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比较经右腋下小切口和胸骨正中切口行二尖瓣成形术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10年11月两种切口行二尖瓣成形术的93例病例资料,右腋下小切口组36例,胸骨正中切口组57例。两组病例皆在浅低温体外循环下进行二尖瓣修复。结果: 术后右腋下小切口组死亡1例(2.8%),胸骨正中切口组无死亡病例,两组远期均无死亡病例。右腋下小切口体外循环建立时间明显比胸骨正中切口组长(P <0.05);右腋下小切口组术后24 h引流量、输血量均比胸骨正中切口组少(P均<0.05);机械通气时间右腋下小切口组也比胸骨正中切口组短(P <0.05)。两组主动脉阻断时间、转流时间、总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右腋下小切口行二尖瓣成形术具有良好的美观和临床效果,其微创和美观的优势给二尖瓣成形术提供了另一选择。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右腋下侧切口径路施行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的手术效果、适应证及美学效果.方法:对63例心脏疾病患者(侧切口组)采用右腋下侧切口径路经第4肋间入胸,施行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选择59例同期经胸骨正中切口施行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的心脏疾病患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和术后胸液引流量及术后住院天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全组术后无死亡,发生并发症4例(6.3%).采用右腋下侧切口径路施行手术患者的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和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与同期采用胸骨正中切口径路手术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胸液引流量及术后住院天数较胸骨正中切口径路少(P<0.05).术后随访45例,随访时间1~12个月,除2例患者术后早期心功能稍差(射血分数<0.5)和2例室间隔缺损(VSD)患者术后发生轻度残余分流外,其余均恢复良好.结论:经右腋下侧切口径路施行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有操作简便、易行、安全可靠、术中术后出血少和切口隐蔽、美观等优点,但对严重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和侧支循环丰富的病例、合并大血管疾病及主动脉瓣上狭窄的患者应慎用本术式.  相似文献   

3.
    
雷虹  严中亚  严宇  章庆春 《安徽医学》2013,34(9):1287-1289
目的比较经右腋下直切口和胸骨正中切口行二尖瓣置换术的效果。方法选择20例二尖瓣病变患者,分别行2种切口二尖瓣置换术,右腋下直切口10例,胸骨正中切口组10例。两组病例皆在体外循环下进行二尖瓣置换术。结果两组均无死亡病例。右腋下直切口体外循环建立时间比胸骨正中切口组长(P0.05);右腋下直切口组输血量、术后24 h引流量均比胸骨正中切口组少(P0.05);机械通气时间、ICU观察时间右腋下直切口组也比胸骨正中切口组少(P0.05)。两组主动脉阻断时间、转流时间、总手术时间基本相同(P0.05)。结论右腋下直切口行二尖瓣成形术具有良好的美观和临床效果,其微创和美观的优势给二尖瓣置换术提供了另一选择。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儿童先天性心脏病右腋下垂直切口手术与胸骨正中切口手术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研究,探讨两种手术方法的优劣,从而提高儿童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治疗效果。方法:随机将儿童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治疗的患者分为两组:右腋下切口组27例,胸骨正中切口组30例,对两组手术方法在手术中主动脉阻断时间(ACC)、体外循环(CPB)时间、术中出血、手术时间、监护室(ICU)滞留时间、术后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术后引流量、术后引流管拨管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后住院天数及术后抗生素使用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右腋下切口组比胸骨正中切口组手术时间长,在ICU滞留时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引流管拨管时间短、引流量少、术后抗生素使用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在手术中ACC、CPB、术中出血、术后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后住院天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腋下切口组,术后切口创伤小,美观,对于手术患儿成长过程的心理影响少,优于胸骨正中切口组治疗简单的儿童先天性心脏病。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微创胸骨上段J型小切口行主动脉瓣置换术的安全可行性以及临床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胸骨上段J型小切口行主动脉瓣置换和同期20例传统胸骨正中切口主动脉瓣置换术患者资料,对比两组术中升主动脉阻断时间,转机时间,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胸管拔除时间、术后拔出气管插管时间、术后出院时间以及住院费用。结果:两组均无手术死亡,两组术中升主动脉阻断时间、体外循环时间及手术时间无显著性差异。与传统正中切口相比,胸骨上段J型小切口术后第1天引流量及术后总引流量减少,胸管拔除时间更早,术后拔出气管插管时间更早,术后住院天数明显缩短,住院整体费用明显降低。结论:胸骨上段J型小切口主动脉瓣置换术是安全可行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6.
欧斌 《当代医学》2013,(31):69-70
目的探讨右腋下小切口心脏直视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80心脏手术患者分为两组,各40例。观察组应用右腋下小切口路径完成心脏直视手术,对照组应用胸部正中路径完成心脏直视手术,比较两组患者体外循环时间、关闭胸腔的时间、总手术时间,统计和对比两组患者术后ICU病房停留时间、胸腔引流液体量及术后住院时间。结果两组患者均成功完成了手术,对照组出现1例切口愈合不良,两组患者主动脉阻断时间、体外循环时间和总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关闭胸腔时间、ICU停留时间、胸腔引流量及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腋下小切口心脏直视手术创伤小、出血少、切口美观,可在心脏外科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采用右腋下切口完成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及二尖瓣替换术与经胸骨正中切口完成相似手术的减创效果。方法回顾分析了23例经右腋下切口进行的房间隔缺损修补、室间隔缺损修补及二尖瓣替换术,及同期经胸骨正中切口进行的26例同类手术。结果两组均无手术死亡,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术后胸液量、术后血红蛋白水平、术后切口并发症及胸腔出血再手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胸骨正中切口组相比,右腋下切口组术中止血时间,术中术后红细胞及血浆输入量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经右腋下切口可顺利完成上述心内直视手术,安全有效,与胸骨正中切口相比,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手术创伤。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高原地区采用经右腋下小直切口施行先天性心脏间隔缺损修补术的早期效果.方法:选择2001年6月至2001年9月在海拔3 700 m手术治疗的先天性心脏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18例,根据手术径路,将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右腋下切口组(n=9), 采用右腋下小直切口;正中切口组(n=9),采用传统的胸骨正中切口.观察右腋下小直切口对关胸时间、术后辅助呼吸时间、24 h胸腔引流液量以及监护病房停留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的影响.结果:均无早期死亡.右腋下切口组体外循环结束后关胸所需时间、监护病房停留时间以及术后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正中切口组(P<0.05);右腋下切口组术后24 h的胸腔引流液量亦显著少于正中切口组(P<0.05);术后拔除气管插管的时间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出院时经超声心动图检查均未发现残余漏.结论:高原地区采用经右腋下小直切口,施行先天性心脏间隔缺损心内直视修补手术,能避免或减少胸骨正中切口的弊端,明显缩短术后的愈合周期,而且切口隐蔽、美观,可取得满意的早期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正中小切口手术应用于先天性心脏病手术的效果.方法 取胸骨正中切口从胸骨角下方1 cm 至剑突水平切开皮肤,长约5~10 cm.纵劈胸骨至第2肋间、向右侧横断胸骨.常规建立体外循环,行先天性心脏病直视手术52例.并与同期采用常规正中切口矫治的同类型先天性心脏病手术55例进行比较.结果 正中小切口组的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与常规正中切口组相比无显著延长(P>0. 05),但小切口组术后引流量较常规切口组明显减少 (P<0.05).术后循环稳定,切口小、疼痛反应轻,无切口感染和胸骨畸形愈合等并发症.结论 胸骨正中小切口可用于先天性心脏病手术的矫治,该术式创伤小、切口美观.  相似文献   

10.
右腋下直切口治疗小儿常见先天性心脏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胸部不同切口治疗小儿常见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结果.方法 右腋下直切口取右侧腋中线与第3肋的交点为上缘,腋中线与第6肋交点为切口下缘,在两点间作-长约5~7 cm斜切口.结果 本组无死亡.与正中剖胸(M)人路组20例病人相比,主动脉阻断时间(36.3±25.5)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胸液引流量明显减少,住院天数明显缩短.结论 右腋下微创小切口剖胸行心内直视手术安全可靠,美容效果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右腋下小切口与胸骨正中切口对婴幼儿常见先天性心脏病的应用。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1月~2012年10月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30例,作为此次研究的实验观察对象,其中房间隔缺损( ASD)8例,室间隔缺损22例。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成实验组(右腋下小切口组,n=15,男10例,女5例),对照组(胸骨正中切口组,n=15,男8例,女7例)。结果2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及术后无死亡病例。实验组清醒时间(3.49±1.83)h、拔管时间(10.81±7.33)h、ICU时间(25.84±11.78)h、体外循环时间(CPB时间)(78.07±23.61)min、阻断时间(51.53±16.16)min,对照组清醒时间(4.07±2.33)h、拔管时间(11.66±8.41)h、ICU时间(30.46±15.55)h、CPB时间(73.07±29.78)min、阻断时间(47.07±26.57)min。2组各变量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0.05)。虽然数据统计未有显著差异,但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患儿术后清醒时间、呼吸机支持时间较对照组短,同时实验组可能由于小切口术野小、操作较复杂等原因, CPB时间、阻断时间较对照组相对较长。但24h胸腔引流实验组(85.13±19.09)ml,较对照组(116.67±31.47)ml显著减少(P<0.05)。结论右腋下小切口能取得与胸骨正中切口相同的治疗效果,并且具有创伤小、美观、长期较高的生活品质等优势。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分析对比正中切口与右侧腋下小切口行室间隔缺损修补术的病例资料,探讨体外循环下经右腋下小切口行室间隔缺损修补术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5年12月,我院体外循环下行室间隔缺损修补术80例病例资料。根据手术切口方式不同分为两组,经右腋下小切口组(观察组,n=40)和正中切口组(对照组,n=40),对两组病历资料数据进行分析,指标包括: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升主动脉阻断时间、平均灌注流量、平均灌注压、平均泵压、术中出血量、术后24h引流量、术后输血例数、呼吸机使用时间、ICU时间、术后住院天数等。结果 两组患儿手术均顺利成功,两组术前资料,性别、月龄、体重、室缺缺损大小及合并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术中及术后指标中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升主动脉阻断时间、转中平均灌注流量、平均灌注压及术后呼吸机使用时间两组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在术中出血量、术后24h引流量、术后输血例数、ICU时间、术后住院天数及刀口长度方面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体外循环下经右腋下小切口入路行室间隔缺损修补技...  相似文献   

13.
三种手术入径治疗房间隔缺损的体外循环对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对比不停跳下房间隔缺损三种手术入径的体外循环(CPB)建立与管理。方法59例房间隔缺损患者分别采用:胸壁打孔全胸腔镜(15例)、右腋下小切口(19例)及胸骨正中切口(25例)三种术式完成,胸腔镜组采用股动、静脉插管建立CPB;右液下小切口采用升主动脉、直角腔静脉插管建立CPB;正中切口采取常规插管方法建立CPB。结果手术过程顺利,均痊愈出院。胸腔镜组与胸骨正中切口组比较,输血量、引流量、术后住院天数均显著降低(P〈0.05),其CPB时间、手术时间也有差别,但无统计学意义。右腋下小切口组与胸骨正中切口组比较,胸廓畸形、创伤、输血量、引流量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术后住院天数也有差别,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不停跳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三种手术入径均是安全、可行的,微创小切口更优于胸骨正中切口,CPB建立方法虽有所不同,但其管理并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4.
李静  于波  孙倩 《中国医药导报》2009,(36):111-111,113
目的:介绍微创心脏手术护理的体会。方法:2002年5月~2008年12月应用右腋下小切口行房间隔缺损修补10例,室间隔缺损修补16例,肺动脉瓣狭窄松解2例,并行MVP3例,TVP4例。左腋下小切口PDA结扎术30例,其中胸膜外12例,改良小切口PDA结扎术45例,其中胸膜外6例。结果:体外循环时间21~68min,停搏组主动脉阻断时间13~50min;PDA结扎组手术时间的1h,术后胸腔引流液0~220ml。无死亡及并发症,均痊愈出院。结论:右腋下小切口行心内直视手术、左腋下小切口和(或)改良小切口PDA结扎术是一种具有良好美容效果的手术方法。术前良好的心理疏导、技术宣教、适当手术器械的准备,配合麻醉师建立血管通道、摆好患者的体位,手术当中紧跟手术步骤的密切配合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5.
回顾性分析采用胸骨下段小切口及胸骨正中切口治疗儿童简单先天性心脏病198例的临床资料,并分为胸骨下段小切口组(小切口组)和胸骨正中切口组(正中切口组),病种包括室间隔缺损(VSD)与房间隔缺损(ASD)。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左室射血分数和心胸比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无死亡病例。ASD 修补术中小切口组的手术时间、术后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术后24 h 引流量及切口长度均小于正中切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体外循环时间及术后住院天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VSD 修补术中小切口组的手术时间、术后24 h 引流量、切口长度均小于正中切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体外循环时间、术后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与正中切口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随访2个月~3年,患者心功能均为Ⅰ级。小切口组无胸骨畸形,正中切口组6例出现鸡胸。胸骨下段小切口行儿童简单先天性心脏病修补手术安全可行,较传统切口更美观、微创。  相似文献   

16.
吕建 《中外医疗》2012,31(3):81-81
目的探讨右腋下小切口与胸骨正中切口在心脏直视手术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分析我院收治的心脏直视手术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手术治疗方式不同分为治疗I组(右腋下小切口手术组)30例和治疗II组(胸骨正中切口手术组)30例。结果治疗I组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辅助通气时间、24h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治疗II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右腋下小切口进行心脏手术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对该院188例小切口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的疗效观察,探讨微创个体化小切口在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该院2010年10月至2012年11月375例心脏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采取个体化右胸微创小切口进行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188例作为治疗组,传统正中开胸心脏病手术187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术后切口长度、术后胸腔引流量、术后输血量、主动脉阻断时间、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机械通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等资料。结果治疗组患者的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胸腔引流血量、术后输血量、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结论个体化右胸微创小切口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美观的手术方式,实用性强,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右腋下小切口路径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比从2007年1月至2011年5月的右腋下小切口和传统胸部正中切口二组病例约临床资料,总结小切口手术的操作经验.结果 右腋下小切口组病例相对传统胸部正中切口组病例在术中术后的指标对比上具有优势.右腋下小切口组病例无死亡,治愈出院.结论 右腋下小切口路径具有切口隐蔽美观、无胸骨畸形等优点,有良好的临床意义,但对于术前诊断和手术中操作处置要求较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对比微创右腋下斜切口与胸骨正中切口治疗室间隔缺损的手术效果,探讨右腋下斜切口的优势.方法 对45例室间隔缺损患儿,分成两组,右腋下斜切口组(微创组)26例,胸骨正中切口组(对照组)19例,均在体外循环下行间隔室损缺修补手术.结果 所有患儿无围术期死亡,微创组在创伤、切口长度、术中失血量、关胸时间等指标上具有明显优势(P<0.05),在开胸至建立体外循环时间上稍有不足;在总手术时间、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等指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常规胸骨正中切口相比,微创右腋下斜切口治疗简单先心病具有安全、美观、出血量少、创伤小等优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主动脉瓣置换术胸骨上段小切口和正中切口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8年6月-2019年10月接受单纯主动脉瓣置换术的157例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接受胸骨上段小切口和正中切口手术的两组患者术前基本资料、术中主动脉阻断时间、体外循环时间、手术时间、围术期输血量、术后气管插管拔除时间、引流量、引流管拔出时间、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