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吕秀玲  李炯  康少锋  朱力 《宁夏医学杂志》2011,33(2):144-145,96
目的探讨64层双源CT智能跟踪目测手动触发扫描在颈部动脉CTA成像技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西门子SOMATOMDefinition双源CT对40例临床怀疑颈部动脉血管病变的患者,采用智能跟踪目测手动触发扫描进行颈部动脉CTA三维重建数据采集成像,随后通过工作站对扫描采集数据进行后处理重建。结果依据图像质量评定标准,图像质量为优、良、差的,分别为35例、4例、1例。结论采用智能跟踪目测手动触发扫描进行颈部动脉CTA三维重建数据采集所获取图像,有助于放射影像医师更有效、准确地对患者颈部动脉血管疾病做出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64排螺旋CT手动触发扫描脑CTA造影成像效果的评价。方法:分析62例脑血管成像的图像质量。结果:62例中61例成像质量达到诊断标准,扫描成功率达98.4%。1例成像差,经补救后达到诊断要求。结论:采用64排螺旋CT手动触发扫描结合造影剂自动跟踪系统软件,与目测颈动脉造影剂充盈时相相结合这种方式,进行脑CTA扫描,再配置数据后处理工作站,即可获得良好的脑血管成像。在诊断脑血管疾病方面,可以作为常规检查方法使用。  相似文献   

3.
郝璐  赵智强 《新疆医学》2012,42(12):36-37
目的:探计16排螺旋CT在头颈部CTA中阈值设定与图像质量的关系。方法:采用16排螺旋CT血管造影,应用智能跟踪法,在做头颈部CTA时改动常规扫描触发阈值,应用容积重建(VRT)、多平面重建(MRP)、最大密度投影(MIP)、曲面重建(CPR)、表面遮盖(SSD)等后处理技术,对70例未改动扫描阈值采用常规阈值所成图像(第一组),与70例根据病人实际情况改动扫描触发阈值所成图像(第二组),对图像质量进行评定。结果:依据评价标准第一组图像质量达优率为65.7%,第二组图像质量达优率为92.8%。结论:在根据患者不同年龄、身体状况、循环情况等因素对智能跟踪扫描触发阈值进行调整,可使靶动脉的主干及分支充盈更佳,有效减少小静脉伪影,血管边缘锐利度增加,为我们提供了更精确的影像信息从而提高诊断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自动跟踪与手动触发技术在Philips 64排螺旋CT对头颈联合CTA成像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将接受头颈联合CTA检查的10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和B组各50例。A组于监控层面主动脉弓层感兴趣区域CT值达阈值(阈值设定为90 HU)后自动跟踪智能触发扫描。B组在对比剂开始注射后观察监控层主动脉弓层对比剂的增强程度,当观察到对比剂开始进入监控层时按下手动按钮触发扫描。统计分析两组的图像质量、记录监控时间,剔除不成功及显示欠佳的图像,分别测量主动脉弓层、颈总动脉分叉下C5段、颈内动脉C1段、大脑中动脉的平均CT值。结果:B组的图像质量明显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6.205,P=0.044)。B组的监控时间(13.32±1.63)s明显少于A组的(14.24±1.73)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B组所测得的主动脉弓层平均CT值明显低于A组(P0.05),两组的颈总动脉分叉下C5段、颈内动脉C1段、大脑中动脉的平均CT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动触发技术比自动跟踪智能触发技术更易获得满足诊断要求的图像,更省时。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256层螺旋CT智能触发扫描技术与预设时间法在肝脏动脉CTA检查中的对比分析。方法智能触发扫描技术与预设时间法进行比较:随机分组各行80例肝脏动脉CTA,智能触发扫描技术组以腹主动脉腹腔干水平为监测点,当峰值达到150Hu时,自动触发扫描动脉期;预设时间法根据个体情况及经验设定扫描时间,一般动脉期为25~30秒,其余扫描参数及条件均一致。由三位高年资放射科医师对两组图像质量进行评价,以统一评价标准分为优、良、合格、不合格四级进行评定,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智能触发扫描组优38例,占47.5%;良33例,占41.2%;合格8例,占10.0%;不合格1例,占1.3%。预设时间组优16例,占20.0%;良26例,占32.5%;合格31例,占38.7%;不合格7例,占8.8%。经X2检验分析,两组图像中达到优级、合格和不合格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56层CT肝脏动脉CTA智能触发扫描技术较预设时间法更具有优势,能获得更优良的肝动脉图像质量及更准确的时相。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颈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成像(CTA)的最佳的扫描参数和技术要点,提高图像质量.方法 对该院收治的50例临床疑似颈动脉或椎动脉患者均采用智能追踪触发扫描和延时扫描(18~25 s)两期颈部CTA检查,并对所有患者的影像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运用两期不同扫描参数的颈部CTA均能不同程度地显示颈动脉和椎动脉异常血管的类型、位置、大小,但智能追踪触发扫描阳性率比较高,图像质量优于延时扫描.结论 正确掌握好颈部CTA的技术操作及多种重建方法的综合运用,可提高颈部CTA的图像质量及对颈部疾病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颈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成像(CTA)的最佳的扫描参数和技术要点,提高图像质量。方法对该院收治的50例临床疑似颈动脉或椎动脉患者均采用智能追踪触发扫描和延时扫描(18~25 s)两期颈部CTA检查,并对所有患者的影像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运用两期不同扫描参数的颈部CTA均能不同程度地显示颈动脉和椎动脉异常血管的类型、位置、大小,但智能追踪触发扫描阳性率比较高,图像质量优于延时扫描。结论正确掌握好颈部CTA的技术操作及多种重建方法的综合运用,可提高颈部CTA的图像质量及对颈部疾病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影响64层螺旋CT行头颈部数字动脉减影成像中的影响因素并探讨其对策。方法对78例临床怀疑有头颈部疾患的患者进行CT数字减影动脉成像。先行定位像确定扫描范围,后利用相同扫描条件对扫描范围行平扫及CTA扫描。CTA扫描采用智能阈值触发模式;将平扫与增强扫描原始数据重建成0.6mm横断面图像并进行减影处理,然后传送至工作站进行多模式重建,观察血管显示情况,分析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78例血管减影图像中质量为优55例,良l6例,差5例,另有2例减影失败而采用常规法CTA进行后处理。对图像质量的影响因素包括:患者制动及配合,扫描参数的一致性,优化的造影剂注射方案,正确的触发点的选择,恰当的重建参数。结论通过患者的配合、制定合理的扫描程序及优化图像重建参数,CT数字减影动脉成像相比常规法有更高的工作效率及更优良的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实时阈值手动触发技术在多排螺旋CT下肢动脉成像中的临床效果及应用价值,为临床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5月医院诊治的疑似下肢动脉病变患者70例,根据检测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35例和观察组35例。对照组采用手动触发,待时间密度曲线图到峰值稳定后手动启动扫描,观察组采用实时阈值手动触发技术待阈值达到150Hu后延迟6s启动扫描,比较两组图像质量。结果观察组患者诊断时平均延迟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主-髂部血管、骨-腘部血管动脉边缘及动脉分支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膝下部血管、足部血管动脉边缘及动脉分支图像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髂总动脉、股腘动脉、胫前动脉及足背动脉静脉干扰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疑似下肢动脉病变患者采用实时阈值手动触发技术诊断效果理想,能延迟扫描时间,提高下肢动脉图像,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从给药时间入手,寻求一种兼顾图像质量和可操作性的先天性心脏病CTA扫描方案。方法:55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分为动态监测法组(19例)、目测手动触发法组(18例)和给药时间为中心法组(18例)扫描,对比三种方法射线束硬化伪影的评分和心室腔对比剂浓度。结果:给药时间为中心法组射线束硬化伪影评分优于动态监测法组和目测手动触发法组,右心室腔浓度给药时间为给药时间为中心法组低于动态监测法组和目测手动触发法组,左心室腔浓度给药时间为中心法组高于目测手动触发法组与动态监测法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药时间为中心法综合考虑了机器的性能、给药的速度、扫描所需的时间等参数,将扫描触发时间采用公式量化,使先天性心脏病的CT扫描更加容易掌握,并且其对射线束硬化伪影的抑制明显优于传统方案,值得临床参考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64排VCT低电压扫描技术用于头颈部联合CTA检查的效果并进一步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将66例头颈部血管成像受检者随机分成A、B两组,A组30例,B组36例,其中A组采用常规曝光条件(120k V,400m As),B组采用低电压技术(100k V,400m As)。对两组受检者动脉血管的显影强度、图像噪声、头颈部动脉血管图像质量以及辐射剂量进行分析评价。结果 B组图像血管的显影强度(CT平均值)、图像噪声较A组略高,但两组检查的图像质量分级无统计学意义;而B组的辐射剂量较A组明显降低,B组头颈部联合CTA检查的平均辐射剂量(3.16m Gy)比A组(4.92m Gy)约降低36%。结论应用64排VCT头颈部联合CTA低剂量扫描技术,能够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前提下降低患者所接受的辐射剂量,是一种较有临床意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smart跟踪技术在主动脉CT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6例采用smart跟踪技术组与23例未采用smart跟踪技术组的主动脉造影图像效果进行对照比较。结果采用smart跟踪技术的组主动脉造影成功率高于未采用smart跟踪技术组。结论对于主动脉造影常规采用smart跟踪软件技术可提高主动脉造影的成功率。利于主动脉病变的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CTA头部血管成像技术对颅内血管性疾病的诊断价值及其质量控制技术要点。方法选取DSA诊断为颅内血管性病变的患者51例,进行CTA头部血管成像扫描,根据CTA诊断的检出率以及图像品质分析其临床诊断价值和质量控制技术要点。结果本组51例患者均获得清晰图像,其中达Ⅲ级18例、达Ⅳ级标准41例;CTA诊断出动脉瘤30例、动脉狭窄11例,动脉畸形6例,静脉畸形3例,脑血管病诊出率为49例(96.1%)。结论 CTA头部血管成像技术对颅内血管性疾病诊断价值较高;通过适当控制扫描条件与参数,选择合适的图像后处理方法,可进一步提高其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双源光子CT flash扫描模式在自由呼吸状态下肺动脉成像的应用价值。方法对临床疑诊肺动脉栓塞的患者行CTPA检查,共发现59例肺动脉栓塞患者,其中28例患者(A组)采用了flash扫描方案,无需屏气,螺距3.2,扫描时间(0.64±0.11)s,造影剂流速5ml/s,造影剂用量(40±5)ml,采用对比剂跟踪触发技术,达阈值100HU后延迟3s自动扫描;31例患者(B组)采用屏气扫描方案,螺距1.2,扫描时间(1.67±0.20)s,造影剂流速5ml/s,造影剂用量(80±5)ml,对比剂跟踪触发达阈值100HU后延迟6s自动扫描;两组管电压均为120kv,Care Dose 4D打开;由两名放射科主任医师对图像进行评分,并测量7个肺血管CT值(HU),计算信号噪声比(SNR),比较辐射剂量、造影剂用量差异;使用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A的图像质量均达优秀标准,B组多个病例有呼吸运动伪影而影响图像质量,而A组的辐射剂量及对比剂用量均低于B组。结论肺动脉造影使用Flash扫描模式能够获得满意的图像并降低了辐射剂量、造影剂用量、消除呼吸运动伪影。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迭代重建技术应用于头颈部动脉CT中对血管成像图像质量以及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4年4月至2016年3月期间在我院行头颈部CTA检查的10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A组和B组,每组50例.其中A组扫描参数120 kV、250 mAs,并采用滤波反投法进行重建,而B组扫描参数是100 kV、180 mAs,采用iDose4迭代重建技术,对比两组患者的CT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噪声值、对比噪声比、图像质量、噪声情况.结果 在图像质量对比中,A组患者3分2例,4分12例,5分共36例;B组患者中4分10例,5分共40例,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背景噪声评分中,A组患者1分2例,2分10例,3分38例,而B组患者2分8例,3分42例,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两组患者的噪声值其组织密度越高,则两者之间的差异也逐步缩小.而A组患者的DLP、CTDIvol分别为(1462.1±64.3)mGy·cm、(33.82±10.14)mGy,明显高于B组的(635.1±34.9)mGy·cm、(14.78±3.21)mGy,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需要行头颈部CTA检查的患者,可以采取迭代重建技术进行扫描,其不但可以获得较高的图像质量,同时也可以有效减低扫描过程中的辐射剂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低浓度对比剂结合低管电压的"双低"模式行320排CT头颈部动脉成像的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方法60例行头颈部CTA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30例,使用120k V管电压,优维显370mg I/m L对比剂;B组30例,采用100 k V管电压,碘克沙醇270mg I/m L对比剂,余参数设置相同。测量两组患者头颈动脉的CT值、背景CT值及噪声值,计算对比噪声比;记录设备自动生成的剂量长度乘积,计算有效剂量。应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对上述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图像质量均满足临床诊断要求,头颈部动脉的CT值、对比噪声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剂量长度乘积和有效剂量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低"技术结合迭代重建行320排CT头颈部动脉成像,图像质量能满足临床诊断要求,且有效地降低了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7.
程燕  钟唐力 《四川医学》2021,42(1):82-85
目的探讨Force CT大螺距和双低剂量CT血管成像在心脑一站式联合扫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78例患者CTA资料。A组58例:头颈心一站式联合扫描CTA,应用大螺距、双低剂量及前瞻性心电门控行冠状动脉、头颈部动脉一站式联合扫描; B组60例:冠状动脉CTA:前瞻性心电门控行常规冠状动脉成像; C组60例:常规头颈部动脉CTA。对各组图像质量进行主、客观评价,对A组与B组冠状动脉图像质量及A组与C组头颈部动脉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分,客观记录并比较各组升主动脉根部、左前降支、颈总动脉分叉处、大脑中动脉M1段图像CT值、对比噪声比(CNR)及图像噪声(SD),计算并比较各组的辐射剂量(ED)和平均碘摄入量。结果 A组与B组冠状动脉图像质量评分、升主动脉根部及左前降支CT值和图像噪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A组与C组头颈部动脉图像质量评分、颈总动脉分叉处及大脑中动脉M1段CT值和图像噪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C)组辐射剂量、平均碘摄入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辐射剂量降低约79.7%,平均碘摄入量降低约46.1%。结论大螺距双低剂量CT血管成像心脑一站式检查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同时大幅度降低了辐射剂量,减少了对比剂碘量的摄入。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100 kV低管电压扫描与iDose4重建并用在头颈联合CT血管造影(CTA)检查的辐射剂量及其对图像质量的影响。 方法 102例头颈联合CTA均采用100 kV低管电压扫描及iDose4重建检查。CTA图像按体质指数(BMI)分为A (BMI≤18.5 kg/m2,22例)、B (18.5 kg/m2<BMI<25.0 kg/m2,34例)、C (25.0 kg/m2≤BMI<28.0 kg/m2,35例)、D (BMI≥28.0 kg/m2,11例)4组,对各组进行1~5级质量评分。平均评分采用方差分析及SNK-q检验。 结果 剂量长度乘积(380.53±10.40) mGy·cm,有效剂量1.18 mSv。A~D组平均评分分别为(4.55±0.60)分、(3.88±0.77)分、(3.31±0.53)分、(2.73±0.4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7.4433,P<0.000 1);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BMI增加评分降低,整体CTA图像仍可诊断。102例头颈联合CTA检查共发现血管狭窄性病变371处,其中颈部251处(67.7%)、颅内120处(32.3%);狭窄为轻度244处、中度67处、重度33处、闭塞27处。颅内动脉瘤10例13枚;左椎动脉及左颈总动脉开口变异5例。 结论 100 kV低管电压扫描与iDose4重建并用头颈联合CTA检查在大幅度降低辐射剂量的同时较好地显示了病变,应常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