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总结15例胸腔肿瘤合并上腔静脉综合征患者手术治疗时使用人工血管转流的处理经验,分析上腔静脉及其分支人工血管转流手术的技术方法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胸腔肿瘤合并上腔静脉综合征患者的手术经验、受侵血管包括上腔静脉和(或)左右颈内静脉。结果 15例患者接受了不同类型的人工血管转流手术,包括右颈内静脉与右心房人工血管转流8例、左颈内静脉与右心房人工血管转流4例、左及右颈内静脉与右心房人工血管转流3例,人工血管转流均应用Gore-Tex人工血管,共应用人工血管18支,直径8~12mm,所有手术均成功进行,无手术死亡,无严重并发症、术后生存时间最长者达3年。结论人工血管转流上腔静脉及其分支手术,是胸腔肿瘤合并上腔静脉综合征手术治疗中重要方法,正确及时地应用可以提高根治性切除率,消除上腔静脉综合征,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及生存率。  相似文献   

2.
8例布-查综合征患者采用聚四氟乙烯人造血管移植施行了下腔静脉-右心室,肠系膜上静脉-右心房转流术。患者均有下肢肿胀、静脉曲张、腹水等典型的布-查综合征症状;4例伴有上消化管出血。8例均做了下腔静脉造影,显示下腔静脉缩窄或闭塞;其中4例伴有肝静脉阻塞。3例C型病变者,经胸腹正中切口施行了肠系膜上静脉-右心房转流术;5例采用后外侧切口或胸腹正中切口施行了下腔静脉-右心房转流术。术后超声多普勒检查或下腔  相似文献   

3.
8例布-查综合征患者采用聚四氟乙烯人造血管移植施行了下腔静脉-右心房,肠系膜上静脉-右心房转流术。患者均有下肢肿胀、静脉曲张、腹水等典型的布-查综合征症状;4例伴有上消化管出血。8例均做了下腔静脉造影,显示下腔静脉缩窄或闭塞;其中4例伴有肝静脉阻塞。3例C型病变者,经胸腹正中切口施行了肠系膜上静脉-右心房转流术;5例采用后外侧切口或胸腹正中切口施行了下腔静脉-右心房转流术。术后超声多普勒检查或下腔静脉造影显示旁路移植血管通畅。随访13~84个月。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肝段下腔静脉阻塞症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 54例病人中,20例下腔静脉隔膜破膜术,5例行下腔静脉切开根治性隔膜切除术,16例行下腔静脉右心耳人造血管转流术,8例行肠系膜上静脉-右心耳人造血管转流术;4例作了下腔静脉-右心耳、肠系膜上静脉、下腔静脉人造血管联合转流术,1例行肺包脾手术。结果 本组54例患者中,除3例分别于术后12d、45d、7个月因肝肾功能衰竭死亡死亡外,其余51例术后症状明  相似文献   

5.
目的建立一种经脾静脉途径插管的改良体外静脉转流,并评价其在猪原位肝移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无肝期作门静脉、脾静脉插管,将下腔静脉和门脉区血液引流至颈内静脉。观察术中平均动脉压、门静脉压、血电解质和肝肾功能的变化。结果供肝热缺血时间为5.7±2.1min,冷缺血时间为6.9±2.2h。受体手术时间为5.3±0.8h,体外静脉转流时间为2.2±0.3h。术中平均动脉压稳定,门静脉压无显著升高;血电解质和肝肾功能变化轻微。全肝开放后30min左右胆汁分泌。4只猪的存活时间分别为3、8、13和20h。而常规体外静脉转流下的实验猪无一存活。结论改良体外静脉转流更有利于术中血流动力学和血生化的稳定。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上肢静脉向下肢静脉暂时性转流术在上腔静脉综合症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在上肢静脉向下肢静脉间连接-条管路,行暂时性的转流术治疗5例肺癌致上腔静脉综合症患者。其中两例行转流术2次,另3例行转流术3次。术后均结合大剂量放射治疗,其中两例放射剂量为800CGY,另3例为2000CGY。结果:经过2-3次上肢静脉向下肢静脉暂时性转流术后,患者上肢,颜面部,颈部及胸部水肿明显减轻,再结合大剂量放射治疗原发肿瘤,5例患者上腔静脉压迫症状得到缓解和控制。结论:上肢静脉向下肢静脉暂时性转流术可作为治疗恶性肿瘤所致上腔静脉综合症的一种简单,有效的辅助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本文对60例布-加氏综合征病人的手术并发症进行了分析。方法 在全麻下经右心房下腔静脉破膜16例,下腔静脉右心房人造血管转流29例,联合转流4例,脾肺固定加门奇静脉断流4例,直视下下腔静脉、肝静脉隔膜切除7例。结果 术后10d内出现急性心功能衰竭10例,急性肾功能衰竭、肺动脉栓塞各1例,1年后继发血栓形成14例,肝昏迷5例,随访4月 ̄7年,症状、体征消退29例,症状、体征减轻18例,无效7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介入及手术治疗布加氏综合征的疗效和并发症的处理。方法对16例布加氏综合征患者行下腔静脉造影,确定病变部位、类型后,行介入治疗11例、手术5例(术式包括腔房转流术4例,根治术1例)。结果介入组治疗成功11例,施以经皮股静脉穿刺下腔静脉破膜单纯球囊扩张或+内支架植入术;手术组中,根治性矫正术1例,肠系膜上静脉-颈内静脉经胸骨后人工血管转流术1例,肠系膜上静脉-右心房人工血管转流术2例,肠系膜上静脉一腔静脉转流术1例,术后发生右下肺不张1例,治疗后恢复良好,并发消化道穿孔死亡1例。结论介入治疗是布加氏综合征的首选疗法,传统的根治性手术仍不可取代,根据不同的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将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内科急危重患为进行静脉营养,休克救治及中心静脉压监测,肿瘤的系统化疗,建立静脉通路最人选择与术后护理。方法:42例中选择锁骨下静脉置管术11例,选择腋静脉末端置管术31例。结果:术后经X检查,导管前端到达上腔静脉39例,到位率为92.8%,到达颈内静脉3例(占7.14%),无气胸、血胸、空气栓塞等并发症。结论:内科危重症患及肺心病、肺癌、脓胸、扩张型心肌病建立静脉通道可选用腋静脉末端  相似文献   

10.
脾静脉-颈内静脉转流术治疗重症布-加综合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下腔静脉节段闭塞或狭窄并弥漫性肝静脉闭塞引起的重症布-加综合征的手术方式。方法:对38例重症布-加综合征患者采用脾切除,脾静脉-颈内静脉胸骨后转流术进行治疗。结果:围手术期死亡1例,病死率2.6%。2例发生切口感染,1例发生急性心功能衰竭,经药物治愈;余37例患者术后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对35例患者术后随访6-36个月,效果优者23例(65.7%),患者临床无症状,腹水,胸腹壁曲张静脉及下肢肿胀消失,肝右肋下不能触及;良好者10例(28.5%),胸胸壁曲张静脉基本消失,肝脏缩小;2例效果不佳(5.7%)。结论:脾静脉-颈内静脉转流术是治疗重症布-加综合征一种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双向Glenn术中对双侧上腔静脉的处理经验。方法2004年10月至2008年4月,采用双向Glenn术治疗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共22例,其中9例存在双侧上腔静脉。根据术中测量上腔静脉压力结果,7例行双侧双向Glenn术,2例直接结扎较细侧上腔静脉,其中2例体外循环下实施,7例行非体外循环手术。结果无死亡病例,所有患者发绀明显减轻,顺利出院;随访。结论双向Glenn术中对双侧上腔静脉的处理取决于:①两侧上腔静脉之间是否存在交通支;②上腔静脉直径与相应肺动脉是否匹配;③可在非体外下手术,但体外循环必须有良好应急能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在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行双向格林手术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双向格林手术证实30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MSCT影像学资料,以手术结果为标准,超声心动图为对照,分析MSCT对术前先天性心脏病诊断符合率及术后疗效评价价值。结果手术证实单心室17例,肺动脉闭锁5例,三尖瓣闭锁4例,右室双出口各4例。MSCT术前诊断先天性心脏病符合率与超声心动图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MSCT复查显示吻合口通畅,同时MSCT显示胸腔积液3例,咯血1例,而超声心动图仅显示胸腔积液1例;MSCT显示腔静脉双侧均扩张10例,肺动脉双侧扩张9例;右侧上腔静脉管径明显比肺动脉大21例;上腔静脉于肺动脉正上方吻合24例。结论双向格林术前MSCT诊断先天性心脏病符合率高,对手术部位、血管吻合位置、管径、吻合口通畅与否、术后并发症等情况能清晰显示,在双向格林术后疗效评估上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小儿布—加综合症(BCS)临床报道较少,1988~1991年我院手术治疗8例。经消化道钡餐检查者6例,其中4例显示明显食道静脉曲张。血管造影显示:8例均有不同程度下腔静脉狭窄,其中2例伴有 MOVC;4例显示中度或重度肝静脉狭窄;3例为肝静脉阻塞。指出经右心房手指破膜术和球囊导管破膜术是简单、安全和有效的治疗方法。随访1/2~3年均恢复顺利,仅1例于肠腔侧侧吻合术后并发肝性脑病,经治疗而愈。肝大(除1例外)及食管静脉曲张患者,均于手术后2~3个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  相似文献   

14.
收治下腔静脉隔膜阻塞症12例,均伴有布-加氏综合征。5例行经右房手指破膜术,7例采用国产Dacron人工血管作下腔静脉-右心房旁路分流术。无术中及术后近期死亡,术后3~24月随访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讨论左上腔静脉左心房异位引流的病变特点及其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和总结2005年5月至2008年12月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小儿心脏外科8例左上腔静脉左心房异位引流患儿的临床资料,年龄6~168(54.6±55.1)月;体质量6~29(13.1±7.7)kg。结果:8例患儿均合并有心内畸形,其中部分型房室间隔缺损4例,包括冠状静脉窦口闭锁1例; 室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合并右室流出道梗阻、完全性房室间隔缺损和房间隔缺损各1例。术前确诊者1例,术中确诊者5例,术后2例因顽固性低氧血症再次手术而确诊。3例采用心房内转流,5例采取心外管道分流手术,无死亡病例。结论:左上腔静脉左心房异位引流术前容易漏诊,提高认识和术中仔细探查可提高诊断率。异位引流的左上腔静脉处理方法取决于发现的时间和手术医生的个人经验。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布-加综合征(B—CS)的个体化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173例B—CS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根据彩超和64排CT血管成像,将其分为3种类型(5个亚型)。治疗方法包括:下腔静脉球囊扩张成形(或加支架置入)术59例,根治性病变隔膜切除和血栓取出术21例,下腔静脉旁路术(下腔静脉-下腔静脉架桥术7例,下腔静脉-右心房架桥术18例),肠系膜上静脉-下腔静脉架桥术36例,脾静脉-下腔静脉架桥术20例,脾静脉-右心房架桥术6例,改良脾-肺固定术6例,联合手术(下腔静脉球囊扩张+肠-腔架桥术10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0.4%(20/173),围术期病死率为2.31%。随访时间6个月~5年,122例总有效率为83.60%(102/122),术后1年和5年的复发率分别为7.76%(8/103)、12.5%(12/96)。结论布-加综合征治疗方法较多,应根据不同的病理类型、门静脉高压或下腔静脉高压的程度以及患者全身情况采取个体化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报告100例心室间隔缺损的外科治疗。本组l00例中,男性55例,女性45例,年龄4~30岁。合并畸形包括双腔右心室、轻度主动脉瓣脱垂各4例,动脉导管未闭2例,房间隔缺损,主动脉窦瘤、肺动脉瓣狭窄和左上腔静脉各1例。82例缺损采用直接缝合修补,18例需要用补片修补。5例术后早期死亡(死亡率5%),2例术后晚期死于残存分流或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作者认为,手术死亡率与肺动脉高压的程度相关。因此,早期手术和预防残存分流是降低手术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1974~1983年,我院采用中央型脾肾静脉分流术治疗肝内型门脉高压症48例,其中急症手术4例,择期手术20例,预防性分流术24例。术后近期死亡4例(有2例作急症分流),随访42例,最长9年8个月,平均为4年。远期死亡率14.3%,再出血率4.8%;脑病发生率14.3%;康复率88.9%;绝对生存率1、3及5年分别为93.2、78.5及72.7%。此术式系经胃结肠韧带切开的途径暴露胰腺体部,掀起胰体前下缘,游离胰体后脾静脉中央段,使之与肾静脉吻合,优点为操作简便、出血少、吻合口较大血流通畅、降压效果好,平均降压105mmH_2O,再出血率较低,分流量因受肾静脉容量限制,故门脉血流对肝灌注影响不太大,脑病发生率未高出周围型脾肾静脉分流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