治,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内科综合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普萘洛尔治疗,记录两组患者病死率及再出血率。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3个月的再出血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12个月,治疗组的再出血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普萘洛尔是治疗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有效药物,其疗效显著优于内科综合治疗,同时还能降低病死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祝斌  王锦辉  陈洁  陈旻湖  崔毅 《广东医学》2008,29(7):1104-1106
目的了解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某些临床特征和内镜下表现以及目前各种防治措施在临床上应用情况,为临床诊治提供指导。方法回顾性收集过去2年经胃镜确诊且资料较完整的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140例,分析其临床特征、内镜下表现,并发症发生以及临床各种防治措施应用情况。结果出血部位在食管96例(68.6%),胃底出血44例(31.4%);曲张静脉局限于食管者79例(56.5%),食管胃底同时累及者59例(42.1%),仅2例单纯胃底静脉曲张(1.4%);伴有红色征者106例(76.0%);曲张静脉直径>5mm以上者79例(81.4%),<5mm者18例(18.6%);静脉曲张程度轻、中、重度患者分别为5例(5.2%)、8例(8.2%),84例(86.6%);肝功能分级(Child-Pugh分级):A级82例(66.7%),B级30例(24.4%),C级11例(8.9%);低血压、休克发生率分别为26例(18.6%),6例(4.2%),自发性腹膜炎、肝性脑病和死亡发生率分别为34.3%(48例),7.1%(10例)和8.6%(死于大出血7例和多脏器衰竭5例)。大出血活动期的有效止血措施分别为:药物治疗83.6%(117例),内镜下治疗13.6%(19例),手术治疗2.1%(3例),介入栓塞术0.7%(1例);预防再出血治疗措施:78.5%患者接受一种或以上预防再出血治疗措施,其中药物治疗71例(50.7%),内镜下治疗23例(16.4%),介入治疗3例(2.1%),手术治疗13例(9.3%),因各种原因未采用预防再次出血措施者30例(21.4%)。结论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中严重静脉曲张和红色征发生率高,出血后自发性腹膜炎发生率高,药物和内镜下治疗是目前临床上应用最多的防治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有效措施,随着诊疗水平的升高,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死亡发生率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11.
[研究背景 ]食道静脉曲张出血是肝硬化的严重并发症和常见死亡原因之一 .  [病例报告 ]将肝硬化合并食管静脉曲张出血患者 16 4例分为硬化组 79例和药物组 85例 ,分别给予内镜下 5 0 g/L鱼肝油酸钠静脉内硬化治疗与一般传统药物治疗 .结果 ,6个月 ,1,3,5年内硬化组再出血率显著低于药物组 ,而硬化组生存率高于药物组 .[讨论 ]内镜下硬化疗法在降低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出血患者的再出血率和提高生存率方面均优于传统的药物疗法  相似文献   

12.
杨天文  何平 《四川医学》2012,33(7):1261-1263
目的探讨血小板变化结合B超预测肝硬化患者出血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5月~2011年12月间96肝硬化患者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比容(PCT)和平均血小板体积(MPV),以及B超探测肝门静脉和脾静脉直径,分析它们与肝硬化患者出血的关系。结果肝硬化出血组患者PLT、PCT、MPV较非出血组明显降低(P<0.01),门静脉直径和脾静脉直径增宽,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率均呈显著性正相关关系(P<0.001)。结论肝硬化患者血小板变化结合B超可作为临床预测食管胃底静脉出血危险性的预测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肝硬化并发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风险的危险因素。方法肝硬化伴有食管静脉曲张患者202例,其中出血组112例,未出血组90例,通过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e回归分析,分析临床各项指标与出血的关系,同时评价北意大利内镜协会出血风险指数在出血风险预测中的作用。结果出血组和未出血组在病程、门静脉直径、脾静脉直径、脾脏指数、红色征以及食管静脉曲张Grade分级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肝硬化并发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主要预测因素为病程、凝血酶原活动度及红色征。出血组出血风险指数明显高于未出血组(P〈0.01),进一步分层分析显示入院期间再出血组凝血酶原活动度明显低于未再出血组(P〈0.01),再出血组出血风险指数和未再出血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病程、凝血酶原活动度及红色征是肝硬化并发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危险因素,出血风险指数在预测出血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谢小金  裴丽俊 《当代医学》2021,27(13):69-71
目的探讨组织胶应用于经内镜治疗的乙型肝炎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EGVB)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1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乙型肝炎肝硬化EGVB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n=50)和对照组(n=50)。对照组行单纯内镜下套扎术治疗,研究组行内镜下套扎术联合组织胶注射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及随访再出血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成功止血率为96.00%,高于对照组的80.00%(P<0.05)。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00%,高于对照组的76.00%(P<0.05)。两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随访再出血率为2.00%,低于对照组的22.00%(P<0.05)。结论应用内镜下套扎术联合组织胶注射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EGVB效果显著,且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肝硬化并发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对196例肝硬化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先以单因素分析筛选出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再应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经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两组间食管静脉曲张程度、红色征、门静脉内径、血小板计数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重度食管静脉曲张、红色征、门静脉内径增宽、血小板计数减少是肝硬化EVH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重度食管静脉曲张和红色征是重要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检测乙肝肝硬化并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EVB)经内镜治疗后患者的HBV-DNA定量、肝脏硬度值,探讨该两项指标对EVB内镜治疗后早期再出血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6年8月—2018年7月行内镜治疗的EVB患者,根据治疗后是否发生早期出血分为出血组(27例)、未出血组(201例),记录两组患者HBV-DNA定量、肝脏硬度值并比较。对可能导致EVB术后再出血的风险因素进行赋值,然后行Logstic回归分析,对EVB术后再出血的风险因素进行初步探讨。通过描绘受试者工作曲线(ROC)观察HBV-DNA定量、肝脏硬度值与预测内镜治疗后再出血的相关性,并对上述指标联合检测的特异性、敏感度进行计算,观察上述指标联合检测的价值。结果 (1)本次研究的228例EVB患者中,有27例术后出现了早期再出血现象,EVB内镜治疗后早期再出血率为11.84%。(2)早期再出血患者HBV-DNA含量、肝脏硬度值显著高于未出血患者,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3)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BV-DNA、肝脏硬度值、空腹血糖、曲张静脉数量是EVB术后早期再出血的风险因子。(4)通过描绘ROC曲线发现,HBV-DNA含量、肝脏硬度值联合检测能显著提高预测EVB术后再出血的敏感度、特异性。结论 HBV-DNA定量、肝脏硬度值在EVB术后再出血患者中明显升高,是早期再出血的影响因子,临床上可通过HBV-DNA定量、肝脏硬度值检测评估EVB术后再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内镜下套扎(EVL)联合内镜下硬化剂注射(EVS)治疗对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患者止血成功率及复发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10月我院收治的60例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采用EVL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EVS进行治疗。对比2组临床疗效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止血成功率、静脉曲张消失率略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比对照组,观察组再出血率、静脉曲张复发率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较对照组,观察组低热、溃疡出血、吞咽梗阻以及胸骨后疼痛发生率均略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VL与EVS连用治疗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患者可以有效提高止血成功率,降低静脉曲张复发率,且不会增加并发症发生率,临床效果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曾庆贵  彭鹏  潘越 《重庆医学》2011,40(30):3071-3072
目的探索治疗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方法。方法采用国产结扎器对43例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患者实施内镜下密集套扎。结果 43例中,无一例发生术中和术后出血,25例接受2次套扎,18例接受3次套扎,均达到静脉曲张不明显或消失。结论采用内镜下密集结扎的近期效果是止血效果明显,曲张静脉消失快,套扎治疗次数减少,远期疗效尚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9.
血浆NO、ET水平和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通过比较研究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组、肝硬化无出血组和健康对照组血浆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水平以及血浆NO、ET水平与门静脉直径(PVD)、食管静脉直径(EVD)和食管黏膜红色征("R-C"征)的关系,探讨血浆NO、ET水平和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的相关性.方法选择14例肝硬化出血患者,15例肝硬化无出血患者,并选择15名健康献血员作对照,用比色法分别测取血浆NO水平,用放免法测取血浆ET水平,并对3组人员用彩色多普勒测取PVD,用胃镜测量两组肝硬化患者EVD并观察记录食管黏膜"R-C"征,比较各组间血浆NO、ET水平的变化,分析 NO、ET水平和PVD、EVD、"R-C"征之间的相互关系,并用SPSS V 10.0作统计学分析.结果肝硬化出血组和无出血组的血浆NO、ET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肝硬化出血组血浆NO、ET水平明显高于无出血组(P<0.01); PVD>1.3 cm组的血浆NO、ET水平明显高于PVD≤1.3 cm组(P<0.01);EVD>5 mm组的血浆NO、ET水平明显高于EVD≤5 mm组(P<0.01),"R-C"征组血浆NO、ET水平明显高于无"R-C"征组.结论血浆NO、ET水平和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出血之间存在相关关系,可以作为评估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出血有价值的二项指标.  相似文献   

20.
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综合分析肝硬化门脉高压症下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危险因素,为制定相关预防措施提供临床依据.方法:检索1986~2006年国内外针对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危险因素的临床研究,进行Meta分析,计算每个危险因素的优势比值(OR值)及其95%可信区间[95% CI].结果:共纳入研究的文献19篇,累积病例2 849例(出血组995例,对照组1 854例).Meta分析提示,肝功评分Child C级、凝血酶原活动度降低、低白蛋白血症、重度食管静脉曲张、红色征阳性、门静脉增宽、脾静脉增宽、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贫血均为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危险因素;而肝功评分Child A级、轻度食管静脉曲张为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保护因素;性别、年龄、肝功能评分Child B级、出现腹水、发生肝性脑病、高胆红素血症以及中度食管静脉曲张与曲张静脉破裂出血无显著相关.结论:改善Child C级患者肝功能、恢复正常凝血功能、纠正低白蛋白血症、针对重度曲张静脉预防性内镜下治疗或行预防性断流术以及分流术等有助于降低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