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恋童癖的病因、评估和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介绍恋童癖研究的成果和新进展。方法查阅相关文献,就恋童癖的病因、鉴别手段以及治疗方法进行综述。结果恋童癖有其神经生理基础,它的形成与扭曲认知以及童年时期成人性虐待有关。阴茎体积描述器、视觉反应时间等方法可以用于鉴别恋童癖。临床上经常使用认知行为疗法配合药物进行治疗。结论恋童癖病因学研究远落后于评估。治疗上需要多种方法配合使用。运用认知心理学范式研究恋童癖是国外该领域研究的新趋势。有必要加强我国恋童癖研究并进行跨文化的比较。  相似文献   

2.
见过一些这样的人:他们面前好象总是有什么东西堵着、挡着,有人成功了,他觉得自己失败了;有人失败了,他觉得这人太无能;有人高升了,他觉得这人一定用了什么手腕;有人受到一点赞赏,他又觉得这人其实没什么了不起…… 这种人其实是在不停地和别人较劲,而这种较着劲的人,自已又拿不出什么象样的成就来。我想,对这样的人,应该进行劝告了:活着自在一点,别老是跟别人较劲,否则,你肯定是一个不受欢迎的人,同时,你也可能自己就把自己糟蹋了。  相似文献   

3.
在三十到四十亿年前,地球才有生物出现。经长期的进化,生命体由简单的单细胞生物进化到复杂的多细胞生物,由少数品种进化到众多品种。据目前的统计,微生物和低等生物种类之繁多姑且不说,植物的品种就近三十万种,动物近百万种。这许多生物不断地生长和繁殖,延绵不绝。每种生物始终保持它自己的特征,特别是在一个家族中它的成员明显地相似,如子女与其父母相似,动物也有这种情况。这种现象,我们是屡见不鲜,习以为常,不以为奇。但是什么因素造成这种结果呢?长期以来,人们并不了解。1800年澳大利亚一个和尚名叫孟德尔(Gregor Mendel)研究植物的遗传性,发现遗传信息由亲代传到子代的秘密,经过仔细的实验与观察,并用数学的计算,他提出了生物的遗传定律。他的成就,在他活的时候未被重视,到他死后,才被承认。今天我们都知道孟德尔的发现为现代遗传学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著名画家凡高在世时曾被人有们称为“疯子”、“神经病”,他的朋友们也嘲笑他的“画家梦”是异想天开的白痴行为,用各种手段捉弄他、羞辱他,以致他在盛怒下割下了自己的耳朵!然而,他并没有因世人的不理解而放下手中的画笔、放弃对艺术的追求,相反,他更执著地坚持自己的风格,用一枝返朴归真的妙笔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艺术财富。他曾说过:“一百年后的人们,会认识我  相似文献   

5.
丢掉嫉妒心     
正以前高中时,有一位同学成绩不错,但是,他总是对排名在他之前的人不满,处心积虑要打击,像是借给他们漫画看,或散布对他们不利的谣言,就是可以希望影响他们的心情、无法念书,他就有机会拿到第一名。不过,他这种作法,很快就被识穿,大家都孤立他,让他成为班上人际关系网上的隔离孤岛,到最后,反倒是他功课越来越差,毕业时,大学也没考好,落入了重考的  相似文献   

6.
有一个人在妻子怀孕的同时被确诊患了癌症,当他得知自己患绝症之后,只有一个信念:一定要等到自己的孩子出世后再死。他像没病一样,照常地生活、工作和照料妻子,结果孩子出世后,他的病也控制住了。当初,人们都认为这只不过是“天方夜谭”,然而,近年的科学研究表明,这是完全有可能的事情。 前不久,美国癌症协会发布了  相似文献   

7.
《校园心理》2006,4(6):37-37
皮格马利翁是古希腊神话里的塞浦路斯国王.他爱上了自己雕塑的一个少女像.并且真诚地期望自己的爱能被接受。这种真挚的爱情和真切的期望感动了爱神阿芙狄罗忒,就给了雕像以生命。虽然这只是一个神话传说,但在现实生活中.由于期望而使“雕像”变成“美少士”的例子也不鲜见。  相似文献   

8.
正张博士是一个勤勉的年轻人,在取得博士学位以后,又进入博士后工作站学习、工作了三年,在学业上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还被作为特殊人才引进到新的工作单位。但是,在新的单位里,张博士似乎总是显得心不在焉,工作一直没有什么效率,单位领导和同事因此感到失望,认为他工作态度有问题。张博士对自己的工作也不满意,但他并不认为自己  相似文献   

9.
正老张最近身体很难受,他总是觉得胸闷、乏力,还总是腹泻。他怀疑自己得了新冠肺炎,但是做了四五次检查,医生说啥事没有。可是老张一想起来,全身上下就更难受了。医生通过询问得知,老张多年前也出现过因躯体不适要求反复检查,而无明显疾病诊断的情况。这种身体不适却在他吃了某种抗抑郁、抗焦虑药物之后被治愈了。结合老张这次的表现,医生决定,带他来认识一下这种用身体说话的精神科疾病—躯体形式障碍。  相似文献   

10.
正高一年级重点班的小丫和小辉恋爱了。班主任首先找了女生谈话。谈话之后,小丫再也没有像往日那样大大方方地与小辉交往,连正常的对话交流也不再有。被冠以"早恋"的"罪名"后,小辉也觉得好像所有人的眼睛都在盯着自己,这让他觉得无法忍受。他也非常疑惑为什么班主任没有找他呢?既然这样,他决定主动去找班主任,然而谈话的结果是小辉被请家长,当着家长的面写下了保证书,与小丫断绝来往。  相似文献   

11.
正题记:儿子总说自己很幸运,因为有位智慧的妈妈,有个幸福温暖的家!这不但让他养成许多好习惯,而且让他相信自己值得被爱,也有能力送出爱。我为之自豪,我相信一个从小就感受到爱的孩子,一定对爱有着敏锐的觉察力,也一定不自觉地向着正确的人生方向走,尽管也会遇到艰难困苦,但我相信:困难与挫折打不倒一个相信爱的人。下面,我分享一些育儿趣事给大家。  相似文献   

12.
正小王是个高二学生,成绩优异。然而这半年来,吃饭成了他的大难题,因为他总是担心自己会不小心被食物噎死。提到吃东西可能会被噎死,小王的推理很清晰:这是小概率事件,大概十万分之一的可能性会发生。只是,既然有发生的可能性,被食物噎死的事情就会发生,并且可能发生在任何人身上,所以也可  相似文献   

13.
高中生晓田认为自己是个善良的男孩,但他又总为自己的“善良”而苦恼。 晓田最怕别人向他借东西,这绝不是因为他自私,自己的东西舍不得借人,相反,他内心是非常想把自己的东西借给别人用的。但是当别人向他借东西时,他总担心别人从自己的表情、语言看出一丝不悦的意思——尽管他绝没有这种意思。 要说借东西这种事倒不是天天发生,晓田的烦恼还能够忍受。晓田最怕的事情,还是自己日常的言行举止。在表情上,他老担心自己脸上会露出清  相似文献   

14.
在众多的人格结构中,有这样一种类型:他们固执、多疑、狂妄自大。在这种类型人的眼中,他人是不值得信任的,这个世界也充满了敌意和冷酷,所以要始终保持警惕,才能保自己周全,而这种类型就是偏执型人格。与其他人格不同,偏执型人格不到万不得已,是很难寻求他人帮助的。这自然与他们对外界和他人的戒备有关,所以对于来找我做咨询的高山(化名),这个决定本身就已经意味着他所面临问题的困扰程度。  相似文献   

15.
《校园心理》2006,4(9):60-60
小伟来到了咨询室.他说自己心里有个解不开的疙瘩。这个疙瘩经常弄得他心情压抑.但又不知道原因,怎么克服。“我不知道怎么拒绝别人.不会对别人说‘不’。有时候,同学提出一些要求,即使自己再忙、心里再不愿意.可为了不得罪同学.从不敢拒绝别人。因为这个,自己经常做一些不愿意做但又逼迫自己去做的事情.制订的学习计划也经常被别人的要求所打乱。”小伟的话里有着几丝无奈。他还说,虽然表面上没有人看出自己有什么不高兴.但内心里的苦闷只有他最清楚。他经常责怪自己:“为什么说一个‘不’字就这么难?”  相似文献   

16.
排忧解难     
编辑同志: 您好! 我是一名教师,今年21岁。在初中读书时,我发现有位男生好像总是注意我,我也对他挺有好感,但怕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他身上而影响学习,就强制自己不看他、不想他,可仍不能集中注意力学习。我极力控制自己不想杂事,可却总是胡思乱想和他在一起。搞得我疲劳不堪,注意力不集  相似文献   

17.
一位20多岁的农村青年,向我诉说了他心中的苦恼。 他最怕别人议论,指指点点。干农活时,如果看到有些人凑到一起说句话,他就怀疑这些人在评论自己,心里很不舒服。“我的感觉是,我好像是一个什么怪物,成为人们任意观赏、随便指点的对象,这成了我的一个包袱,一块心病。” “在其他场合你也有这种感觉吗?”我问。 “走亲戚或者串门的时候,这种感觉也很明显。有时我想,亲戚总不能像外人那样,尽找我的  相似文献   

18.
在公司里,老板喜欢的都是那些不仅能干好分内工作,还能带来附加价值的员工。所以,老板在给员工加薪或提拔员工时,往往不是简单地因为员工本职工作做得如何出色,也不是因其过去的成就有多辉煌,而是因为老板觉得员工对他的事业发展有利。身为员工一定要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客观地估计自己的价值,应经常自忖:如果自己被解雇,公司会不会有一定的损失?  相似文献   

19.
编辑老师: 您好!我是一个男青年,从小就喜欢和女孩玩,特别是长大之后,总感觉自己和别的男孩不同。我在内心里希望自己是个女孩,而对于同性的男孩只是有好感,好像是在以女孩的眼光看待男人。对于这种情况,我不反感自己,但不愿意让同学们看出来(曾有人说我像女孩),对他们嘲弄的话语我特别气愤,但是又毫无办法。最糟糕的是,我近来暗恋上了班里一个男生,他一点也不明白我的心,  相似文献   

20.
正今天前来咨询的是位男士,34岁,在外企工作。他前来咨询的原因是自己无法控制对情人的感情,因自己有婚姻,并且有一个孩子,自知这种关系没有什么结果,多次下定决心要与情人分手。但最终都敌不过对方的一个电话、一个微信,听到电话或看到微信,两人便和好如初。自己不知道该怎么处理这个关系,前来求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