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已经成为慢性心力衰竭伴心室不同步的Ⅰ类适应证,临床上 CRT 起搏心电图大量增加。在 CRT 起搏心电图分析和诊断中,必须掌握以下特点:①左右心室单独起搏的心电图特点;②窦性心律下,房室顺序和心室顺序起搏的心电图特点;③异位心律下 CRT 起搏心电图的特点;④ CRT 起搏器的特殊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心电图起搏通道新技术的应用价值。方法 经有起搏通道的MAC5心电图机,连续采集153例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脏起搏器随访中心患者的心电图;计算起搏通道、心电图医生对起搏脉冲的识别率,并做对比分析;新型心电图机对起搏器工作方式自动描述的准确性。结果 (1)全组153例起搏器患者的心电图中,125例心电图存在起搏脉冲,另28例心电图均为自身心律,无起搏脉冲发放;(2)起搏通道的起搏脉冲正确识别率89.60%(112份);(3)16例CRT患者,起搏通道对CRT多起搏脉冲的识别率高达93.75%(15份),而医生凭借普通心电图对CRT起搏脉冲的识别率37.50%(6份),P=0.004,两者之间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4)起搏器工作方式自动描述的准确率86.4%(108份)。结论 心电图起搏通道新技术有明显的临床优势:(1)能有效识别和标识各种起搏器的起搏脉冲,尤其CRT二重奏、三重奏的同步多起搏脉冲;(2)能自动描述起搏器的工作方式;(3)抗干扰能力强,能精准识别起搏脉冲,有助于起搏心电图的阅读与判断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了解CRT起搏器全自动阈值管理的功能设计原理,运作时的心电图特点以及相关的参数设置,有助于提高相关起搏心电图诊断的准确率,尽量避免误诊或漏诊。本文详细介绍了CRT起搏器全自动阈值管理功能设计原理、相关参数,并从该功能的心电图表现来详细解析其运作方式。  相似文献   

4.
心脏再同步治疗(CRT)慢性心力衰竭的效果在国际上已得到公认。多中心临床研究证实,CRT不仅能改善慢性心力衰竭伴心脏收缩不同步患者的心功能,提高生活质量,而且可以降低死亡率,改善患者预后。2002年美国心脏病学学会(ACC)/美国心脏协会(AHA)/北美心脏起搏与电生理学会(NASPE)第一次将CRT治疗心力衰竭列入心脏起搏适应证(Ⅱa类)中。随着循证医学证据的不断积累,CRT治疗心力衰竭的地位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5.
目的 应用体表心电图观察QuickOptTM算法优化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中房室间期的准确性。方法 11例CRT患者,术后定期应用QuickOptTM算法优化,优化后检查12导联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通过观察QRS波的时限、形态、向量,判断房室间期的设置是否准确以及左室起搏是否长期稳定、充分有效。结果 11例CRT患者中,8例经QuickOptTM算法优化后表现为长期稳定有效的双室起搏;2例经12导联心电图发现QuickOptTM算法推荐的房室间期偏长,因而左室起搏未能充分有效;1例经动态心电图发现自身PR间期间歇缩短至短于QuickOptTM算法推荐的房室间期、左室起搏不能长期稳定。结论 QuickOptTM算法简便、有效,但个别CRT患者QuickOptTM优化推荐的房室间期偏长,这时体表心电图是有效、便捷的检测、校正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脉冲起搏器对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0例心功能NYHAⅢ~Ⅳ级、起搏前心电图QRS平均时限≥140ms患者,植入CRT起搏器。应用超声心动图测定CRT起搏器植入前和术后1年后左心功能变化。结果:植入CRT起搏器后,NYHA分级、6min步行距离明显改善,左心室射血分数和舒张充盈增加,心电图QRS时限缩短。结论: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7.
临床应用的心脏起搏器有单腔(VVI、AAI)、双腔(DDD)和三腔(CRT)等类型,并相应派生VVI、AAI、DDD和CRT起搏心电图。目前,临床没有专门的DDI起搏器,其只是双腔DDD起搏器可以程控的一种特殊工作模式,并具有相应的DDI起搏心电图。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心脏再同步起搏(CRT)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心功能Ⅲ~Ⅳ级(NYHA分级)的患者12例,治疗前行心脏彩色多普勒检查及心电图检查,符合美国、中国心脏CRT指南的适应证,行CRT起搏器植入,术后第1周及第4周返院复查心脏彩色多普勒检查及心电图检查,观察CRT起搏器植入术前后患者心功能及病情变化。结果 CRT起搏器植入术治疗后12例患者心功能均明显改善,左室射血分数及左室充盈均增加,二尖瓣返流减少,NYHA心功能分级从Ⅲ~Ⅳ级提高到Ⅰ~Ⅱ级。结论心脏再同步起搏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近期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SyncAV起搏功能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中的作用。方法:12例伴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的心力衰竭患者,植入有SyncAV起搏功能的CRT起搏器,通过程控分别测定患者基础状态、常规左右心室同步起搏、Sync AV起搏伴左心室单点起搏、Sync AV起搏伴左心室两点起搏状态下的常规体表心电图QRS波宽度。结果:Sync AV起搏伴左心室单点起搏状态下的常规体表心电图QRS波宽度为(137±18) ms,Sync AV起搏伴左心室两点起搏状态下为(138±12) ms,均显著窄于基础状态下的(170±23) ms及常规左右心室同步起搏状态下的(163±18) ms(均P0.05)。结论:Sync AV起搏功能在CRT中可以进一步缩短患者体表心电图的QRS波宽度,临床疗效可能更好。  相似文献   

10.
心脏再同步治疗(CRT)已成为伴QRS波增宽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有效治疗方法。多中心临床研究证实,CRT不仅能改善慢性心力衰竭伴心脏收缩不同步患者的心功能,提高生活质量,而且可以降低死亡率,改善患者预后。2002年ACC/AHA/NASPE第一次将CRT治疗心力衰竭列入起搏适应证(Ⅱa类)。随着循证医学证据的不断积累,CRT治疗心力衰竭的地位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11.
<正>在1958年第一台人工心脏起搏器在瑞典卡洛琳斯卡医院成功植入人体的同时,第一份永久起搏器心电图也问世了(图1),故起搏心电图的历史已近60年。60年来,起搏技术一直处于高速发展中,各种新型起搏器不断涌现,大量起搏新功能层出不穷,此外,还衍生出ICD和CRT技术等。而起搏心电图也毫不逊色,疾速发展。至今,众多的起搏新技术让人目不暇接,与此同步,起搏心电图的各种专著与图谱也是琳琅满目。  相似文献   

12.
《起搏心电图学》是一部内容翔实、文字精练、图文并茂,兼顾普及与提高的起搏心电图专著,由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何方田撰写,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分三篇,共30章,囊括了现代起搏器(AAI、VVI、DDD、CRT 及 ICD 等)心电图的相关知识,着重介绍了现代起搏器的基本概念和术语,阐述了现代起搏器的基本功能和特殊功能、正常和异常起搏心电图的基本特征及其诊断和鉴别诊断,并归纳了异常起搏心电图的原因和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心电图在心脏再同步治疗(CRT)患者VV间期优化中的作用.方法 入选30例心功能Ⅲ~Ⅳ级(NYHA分级)CRT患者(男27例,女3例),年龄42 ~79(63.3±10.6)岁.植入1个月后,分别程控为单独右心室起搏和单独左心室起搏,记录体表心电图.左心室起搏时,记录胸前导联从起搏信号到QRS波起始部假δ波结束之间的间期(T1);右心室起搏时,记录胸前导联从起搏信号到QRS波开始改变之间的间期(T2).T1 -T2的值为从心室侧壁与间隔部同步除极左心室所需的时间延迟,为最佳左-右心室激动的间期(Optimal VV间期).同时采用超声扫描测定不同VV间期时的主动脉速度时间积分(VTI),产生最大VTI间期为最佳VV间期,对比两种方法结果.结果 超声优化最佳VV间期在左心室领先起搏-30 ms、-70 ms时分别有20例、5例;左、右心室同步起搏(0 ~5 ms)时有3例;右心室领先起搏+30 ms时有2例.心电图优化最佳VV间期在左心室领先起搏-30 ms、-70 ms时分别有19例和5例;左、右心室同步起搏时有4例;右心室领先起搏+30 ms时有2例.两种方法相关性良好.结论 采用心电图可计算出CRT患者最佳VV间期,与超声心动图相关性良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心室起搏部位体表十二导联心电图的变化及在双心室再同步起搏(CRT)随访中的应用。方法22例资料完整的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双心室再同步起搏治疗,其中21例经静脉置入左室导线,1例因冠状静脉窦畸形经胸左室外膜导线置入;右室导线均放置在心尖部。22例分别记录无起搏、右室起搏、左室起搏及双心室同步起搏四种不同状态下的十二导联心电图。结果22例术前心电图显示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CLBBB)16例,完全性心室内传导阻滞6例,行右室心尖部起搏时胸前导联(V1)均呈CLBBB型,肢体导联额面电轴左偏,Ⅰ导联呈r、R型占100%,左室起搏时胸前导联(V1)均呈右束支传导阻滞(CRBBB)型,额面电轴右偏,Ⅰ导联呈q、Q、QS型20例,占91%;双心室同步起搏后胸前导联(V1)呈CLBBB型13例,呈CRBBB型9例,额面电轴均右偏,Ⅰ导联呈q、Q、QS型占86.5%。结论不同部位心室起搏具有不同的心电图表现,双心室同步起搏具有特征性的心电图形态,CRT随访时通过对心电图形态和时限的观察有助于判断是否实现真正有效的双心室再同步起搏。  相似文献   

15.
国际上自90年代开展起搏治疗技术以来,心脏再同步治疗(cardiac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以其卓越的疗效逐渐成为治疗心力衰竭的最有效方法之一。我国自引进CRT技术10余年来,确实在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治疗方面,迈上一个新的台阶。随着CRT被我国医生逐步认知、被患者接受,从而其置入例数在中国几何级数地增长后,CRT的疗效也逐步显现。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心脏再同步治疗(CRT)中右心室阳极夺获的发生情况,并对观察和处理方法作初步的探讨。方法16例植入Medtronic Insync系列的CRT患者;随访时常规进行左、右心室起搏阈值的测试,其中左心室阈值测试分别在单极和LVtip-RVring模式下进行,并同步记录12导联心电图。阈值测试脉宽为0.4 ms,电压从7.5 V始逐渐下降,在LVip-RVring模式行起搏阈值测试时重点观察起搏QRS形态和时限的变化,并同左心室单极和右心室起搏时的心电图比较来判别是否存在右心室阳极夺获。对存在右心室阳极夺获患者,在确认右心室阳极夺获状态下观察双心室起搏,VV间期在4、20、40、60、80 ms时的同步12导联心电图变化,了解阳极夺获对心电图及VV间期优化功能的影响。结果16例患者随访中,有4例观察到阳极夺获现象,阳极夺获的阈值为(4.75±0.00)V,相应的左心室起搏阚值为(1.19±0.01)V;阳极夺获的存在导致了VV间期优化功能的丧失;改变左心室起搏极性,降低左心室输出电压和脉宽等方法可消除右心室阳极夺获。结论CRT治疗中部分患者存在右心室阳极夺获,阳极夺获的出现可使CRT患者失去VV间期优化功能。在CRT随访过程中应注意对阳极夺获现象的观察和处理。  相似文献   

17.
心脏再同步治疗(CRT)可显著改善特定心力衰竭人群的预后。然而在严格选择的病例中,仍约30%对CRT无应答。起搏参数的优化被认为是提高应答率的重要措施之一。近年来,在基本参数和最佳间期的优化策略、临床意义及发展前景等方面有些新的认识和进展,本文拟对起搏参数的优化内容和方法学新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以双心室起搏为核心技术的心脏再同步治疗技术(CRT)用于治疗慢性心力衰竭(CHF)时可能引起心肌复极异常而具有潜在的致心律失常危险性。本研究以接受CRT的CHF患者为对象,观察反映心肌复极特性的心电图指标在不同部位起搏时的变化及差异,并结合患者转归探讨其意义。方法21例接受CRT和/或CRT-D治疗的CHF患者入选。在植入术过程中或者复查时,将CRT装置分别程控为右心室心内膜起搏(RV-Endo)、左心室心外膜起搏(LV-Epi)和双心室起搏(Biv),同步记录12导联心电图,测量心电图上反映复极时间和复极差异的指标QT间期、JT间期和Tp-e间期,并在不同起搏部位间比较这些参数的差异。结果准确反映心肌复极时间的JT间期和公认代表心肌跨室壁复极离散的Tp-e间期均在LV-Epi起搏时最长[(341.78±61.69)ms,(199.70±62.44)ms],Biv起搏时次之[(325.86±59.19)ms,(184.89±74.08)ms],RV-Endo起搏时最短[(286.14±38.68)ms,(146.41±31.16)ms],三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QT间期的变化有类似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29.18±18.38)个月的随访期中,共发生4例死亡,其中1例猝死,1例发生“心律失常风暴”并最终死于无休止性室性心动过速。结论在CHF患者已有器质性心肌病变的基础上,左心室心外膜起搏和目前CRT采用的双心室起搏延长心肌复极时间并增大跨室壁心肌复极离散,从而为促进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提供了“基质”。  相似文献   

19.
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是推荐心力衰竭患者进行心脏再同步治疗(CRT)的重要心电图指标, 但目前LBBB的心电图定义尚未统一。本综述对5种常见的LBBB定义及其对CRT疗效的预测价值进行总结, 揭示不同定义在QRS时限、V1导联r波、切迹或顿挫和Ⅰ、V5、V6导联形态等多方面存在的争议, 因而影响CRT最佳适应人群的筛选。在生理性起搏时代, 有必要对心电图特征与左束支真正完全阻滞之间的关系进行更深入地探讨, 以提高CRT疗效、实现个性化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索在接受抗心衰起搏治疗的患者中,通过双室起搏兼顾房室结优先,力求QRS波进一步变窄的可能性和方法学。方法:选取2008年5月~2012年12月入选昆明医科大学一附院心内科收住入院,确诊为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有CRT-P/D适应证并成功植入抗心衰三腔起搏器的患者60例(男47例、女13例、平均年龄63.87±9.29岁)。术后随访期内,所有患者均分别给予双室起搏兼顾房室结优先和传统双室起搏两种CRT工作模式。比较兼顾模式和传统模式在心电图QRS波宽度上的差异。结果:60例患者的CRT系统在静息状态下,均可借助程控仪和12导体表心电图监测,实现传统和兼顾两种CRT工作模式(成功率100%)。且两种CRT工作模式的QRS波平均宽度均分别小于CRT术前(115.78±19.30ms和137.03±19.76ms与155.72±28.78ms,P均<0.01)。静息状态下,兼顾模式的QRS波平均宽畸程度低于传统模式,QRS波平均时限短于传统模式(115.78±19.30ms与137.03±19.76ms,P<0.01)。兼顾模式的QRS波平均宽度较传统模式减少15.5%。结论:传统CRT工作模式强调100%双室起搏夺获,弃用自身房室传导,造成QRS波偏宽畸,可能是部分患者对CRT无应答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