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粪便中钙卫蛋白(calprotectin,CP)水平对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诊断价值、疾病的严重程度以及预后复发的评估作用.方法:采集72例活动期UC患者、28例缓解期UC患者和18例健康成人粪便样本,使用ELISA方法检测粪便中CP水平.分析其对疾病的诊断,疾病严重程度,治疗后疾病缓解,以及对疾病发生发展的预测价值.结果:研究发现活动期UC患者粪便中CP水平(373.2μg/g±89.8μg/g)明显高于缓解期UC患者(78.6μg/g±24.3μg/g)和健康对照者(46.9μg/g±15.3μg/g)(P0.001),尤其发现重症UC患者比中度和轻度UC患者粪便中CP明显升高(P0.01).进一步分析发现,UC患者粪便中CP水平与Mayo评分和C反应蛋白呈正相关关系(P0.01).活动期UC患者经过有效药物治疗后,粪便中CP水平明显下降(P0.001),而病情复发患者粪便中的CP水平再次显著升高(P0.001).结论:我们研究证实了活动期UC患者粪便中CP水平明显升高,并能够预测UC的疾病活动程度,判断病情预后和复发,提示粪便中CP是一项有效的指标,用于判断UC疾病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2.
粪钙卫蛋白在溃疡性结肠炎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粪便钙卫蛋白检测作为一种无创性方法用于诊断溃疡性结肠炎(UC)活动性的价值.方法:UC患者82例,60例经结肠镜检查正常的患者作为对照,留取结肠镜检查1wk内的粪便样本10g,采用ELISA方法进行粪便钙卫蛋白检测.对23例活动期3级患者实施随访,监测粪便钙卫蛋白水平,用于指导临床治疗用药并观察疗效.结果:UC缓解期组粪便钙卫蛋白水平和正常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活动期粪便钙卫蛋白水平与缓解期和正常对照组比均有统计学意义(603.2μg/g vs 8.2μg/g,6.6μg/g,P<0.01),活动期1级(103.5μg/g)、2级(582.9μg/g)和3级(1340.6μg/g)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粪便钙卫蛋白水平与UC内镜分级显著相关(r=0.89,P<0.01).UC活动期3级患者23例经治疗后至缓解期,粪便钙卫蛋白水平显著下降,其治疗前后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383.5μg/g vs 8.0μg/g,P<0.01).结论:粪便钙卫蛋白能较准确地诊断UC活动期和缓解期,用于指导临床治疗较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粪便钙卫蛋白对儿童溃疡性结肠炎(UC)诊断及治疗的指导作用。方法选取UC患儿57例(UC组),单纯腹泻患儿30例(腹泻组),健康儿童60例(健康对照组)。留取粪便,采用ELISA法检测钙卫蛋白。UC组采用"升阶梯"方案(美沙拉嗪无效时加用激素,继而加用单克隆抗体)治疗,比较治疗前后粪便钙卫蛋白变化,分析钙卫蛋白诊断UC的效能及其与治疗的关系。结果 UC组、腹泻组、健康对照组中位粪便钙卫蛋白分别为307.93、124.95和19.17μg/g,UC组明显高于腹泻组和健康对照组(P均<0.01),腹泻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UC组活动期、缓解期患儿中位粪便钙卫蛋白分别为333.53、273.50μg/g,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粪便钙卫蛋白升高的临界值为175.53μg/g,对应诊断UC的最佳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7.2%和87.9%。UC组治疗后活动期患儿中位粪便钙卫蛋白明显下降;中位粪便钙卫蛋白≥307.93μg/g者激素使用率、用药时间长于<307.93μg/g者(P均<0.05)。结论粪便钙卫蛋白诊断儿童UC准确、无创、安全,有助于临床选择治疗药物及判断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中国溃疡性结肠炎10218例的特点   总被引:23,自引:5,他引:18  
目的分析中国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特点.方法对从1981年到2000年20年间中国医学文献报告及我院确诊的1021 8例患者进行分析结果①病例数目20年间,中国医学文献报告及我院确诊的患者共10218例,其中最近10年报告的病例数目是前10年3.8倍.②病变范围直肠乙状结肠炎和直肠炎占70.20%,左半结肠炎占22.50%,广泛性或全结肠炎占7.30%.③病变类型初发型34.8%,慢性反复发作型52.6%,慢性持续性10.7%,急性暴发性1.9%.④病程75.5%患者小于5年,15.5%患者在5年和10年之间,只有9.1%患者大于10年.⑤肠外表现6.1%患者有肠外表现.⑥年龄发病的平均年龄是40.7岁(范围从6岁~80岁,高峰年龄段是30岁~49岁).⑦性别男女比是1.09.⑧吸烟病情严重程度和吸烟之间无负相关(P>0.05),⑨家族遗传性270例患者中有4例有家族史.⑩治疗单纯采用西药(氨基水杨酸类或/和皮质激素)治疗的占18.6%,单纯采用中医治疗的占20.1%,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占59.1%,手术1.3%,其他治疗占0.9%.结论中国溃疡性结肠炎的病例数目在过去10年中显著增加,病变主要以左半结肠为主,病程短,肠外表现少见,发病年龄相对较大,男女比例数目大致相等,家族遗传少见,吸烟与病情轻重之间无显著相关,中医药治疗在中国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血C反应蛋白 (CRP)活性与尿白蛋白 (AU )含量在溃疡性结肠炎 (UC)患者病情活动性与严重性评价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试剂盒与免疫散射比浊法检测 2 5例缓解期UC患者、3 2例活动期UC患者及 3 0例对照组的血浆CRP活性及AU含量 ,并对活动期患者行肠镜及病理组织学检查 ,评价病情轻重程度。结果 活动期患者组血CRP活性和AU含量显著高于缓解期组和对照组 (P <0 .0 1) ,且二者与UC病情活动性、病情分型均呈显著正相关 ,与内镜表现分级呈中度正相关 ,与病理组织学分级无相关性。结论 血CRP活性和AU含量可作为评价UC患者病情活动性及严重程度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6.
溃疡性结肠炎组织中粘际分子CD54,CD44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研究粘附分子在溃疡性结肠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应用流式的细胞订测定34例UC患者活检组织及血液中粘附分子CD44及细胞间粘附分子CD54,并与20例正常人对照。结果显示,UC患者组织和血液中CD44、CD54较正常人明显升高,缓解期UC患者上述指标较活动期显著下降,但仍明显高于正常人。本文结果显示粘附分子水平增加在UC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对判断或监测UC患者病情进展及活动转归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患者的粪便菌群进行定量分析.方法 研究对象包括30名UC活动期、30名UC缓解期患者及22名正常对照,收集其粪便标本.根据细菌的16S rDNA序列设计双歧杆菌属、乳酸杆菌属、肠球菌属和大肠杆菌的特异性引物.待测粪便标本提取细菌基因组DNA,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反应测定16S rDNA拷贝数,分析不同细菌的数量.结果 UC活动期患者与正常对照相比,粪便中双歧杆菌(8.45±0.92 vs 9.10±0.78)、乳酸杆菌(8.11±0.94 vs 8.69±0.55)数量明显减少(P<0.05),大肠杆菌(9.88±1.34 vs 9.71±0.92)和肠球菌(7.74±0.63 vs 7.61±0.49)无明显变化(P>0.05);而UC缓解期患者粪便中4种细菌数量(双歧杆菌9.15±0.81,乳酸杆菌8.51±0.80,大肠杆菌9.54±1.64,肠球菌7.90±0.46)均与正常对照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UC活动期患者粪便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数量较正常对照明显减少,而UC缓解期患者粪便菌群与正常对照无明显差异.提示肠道菌群失调可能是具有UC遗传易感性个体发病的触发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检测Th17细胞及其相关因子白介素17(interleukin-17,IL-17)、IL-21在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患者中的分布与表达,并分析其与疾病活动度、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血沉(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内镜下活动度分级以及组织病理分级的关系.方法:免疫荧光双标法检测40例活动期UC患者及20例健康对照者肠黏膜组织中Th17细胞的分布,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上述患者肠黏膜组织中IL-17、IL-21的表达与分布,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IL-17、IL-21水平.结果:活动期UC患者肠黏膜固有层中Th17细胞数明显增多.活动期UC患者肠黏膜组织及血清中IL-17、IL-21的表达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0.0087±0.0019vs0.0008±0.0001,P<0.05;0.0082±0.0017vs0.0005±0.0001,P<0.01),且IL-17、IL-21的表达在轻、中、重度患者间均有显著性差异(分别为:0.0020±0.0004vs0.0079±0.0016vs0.0173±0.0011;0.0020±0.0004vs0.0097±0.0002vs0.0120±0.0006),随疾病活动度增加而逐渐增强.IL-17、IL-21的表达与活动期UC患者CRP水平、内镜下活动度分级、组织病理分级均显著正相关(P<0.05),IL-17的表达与活动期UC患者的ESR水平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Th17细胞及其相关因子IL-17、IL-21在活动期UC患者高表达,且随疾病活动程度增加而逐渐增强.Th17细胞及其相关因子与UC的疾病活动与黏膜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回顾性探讨昆明市近10年来溃疡性结肠炎(UC)住院患者内镜表现.方法 选取昆明市1998年1月~2009年3月期间7家大型综合医院379例住院的炎症性肠病患者作为调查对象,诊断均符合2007年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的UC诊治标准,分析UC患者内镜下表现.结果 有98.2%的病例接受结肠镜检查,其诊断符合率为88.4%.100%为活动期,其中轻度38.3%,中度42.2%,重度19.5%.分型如下:直肠型者13.2%,直肠和乙状结肠型26.9%,左半结肠型34.9%,右半结肠型3.2%,全结肠型21.7%.内镜下表现病变呈弥漫性分布90.50%,充血水肿86.20%,糜烂或溃疡76.90%,活动性出血60%,脓性分泌物25%,假性息肉18%.结论 昆明市UC患者的病期以中度为主,病变范围以左半结肠型和直肠和乙状结肠型为主,以弥漫性分布、充血水肿、糜烂或溃疡为主要表现.  相似文献   

10.
徐军发  祝斌 《山东医药》2003,43(34):4-5
目的 探讨溃疡性结肠炎 (U C)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 (PMN)凋亡机制。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 32例 UC患者外周血 PMN凋亡 ,EL ISA法检测 P-选择素 (P- sel)和细胞间粘附分子 - 1(ICAM- 1)的水平。结果 活动期 UC患者 PMN凋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和缓解期 UC患者 (P<0 .0 1)。不同病情活动期 U C患者 PMN凋亡有显著性差异 (P<0 .0 1)。活动期 UC患者外周血中 P- sel和 ICAM- 1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和缓解期 U C患者(P<0 .0 1或 (P<0 .0 5 ) ,且与 PMN凋亡呈负相关 (r值分别为 - 0 .72 38和 - 0 .5 2 13,P均 <0 .0 1) ,与病情呈正相关。结论 各种免疫细胞粘附分子表达上调可能是导致 UC患者 PMN凋亡延迟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1.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道菌群与病理变化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溃疡性结肠炎与肠道菌群的关系,观察肠黏膜病理改变状况.方法 对27例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及27例缓解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进行菌群分析,并与10例正常组进行比较;取全部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黏膜制做病理切片.结果 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道舣歧杆菌、乳杆菌比正常组显著减少(P<0.01),而大肠杆菌比正常组显著增加(P<0.01),其他细菌差异无显著性(P>0.05);缓解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各种细菌数量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活动期与缓解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黏膜病理学改变明显不同.结论 活动期与缓解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存在肠道菌群失调,这种变化与其病理学改变有关联.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周围血中性粒细胞(PMN)凋亡的变化,并检测周围血中细胞因子IL-8、IL-6、TNF-α、NO水平的变化,探讨细胞因子对PMN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28例UC病人周围血PMN凋亡率。结果:活动期UC患者PMN凋亡率明显低于健康人对照组和缓解期UC患者。缓解期UC患者PMN凋亡率与对照组无差别。不同病情活动期UC患者之间PMN凋亡率有显著性差异。活动期UC患者周围血中IL-8、IL-6、TNF—α、NO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和缓解组,且与PMN凋亡呈负相关,与病情呈正相关。缓解组患者上述细胞因子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结论:UC患者PMN凋亡延迟,且与病情及疗效密切相关。各种炎性细胞因子产生过多可能是导致PMN凋亡延迟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3.
溃疡性结肠炎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34,自引:14,他引:20  
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阐明,未能建立理想的动物模型及治疗效果不够理想成为溃疡性结肠炎(UC)研究的难点和重点.近年来,在上述诸方面都取得了一些新进展,本文就此作一简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患者的血小板功能及凝血纤溶功能的改变及其与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并探讨各指标间变化的相关性。方法收集91例活动期UC住院患者与200名正常体检者进行血小板数量、血小板平均体积、凝血酶原时间、活化凝血酶原时间、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检测,分别进行患病组与正常对照组、不同病情严重程度间的指标统计学分析,对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活动期UC患者与正常对照组的血小板数量(P〈0.05)、血小板体积(P〈0.01)、D-二聚体(P〈0.01)和纤维蛋白原(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根据病情严重程度不同,D二聚体的变化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D二聚体与纤维蛋白原的相关性高(r=0.586972),并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另外血小板数量和纤维蛋白原的相关性也同样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余指标间无明显相关性。结论血小板数量、血小板体积、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异常可作为疾病活动期的预测指标,D二聚体可随病情加重而增加。  相似文献   

15.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治疗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非特异性的炎症性肠病.迄今病因未明.此病属中医"肠癖"、"痢疾"、"滞下"、"肠风"、"脏毒"、"泄泻"等范畴.近年来中医药治疗本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疗效肯定,显示出独到之处,现归纳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韩玮  许建明 《胃肠病学》2010,15(4):209-213
背景:溃疡性结肠炎(UC)是慢性反复发作的肠道炎性疾病,评估疾病活动度对其疗效判断非常重要,实验室标记物尤其是粪便标记物可很好地反映疾病活动度。目的:探讨钙卫蛋白(Cal)、乳铁蛋白(Lf)在UC患者结肠黏膜和粪便中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1998年1月~2008年1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具备完整结肠镜或手术病理检查结果的UC患者120例。以临床活动度指数(CAI)评分进行疾病分期,以免疫组化SP法检测结肠黏膜Cal、Lf表达,以ELISA法检测粪便Cal、Lf含量。结果:活动期UC患者结肠黏膜中均表达Cal、Lf,缓解期无或仅弱表达。活动期UC患者粪便Cal、Lf含量显著高于缓解期(P0.01)。UC患者结肠黏膜Cal和Lf表达以及粪便Cal和Lf含量均与CAI评分呈正相关(P=0.000)。粪便Cal和Lf含量与结肠黏膜Cal和Lf表达亦呈正相关(r=0.588,P=0.000;r=0.519,P=0.000),且判断UC活动性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结论:UC患者结肠黏膜Cal、Lf表达可反映临床严重度,粪便Cal、Lf含量与UC活动性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7.
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表现与鉴别诊断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大肠粘膜的慢性炎症和溃疡性病变.其临床表现多样化,诊断缺乏特异性.因此,掌握本病的临床表现和鉴别诊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炎症性肠病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的改变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探讨炎症性肠病(IBD)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对临床确诊的18例溃疡性结肠炎(UC)和9例Crohn病(CD)患者,于疾病的不同时期用荧光单克隆抗体标记-流式细胞仪技术检测其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并结合临床和病理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UC患者缓解期时的CD3+、CD8+和自然杀伤(NK)细胞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但活动期时,其CD8+和NK细胞数明显下降(CD8+活动期23.1%±1.0%,对照组31.3%±1.2%,P<0.05;NK活动期9.8%±1.0%,对照组15.1%±1.1%,P<0.01),CD4+/CDs+比值上升(活动期1.8±0.1,对照组1.4±0.02,P<0.05);活动期CD患者的CD8+细胞和CD4+/CD8+比值(43.0%±44%和0.6±0.1)变化却与UC组活动期呈相反趋势(P<0.01).结论T淋巴细胞亚群改变在IBD的发病机制中可能起重要作用;UC和CD的细胞免疫机制不同;外周血CD4+、CD8+、NK细胞和CD4+/CD8+比值可作为检测UC病情变化和疗效考核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9.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白细胞介素-6活性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6(IL-6)在溃疡性结肠炎(UC)中的表达水平.方法以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体外培养诱生IL-6.以B9细胞与培养液共育,测定IL-6水平,将健康人(HC)与UC患者进行比较研究,其中HC组20例,UC组25例(静止期与轻、中、重组,例数分别为5、10、6、4例).结果UC组与对照组IL-6活性分别为(261.48±82.01)U/ml和(100.00±57.65)U/ml,两者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01).UC组静止期与轻、中、重三组比较IL-6活性依次为(121.06±43.00)U/ml、(240.23±61.60)U/ml、(275.83±78.40)U/ml及(315.00±142.92)U/ml,P值分别小于0.02、0.02及0.1.而静止期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按病变累及范围,全结肠组与左半结肠组IL-6活性分别为(312.33±107.34)U/ml和(244.88±69.97)U/ml,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UC活动期患者IL-6活性明显高于对照与静止期患者,且随病情加重呈上升趋势.IL-6活性与病变累及范围无关.``  相似文献   

20.
一氧化氮与溃疡性结肠炎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综述一氧化氮与溃疡性结肠炎的关系及研究进展,提高对一氧化氮在溃疡性结肠炎发病中重要性的认识.方法本文通过文献检索和查阅,回顾性总结近年国内外对一氧化氮与溃疡性结肠炎关系的研究进展,从三方面进行综述.结果①NO在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体内的合成异常大量研究表明正常人群结肠粘膜既有cNOS又有iNOS,但肌层以cNOS为主;而UC患者结肠粘膜层则以iNOS为主,UC患者结肠粘膜iNOS活性增加与炎症程度呈平行关系.溃疡性结肠炎患者NO合成增加,iNOS活性增高,以致致癌性物质亚硝盐合成增多,是UC结肠癌发病率增高的原因之一.②NO在溃疡性结肠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许多学者研究动物炎症损伤模型后发现,炎症初期NO抗炎作用表现在维持微循环完整性,松弛血管平滑肌,增加肠粘膜血流并抑制血小板、白细胞在内皮细胞表面粘附、积聚,防止血栓形成,同时抑制髓过氧化物酶活性,保护上皮屏障及促进上皮修复的作用.随着炎症的发展、持续,大剂量NO释放致组织、细胞损伤显得尤为突出.NO导致损伤作用的机制可能有三个途径.@在NO合成过程中,伴有超氧阴离子O2产生,合成过氧化亚硝酸盐(OONO),一旦质子化迅速蜕变为OH及NO2,具有很强的生物氧化性,可造成组织损伤.bNO是机体抵抗细胞内微生物及其他致病因子的第一道防线,能直接作用于微生物,也可用于启动免疫防御系统,若作用过强则造成自身正常组织损伤.CL-精氨酸通过NO介导细胞内传递、降低靶细胞内CAMP/CGMP比例,可激活NK,LAK细胞,直接增加两种细胞毒性;若作用过甚,势必造成正常组织损伤.③针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iNOS基因调控表明,针灸可以抑制模型大鼠脾脏、结肠粘膜iNOSmRNA,IL-1βmRNA的表达,降低NO在组织中的浓度及组织细胞对炎症的反应性,从而有利于炎症的消除及组织的修复.结论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以直肠、结肠粘膜及粘膜下层炎症为特征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肠病.合成异常的NO在炎症过程中充当了双重角色.既有其保护作用,又有杀伤毒性及促炎作用,这取决于NO产生部位、数量及作用持续时间.针灸可以降低NO在组织中的浓度及组织细胞对炎症的反应性,从而有利于炎症的消除及组织的修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