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夫精宫腔内人工授精(IUI)时机及次数与妊娠率的关系。 方法:回顾性分析851对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行夫精IUI治疗的不孕夫妇(共1 751个周期),根据手术时机及次数,分为排卵前1次IUI、排卵后1次IUI、排卵前2次IUI、排卵前后各1次IUI 4组,比较4组妊娠率的差异。 结果:排卵前、后行单次IUI组的妊娠率分别为11.21%和12.23%;排卵前行单次IUI后有排卵组妊娠率显著高于无排卵组(P<0.05)。排卵前后各行1次IUI、排卵前行2次IUI妊娠率分别为16.21% 和15.65%;排卵前行2次IUI后有排卵组临床妊娠率(17.14%)高于无排卵组(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确切概率法 P=0.040)。有排卵周期中,排卵前1次、排卵后1次、排卵前2次、排卵前后各1次IUI的临床妊娠率分别为10.99%、12.23%、17.14%、16.21%,行2次IUI组的妊娠率虽然高于行1次IUI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只要确定卵泡破裂,排卵前后行IUI、行1次或2次IUI妊娠率无差异;但IUI后卵泡无破裂,则妊娠率为0~2.85%,因此针对2个周期IUI出现未破裂卵泡黄素化综合征者建议转行体外受精。  相似文献   

2.
白静  李静  高瑞格 《现代保健》2011,(8):160-161
目的 探讨宫腔内人工授精(IUI)的妊娠率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1月~2010年11月在笔者所在医院186例不孕患者接受宫腔内人工授精助孕治疗236个周期的临床资料.结果采用自然周期和促排卵周期人工授精比较,后者的妊娠率明显高于前者(P<0.05).排卵前进行IUI妊娠率高于排卵后IUI(P<0.05).结论宫腔内人工授精是治疗不孕症的一种有效方法,促排卵周期及排卵前行IUI妊娠率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影响夫精宫腔内人工授精妊娠率的临床因素。方法回顾分析在深圳市人民医院生殖中心行夫精宫腔内人工授精(IUI)的793个周期的临床资料。结果周期临床妊娠率为15.8%。不孕原因对临床妊娠率有影响,双方因素临床妊娠率(26.0%)高于男方因素(14.5%)、子宫内膜异位症(11.4%)、不明原因(11.0%);不同治疗方案对临床妊娠率有影响,CC+HMG/FSH+hCG组临床妊娠率(24.8%)高于自然周期组(12.0%);IUI周期数临床妊娠率无影响。结论不孕原因及不同促排卵方案影响夫精宫腔内人工授精的妊娠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夫精宫腔内授精(IUI)在自然周期与促排卵周期中的妊娠情况。方法:对施行宫腔内授精的394个自然排卵周期和372个促排卵周期(分为氯米芬组和尿促性组)的妊娠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其临床妊娠率、流产率和活产率。结果:各组年龄、不孕年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自然排卵组临床妊娠率为12.44%,流产率为16.33%,活产率为10.15%;氯米芬组(CC)临床妊娠率为11.03%,流产率为22.58%,活产率为7.83%;尿促性素周期组(HMG/CC+HMG)临床妊娠率为20.88%,流产率为10.53%,活产率为18.68%。尿促性素周期组临床妊娠率、活产率明显高于自然周期组及氯米芬周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MG促排卵可提高IUI的临床妊娠率和活产率,虽不能明显降低流产率,但有使IUI流产率下降的趋势,可酌情在IUI中适当使用HMG促排卵以提高临床妊娠率和活产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影响夫精宫腔内人工授精临床妊娠率的因素.方法 对接受夫精宫腔内人工授精治疗的345例不孕患者766个周期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主要比较自然周期和促排卵周期、宫腔内人工授精周期数、患者年龄、不孕年限与临床妊娠率的关系.结果 766个周期宫腔内人工授精中临床妊娠99周期,临床周期妊娠率为12.92%;≤30岁、31~35岁和>35岁妊娠率分别为16.23%、13.85%和3.60%;自然周期、克罗米芬周期、尿促性素周期(尿促性素/克罗米芬+尿促性素)的妊娠率分别为12.44%、11.03%和20.88%;重复周期宫腔内人工授精临床妊娠结局无显著性差异(χ2=1.75,P>0.05).结论 >35岁女性宫腔内人工授精的妊娠率明显降低;适当应用尿促性素促排卵可提高宫腔内人工授精的临床妊娠率;重复周期对宫腔内人工授精临床妊娠率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影响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夫精宫腔内人工授精(IUI-H)成功率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7年6月于石家庄市第一医院生殖医学科行IUI-H助孕PCOS患者的临床资料,共150例226个周期,根据年龄、体质量指数(BMI)、授精时机、处理前精液体外存放时间和成熟卵泡数进行分组,并分析各因素对临床妊娠率的影响。结果:①<30岁组、30~35岁组和36~38岁组的妊娠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按BMI分组的3组妊娠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4 kg/m2组的妊娠率高于24~27 kg/m2组和≥28 kg/m2组(均P<0.05);24~27 kg/m2组的妊娠率略高于≥28 kg/m2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排卵前和排卵后各行1次IUI组的妊娠率高于排卵前行1次IUI组(P<0.05)。④精液处理前存放10~30 min组的妊娠率高于>30 min组(P<0.05)。⑤1个成熟卵泡时,前向运动精子总数(TPMC)10×106~50×106组的妊娠率高于>50×106组(P<0.05);2个成熟卵泡时,2组妊娠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于39岁的PCOS患者,年龄对其妊娠率影响较小;超重和肥胖PCOS患者在行IUI治疗前最好先行减重预处理;实验室人员在处理精液时可将体外存放时间控制在10~30 min;优化后的TPMC可根据成熟卵泡数进行适当的调节,1个成熟卵泡时可将TPMC控制在10×106~50×106注入宫腔,剩余精液可注入阴道后穹窿,2个成熟卵泡时可将全部精液注入宫腔;在患者同意的情况下,可在排卵前后各行1次IUI,以提高临床妊娠率。  相似文献   

7.
刘世平 《中国妇幼保健》2009,24(24):3388-3389
目的:探讨影响夫精宫腔内人工授精(IUI)妊娠率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2008年10月IUI157例386个周期的临床资料。结果:157例386个周期的IUI治疗共妊娠52例,周期临床妊娠率为13.5%。患者年龄、不孕年限以及不同促排卵方案之间的临床妊娠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IUI是一种有效的治疗不孕症的助孕技术,促排卵周期IUI妊娠率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前向运动精子总数(total progressive motile sperm count,TPMSC)、正常形态精子比率对宫腔内人工授精(IUI)临床妊娠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497个周期IUI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处理前TPMSC分为<10×106组、10×106~组、30×106~组、≥50×106组。根据正常形态精子比率分为<2%组、2%~组、4%~组、≥10%组。比较各组间IUI临床妊娠率。结果:各组间周期妊娠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TPMSC<10×106、正常形态精子比率<2%时,IUI临床妊娠率明显下降。结论:精子质量是影响IUI临床妊娠率的重要因素,当TPMSC<10×106、正常形态精子比率<2%时建议转行其他助孕方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注入活动精子数(NMSI)与宫腔内人工授精妊娠率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了356例共616个IUI周期,依照尿HCG结果分为妊娠组和非妊娠组,比较处理前、后各项精子指标有无差别;依照注入活动精子数分为NMSI≤3×106、3×10655×106共5组,比较各组妊娠率有无差别。结果:100个周期尿HCG阳性,周期妊娠率为16.2%。妊娠组(n=100)和非妊娠组(n=516)在精子密度、存活率、活动精子总数、处理后精子密度和注入精子数(NMSI)等指标上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当NMSI≤3×106及NMSI>55×106时,妊娠率明显下降(P<0.05)。结论:当注入活动精子数介于(3~55)×106时,IUI可以获得理想的妊娠率;低于3×106或高于55×106时,建议改行更高级别的辅助生育技术。  相似文献   

10.
正随着社会环境不断发展和改进,越来越加重的社会压力,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生活节奏的改变,在生殖医学领域内,不孕症发生率逐年上升的趋势,不孕症直接关系到病人的身心健康、夫妻感情和家庭稳定。夫精宫腔内人工授精作为最常见的辅助生殖技术(ART),临床上广泛应用,造福不孕症患者。IUI是通过精液处理,使活动精子更加集中,之后采用非性交方式把精子注入女性宫腔~([1])。对夫精IUI患者实施科学有效的护理措施,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不同体质量指数(BMI)女性进行自然周期和促排卵周期供精人工授精(artificial insemination by donor,AID)的妊娠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2017年4月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生殖中心行AID助孕的1 707例女性患者资料,按BMI分为正常组1 314例(其中自然周期1 162例,促排卵周期152例,18.5 kg/m2≤BMI<24 kg/m2)、超重组320例(其中自然周期270例,促排卵周期50例,24 kg/m2≤BMI<28 kg/m2)和肥胖组73例(其中自然周期54例,促排卵周期19例,BMI≥28 kg/m2),评估3组自然周期和促排卵周期AID的生化妊娠率、临床妊娠率、流产率和活产率。结果:正常组中促排卵周期AID的流产率高于自然周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9.03%,9/31 vs. 11.45%,30/262,χ2=0.589,P=0.014),而生化妊娠率、临床妊娠率和活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重组中自然周期AID 的临床妊娠率和活产率(分别为23.33%,63/270和21.48%,58/270)高于促排卵周期(分别为10%,5/50和8%,4/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82,P=0.034;χ2=4.908,P=0.027),促排卵周期生化妊娠率和流产率与自然周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肥胖组中自然周期AID 的妊娠结局与促排卵周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然周期AID临床结局可能优于促排卵周期AID;尤其是超重女性,自然周期AID可能获得更高的妊娠结局。对条件合适的患者,应积极提倡自然周期AID。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克罗米酚(CC)、来曲唑(LE)以及人绝经期促性腺激素(HMG)3种促排卵方案联合官腔内人工授精(IUI)的临床妊娠结局。方法选择2011年10月至2012年9月因排卵障碍、多囊卵巢综合征、卵泡发育不良及卵巢储备功能下降等原因在泰州市人民医院接受IUI治疗的98例不孕症患者(共计157个治疗周期)为研究对象,并对其临床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不同的促排卵药物,将其分别纳人CC组(n=36,共计60个治疗周期)、LE组(n=34,共计55个治疗周期)和HMG组(n=28,共计42个治疗周期)。比较3组患者在肌肉注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日的优势卵泡数和大小、注射hCG日子宫内膜厚度、临床妊娠率、多胎率、自然流产率及重度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发生率等。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泰州市人民医院人体试验委员会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分组征得受试对象的知情同意,并与之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结果LE组患者注射hCG日子宫内膜厚度显著高于CC组和HMG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9.329,-6.256;P〈0.05),CC组和HMG组患者注射hCG日子宫内膜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04,P〉0.05)。HMG组患者在注射hCG日优势卵泡数与CC组和LE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37,-1.18;P〈0.05),而CC组和LE组患者注射hCG日优势卵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04,P〉0.05)。结论LE在改善子宫内膜厚度上优于CC和HMG,而HMG在促进卵泡发育方面优于CC和LE。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探讨男性因素对宫腔内人工授精(IUI)临床妊娠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39对不孕夫妇行472个IUI周期的资料,分析男方年龄(<30岁,30~35岁,≥35岁)、精子正常形态百分率(正常精子形态≥15%,10%~15%,5%~10%,≤4%)及精液处理后前向运动精子总数(PTMS)[<2×106,(2~15)×106,(5~10)×106,(10~20)×106,≥20×106]对IUI临床妊娠率的影响。结果:472个IUI周期共获得80例临床妊娠,周期妊娠率16.95%,累积妊娠率33.47%。男方年龄≥35岁IUI组临床妊娠率显著下降,仅为10.4%(14/134);重度畸形精子症组周期临床妊娠率为8.4%(7/83),低于其他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UI治疗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男方年龄对治疗结果的影响,当精子正常形态百分率<5%或PTMS<2×106时,IUI临床妊娠率显著下降,建议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胞浆内单精子注射-胚胎移植治疗以改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估减重对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宫腔内人工授精(IUI)成功率的影响。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7年6月于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一医院生殖医学科行夫精IUI(IUI-H)助孕的PCOS患者的完整临床资料,其中体质量指数(BMI)≥24 kg/m2者共180例336个周期,按预处理方式,将患者分为减重组、药物组和无预处理组(对照组),其中减重组按减重比例分为5%≤减重<10%组(减重1组)、10%≤减重<20%组(减重2组)和减重≥20%组(减重3组),比较各组的激素水平变化以及妊娠率和流产率。结果:4组LH差值、LH/FSH差值和T差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减重1组、减重2组、减重3组的LH差值、LH/FSH差值和T差值逐渐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组的LH差值和T差值小于减重3组,但均高于减重1组、减重2组(P<0.05);药物组的LH/FSH差值与减重3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高于减重1组和减重2组(P<0.05)。减重2组、减重3组、药物组的妊娠率均高于对照组和减重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减重1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减重2组、减重3组、药物组的妊娠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减重3组、药物组的流产率低于对照组和减重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减重2组、减重3组、药物组的流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肥胖型PCOS患者来说,随着减重比例增加,LH、LH/FSH和T值的降低幅度也相应增加;减重10%以上时促排卵后行IUI治疗的妊娠率明显提高,而流产率的显著降低则需要至少减重20%。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自然排卵周期、氯米芬(CC)及来曲唑(LE)诱导排卵周期的排卵前优势卵泡直径对供精人工授精(AID)助孕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9年8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进行的2 675个自然排卵AID周期、547个CC诱导排卵AID周期、1 566个LE诱导排卵AID周期的超声及临床资料;分别按排卵前优势卵泡直径分组,了解助孕结局随优势卵泡直径的变化特征,并据此设立各排卵方案的卵泡直径优势组及对照组;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验证优势组在宫内妊娠及持续妊娠方面的相对优势。结果:自然周期卵泡直径16.0~19.9 mm时的宫内妊娠率(23.01% vs. 19.13%,aOR=1.260,P=0.035)及持续妊娠率(20.57% vs. 16.88%,aOR=1.277,P=0.034)均高于卵泡直径≥20.0 mm时;CC诱导排卵周期卵泡直径18.0~21.9 mm时的宫内妊娠率高于卵泡直径<18.0 mm或≥22.0 mm时(26.86% vs. 16.85%,aOR=1.898,P=0.036);LE诱导排卵周期卵泡直径18.0~20.0 mm时的宫内妊娠率(23.90% vs. 18.08%,aOR=1.405,P=0.013)及持续妊娠率(22.28% vs. 16.35%,aOR=1.449,P=0.009)均高于卵泡直径<18.0 mm或>20.0 mm时。结论:AID助孕中,自然周期、CC及LE诱导排卵周期的排卵前卵泡直径最佳范围分别为16.0~19.9 mm、18.0~21.9 mm及18.0~20.0 mm。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宫腔内夫精人工授精(AIH)与自然妊娠者早期自然流产绒毛染色体异常情况和助孕原因对流产绒毛染色体异常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1月-2019年12月早期自然流产患者临床资料104例,其中AIH组27例,自然妊娠组77例。所有流产绒毛样本进行核型分析检测,比较2组患者早期流产绒毛染色体异常的发生率,分析女性年龄和AIH助孕原因对绒毛染色体异常的影响。结果:所有标本早期流产绒毛染色体异常率52.88%(55/104),其中染色体数目异常占94.55%(52/55)。2组患者早期流产绒毛染色体异常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0,P=0.921)。2组患者分别按年龄<25岁、25~29岁、30~34岁、≥35岁分组进行比较,2组患者的各年龄段间绒毛染色体异常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每个年龄段的绒毛染色体异常率在2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27例AIH早期流产者中15例存在绒毛染色体异常。结论:AIH不增加自然流产绒毛组织的染色体异常率,对自然流产患者应及时查找流产原因。对于有指征的不孕患者可以推荐AIH助孕。  相似文献   

18.
19.
田艳  王厚照  田丰丰  肖金生 《职业与健康》2011,27(11):1316-1317
目的探讨少、弱精子症pH值和精子形态的改变及临床意义。方法对男性不育患者204例(少精症组108例、弱精症组96例)和健康检查对照组119例,在不同pH值范围内进行精子形态检测,并计算精子畸形率。结果①当pH值在正常范围时,健康对照组人数分布最多,少精症组和弱精症组患者在pH〈7.2时分布较多,在pH〉7.6时3组均分布较少;②少精症组和弱精症组分别与对照组相比,精子畸形率均比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在pH值正常或偏碱性时,精子畸形率明显降低,当pH〉7.6和7.2≤pH≤7.6时3组的精子畸形率均比pH〈7.2时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精子形态异常有可能是影响少、弱精症患者不育的重要原因之一,而pH值降低则可能是精子畸形率增高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