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肥胖与体重正常7~15岁儿童身体成分变化比较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比较7~15岁体重正常和肥胖儿童身体成分及其随年龄变化趋势,以便为肥胖儿童体重控制效果的评价提供基础数据。方法选择7~15岁体重正常和肥胖儿童356名,不同性别各年龄组儿童约10名,采用DEXA法测定身体成分。结果肥胖儿童身体成分中的脂肪组织和去脂肪组织实测值均高于体重正常儿童(P值均<0.05)。肥胖儿童脂肪组织和去脂肪组织在四肢和躯干分布的差异较体重正常儿童小。肥胖儿童腹部脂肪百分比和臀部脂肪百分比的比值高于体重正常儿童,肥胖男生该比值除8岁组外均超过1,而肥胖女生仅有9岁和13岁组该比值超过1。结论肥胖儿童脂肪组织与去脂肪组织含量、比例和分布与体重正常儿童存在差异。在进行儿童体重控制中,需要考虑儿童身体成分特点和年龄趋势。 相似文献
2.
北京市7~9岁儿童身体体成分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北京市3765名7~9岁儿童进行了身体测量,用皮褶厚度推算出体脂率(BF%)、总脂肪量(TBF)和瘦体重(LBM);通过逐步回归对瘦体重及相关指标进行相关分析。结果:7~9岁儿童体成分的构成比例符合儿童少年生长发育规律;LBM和TBF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且存在性别差异;皮褶厚度是评价儿童营养状况及肥胖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3.
97例5~7岁儿童身体成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5~7岁儿童身体成分,比较正常儿童与肥胖儿童、男童与女童身体的脂肪组织、肌肉组织、骨密度、骨矿物质含量之间的差异。方法:对97例(男童49例,女童48例)5~7岁儿童,按照体重指数(BM I)分为正常组和脂肪超量/肥胖组,BM I≤18为正常,BM I>18为超重/肥胖。采用双能X射线骨密度仪(DXA),测量全身骨密度、骨矿物质含量、肌肉组织含量、脂肪组织含量及其百分比、躯干脂肪含量及其与全身脂肪含量的比值,并对其结果进行比较。结果:①正常组女童全身的脂肪含量、脂肪百分含量、躯干脂肪含量均明显高于男童,男童肌肉组织含量明显高于女童,差异有显著性(P<0.05);②脂肪超量/肥胖组男童与女童脂肪含量及肌肉组织含量差异无显著性(P>0.05);③骨密度、骨矿物质含量男女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正常发育的儿童脂肪组织含量及肌肉组织含量男女之间存在差异,骨密度差异无显著性,运动对减少脂肪含量、增加肌肉含量有益,应鼓励儿童特别是女童增加户外活动。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阿勒泰市哈萨克族5~7岁儿童的身体成分状况,为这一少数民族群体的健康发育提供数据基础。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在阿勒泰市随机抽取1004名5~7岁哈萨克族儿童进行身体成分的测试,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阿勒泰市5~7岁哈萨克族儿童超重率为4.18%,肥胖率为2.29%。男女生BMI值在7岁年龄段存在统计学意义(T=2.606,P<0.05)。男生和女生上下肢肌肉量和躯干及肌肉总量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增加。5岁年龄段男女生右下肢、躯干部位的肌肉重量存在统计学意义(T=3.878、2.49,P<0.05);男女生6岁年龄段右上肢肌重量也存在差异(T=-2.751,P<0.05);男女生在7岁年龄段,四肢和躯干肌重量及肌肉总重量均存在统计学意义(T=1.996、5.025、2.272、5.048、2.506、3.671,P<0.05)。6岁年龄段女生的骨量高于男生(T=-3.944,P<0.05)。7岁年龄段男女生在去脂体重、蛋白质总量方面存在统计学意义(T=2.782、4.835,P<0.05)。结论 阿勒泰市5~7岁哈萨克族不同性别儿童身体成分随着年龄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应将年龄和性别作为这一群体营养和健康研究的重要因素予以考虑。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青春发育期体重正常和肥胖儿童青少年非脂肪组织指数(FFMI)和脂肪组织指数(FMI)及其随年龄变化趋势和性别差异,为肥胖儿童体重控制及其效果评价提供基础数据。方法选择北京市7~15岁体重正常和肥胖儿童356名,不同性别各年龄组约10人,采用双能X线吸收法(DEXA)测定身体成分,计算FFMI和FMI。结果7~15岁肥胖儿童FFMI和FMI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且高于同性别、同年龄组体重正常儿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7~15岁肥胖儿童FMI与BMI呈高度正相关(P<0.05),相关系数大于体重正常儿童;肥胖儿童FFMI与BMI呈中度正相关(P<0.05),肥胖男生相关系数随年龄增长有上升趋势。7~8岁肥胖女生FMI和FFMI与身高相关性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13~15岁肥胖儿童FMI和FFMI呈正相关关系,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肥胖儿童与体重正常儿童相比,有FFMI高、FMI高、BMI高和脂肪百分比高的特点。在同一脂肪百分比范围内,不同年龄的FFMI和FMI交点可跨越多个BMI。FFMI和FMI是肥胖儿童的体重研究中值得应用的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6.
7~12岁儿童体脂肪含量研究 总被引:44,自引:1,他引:44
按身高、体重分层抽取360名发育正常、健康、营养中上等的7~12岁儿童为对象。用静水称重法测定体密度,按Brozek公式计算体脂肪百分含量,使用Harpenden皮褶卡钳测量三头肌部、肩胛下角部等四个部位皮褶厚度。结果:7~12岁儿童体脂肪百分含量均值,男孩15.12%,女孩17.15%。体脂百分含量与身高、体重、皮褶厚度、上臂围度等指标进行逐步回归分析,体脂百分含量与皮褶厚度(r=0.6664)关系最为密切,性别间差异无显著性,本研究报告了男女儿童体脂肪发育和变化规律及用皮褶厚度推算体脂肪回归方程。 相似文献
7.
青春发育期肥胖儿童与体重正常儿童身体成分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青春发育期体重正常和肥胖儿童青少年身体成分、非脂肪组织指数(fat-free mass index,FFMI)和脂肪组织指数(fat mass index,FMI)及其随年龄变化趋势和性别差异。方法选择7~15岁体重正常和肥胖儿童356名,每组各性别、年龄约10名,采用DEXA法测定身体成分,根据公式FFMI(kg·m^-2)=非脂肪组织(FFM)(kg)/身高(m)^2,FMI(kg·m^-2)=脂肪组织(FM)(kg)/身高(m)^2计算FFMI和FMI。结果各年龄组男、女生肥胖儿童身体成分中脂肪组织和去脂肪组织的实测值均高于体重正常儿童(P〈0.05)。7~15岁肥胖儿童FFMI和FMI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并高于同性别、同年龄组体重正常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肥胖儿童脂肪组织、去脂肪组织含量、FFMI、FMI,与体重正常儿童存在差异,男女间差异明显;FFMI和FMI是肥胖儿童的体重管理中值得应用的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8.
了解上海市松江区儿童青少年体成分特征,为68岁儿童体成分标准的研制及制定相关政策提供数据支持.方法 通过随机整群抽样方法,选取松江区903名68岁儿童进行体成分检测,测试项目包括身高、体重、体脂肪量、蛋白质、骨量等.结果 松江区68岁儿童超重率为3.9%,肥胖率为1.9%.68岁儿童身高每年增长5 cm左右,体重每年增长约3 kg,骨量和蛋白质水平也逐年增长(P值均<0.05).相同年龄的男、女童去脂体重、骨量和蛋白质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但8岁男、女生之间的肌肉量除了躯干部位,其余各部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男童体脂肪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而女童体脂肪率在67岁之间增长明显,78岁之间基本保持不变.7岁时女童体脂率高于男童,而8岁时男童体脂率高于女童(P值均<0.05).结论 67岁儿童体成分随年龄增长而增长,但性别差异较小,从8岁开始体成分变化的性别差异明显.在研究和制定68岁儿童体格发育标准以及营养和健康水平等政策时,需将年龄纳入重要的考虑范畴. 相似文献
9.
儿童青少年身体脂肪含量和非脂体重的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儿童、青少年身体脂肪含量(FM)和去脂全重(FFM)及其随年龄变化特点及性别差异。方法选择7~15岁体重正常的儿童180名,男、女及每个年龄组各约10名,采用双能 X 线吸收测量法(DEXA)测量身体成分。根据公式 FFMI(kg·m~2,去脂体重指数)=FFM(kg)/身高~2(m~2)和 FMI(kg·m~2,脂肪含量指数)=FM(kg)/身高~2(m~2),计算 FFMI 和 FMI。结果 7~13岁儿童 FM 及全身脂肪含量占体重百分比随年龄增加而增加,13岁以后有所下降,女高于男。7~15岁男、女儿童 FFMI 随年龄增加而增加,男生青春期 FFMI 增长加速,增加总量为女生的2倍,7~15岁男生 FMI 先增后降,女生则一直呈上升趋势,女生 FMI 增加总量为男生的2倍。男生身高与 FMI 相关性差,11~15岁男生的身高与 FFMI 呈显著性正相关。7~10岁女生身高与 FMI 呈显著性正相关,9~10岁女生的身高与 FFMI 呈显著性正相关(P<0.05)。男、女儿童的 BMI 与 FMI 均呈显著性正相关,男生相关系数大于女生。13~15岁男生和7~15岁女生的BMI 与 FFMI 呈显著性正相关(P<0.05)。结论青春期前后儿童脂肪含量及分布随年龄而变化,男女差异有显著性。男性脂肪向分布加速期发生在12岁,女性在10岁。男生 BMI 随年龄增长而增加,主要为 FFMI 的增加,尤其是青春期男生。女生 BMI 的增长为 FFMI 和 FMI 的同时增加。 相似文献
10.
五省7岁以下儿童身体发育指数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通过对五省6887名7岁以下儿童体格发育纵向加横向观察一年,按城乡、年龄、性别分组计算Kaup指数、VervercK指数、皮褶厚度/臂围,皮褶厚度/体重指数的均值与标准差,分析其年龄,性别及城乡特点,探讨其规律性。结果表明,4项指数在不同组别中的值有所不同。3~6个月婴儿指数值最高,说明营养状况及皮下脂肪发育均好。中讨论了有关指数的特点及应用等问题。 相似文献
11.
不同体成分10岁男童性发育与体脂及睾酮水平追踪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不同体成分青春早期男孩性发育与体脂及睾酮水平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选取66名10岁男童,按年龄、身高、第二性征进行1∶1∶1匹配,追踪观察3 a,检测其体成分、性发育状况,测定睾酮水平。结果3组男童的体脂肪和瘦体重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肥胖组男孩阴茎长度小于中等组和消瘦组;肥胖组的阴茎长度和横径与体脂肪呈负相关,与睾酮水平呈正相关。结论青春早期肥胖男孩性器官发育滞后,与体脂肪和睾酮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利用生物电阻抗方法测量儿童的体成分,建立适合我国儿童体成分的预测方程。方法在北京市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409名7~10岁的儿童(男生220名,女生189名),测量身高和体重,采用生物电阻抗仪测量全身电阻抗和电容抗,采用单标水法测量的总体水(totalbodywater,TBW)和去脂体重(fat—freemass,FFM)作为标准,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法建立回归方程,并采用纯误差和Bland—Altman分析法来判断预测方程的准确度。结果TBW的预测方程=-6.893+0.410x性别(男:1,女=0)+0.273×年龄(岁)+0.174x体重(k)+0.081×身高(cm)+0.206x阻抗指数(cm2/Ω)(R2=0.90,均方根误差=1.2kg);FFM的预测方程=-9.742+0.784x性别(男=1,女=0)+0.429x年龄(岁)+0.227×体重(kg)+0.104x身高(cm)+0.269×阻抗指数(cm2/Ω)(R2=0.90,均方根误差=1.6kg)。TBW和FFM的预测值与测量值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纯误差分别是1.4、1.8kg。TBW和FFM的测量值与预测值的差值与均值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24、0.23,P〈0.01)。不同BMI分组的测量值与预测值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推导的预测方程有较高的精确度和准确度,能有效准确地预测我国7~10岁儿童的体成分。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患龋儿童与无龋儿童咀嚼效能之间的差异和龋病充填治疗前后咀嚼效能的变化,探讨龋齿对儿童咀嚼效能及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选择7~9岁有龋及无龋儿童各40名,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无龋无童及有龋儿童充填治疗前后30 s的咀嚼效能。结果有龋儿童组治疗前、治疗后与无龋儿童组的咀嚼效能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有龋儿童组治疗前后的咀嚼效能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龋齿对7~9岁儿童咀嚼效能及生长发育均有一定的影响,龋病充填治疗可显著增加患龋儿童的咀嚼效能。 相似文献
14.
广州市不同年龄儿童青少年体脂含量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不同年龄儿童青少年体脂情况,为制定我国儿童青少年肥胖诊断标准提供依据。方法选定广州市本地生源为主的中、小学各1所,采用生物电阻抗法(BIA)对1305名7~18岁儿童青少年进行体脂含量测定。结果男生体脂百分比(BF%)7岁组为13.2%,8~18岁基本稳定在15%左右,没有随年龄而上升;女生BF%7岁组较低,为12.2%,以后逐渐升高,在10~11岁与男生形成交叉并超越男生。男女生的BF%与BMI相关分析r值分别为0.722和0.954,P值均小于0.001。结论BF%可作为儿童青少年的肥胖诊断标准,但在不同性别和年龄中变化较大,应根据我国人种特点进行大样本的基础调查。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保安族7~15岁农村儿童血清维生素A水平,为少数民族儿童营养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整群分层抽样方法,抽取某县保安族民族聚居区7~15岁农村儿童85名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微量荧光测定法检测血清中维生素A含量。结果儿童血清维生素A质量浓度为1.80μmol/L,其中亚临床缺乏(SVAD)1人(1.2%),可疑缺乏(SVAD)8人(9.4%)。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SVAD和可疑SVAD发生率逐渐降低;男、女血清维生素A水平、SVAD和可疑SVA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保安族学龄儿童存在SVAD及可疑SVAD现象。SVAD及可疑SVAD儿童是维生素A缺乏防治的对象。 相似文献
16.
17.
香港地区3~18岁儿童青少年肥胖发生率调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93年香港对0~18岁儿童进行了全面的生长发育调查,制定了各项生长标准。本研究采用身高标准体重中位数的120%作为判定肥胖的标准,发现香港3~18岁儿童青少年的肥胖发生率为10.08%(男11.28%,女8.93%),比内地及香港以往报道的数值都高。调查结果显示儿童从6岁开始肥胖发生率逐渐增高,女孩8岁、男孩11岁时出现1个高峰。同时说明香港地区随着经济飞跃发展,出现儿童营养过多的现象,需尽早采取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